查看原文
其他

本周公关大事件 | 12.9—12.15

资讯组 传说公关
2024-09-01


我们为您精选了12月9日到12月15日国内最受关注的三条公关资讯

新疆反恐记录片:话语权争夺新起点


公众的力量,北大上财陷入舆论风暴


两败俱伤:《陈情令》粉丝“手撕”《北京日报》
| 疆反恐记录片:话语权争夺新起点


12月5日,一部时长近一个小时的名为《中国新疆,反恐前沿》的英文纪录片在CGTN播出,这是近年来中国罕见地以英文纪录片形式全方位展示暴力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新疆带来的伤痛,并系统阐述中国为解决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该纪录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极端主义,为祸新疆”、“生命代价,暴恐之伤”、“极端之路,血泪谎言”、“全球反恐,并肩同行”,这部纪录片的制作精美,内容紧凑。



12月7日,CGTN又紧接着发布视频第二弹《幕后黑手——“东伊运”与新疆暴恐》,再次引发热议。在社交平台上,纪录片引起强烈反响,相关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单第一。 12月9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外交部例行记者会。环球时报记者提问如何看待“纪录片受到国内外观众的关注,但是一贯关注各种涉疆新闻的西方主流媒体竟然选择性失语,集体沉默?” 华春莹表达了失望的态度,并强调:“不管你们报还是没有报,不管你们想报还是不想报,关于新疆的事实和真相都在那里,铁证如山。谎言终究遮盖不了真相,就像乌云终究遮挡不了太阳。

通观全片,纪录片中首次公布了大量以往暴恐袭击的原始画面素材,其尺度和震撼程度超过以往,以至于片头标示出警告:“部分案件和画面属于首次公布,以下画面可能引起不适,请慎重观看。”



影片在照顾受众心理和展现恐怖主义危害方面做了平衡,在不唤起‘创伤性记忆’的前提下,适度公布一些恐怖袭击现场的画面,并刻画了相当多的政府打击恐怖主义举措。当前国际社会对新疆的反恐维稳措施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而这些措施的起点恰恰就是新疆多年来发生的各类严重恐怖袭击事件。 纪录片的发布时间点有特殊意义。12月4日,即纪录片发布前一天,美国国会众议院刚刚通过了所谓“2019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该案蓄意诋毁中国新疆的人权状况,大肆抹黑中国去极端化和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中方多部门联合回应,并顺势而为,借力打力,将准备好的“硬菜”呈现在公众面前。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多部门联合声明图源:@人民日报


这是一次由官方发布的面向国外国内新疆问题的事实性阐述。在事实层面,两部纪录片基本梳理了新疆出现过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贫困问题、宗教问题,把一个长期视角中的新疆痛点剖析在大众面前。
 纪录片提炼了其核心主张,即新疆的问题根源并非所谓“人权”问题而是恐怖主义,这也是政府对于新疆长期以来进行的去极端化措施的最佳阐释。核心主张统领了新疆“伤痛频发”的多元情景,并实现了统一表达,有利于以最简洁的形式区隔新疆问题的错误理解,并且能在传播中经得起价值正当性的检验,这是有效传播的基础。 纪录片的详尽事实也是外交部在回应时底气的来源。长期以来,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面对新疆问题时的回应由于资料、时长、口语的表现形式等多重限制甚至无法将完成事实层面的展示,遑论在事实之上回应人权等价值层面问题。链路的不完整性使得外交发言时的话语总是稍显无力,对改变刻板印象作用较小。 尽管影视形式更有助于展示事态全貌,我们仍然要注意到在场的记者无人看过纪录片的事实。在国内外同时发布的纪录片,在国内可以引发热议,但无法顺利地向外媒输出,相反,针对影片的歪曲解读开始出现,且很难跨平台进行澄清与解释。 而在youtube下架纪录片原片这一举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传播过程中,意识形态产生的“噪音”几乎可以阻隔有效信息的传播,而传播后的信息也可能被“污染”。相比新疆纪录片的硬核传播,李子柒的软性输出反而得到了外网观众的认可,在传播规律与传播方式上,或有诸多可借鉴之处。 新疆纪录片的发布到下架是意识形态之争的一个缩影,但能针对国际舆论的话题节奏主动准备、使用新的传播形态,这是话语权争夺的进步。


公众的力量,北大上财陷入舆论风暴


近日,连续两起知名高校教师违反师德,骚扰女学生的事件被曝光,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


12月2日,网友“藕色23645”(现改名为“北大冯仁杰受害者“)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北大教授冯某在与自己交往期间,同时与多名女子发生不正当关系(该微博现已被删除)。随后几天内,该网友又发布多条微博,一一列举冯某恶劣行为,控诉其师德败坏,希望能够得到冯某的道歉,同时希望自己的发声能够引起北大的重视,避免更多的人受到伤害。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事情一经曝光就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舆论四起。


12月11日,北京大学官方微博针对此次事件发布调查处理结果。结果显示,通过对冯某的调查,证实其确存在违反师德师风问题,且违反多项相关规定。学校经研究决定撤销其教师资格、人才计划入选资格和研究生导师资格,予以解聘。



另一方面,同样是知名高校,同样是教授行为道德失范,同样是从网络媒体开始发酵,近日,上海财经大学也因为类似的事情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12月6日,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在公众号“莫愁江湖“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独家|曝光! 上海财大会计学院已婚知名教授钱F胜在校园里公然将女学生锁进车内X骚扰》的文章。该学生在文章中表示,自己在今年9月到11月期间,多此受到任课教师钱逢胜的言语骚扰,更甚的是,钱某于11月16日晚以继续讲题为由将自己锁在其车内实施骚扰。另外,文章中还附上了大量聊天截图,录音以及该学生的临床诊断书作为凭证。




 公众号“莫愁江湖”截图


随后,据《南风窗》记者报道,该学生在社交媒体发布文章后,于12月8日晚上7点正式向派出所报案,详细向警方描述了事件经过,配合警方调查。


发布公开举报后的75个小时之后,上海财经大学发布官方通告。报告中显示,被举报人钱逢胜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校方决定予以开除处分,并撤销其副教授职务、教师资格。



在这两起事件中, 北大与上财作为国内知名高校,在事件被曝出后,能够第一时间介入调查,不遮掩事实,以坚决维护受害者的立场,对涉事人员作出严肃处理的态度与行动值得肯定,而两所高校在学风与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视也得以体现。但通过对两起事件的复盘,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公共事件与公共讨论中,媒体正向引导与公共正向舆论的力量。


首先,在两起事件中,受害者都选择将举报内容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公开,而在自媒体时代,这无疑是获得公众支持,增加事件关注度较为有效的方式。在受害者发布信息之后,媒体能够及时监测舆情,掌握民意动向,并对舆论进行较为正确的预判,从而对公众的情绪与公共舆论走向进行恰当的正向干预与引导,也使事件能够更为有效且公正的解决。而这些,都离不开作为意见领袖的媒体健全完善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及其与公众协调有效的互动机制。


其次,公共舆论的凝聚对校方形成了有力的监督,从而有助于保障事件解决的公正与速度。在受害人举报信息发出后,通过媒体的积极传播与正确引导,公众为“教授们”恶劣行为所不齿,为受害者们所不公的情绪持续发酵,进而逐渐形成了义愤填膺、群情激愤的网络的舆论,并不断壮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的强大的声音无疑是对校方与相关单位最为有力的监督,而舆论的正向力量,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事件的公正性与效率。


由此,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公众的情绪表达不必然会沦为“乌合之众”,只要引导得当,公共舆论也可以形成社会治理中的有力工具。而这些,既需要政府与相关部门健全完善的体制建设,也需要公众在情绪表达中寻求感性与理性的动态平衡,进而在不断的在自我优化中促进自由、正向的公共领域的形成。


| 两败俱伤:《陈情令》粉丝“手撕”《北京日报》

一到年底,各大榜单评选相继到来。12月9日,《北京日报》所发布的《2019年度影视榜样总评榜》在一众榜单中“脱颖而出”,成了舆论的焦点。话题#北京日报 陈情令相关评选#阅读次数高达3.2亿次。



电视剧《陈情令》在今年夏天大火,该剧的演员也因此收获了大量粉丝。《陈情令》改编自小说《魔道祖师》。
原著为双男主设定,《陈情令》主办方也曾多次在微博等平台公开说明肖战饰演的魏婴与王一博饰演的蓝湛同为该剧男主。而在《北京日报》发布的评选榜单中,肖战被分在了男主类,王一博被分在了男配类,作为女配的孟子义被分在了女主类。这样的分组毫无疑问地引起了粉丝的不满。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虽然该剧是由官方认定的双男主剧,但由于肖战粉丝与王一博粉丝自《陈情令》播出以来一直对于戏份和番位有所争论,双方粉丝“积怨已久”。因此,两家粉丝对此次榜单的评选说法不一。 




维权群体主要是王一博的粉丝以及肖战王一博的cp粉,而肖战的粉丝大多主张“大男主”观点,认为肖战是当之无愧的男主。在此次的评选中,由于王一博的粉丝处于维权的一方,其表现则更为激动,甚至王一博反黑站“挂”了北京日报(现已删除并道歉)。


舆论发酵后,《陈情令》主办方新湃传媒在9日下午六点发布了情况说明,称其未向《北京晚报》报选任何奖项。



在新湃传媒发表情况说明后,北京日报直接将《陈情令》撤出了榜单,并未有发表任何声明。诚然,《北京日报》撤榜的行为有据可依,但是这样的做法无疑更加加深了《北京日报》与《陈情令》各粉丝群体之间的矛盾。撤榜后,也再次激化了肖战王一博两家粉丝之间的矛盾。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肖战王一博两家大粉在撤榜后所发微博,获得几万的转赞评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12月13日,《北京日报》发布了一篇文章《好演员都是“撕”出来的》,疑似内涵肖战王一博的番位之争。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虽然这篇文章说的是当下娱乐圈的大环境,并未指名道姓,但对于公众来说,很容易就联想到了前两天肖战王一博粉丝与《北京日报》之间矛盾。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粉丝在虚拟的社区中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追星已不再是个人的行为,而成了一种群体的活动。粉丝群体也成了互联网环境下催生的亚文化群体,在现实生活中各不相识的人能为了同一个偶像在网络的虚拟社区中形成类似一种组织似的存在,而这种组织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约束其行为。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无论是组织还是媒体,与粉丝群体之间的创造性沟通显得尤为重要。 反观《北京日报》在这场粉丝大战中,直接放弃了与粉丝群体沟通的机会,粉丝合理的诉求未得到满足,虽然事情得以解决,但激发了粉丝之间、以及粉丝与《北京日报》之间更大的矛盾。没有《陈情令》的《北京日报》失去了一大批的参与评选群体,而没有了《北京日报》的《陈情令》也失去了一个证明自我与二次宣传的机会。



【往期热文推荐】

央视评李子柒,你为什么喜欢李子柒?

姐夫李:公关人如何从小事件中挖掘大议题?

预告|本期书目:《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本周公关大事件 | 12.2—12.8


文案 | 于立龙、马霁莹、杨诗睿

题图设计 | 陈思雯

推送排版 | 王倍

整合 | 于立龙、王倍




文中图片皆为网络资源,仅供学术研究之用。

若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

cuc_pr@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传说公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