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武汉大学测绘遥感领域众学者忆宁津生院士
综合编辑:GIS圈
编者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地测量学家、教育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宁津生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3月15日16时06分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在宁津生院士网上纪念堂中,不少人送上诚挚的慰问与撰写追忆文章进行缅怀,其中不乏宁津生院士昔日的好战友、好朋友——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领域的众院士、专家。GIS圈特意整理部分学者撰文,以表诚挚的敬意。
宁津生院士 图源:武汉大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永远怀念老大哥宁津生院士
李德仁
3月15日下午,惊悉宁津生院士离我们而去,心中无比伤心沉痛!
宁津生院士是我国大地测量学界著名的学术带头人。他治学严谨、成绩卓著,在大地测量学,尤其在卫星重力测量与大地水准面精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为人师表,从年轻留校以后,一直坚持在讲台上给学生们上课;他英姿风发,被年轻的同学们称为测量界的“帅哥哥”。他在1988-1997年期间担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那时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宁津生院士为我国测绘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我还记得在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申报“211工程”大学的时候,我从他手上接过了校长的职务,他倾力帮助我们顺利地申报成功,使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成为“211”大学。
1988年,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之时,宁津生院士作为校长,利用全校资源支持我们申办,并一举成功。在创建初期,宁津生院士专门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并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从零开始发展,之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连续四次在国家评估中获得“优秀”,这份成绩包含了宁津生院士有力的支持和巨大的贡献。
宁津生院士卸任校长以后,仍旧全力支持学校的发展,仍旧活跃在教育科研的第一线,他当时跟我讲,同济大学土木学院的院士们开了一门土木工程学概论的课,给新生上课,效果很好,他建议我们测绘的院士也开一门测绘学概论课,我听后非常高兴,并很快筹划成功,由他领衔,开授第一讲。大家都响应宁津生院士的号召和理念,这门课已经坚持20多年了,成为了测绘高校的一门知名精品课程,让年轻的新生在入学初期就能了解测绘科学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知道如何由浅入深,通过各种必修课、选修课、基础课、专业课的完整培养登上测绘科学的高峰。
测绘界的老师,特别是院士们都非常团结,大家经常在一起商量如何支持全国本学科的发展,如何支持国家的建设。对全国各地测绘学科的职业教育、中专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宁津生院士付出了全部的心血,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也就是现在的武汉大学测绘学科也一直保持着与全国各测绘生产单位、科研单位的紧密合作,并给予相关单位大力的支持。惊闻宁津生院士仙逝之时,我不禁想起与老大哥一起到处讲学、交流、开会的场景,他身体非常好,酒量非常好,是测绘界知名的“酒仙”,今日他已离我们而去,希望他在天堂还能够继续关心和保佑国家测绘科技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将永远学习他的精神,使新时代的测绘事业在我国深化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深入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宁津生院士安息!2020年3月15日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军:
惊闻宁津生院士不幸去世,万分悲痛,这是我们中国测绘界的重大损失。我本来订了初三去武汉的票,初四去医院看他老人家,因疫情封城,临时取消了行程,十分遗憾。
他老人家呕心沥血数十年,将武大测绘学科办成了世界一流、国内遥遥领先的优势学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做出了利用世行贷款筹建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决策,并亲自担任实验室建设委员会主任,集全校之力进行筹建和运行,打造成了在国内外本领域有重大影响的国家级科研基地;他老人家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和青年教师,其中许多人成为了知名的教授、专家、企业家和领导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他还多年如一日地支持国家和地方测绘部门的工作,为他们咨询、讲课,主审项目、遴选人才,争取各方对测绘工作的支持,对过去数十年中国测绘蓬勃发展、广泛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过去几年,他老人家身体带病主持了多个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组织研究中国测绘科技的升级换代问题,倡导从数字化测绘走向智能化测绘、从地理国情调查监测走向地理世情监测分析。
宁津生院士德高望重,胸怀宽广,在测绘界内外有着崇高的声望。我早年曾有幸在他老人家指导下工作,来北京工作后又经常随他一起参加基金委、测绘局等各类会议、活动,得到他和夫人潘老师许许多多的教诲与关爱,是在他老人家的指导帮助下逐步成长起来的。我们永远怀念和感恩他老人家。宁院士一路走好!
陈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经南
宁院士去世是测绘学科和测绘事业不可估量的损失!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建成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记我的导师宁津生院士
(以下为原文节选)
1990年至今,我师从宁津生老师已有30年了,这是我的幸运。宁老师言传身教,爱生如子,在我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高尚的品德,渊博的学识和儒雅的风范,始终引领和激励着我。
鞠躬尽瘁的校长
1984年,宁老师从讲师岗位被推选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武测)副校长,3年后任校长,直到1997年2月卸任。在10多年的校长岗位上,宁老师鞠躬尽瘁,殚精竭虑,他在任期间学校的办学方向清晰明确,教学质量快速提升,办学实力和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为我国测绘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学校和学科发展方面,宁老师做了很多有前瞻性的长远布局。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大地测绘学科发展处于低谷。宁老师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远见,他带领老师们积极探索卫星大地测量方法来进行学科转型。
1988年,宁老师作为校长举全校之力,向世界银行贷款数百万美元,建立了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他作为原武测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委员会主任,为实验室的建设、成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验室发展的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决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申请贷款时,国家测绘局对他提出明确要求,“保证以后这笔钱学校还70%,国家局还30%。”在当时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校要还70%,加上每年的利息,压力确实很大,但他毫不犹豫地签下保证书。可以说,他为我国第一个测绘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申请建立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学校持续发展抓住了难得的机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6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建校40周年之际,正值国家“211工程”计划的推进时期。能否加入“211工程",就是国内重点大学与非重点大学的分水岭。武测作为亚洲唯一的以测绘学科为主的高校,自然也期望能进入“211工程”,但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全国众多高校都在竞争。在湖北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也都在极力争取,专业性极强的武测并不具备优势。
尽管当时武测为适应测绘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导航与导航等一批新专业,但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实力差距仍然悬殊。当时,宁老师正好受到教育部委派,参与武汉大学“211工程”预审专家组的工作。他充分吸取了武汉大学和其他已经通过“211工程”预审的高校的经验,领导全校上下努力整改,学校终于在1996年通过了“211工程”预审,为学校进一步发展争取了广阔的平台和有力的支持。
他总是从大局出发,从不偏袒自己所从事的学科。1993年,学校将工程测量系和大地测量系合并,成立了地球科学与测量工程学院。1995年,学校把学院的土地管理专业调整到地图制图系成立土地科学学院。当时,院里的老师都舍不得将我们于1986年办起来的土地管理专业划出去,宁老师作为校长强调,这是为了学校发展做出的决定,要求全院老师顾全大局,给予理解和支持。
为加强测绘领军人才的培养,宁校长给工程院领导建言,建议在土木工程学部下设立测绘工程学科。随后,测绘学科的学者申报院士,就有了明确的学科分类。在他的带动、培养和支持下,测绘界领军人才迅速成长起来。
“大学,不管是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或者其他类型大学,其首要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培养学生。”宁老师以身作责,率先垂范。
上世纪90年代,测绘学科正处于发展转型期,以往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严重落后于学科发展,迫切需要教学改革。1996年,宁老师提议由校内几位院士一起为大一新生开一门基础课,明确测绘遥感对国家发展的意义、学科前景和未来出路。“当时新入学的本科生里,十有八九第一志愿报的不是测绘专业。”他强调,
“最早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是挽留想转专业的学生。” 1997年9月,“测绘学概论”正式开课。22年来,宁津生、李德仁、陈俊勇、刘经南、张祖勋、龚健雅等院士以及测绘界的知名教授先后加入教学团队。这门课程,被学生称为“最奢侈的基础课”,已成为了全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教育教学的示范课堂。
近年来,虽然他已步入耄耋之年,也早已离开校长岗位,但老校长的测绘情怀依旧不减。他依然坚持在讲台上,为00后新生讲授测绘课程,激励同学们立志为祖国测绘事业发展而刻苦学习。
-中国科学院院士 龚健雅:
永远怀念宁津生院士
龚健雅
今天悉闻我们的老校长宁津生院士仙逝,万分悲痛。宁院士培养我们成长,是我们这一代测绘人共同的导师和引路人。他那平易近人的音容笑貌永远在我们心中,他那和蔼可亲、包容大度、持之以恒的品格将永远激励我们测绘人团结奋进,开拓进取。
我及我们这一代许多测绘人都是在宁院士的关心和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宁院士不仅担任十多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副校长和校长,培养了大量测绘人才,而且长期担任国家测绘局、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为我国测绘教育的人才培养和测绘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我是在1988年3月到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我在校期间和毕业留校时宁院士都是我们的校长。因为那几届博士生比较少,学校就把我们安排在青年楼住,而且我们参加系里和教研室的学术活动,待遇与青年教师无异。那时我虽然是航测系的学生,但是宁院士的弟子边少峰和董绪荣是我同过寝室的同学,他们经常谈到宁院士的为人和学术,令人钦佩。在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李德仁老师推荐我到丹麦进修,宁校长欣然同意,在89年情势那么紧张的情况下,仍批准我出国留学,体现了一个领导的远见和担当,以及对我本人的信任。
92年我博士毕业以后面临多项选择,在李老师的推荐下,校领导决定让我留校,并尽快解决我家人的安置问题。在我毕业的半年之内,即将我爱人从江西调入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工作,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工作以后,我协助李老师承担了国家测绘局“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面向对象空间数据库和面向对象GIS”。项目很大,需要调集全校相关老师集中攻关。宁校长和主管科研的副校长张祖勋院士拍板,从计算机系、航测系、制图系和城规中心调入10多名年轻教师组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理信息研究中心”集中攻关研究,并在测绘遥感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辟专门的办公和研究场地,使我们能够全力以赴研究开发出国产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
96年初,我还在美国进修,接到学校一封信,希望我尽快回国,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我想这是宁校长那一届班子的重大决策,学校对我这么信任,我必须尽快回来并努力工作,协助李老师把实验室搞好。李老师和我接任实验室主任、副主任之后,宁校长仍然担任实验室的管理委员会主任,直到卸任校长。尔后又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和顾问。无论担任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主任,还是学术委员会委员和顾问,宁校长都把测绘遥感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看作是武测及武大的公共学术研究平台,倾注了大量精力管理、指导和协调。每次开学术委员会或者座谈会,宁院士都亲临指导,发表重要建议,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
宁院士的包容发展理念不仅促进了武汉大学测绘学科的团结与协同发展,而且促进了全国测绘教育的发展。在他和其他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不仅武大的测绘遥感学科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名牌学科,整个中国测绘学科和专业在全国的数量和学术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宁院士是测绘学科最早的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并长期担任国家测绘局、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在他和全国同行的努力推动下,全国已有150多所大学开设了测量专业,近50所大学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近20所大学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将测绘学科由原来的一个小学科变成了一个有相当影响的大学科。
我是2005年左右接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010年左右单独成立测绘学科评议组时任召集人。在我担任测绘学科评议组成员的十多年来,深切地感受到宁院士在全国测绘学科的影响力和推动测绘学科发展的热情。我记得在2010年左右,有几个学校要申请博士点,他们找到宁院士,寻求宁院士帮忙。宁院士专程找到我,介绍了他们几所学校的优势,并向我说明了扩大测绘学科博士点的重要性。在宁院士和其他老一辈科学家的关怀下,在其他学科评议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那几个学校都通过了测绘学科博士点的评审。在这一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宁院士不仅是武大的院士和武测的老校长,而且是全国整个测绘学科发展的主要带头人之一,他站在全国和事业的高度推动测绘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们后辈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近几年,武大测绘学科六院士20多年同上一门《测绘学概论》课程誉满全国。本人有幸参与了这门课程的授课,深切感受到宁院士的执着与认真。我是在1997年这门课开始时参与授课的老师。那时宁院士刚卸任校长,自告奋勇牵头这门课程的教学和教材编写。我那时既不是长江学者,更不是院士。但是宁院士挑选了我主讲地理信息系统这一章。这一讲就是20多年。20多年来,宁院士带领我们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更新教材,建设慕课。多次带着我们封闭讨论和修改教材,这些都历历在目。我们成立了一个强大的教学和教材编写小组,包括一批年青人组成的秘书组,除了已经出版并多次更新的《测绘学概论》以外,宁院士还牵头编写了一本适用于本科生高年级和研究生的《地球空间信息进展》新教材,即将出版。宁院士还经常组织各种活动,我们成为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去年10月21日我与《测绘学概论》秘书组的一帮年轻人给宁院士过了88岁的生日,今年3月8日还在这个群里看见宁院士转发微信信息。没有想到度过了武汉最困难的时期之后,宁院士这么快地离开了我们。
宁院士走了,但是他开拓发展的测绘事业,他领衔的《测绘学概论》课程将继续发扬光大。
宁津生院士千古!
2020年3月15日
-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 姜卫平
满腹经纶,国之栋梁
润物无声,高山仰止
——谨以此文深切怀念宁津生院士
此时的我,还远在距武汉千里之外的湘西,得知宁津生老师走了的消息,心中悲痛万分。
宁老师是国际上著名的大地测量学家,曾担任过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大地测量研究60余年,在地球重力场模型、大地水准面、国家天文重力水准网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被大家誉为“大地之星”。
还记得1991年,我考入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测量系,当时的校长正是宁老师。开学典礼的时候,远远地望着讲台上风度翩翩的宁老师,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嗓音从容地和我们讲述着大学里的事情,昔日情景,依然清晰可见。身边的同学们都觉得非常骄傲,除了宁老师那令人敬佩的学者风范,还因为宁老师也是大地测量专业的,对他的崇敬之情也在那时在我心底扎下了根。大三的时候,我们的专业课教材《地球形状及其外部重力场》是由宁老师主编的,读着那满是数学公式的书,我对宁老师充满了敬佩。随着专业学习的深入,我对宁老师的了解也在一步步地加深。1991年,宁老师成功主持研制出我国首个18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WDM-89,利用该模型推算的重力场参数精度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也比国外同类模型有很大提高。
1994年,他和李建成老师研制出我国首个360阶地球重力场模型WDM-94,是当时世界上精度最高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之一,精度在中国区域内优于其他模型。1995年,宁老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非常清楚的记得,宁老师的当选让测绘人欢欣鼓舞,倍感自豪。1996年9月,在宁老师带领下,武汉测绘科技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评审;在评审的过程中,学校自豪的向评委汇报,测绘学科在世界上位列前三。1996年10月,武测建校四十周年,校庆时,荷兰国际航天测量与地球学学院院长代表国外高校发言,他称武汉是“世界测绘教育之都”。学校获得的这些荣誉,宁老师居功至伟。
1997年,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在这以后,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宁老师主持或承担的一些课题,如国家测绘科技重点项目“全国及省市地区高精度高分辨率似大地水准面的技术研究及实施应用工程”。于是,我与宁老师接触的机会多起来,也经常向宁老师请教,慢慢地熟悉起来了。与宁老师的接触越多,请教问题越多,就愈发感受到宁老师的温文儒雅、学者风范。回答问题时,他非常耐心,娓娓道来;讨论问题时,他见解独到,高瞻远瞩。我的博士研究方向是卫星测高技术在大地测量学中的应用。
那时候,该领域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宁老师鼓励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在导师、宁老师和其他老师们的鼓舞、支持和教导下,博士期间,我提出了整体集成与深度融合的多源测高数据处理方法,实现了从双测高卫星联合处理到5颗卫星融合处理,将测高数据覆盖分辨率从约30公里提高到约4公里,且早期数据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2000年,在我国首次研制了国际同期分辨率最高、精度优于5cm的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WHU2000,摆脱了对国外模型的依赖。后来,我一直在坚持这个方向的研究,也与宁老师一起做了一些关于这个方向的项目,如将卫星测高技术应用到“地理国情监测”重大工程。20年后,2018年,我主持的《海洋测绘和内陆水域监测的卫星大地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宁老师是第三主要完成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与宁老师的指导和支持分不开的。
宁老师不仅学术渊博,满腹经纶,而且甘为人梯。他对他自己的学生如此,对其他年轻人也是如此,因为他为的是中国测绘事业和测绘教育事业后继有人。宁老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得知学测绘的学生不喜欢测绘的“专业思想”严重,和更好地让人了解测绘,于1996年全国首倡“五院士共上一门课”。
1997年,这门《测绘学概论》开课,来上课的不仅有测绘专业的学生,还有慕名而来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这门课程让刚入校的同学们对测绘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得“专业思想”大大减弱。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门课成为了武汉大学甚至是全国最有名的一门本科生课程之一。这样的执着坚守打动了一届又一届的学子,成为他们美好的大学记忆和对测绘事业的热爱。
这门科的背后,付出了宁老师数不尽的心血和努力,且不说二十多年的坚持,也不说宁老师耄耋之年还站在讲台上授课,也不说多少次讨论修改教材,我想说的是,二十年多年里,宁老师每次讲课前,他都要花很多时间修改课件,他不仅要讲解已有的测绘知识,而且还要介绍学科最新的技术进展和发展方向。宁老师偶尔也会让我提供几页课件,了解我所在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对于提供的课件,他不仅要了解内容,而且还要清楚课件每个文字的来由,有时候,甚至要用科普的语言重新写一遍。宁老师这样一丝不苟,为的只是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都说教师言传身教,宁老师作为院士给本科生上课如此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同样身为教师身份的我,一次又一次受教。从宁老师的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对教学的执着追求,更看到了甘为人梯,扶植后辈,为专业执着奉献的精神。
在我的心中,宁老师还是一位学养深厚、修为高尚、爱心满满的长者。平日里,宁老师不仅关心我的科研工作,也会时常关心我的生活。2011年,我准备去北京工作。在征求宁老师的意见时,他非常地耐心,并从多方面仔细地分析了我的情况,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建议,至于去或者留,他让我自己选择。他的言语让我如沐春风,也使得我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在我的记忆中,还有一件事情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年青的时候,遇到烦恼或者开心的事情,喜欢与人倾诉或分享。宁老师每次接到电话,都非常地耐心,听我唠叨,从未批评。事后见到他的时候,我则因为打扰他而感到非常不安,而宁老师只是笑着对我说:“小姜,不开心了?”,或者是:“小姜,开心了?”。那时那刻,我深切感受到,他哪仅仅是一位学术渊博的测绘泰斗,他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有师如此,何其之幸也。此时此刻,我好想给宁老师打个电话,再听听他那慈祥而又亲切的声音!可痛的是再也无法接通电话了......
宁老师驾鹤西去了。而今,我只能远隔千里,含泪面对您的遗像三鞠躬,您一路走好。
先生之才,满腹经纶,国之栋梁;先生之风,润物无声,高山仰止。宁老师,我们永远怀念您!
3月15日下午,惊悉宁津生院士离我们而去,心中无比伤心沉痛!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院长 姚宜斌
——追忆宁津生院士
姚宜斌
宁老师从去年清明前后就一直因病住院,身体每况愈下。虽然对宁老师的离去有思想准备,但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还是觉得非常难过,难以接受。
宁老师在中国测绘教育界的地位,无疑是泰斗级的人物。其对武汉大学测绘学科而言,乃有镇山之石的作用。
宁老师贵为院士,也曾当过10余年的校长,但其正直儒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一生把一个大写的“人”字写得堂堂正正。
宁老师博学多才、才华横溢,在测绘教育和大地测量研究领域辛勤耕耘60余载,桃李满天下。半根粉笔,写不尽才高八斗;三尺讲台,让学术薪火相传!其为人为学,堪称一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宁老师德艺双馨,可谓国士无双!
武汉持续的疫情让我没法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去送别他,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如果可以,我想再敬上先生一杯酒,听他谈古论今,让我们笑意绵绵;
如果可以,我想再聆听先生讲一次课,听他讲测绘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我们对所从事的事业更加充满信心;
如果可以,我想再和先生合一次影,把照片发到朋友圈,分享给大家......
-----END-----
社群交流 / 原创投稿 / 商务合作
(请添加下方小家微信:mysurvey)
转自:测绘学报
推荐阅读
推荐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