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测绘名家故事 | 泥腿赤足的远古“测量领率人”
泥腿赤足的远古“测量领率人”
—— 测绘名家故事之三赤日炎炎,水面上蒸腾着水汽。大禹弃舟上岸,带领勘测队伍登上山岗,在浓荫的遮蔽下歇息。汗水在大禹那棱角分明的脸上流淌。黝黑的上体裸露着,胸膛的肌肉凸起来。双手粗糙,泥腿赤足。腰间的左侧系着用于测量的“准、绳”,右手拿着“规和矩”。大禹的装束俨然一个野外测量师。
入夏以来,暴雨肆虐,山洪爆发,江河泛溢,平地成湖。大禹率众凿开了黄河的壶口,劈开了龙门,然后泛舟而下,经华山,过底柱,到孟津。一路上勘测水流,勘测两岸的山势。过了孟津,看到的水情令大禹的心更加沉重:黄河南北的平原已经是汪洋如海,庄稼被淹没,房舍荡然无存,百姓们流落他乡,水面上不时会看到淹毙的百姓或家畜的尸体。大禹望着眼前的一片汪洋,坚定的目光中带着焦虑,深沉的目光里带着忧伤。
为治水而劳神焦思的大禹永远忘不了他临危受命的那一天。那一天,虞舜把大禹召来。虞舜左右站着来自四方的部落领袖,他们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大禹。舜说:“中华大地的洪水泛滥快60年了,百姓们不堪其苦。你知道,我先后派共工、鲧治水,但是他们无能为力,洪灾反而一年比一年厉害。你认为他们无功的原因何在?”
大禹回答:“臣不敢冒然断言。不过,臣认为,积水成灾的原因是行流不畅。如果不能把洪水导流入海,只是堵漏口,筑堤堰,那么堵塞蓄积的水就会更多,一旦漫堤决口,洪水的危害就会更大。”舜和在场的部落领袖都觉得大禹的话有理。
舜说:“你的看法很有道理。共工、鲧治水无功,我决定把共工处死谢罪天下,把鲧放逐到羽山,决定由你来领导天下的治水。你有什么想法?”
“我?……”大禹嗫嚅着。他感到突然,更感到超大的压力。要知道,被放逐到羽山的鲧就是大禹的生身父亲。鲧是夏部落的首领。夏部落是黄帝族的一个分支,是黄帝儿子昌意的后代。夏部落生活在黄河中游的南北两岸,即今天晋南与豫西一带。从“夏墟”调查中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偃师县西南18里)证明,夏已经筑城而居。嵩山是夏部落活动区域的名山,所以鲧被封为“崇伯”(崇是高山之意,伯是部落首领的称谓)。夏部落有治水的传统,所以尧才派鲧负责治理洪水。然而,连年的超大洪水使得鲧使用的传统经验失效。要大禹继承父业,而且是一个失败的事业。大禹不知道如何是好。
“请你领导治水,不仅是我的主意,也是诸侯们的意见。你不要推辞。我再派伯益、后稷协助你。”舜不等大禹表态继续说,然后顾左右:“所有的诸侯都要支持治水,凡是对治水消极怠慢者,严惩不贷!”
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图的持规矩的伏羲女娲像
此时,大禹已经没有了选择。领受任务后,大禹决定接受前辈治水失败的教训,变堵塞为疏导,按照“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导流入海。为此,大禹决定首先踏勘危害最大的黄河,于是率领勘测队伍,携带“准、绳、规、矩”,测量地势高低,“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规划疏导路线与工程。相传,规、矩伏羲氏时代就出现了,成为远古直到今天的重要测量工具。从大禹治水携带准、绳、规、矩一路测量看,这些工具虽然简单,但是很适用。所谓“行山表木”,师古在为《前汉书》作注时说:“禹随行山之形状而刊斫其木,以为表记,决水通道,故高山大川,各得其安定。”即把对高山形状、高低的测量数据,用砍下并插在地面的木桩作标记,以便进行河道设计。《拾遗记》还称,大禹治水时使用了玉简(玉制的尺),“玉简……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数,使量度天地,禹即执此简,以平定水土”。
大禹带领队伍用简陋测量工具勘测地形,还经常以“身为度”,就是以人体或人体的某一部分作为度量标准。如指长、臂长、身高、步幅作为度量标准。《孔子家语》说,远古时期,“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即以中指第一节为寸,拇指与食指展开(即一拃)为尺,双臂引长为八尺,八尺为丈,故称男子为丈夫。
以“身为度”在古代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在今天我们仍然会看到以“身为度”的痕迹,比如称某物体高度有“几人高”,称水塘的深度为“几人深”,称粗大树木“几围粗”,称两处相距“若干步远”等。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商代都城)出土的象牙尺,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是目前保存的最早的中国尺度实物。象牙尺长15.8厘米,相当于普通人一拃的长度,带有明显的以“身为度”印记。象牙尺上有十刻,每刻为一寸;一寸又分为十刻,每刻为一分。步量是勘测过程中最常用的距离测量方式,古代一步等于五尺(夏、商一尺约15.8厘米),相当于79厘米,与成人的步幅差不多。
勘测与设计为大禹治水成功奠定了基础。同时,献身精神与不屈的品格也铸成了大禹的领袖气质。大禹在外治水13年,衣着简陋,粗茶淡饭,茅屋草舍,三过家门而不入,也证明了他不驯服洪魔誓不罢休的初心。还因为,洪水不退,共工与鲧就是他的下场,他没有退路。
歇息片刻。大禹便于部族首领后稷、伯益商量治水方案。同时让测量人员太章、竖亥去测量附近的地形。太章和竖亥引绳立杆测量完毕后,用铜斧砍下树枝,做上标记,插在地上。
大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行山刊木”,进行了广泛的勘测。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以疏导为主的治水计划,“决九川致四海”,命令各部落首领照此执行。
经过前后十多年治理,出现了“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锺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汨九川,陂障九泽,丰殖九薮,汨越九原,宅居九澳,合同四海”(《国语•周语下》)局面。洪水消退后,田园上又出现了绿油油的庄稼,老百姓又搬到平地居住了。
大禹时期疏导的主要河流被记载于《禹贡》之中。《禹贡》至少记述了37条疏导的河流,这些河流以黄河水系为主,涉及长江、淮河水系。比如:疏通黄河,从积石山,过龙门,经底柱山,到孟津,又在河北开掘出九条渠道,导水入海;从岷山开始疏通长江的支流沱水、澧水等;从桐柏山疏通淮河,使之与泗水、沂水汇合,而后入海;从鸟鼠山疏导渭水,使之与沣水、泾水汇合,流经漆水、沮水,进入黄河;开辟合黎山,疏导弱水流进沙漠;开辟三危山,疏导黑水流进南海。此外,疏导的河流还有洛水、汉水、济水等。
《禹贡今释》一页
大禹治水范围之广,成效之大,影响之久,可谓空前绝后。大禹以治水的丰功伟绩而流芳百世。在平治洪水的高山激流间,大禹是运筹指挥的统领,亦堪称身先士卒,奔跑在水利勘测一线的测量专家和测量领率人。
-----END-----
社群交流 / 原创投稿 / 商务合作
(请添加下方小家微信:mysurvey)
来源:美篇,作者:寓公剑,编写来源:《史记·夏本纪》《禹贡》,《中国古代军事测绘史》,《史前的野外测量员》等
推荐阅读
推荐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