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流浪地球》?郭帆:房价贵,得带着房子离开
娱理工作室X《流浪地球》X微博大V推荐度
——————
1月27日,微博电影“叨光荐影”大V观影沙龙第一期成功举办,参与本次沙龙的大V和影迷朋友,提前观看了春节档备受期待的一部电影——中国科幻元年第一片《流浪地球》。
本期沙龙邀请到了《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中国电影资料馆节目策划沙丹、大V评委和广告导演flypig、大V评委和天文科普大号Steed的围脖,与提前欣赏这部电影的观众们一起分享了观影感受,讨论了中国科幻片的制作经验。
回归到本次沙龙的主题“我们为何期待自己的科幻电影?”,郭帆导演的回答很动人:希望能给孩子埋下一颗科幻的种子,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崇尚科学、勇于想象,这是我做科幻的意义。
从中国科幻电影精神内核、叙事方式的寻找,再到工业不成熟的条件下“土法特效”的智慧,四位嘉宾奉上了干货满满的一次讨论,以下是沙龙的足本实录。
叨光荐影由娱理工作室新浪潮论坛和微博大V推荐度联合出品。
叨光荐影观影沙龙,热闹的活动现场
导演郭帆
《流浪地球》不赔钱,中国科幻才能继续
影评人
中国科幻电影可以一步登天
主持人沙丹:作为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第一部亮相的电影,此时此刻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
郭帆:我始终处在特别忐忑的心情,特别是上周也是在这边做了一个放映,我都不敢进影院。开场十分钟之后溜边进去,找了一个最角落的地方看大家的反应。沙丹老师给了很好的评价,但是我始终到今天为止内心还是忐忑的,因为不知道观众什么反应,毕竟科幻电影是有一定门槛的。
另一方面我觉得科幻元年当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其实我个人来讲是特别期望这部科幻片它至少不赔钱,它只要不赔钱我们就可以接着去拍科幻片,就会有更多的投资人去相信这个类型,只有更多的投资人投了钱我们才有更多的导演才能尝试拍科幻,这样中国的电影才会不断地完善,这样才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中国科幻电影类型可以成立,不是一部电影,而是一部又一部的电影,我们的电影工业逐渐完善,才能够称之为中国科幻类型的建立。
主持人沙丹:咱们这个电影大致花了多长时间花了多少钱,得多少票房才能收回这个投资?
郭帆:投资这儿就不透露了,我透露一下时间吧,从2015年的中旬到现在是四年的时间,一个大学都上完了。我们的美术指导从他进组到谈恋爱到结婚到生孩子这些全套都完成了,在这个戏里面。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摄影:王远宏)
主持人沙丹:今天来了两位非常重要的大V级的老师,两位老师先讲一讲看片的感受。
flypig:我记得我最早知道这个片子是在2016年夏天8月份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科幻世界的微博号发了一个消息说《流浪地球》立项了,我们看了一下简介,简介里面说这是什么什么生死决战,看到这几个字也手心冒汗了,我们也不知道中国电影能不能驾驭得了这个生死。
然后我们就想说中国科幻电影又要一步登天去大干快上了,就有点手心捏汗,因为毕竟大刘的作品文本非常好,电影太激进了会不会容易失控。
我今天看看完这个电影就觉得中国科幻电影是可以一步登天的,对于大场面的控制很棒,中间很多细节把握得也很妙,就是把很多梗、还有原著里面很多的东西以影视化的语言传递出来,从大的层面架构到小对白、人物的塑造,还有很多很妙的镜头,一个镜头能给你讲很多事情,这些东西看完就很佩服。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中文世界的影迷,在过去很长很长的时间内,我们看好莱坞的制作,包括一些欧洲的科幻片的制作,大制作也好,小成本的独立科幻片也好,心里都会想说如果我们的电影也能够拍到这样的水平,就不要再说看看人家的片子。
但今天看到了这样一个东西,之前网上所有看过《流浪地球》的人都说中国科幻元年这样一个说法,之前我就觉得是不是有点夸张?是不是片方让大家这么说,看完这个东西真的是名副其实的,就很自豪,作为一个影迷有一种自豪感。
Steed的围脖:我已经二刷了,确实被震撼住了。可能刚开始的那些细节觉得怎么还有这样演的,怎么还有像黑帮追逐戏,看起来有点不太搭,但是看着看着整个人就会被这个故事给吸引进去。
我本身之前看过《流浪地球》的小说,其实大刘的很多小说我都看过。说白了就是想象力很宏大,但里面的故事或者人物是他的弱项。我给人推荐《三体》的时候就说过第三本完全不是小说,就是一个框架,这么一个故事框架如何把它变成一个电影,之前我是想不出来的。《流浪地球》也是这样,如果看这个小说的话,主角连个名字都没有,就一个人一直自述。
所以在来看这个电影之前,我觉得不管拍成什么样,首先得支持,但是确实心里打鼓,上周看完第一遍,我当时就说了这部电影不止要二刷,甚至要三刷,甚至过年还要看几遍。
因为首先抛开科幻这个类型它就是一部大片,它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爆米花片,你哪怕不懂科幻,也不知道大刘,完全不知道这个概念就坐进电影院,也非常燃。
我觉得整个故事叙述是多线程的,而且非常一点都不乱,其次是里面的情节转折。这个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棒的电影,我觉得非常成熟。
大V评委和天文科普大号Steed的围脖(摄影:王远宏)
主持人沙丹:春节档马上就要来了,七八部大片都要上映了,您对这部电影的春节档的预期怎么样?
郭帆:票房预期还是我之前那个想法,我觉得它只要不赔钱就好,不赔钱我们就可以做下一部,这件事就可以循环起来。
另外一点我是希望大年初一,春节这个期间有孩子的朋友们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去看,做科幻片的意义是在于我们能够给孩子埋下一颗科幻的种子,勇于想象的种子,它可以拓宽孩子的想象力和它的执行力。
这部科幻是我们基于自己文化的科幻,就像当年我去看《终结者2》埋下的一颗种子,我说我想去拍一个科幻片,谁知道一不小心真就拍成了。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崇尚科学,勇于想象,这是我觉得我做科幻的意义。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和大V评委flypig、Steed的围脖
现场畅聊(摄影:王远宏)
科幻片的故事怎么讲?
“不管什么类型,它的核心就是人物跟情感”
主持人沙丹:大刘的作品非常多,《流浪地球》并不是叙事性见长的作品,甚至选择这样一个小说改编成高戏剧性的作品真的好吗?有人说看到头二十分钟三十分钟觉得这是大刘,但中间非常多的东西实际上跟原著都有非常大的区别。
郭帆:这个跟文艺载体有关,小说是一种载体,电影是另外一种载体,因为载体的不同导致它的表达方式跟方法不同。比如说我们写小说的时候可以选择不同的视角,大刘老师经常会选的视角就是上帝视角或者是宇宙视角,从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整个人类或者地球。
但电影其实会受到很多限制,电影不太能够用这么宏观的一个视角。比方说我们如果用一个特别宏大的视角去展现了两个小时的世界构成,世界观的话,那这个就不能称之为电影了,它就成为一个科教片了。
电影的核心就是我们要表达的人物跟情感,所以不管是什么类型,它的核心就是人物跟情感,类型是每个人穿的衣服,不管它是爱情片也好、青春片也好、科幻片也好,只是有不同的衣服,但是它的内核那一部分都是成立的。比如说这部科幻片里面这个父子情感,这个故事放到另外一个别的动作片里面也可以成立,放到爱情片里也可以成立,这样的内核才是完整的健康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创作电影的时候找到人物,找到情感,所谓的好电影是什么,不一定是电影有多好,但是你能从电影里看到自己,找到共同的情感这才是好电影。
《流浪地球》中吴京和屈楚萧饰演的父子俩
flypig:我看电影版《流浪地球》时会想起另外一部作品《降临》,这也是比较高一点的视角,比较朦胧的叙事,但在电影里面就构筑了具体的事情让整个故事更好看一点。
我发现电影版《流浪地球》应该是把原著的第二章给单独拿出来,然后往里面又加了一点,把其它做了取舍加了人物关系进去,我觉得这个确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处理,保留了原来故事的结构,又让你在看电影的时候会手心冒汗,津津有味,而且叙事节奏非常好莱坞。
这是非常标准的科幻商业片,如果把人物的面孔全部换成好莱坞的话,这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好莱坞商业片。
主持人沙丹:电影里面也夹杂了很多导演的个人趣味甚至私货,比如电影第一站就到了你的老家山东济宁,这个就是跟原著不是那么一样的地方,您怎么看待个人的兴趣点与电影创作的结合?
郭帆:其实私货,这个片里面少了很多。这回第一个私货是校服,因为我小时候特别讨厌穿那身校服,所以我就想未来你们也得穿,不管多少年之后这个校服不能变。
第二个私货就是刚才你说的我老家那地。第三个私货其实是一个大私货,这部片子里面吴京的角色跟他以往的角色不太一样,他更强调自己是一个父亲,这其实是我对自己父亲的怀念。
之前我不理解父爱到底是什么,包括我们小时候读书时会看到《背影》,我印象中看我爸最后一眼也是一个背影,直到我后来有了孩子之后才能够理解什么叫父爱。特别是中国父子关系都是隐忍含蓄的,即便我孩子这么小,才4岁多,我还很难跟他说我爱你,但是真的有戏里那种情况的话,我会对他付出全部的东西。
至于其它那些跟当下有关联的小点,其实也是我们在尝试,因为我不知道它最终的效果是什么样子,我们也没有一个成功的范例放在那儿说,这个梗我们可以用,我们其实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有些情况下我们拍完这部影片之后,也许我们知道什么是不对的,所以有些梗我们先放进去试一下看看效果。
在我们的贯常认知下,科幻片包括科学技术这方面对于中国人来讲都是冰冷的,所以我是需要用一些相对柔软的,可以用情感向的东西把更多的观众勾连进来,所以我们会设置一些大家觉得有些熟悉的部分,比如在矿场可以看到很多的牌子,什么高高兴兴上班去,平平安安把家还之类的这种东西。
其实效果好与不好,只能是上片之后看到大众的反应,然后我们也会就此做一个调研,到时候看这些点设置的好坏,然后再去做修正。所以说我不知道它对不对,上映之后我能确定它对或不对。
《流浪地球》导演郭帆(摄影:王远宏)
中国科幻片的精神内核是什么?
“几千年来我们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
flypig:导演如何对原作里面的东西进行取舍,让你做出这些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郭帆:我分享一个小故事,2016年我们去旧金山的特效制作公司工业光魔,本来当时我们是想跟工业光魔商量看能不能合作,他们帮我们做特效,他们再便宜点,后来事实证明没便宜,也没合作成。
但把这个项目聊了,聊完之后对方是极为兴奋的,我说你们已经做了300多部包括《星球大战》这种史诗级的科幻片了,我们这个idea你们为什么感兴趣。他说你们的想法很奇怪——为什么当地球出现危机时,你们跑路都得带着家?
我当时第一反应是刚买了房子,房价贵,我得带着房子离开。但后来往深入想了一想,这跟我们的文化有关,西方的文化很久以来就是一个海洋性文明,包括英国殖民时期他们寻找新的家园,然后出现在美国,他们是一个不断往外走出去的民族,他们是面朝大海,仰望星空的。
中国人不是,几千年来我们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我们从小就被告知我们是中央之国,我们的土地每一寸都不能让出去,我们甚至可以为此跟你拼命。所以我们对土地情感的那个核让他们觉得我们奇怪,但这刚好就是我们的独特性,这个东西就变成了它应该是中国科幻的一个形态。
因为我们之前也不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这个内核找到之后觉得也许它就是对的。什么叫中国科幻,就得寻找到一个真正能够表达我们文化内核和精神内核的一个载体,才能够称之为中国科幻。不然的话我们只是模仿别人讲同样的一个美式的故事,我觉得这件事情是不成立的。但很有意思,我们是在美国找到了中国科幻的内核。
大刘这篇小说里最核心的概念就是这个东西,所以它是最需要被保留并放大的,我们用了八个月的时间做了整个世界观。
和现实主义题材不同的是,做科幻片的剧本之前我们要先做世界观,因为这个世界是未来的世界,不是当下的世界,如果是当下的世界我们不需要怀疑,我们只需要相信就好了。未来50年、或者60年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要先做设定。
从社会学上来讲,要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做设定,甚至我们做了一百年的编解史;从自然科学层面上,我们要把整个地球的大气环境、洋流、地貌变化做设定;天体物理的角度,要做地球跟月球的关系、跟其它星体的关系;以及还要做新的技术的设定,因为我们有些新的技术,跟现在的技术不太一样,我们会有个辞典解释这些新技术。
把这些做完了之后才开始做这个剧本,这个过程之中我们会强化中国人对土地的这种情感,然后基于这个我们去设计发动机,让观众觉得发动机会更合理,会跟我们有亲近感。
因为这里面涉及到美学的问题,其实我们不是那么崇尚科学,一旦出点儿啥事我们大概都会去庙里拜一拜,很少拜中科院...说明,其实我们对机械科技没有那么深厚的情感。
这是因为我们在美学历程之中,工业革命那段时期是缺失的,我们对机械类的东西没有情感。不像美国为什么会有变形金刚?因为美国人从出生到老去都在车上,车几乎是他们的第二个家,所以他对车有深厚的情感链接。
但我们没有,所以我们必须要找到让我们有亲切感的设计结构才可以,包括颜色的搭配,这些东西都要强化跟保留,但最内核的部分其实就是我们对土地,对家的那个情感。
主持人沙丹:这个电影当中还有非常有深意的地方...两位老师对科幻电影的世界观的表达有什么样的观点?
Steed的围脖:我之前最喜欢的是《星际穿越》《火星救援》这个类型。其实仔细看《火星救援》和《星际穿越》,本身都是放在人和情感,这个部分我们能够在今天的电影里面看到一些。
包括空间站上他爸是不停休眠的,休眠了十几年,休眠的时间肯定没有办法跟他儿子沟通,所以他儿子长大了之后才跟他父亲有这么大的隔阂。
当然这有一些戏剧设定在里面,但在我们之前的类似片子里没有看到这样的场景,所以现在我会觉得这些不是不可想象的,而是很自然的,尤其放在中国的家庭环境里面。
flypig:我觉得这个片子还挺特别的,因为科幻片里面有很大一类就是末世浩劫类,描述一个很黑暗的未来,有很多反乌托邦的电影。
其实《流浪地球》原著也是这样子,有很黑色的层面,但是这个电影要把它搞得主旋律一点,热血一点,最后有一个光明的行为,大家齐心协力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已经不同于好莱坞。
比如《2001太空漫游》就是一路黑到底,这部我相信导演花了很多的力气去探索,是中国特色的末世科幻片要怎么拍这样的事情,是这样的吧?
《流浪地球》中的未来北京和上海
郭帆:我倒是真没把它当成一个末世片去拍,因为这里面的环境是小说里面的,所以我就忠实把它还原了。
其实这个电影里面的世界是我理想中的一个世界,它是单纯的,我们可以发现这里面几乎没有坏人,甚至于没有一个恶的势力。即便是莫斯,他的选择也是有道理的,只是持有不同的观点,并没有说莫斯错在哪儿。
我们最初讨论剧本时其中就讨论了三天时间,说假如这个事件真的发生了的话,我们会不会把发动机建立起来,后来我们推导了一下觉得可能建立不起来人就完蛋了。所以我们是希望可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人与人之间少一点勾心斗角,少一点怀疑,可以彼此信任,特别是在最大的危机下,我们是可以团结一致,去解决问题的。所以这是我理想中的一个世界的样貌。
而且这部电影里没有超级英雄。有人会说它是不是“太空战狼”,我觉得不太一样,这里面没有超级英雄,它跟美国的这些超级英雄也不太一样,这里面每个人都是普通人,这个普通人在一个极端的环境下他做了他应该干的一些事情,是因为这个行为让他变成了英雄。
我们之前有一次试片,也有一个人说这片儿挺“战狼”的,我说假如你是这个父亲在那一刻你怎么选择?他说我应该也会这样选,我说那你就变成了英雄。但你是普通人,所以你的选择,你的行为让你变成了谁,我觉得这是我们想表达的一个点,我们这里面没有超级英雄,我们是无数个普通人,这个点从一开始就是我们定下的一个基调。
比如汶川地震时我们会看到几十万的部队,几十万的志愿者去帮助地震中的人,我们这个地方也是,我们不是一个发动机出了问题,我们是五千座发动机出了问题,就有五千个救援队去解决问题,我们想营造这个氛围。
包括在工业光魔的时候,他们第二个新奇的点就是这儿,你们怎么这么多人去救援?我说我们人多,我们没有超级英雄,每个人都是普通人,但是每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这是另外一个想表达的点。
主持人沙丹、《流浪地球》导演郭帆
大V评委flypig、Steed的围脖
(摄影:王远宏)
主持人沙丹:有没有从过去经典的一些科幻片,比如《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作品当中汲取到西方科幻电影的资源。很多人还说这个电影可以概括成2019战狼太空漫游。
郭帆:里面那个莫斯就是致敬《2001太空漫游》的,还有一个加特林机枪是致敬《终结者2》的,我就是因为看了《终结者2》才想当导演。
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
喜剧性与土法特效
主持人沙丹:这个电影当中有父子之爱包括宏大的牺牲这样的东西,但里面调节了非常多的笑料,还放了一些现实当中最热门的东西,为什么要放这么多喜剧性的东西做调节呢?
郭帆:也是为了能够跟观众产生勾连,但这种勾连是否有效我不确定,我只能去尝试。比如说电影里吴孟达这个角色,他的年龄我们设定他是出生于1999年,所以他是95后、00后的状态,因此他是和我们身边的人会有勾连的,这是全片中唯一跟我们当下人有勾连的一个人,他的生活方式、他的观点是跟当下有关的,所以他才会在上海怀念过去的事情。
这个角色是为了跟当下的观众建立连接的,包括他的态度,他喜欢的歌,他用的手机。
《流浪地球》吴孟达
观众提问:能不能谈谈这部电影的剧情给我们当今社会的一点启示?
郭帆:电影里描绘的这个状态,其实跟我们剧组的人际关系很像,我们剧组里没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就特别团结一致地完成这件事情。这件事情非常单纯,当然也是因为整个过程很难,就没时间顾虑这件事。
当然也是因为我们在工业化进程之中,缺失的环节和人才太多了,我们有很多缺失的部分需要拿人去填补进来。举个例子,这里面你们看到的电脑屏幕都是真实的,我们就是为了拍摄时能够让演员更好入戏,同时能够让观众看到更有质感的画面,包括落灰什么的。
最夸张的一个场景中会有一百多个屏幕,这其实就是一个难题,我们没有工业化相对应的部门去支撑这个东西的完成。那怎么办呢?我们为了省钱,屏幕是裸屏,后面没有壳,在青岛拍摄又潮湿,经常会短路。
一百多个屏会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同时控制一百多个屏幕开启又关闭就很难。其实每一个屏幕后面都连一个笔记本,每一个笔记本后面都有一个人去控制这些屏幕。屏幕中的画面我们提前做了一千多个动画放在里面,会不断地变化。
工业部门包括人才上我们其实都是缺失的,像这种东西应该是专业的舞美公司去做设计的,当然也请不起他们,舞美公司太贵了,就得自己去完成。电影里工业化的很多漏洞是我们靠人去填补的。
当然,整个影片完成之后我们还会总结经验教训,就包括吴京老师拍失重的这个部分也是完全靠个人经验,因为我们用不起电动威亚和机械臂,所以用传统威亚做失重就非常困难。
再举个例子,演员穿的装甲大概是一百多斤,穿上它能够站起来就很困难,我们最初13个人在一个画面里面,是夏天拍的,我刚戴头盔的时候雾气就起来了,包括一开始拍的时候身上零件各种掉,里面的灯或是闪动或是灭,任何一个小动静都会停拍,停一下再开拍至少要一个小时,因为演员要重新穿戴,还要透口气休息一下,现场每个人都备着氧气瓶。
不管是服装,还是表演,还是现场环境,包括我们的炸点,每增加一个效果,出错的概率就会增加,所以拍摄的进度就会变慢,这种情况非常多。
叨光荐影观影沙龙现场,导演郭帆、主持人沙丹
微博大V flypig、Steed的围脖 与现场观众大合影
(摄影:王远宏)
【整理:杨晋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