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礼赞】70周年|测绘人与新中国铿锵同行

测绘之家 2021-09-21


导 读


时间是伟大的书写者,记录走过的足迹,写下历史的华章。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近14亿中华儿女满怀喜悦和豪情,共庆人民共和国华诞,共享伟大祖国荣光!一个人要经历多少磨炼才能撑起“人”的铿锵,一个行业要经历多少锤炼才能涅槃,测绘人用半个多世纪的接续奉献作答。


1956年,国家测绘总局的成立已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七年,逐步形成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的全覆盖到产品数字化应用,再发展到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更新、实时监测,经过几代测绘人数十年的努力,测绘由实体量测迈向向数字建模,半个多世纪的走南闯北,无问西东,他们把自己交给繁忙的测绘生涯,立德无言作为后辈的我们追寻伟岸的背影,初心如磐,继续前行。


机械师眼中的“器之变”


七十年代的测量仪器有苏制的,还有部分从德国、瑞士原装进口,它们质量好、精度高、价格高、数量稀少。在测绘事业飞速发展的九十年代初期,为了优化这些价值不菲的仪器,中外专家曾经精诚合作对它们进行改造升级,身边就有同事与刘先林、程德群等专家共事学习过。据他们回忆,七八十年代的仪器都是机械式导杆,仪器结构很直观,复杂的是它的光学系统,进口仪器的每个零部件都刻有编号,外籍厂家在协助安装仪器时会进行简单的维护培训,单位也会派员出国进行学习,这些仪器改造后有的生存期很短,有的并未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极大促进了测绘仪器国产化的的进程,参与这一切的“机械师”们更是在这一过程中被激发潜能,维护技艺及人生感悟都获益良多。
大家都乐于接受仪器从模拟到自动化、数字化的变革,尤其是测绘仪器的国产化,极大推动了整个测绘行业的发展。做模拟仪器维修工作的“机械师”需凭借习惯性的概念和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更需要专注,遇到问题一定要锲而不舍的思索直到开悟——只要将光学仪器调到与几何光学原理相重合就能恢复仪器的初始精度。当年仪器出现问题,只能靠说明书去“悟”,因为没有先例可循,经过长期的思考与锻炼,思维最终会升华到“觉”。“觉悟”一词应用到仪修人员的身上是“先悟而后觉”,最终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


随着行业设备的良好保障服务尤其是国产测绘仪器在市场上比重的加大,仪修人员的工作内容逐渐由修理转向设备使用状况的维护和管理,这比单纯的机械维修要复杂一些,化被动型检修到预见性管理,测绘行业的“器之变”要求仪修人员在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做出蝉变,助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跨越式发展。


“器之爱”——爱护仪器就是爱国


“测一代”由始至终对仪器的爱护都是细致入微的,如同爱护自己的眼睛,她们用自己的巧手为每部仪器量体裁衣,直到仪器退役都不染纤尘,每天观其形、听其声,与机器谨慎的相处,有位大姐为保护即将坠落的相片盘,不顾形象掀起裙摆去接,在逼仄的作业室里挪移不当被磕到腰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后的身体健康。



大家对仪器如此珍惜,是因为七八十年代测绘仪器稀少又几乎全是进口,三四人一组分配一台仪器,如果仪器出故障不仅耽误工期,机器配件还要从国外的厂家原件进口,费钱耗时,需要国家外事部门调用外汇进行购买,所以大家尽可能地精心养护和自主维修,让仪器发挥最大的作用和产出最大的效益。


“器之索”——巧寻清绘路上的“清道夫”


将测绘技术与绘画艺术有机结合,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将图面呈现艺术化的效果曾是一代测绘人的不懈追求。直到90年代初期,测图还在运用传统描图工艺,绘图膜固定在绘图桌上,绘图铅笔在上面游走,图面显现的是或浓或淡的墨迹,远看灰蒙蒙的一片。


那时的地图几乎是纯手工绘制,每个人都有调色盘,黑色标示注记,红色整饰沟坎,蓝色描水,绿色绘制地类界,着色后的地物颇有象形意味,最难表达完美的是地貌曲线,当时使用HB铅笔去清绘计曲线、2H铅笔去清绘首曲线,再套合上原图的铅印,远看近看都糊成一片,又不敢用橡皮擦拭怕损失精度。偏巧某天有位绘图员边啃馒头边清绘,馒头碎渣掉在图膜上,她急忙向图外扑掸,划拉干净后她仔细看图,被馒头擦过的等高线出现神奇的映像,墨迹清晰如洗,她尝试用剩下的馒头擦拭图幅一角,可能发面馒头和涂膜产生了某种化学反应,图面光洁鲜亮,一举解决了整饰等高线的大难题。此后大家广泛使用,馒头这种普众的面食,化身为清绘聚脂薄膜的“清道夫”。有的清绘如痴者,不觉间将擦图的馒头送入嘴中吃进肚里,观者戏言“一肚子墨水”在世间重现。


“器之用”——精美图幅背后的巧手


聚脂膜图传到下工序就是刻图,每一笔都要精准适度,要刻透不能刻漏,否则就影像出版印刷。作为初学者至少要实习半年才能正式生产,每个注记、每个符号都要按照图式要求复刻在膜上,需要耐心、细心,还有由衷的热爱,有的学员在初学阶段每天练习就高达十几个小时。当精度达标的幅幅图纸宛如艺术作品映入眼帘时,每幅精雕细刻成图的背后都有一双坚韧灵巧的手和一套形成温润包浆的刻图工具。手工制图的美在于地物地貌的细节表达浸润了制图人的情感,流畅的合水线、蜿蜒的地形走势浑然天成,细腻程度不是所有机制成图能够完全表达的。


测绘仪器从进口到国产


绘图笔尖和研磨石是刻图必不可少的用具,新的小笔尖、直线笔、曲线笔等都需要反复研磨修正才能运用自如、行图流畅。顺手的器具也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在物资供需紧张的年代,大家对工具经常是不断研磨,直到无法正常使用。刻图需“手巧”,研磨笔尖需要“心灵”,正因为“好笔尖不是买回来的是自己磨出来的”,所以新手常常耗费很多的精力去调理工具,揣摩笔尖与研磨石间的感触配合,达到“器为人用,图在人为”,人工刻图时期实在是体现工匠精神的代表性时期。


测绘仪器从半自动化实现信息化


现在图库一体化制图技术日臻完美,国标图式被移植进不同比例尺的符号库,全自动化绘制的地物地貌受到人为技术不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小,测绘人那双被磨砺过的双手,欣然接受和面对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自信勇敢的学习创新信息化制图,保持职业生涯成长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手工刻图到图库一体化制图


自2000年起,传统测绘向数字化测绘的跨越瞬息完成,正沿着信息化道路稳步迈进,不断向社会与公众提供实时有效的地理信息综合服务,不断跨界融合,与“数字……”智慧……”“互联网+”等联合实现地理信息服务社会化,共建共享,不断拓展在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测图从模拟仪器被信息化仪器替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测绘地理信息领域几经砺洗,依然强健。南北极科考,六测珠峰、北斗织网、下海升空、智慧中国、数字世界、网络未来……面对未知,地信有知,代代测绘人不负过去,不畏将来,坚守初心,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勇担使命,开启测绘地理信息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来源丨黑龙江地理信息工程院罗晓飞

图片丨部分来自于网络,黑龙江地理信息工程院

文案策划与编辑丨孟婷 


-----END-----


社群交流 / 原创投稿 / 商务合作

来源: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

推荐阅读

【特辑】真正的攀登者!44年前,这群测绘人用生命量出珠峰“身高”

【震撼】多颗国产遥感卫星60万米高空俯瞰阅兵!你没见过的角度!

【收藏】遥感影像燃情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献礼】踏遍千山万水,测绘地信人深情演绎《我和我的祖国》,超燃!


推荐关注


 


觉得不错请点赞!转发!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