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业寒冬?业内头部公司并不这么认为
2019第2发,冲啊
2018年最后一天,正在拍摄电影《749局》的导演陆川写下一封信,披露了一个让人吃惊的事实:
开机前一周,突然收到某资方通知,资金无法按时到位。在资金缺口百分之五十的情况下,冒险开机。
一部有大公司华谊做出品方、有大流量王俊凯主演的电影也遭遇到这样的境况,似乎给流传了半年的“影视寒冬”说又添了佐证。
陆川在信中表示,“这一年我们这个行业出现了很大的变故,出现了很大的风波。很多项目停摆,很多公司歇业,很多同行编剧导演演员突然失去了工作,很多项目因为资金断流而停在半路。”
这是很多圈内人共同的感受。
一边是2015年左右开始涌入的热钱撤退,融资难;一边是税务整顿和舆论失控,小公司倒闭,大公司市值蒸发。
前几年还高歌猛进的电影行业,真的在这轮寒冬中被冻住了吗?
“寒冬”中开机的《749局》
陆川亲笔信(部分)
最终,出手相援陆川的是北京文化。
2018年末,北京文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投资和宣发签约,以第一投资方、第一出品方和宣发主控方的身份迎难而上,主导这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
这家闯进娱乐产业才五年的公司,成绩非常亮眼。
2017年出品的《战狼2》成为华语影史票房冠军,2018年参与出品的《我不是药神》成为年度现象级影片,主控的小成本制作《无名之辈》以黑马姿态豪取近8亿票房。
在北京文化电影事业部总经理张苗看来,2018年的日子,确实不如前几年这么好过了。
“三五年前,资本和整个电影相关的产业都是非常亲密的状态,但2018年,尤其是下半年的状态是,只有优质资金在参与电影,投资电影的资金突然变得非常理智了。”
张苗认为电影行业的资金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是“带着资源的资金”,这个资源是对电影的制作、宣发、放映这条完整的生物链有帮助作用的;
第二是起码能尊重理解整个电影创作过程的资金;
第三种再降低一级要求,不会干扰创作的资金;
第四种是非本行业资金,也就是所谓的热钱,“一方面给电影市场带来了比较充沛的资金,但是这种资金有很强的逐利性,市场发生变化和挑战加剧时,第一轮退去的也是这些资金,所以让大家感受到寒意。”
北京文化的三大招牌↑
新丽电影CEO李宁分析,跨界资本都是逐利的,但电影作品是兼具商业属性和艺术属性的,不可能每部电影都盈利,这也造成了跨界资本对电影行业渐趋冷静。
李宁透露,行业中确实有一些朋友的中型甚至是大型电影项目停滞了,主要是因为跨界资本突然决定按兵不动。
官方数据也可以给目前的现象提供佐证——
根据电影局官网公布的立项信息,新浪娱乐统计了2015年到2018年(每年1月上旬到12月上旬)的故事片立项数量,2015年立项2855部,2016年和2017年分别有3161部、3099部,而2018年同期的数据有所回落,仅有3012部。
资本退潮后,整个行业真的穷困潦倒了吗?
陆川入行18年,他回忆,刚刚入行的时候,才是行业最穷最困难之时。“缺钱没什么大不了的,缺钱曾经是中国电影的常态。”
“其实资本上的困难、创作上的困难、都是一个正常的过程,并没有说以前就不困难,也没有说以后我们就不会困难了”,李宁1999年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毕业,在发行、院线、制作等产业的各个环节都有丰富的从业经历,在他看来,影视寒冬论是过于放大了资本退潮的负面影响。
“寒冬理论就是一个悖论,是一个谬论。2000年市场大盘只有10个亿的时候,我们去做项目投资开发、电影院线建设的时候,更困难啊。当时我们作为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可能觉得中国市场并没有希望,会考虑要不要转行做电视或者出国去寻找机会。你看现在好莱坞头部的导演、演员、大公司和全世界的卖家都会觉得中国市场是值得期待的,现在都来中国找机会。”
新丽出品《妖猫传》
2015年电影市场腾飞,几乎达到了是个公司就要增加影视板块、是个影视项目就能融到钱的状况。有大批公司在这期间诞生,也有一批公司迷失了自我。
《大护法》的出品方好传动画CEO尚游回忆,2015年和2016年是融资最火热的时候,“当时出现了十几二十亿超高估值的动画公司,特别是2015年出现了《大圣归来》,一下子10个亿的票房,资本就疯狂了。当时整个资本市场状态也好,股灾没来,房地产市场也推得很高,资金流动性特别好,大家愿意拿出来投资,动画公司也便宜,很多资本开始出来布局。”
另一方面,平台和渠道也在拔苗助长。
比如有的平台打出了一年100部番剧的发展目标,事实上中国动画的创作能力和产量并不足以支撑这个数量。
中国动画公司吃不下这块市场,只能找海外成熟的团队去做,制作红利都流到了海外,最后生产的作品同质化问题严重。而以前很优秀的国产动画公司,也在快速追求发展、挣快钱的过程中自废武功,丧失了本身的原创力。
如今资本褪去,首先被冲击的正是这一批被热钱宠坏了的公司。市场究竟需不需要这么多家影视公司,2018的市场已经做出了回答。
寒冬成为影视产业进行整合和洗牌的阶段,李宁和张苗都表示,真正的头部公司其实没有受到影响,专业的资金一直都在。
“我们北京文化对这个现象感受不是特别明显,我们的项目还在开,作为上市公司我们的资金没问题,体系内创作者状态也非常好”,张苗说。
2017年,北京文化曾经官宣成本30亿的航母级项目《封神三部曲》。据悉,如今的市场环境并不会影响北京文化对这部戏的大投资策略,至始至终的目标都是要做成里程碑式的作品,会用雄厚的资金去完成。
新丽电影出品的《妖猫传》2017年年末上映,尽管国内票房不理想,但口碑甚佳,李宁透露,对于这类有艺术高度的大投资影片,新丽还是会坚持投资,与陈凯歌导演合作的下一部电影预计2019年年中开机。
2019年将会是新丽电影的大年,预计有五六部电影上映。
电影营销行业的头部公司也表示合作的项目并没有受到所谓“影视寒冬”的影响。
麦特CEO陈砺志透露:“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很多项目‘传闻’下马或者暂停,但由于我们合作的公司或者项目都是行业内质量方面比较过硬的,所以真正与我们有关联的公司或者项目,没有发现变少。”
李宁认为,“由2015年产生的这种狂热的跨界资本的冷静和放缓,造成了一些非头部的新型公司和非头部的非主流公司会出现一些发展减缓、项目暂停,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它并不能改变我们主流的公司继续前进。”
《妖猫传》时期的陈凯歌
2018年的“影视寒冬”,实际上是相较于2015年市场的高歌猛进而出现的一种感受。
被电影人频频提及的2015年到底是怎样的呢?
当年7月,票房累计54.9亿,成为华语影史首个单月破50亿的月份,《捉妖记》超越《泰囧》成为华语片总票房冠军,华语电影正式进入20亿时代。
2015年12月3日,中国电影票房首次过400亿元大关,2015年全年总票房440.69亿,同比增长48.7%。
票房高走,产业一片欣欣向荣,但业内人士注意到了阳光背后的阴影——
导演非行在2015年年初、这个大ip最火的时代接下了《鬼吹灯》系列三部曲的拍摄任务。
2016年建组筹备时,他发现主创轧戏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当时我找了一个美术,人家直说了可能精力不够,因为同时轧了几个戏。我觉得很神奇的是,他在我看来专业还不是特别拔尖,名气也不是很大,所以我是希望他能够全力以赴来给我工作的,结果告诉我他没时间。然后过段时间告诉我一件事儿,那三部戏他也全推了。我说你干吗去了?他说我去当导演去了。”
产业红红火火,行业门槛开始降低。
非行透露,“我一个特别好的哥们儿是特效公司老板,我的《云南虫谷》想请他帮一下忙。他告诉我没时间,要去当导演去了。我说,你当导演?怎么回事儿?他说,不是我想当导演,是那个投资方求我当导演。我说,第一你不是导演出身的人,第二你没有成功的作品在前,为什么要求你?他说因为投资方实在找不到导演了,把我拉过去了。那我就想问一下投资方,你为什么要拍这个戏呢?可能也是不知道哪个资本方给了一个钱,要近期把它花掉。”
《云南虫谷》
热钱的涌入,出现了不少匆匆上马、质量堪忧的电影。
2014年年初《爸爸去哪儿》大电影横扫7亿票房,2015年年初《奔跑吧!兄弟》大电影又拿下近5亿票房。
当年导演冯小刚就炮轰过综艺电影,“一部电影,5天或者10天拍完,挣好多个亿,让投资人心都乱了,他们只会去抢这种项目,不再有人去投那些需要耗费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的电影。这让电影人心都凉了,今后还会有人去好好的拍一部电影吗?”
钱多了,项目多了,电影人都被资本绑架了。
编剧汪海林不解,为什么资本在选择我们看来最low的剧本?
“以前我都是面对导演谈剧本,这些年我是面对会计谈剧本,各个公司都是跟我算账,问预估票房是多少,有时候算完说肯定不赚钱,就不上了。现在我们在用财务思维做电影,很多公司都这样。”
而票房奇迹的背后,本身也是乱象丛生。
2015年5月3日,导演高群书写下一条微博:“现在有首日不买5000万以上票房三天能过亿的电影吗?”
导演高群书微博
2016年3月,《叶问3》买票房事件,更暴露了非法金融手段利用蒸蒸日上的电影市场进行敛财的现状。
对于行业怪象,电影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呼吁,他们认为中国电影还在高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只能寄希望于行业整体的进步,让市场进入一个有序健康平稳的发展阶段。
《叶问3》
大家期待的更专业更冷静的电影市场环境,可能正在2018年悄悄到来。
资本退潮,让曾经的行业乱象无所遁形,失去了蔓延的温床。伯乐营销CEO张文伯表示,“片子总数变少是一个好现象,这几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比较严重,资本退潮对于行业是好事,虽然总量变少,但优质内容的比例反而可能更高了。”
呼唤了多年的“内容为王”,开始迎来好时代。
李宁认为观众对优质内容给予的回馈,是2018市场释放的最好信号。“2018年有一个特点,口碑差、票房高的片子基本没出现”;
另一方面,军事题材的《红海行动》、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我不是药神》、小成本的《无名之辈》,都不是大特效大IP,也没有流量明星,更不是娱乐化的东西,但都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
“新导演、新类型、中低成本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给创作端注入了一些信心,有了新的拓展空间。”
张苗对2018年电影市场的最大感受是,头部效应变得非常明显。
“优秀的作品,观众的反响比想象中还要好;不尽如人意的作品,损失比想象中还要大。以前再差的影片,宣发亏损不会特别多,今年赚钱的影片不多,有的连宣发收入可能都不能回本。”
而头部作品的概念也在2018变得更加多元化。
之前比较窄的理解就是投资高、高水准的制作、最一线的创作者参与,但《无名之辈》这样小成本口碑佳作的出现,让张苗发现头部作品应该满足“强刺激、强共鸣、强共情”的特点。
“优良制作和大卡司的项目比较趋于起码完成第一点强刺激,起码有强娱乐性强刺激性。《战狼2》的沟通中,我听到吴京导演说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情绪,这是在剧本阶段就作为重要的目标去做的,那时候还没有人去总结强共鸣强共情。很多影片从工业化程度和卡司阵容因素去衡量都是很好的,但是中国的电影观众和市场成长到今天,我看到特别明显的状况,也是我们制片的重要考虑,观众喜欢看到什么呢?观众到了一个特别想看到自己的阶段,所以我们在讲故事和选择项目时,希望观众能在荧幕上看到自己。”
李宁预测,未来几年电影市场好内容会越来越多。因为电影的周期性,近两年观众看到的所谓“烂片”,有一些可能是在2015年、2016年拿到热钱后生产的产品。
如今电影市场投资环境趋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还能开拍的,基本都是专业资本深思熟虑的作品,成功率也会相对高。
12月11日,国家电影局引发《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加入城市电影院线的电影院银幕总数达到8万块以上”和“县级城市影院数量稳步增长”。
李宁认为,中国电影市场这两年的飞速发展也得益于影院的发展,而从终端未来的情况来看,中国最大的市场潜力还在未来几年。
“2018年从各种大数据来看,观众的增长其实来源于几个领域:
一是来自四五线城市的新观众;
二是更年轻的观众,就是05后;
三是老年人,以前从来没有上过电影院的观众也走到电影院。
另外,我们日常的观影习惯和人均观影频次其实远远不如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新加坡等一些年均观影频次在三四次以上的国家,而我们中国实际人均观影人次一旦膨胀起来,我们的2000亿票房是指日可待的。
就是说我们现在的人均观影次平均只有一次,相当于我们现在600亿的票房,我们达到了3次,直接就2000亿的票房。”
2018年,与其说是寒冬,不如说是飞速发展后的冷静调整期。
2015年49%的票房增长率太过惊人,而2018年9%的增长率则更加符合市场规律,这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相关税收政策调整后,行业也需要一个适应期。行业形象和行业信心也都需要重建。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透露,“据我了解,很多优秀的项目资金到位了,但最近都没敢启动。”他分析,影视寒冬的这轮风暴,是个别影片的舆论失控,蔓延到整个产业。而政策调整后,创作者也要重新找回信心和创作边界。
目前看来,相关政策也释放出利好消息。
1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相关规定,明确表示电影发行收入将免征增值税。某资深发行人士透露,票房在交完3.3%的税后,回到发行公司手上的部分免征税,这个优惠政策其实是一直存在的。但因为此前影视行业税收政策调整,行业内也都人心惶惶,如今有明确通知确认这一政策,也是给大家吃了定心丸。
无论如何,对观众而言,未来会是很好的时代,毕竟,没有好作品才是真正的寒冬。
在过去的2018年
【玩儿电影】
(数据来源新榜)
写过的总字数为246.9万
对应阅读时长5144分钟,相当于看了2遍《康熙王朝》
热点覆盖率超过98.88%的运营者
传播力超过95.14%的运营者
勤勉度超过96.73%的运营者
最常持续更新天数93天,超过91.59%的运营者
......
过去的一年承蒙各位关照
新的一年
敬请期待更多精彩内容哟
and
请叫我们的新名字吧
↓
娱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