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读】李德仁:新基建是引领中国从第一个百年发展走向第二个百年发展的重要举措

测绘之家 2022-07-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测绘学会 Author 中国测绘学会

本文内容摘自《中国测绘》2021年第6期



编者按:

2018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基建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中。

2019年07月

3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01月

03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制造业稳增长的措施时,提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推进智能、绿色制造”。

2020年02月

14日


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指出,“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以整体优化、协同融合为导向,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2020年03月

04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强调“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2020年04月

01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2020年04月

20日


国家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上首次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的范围。


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

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2

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的融合基础设施,比如,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

3

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属性的基础设施,比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


李德仁院士是业内较早一批着力关注到国家对新基建重大部署,并持续宣导、奔走呼吁的专家之一,在近期很多重大场合,他把“新基建”“5G/6G”“北斗+,+北斗”“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统筹纳入《论时空智能的万物互联》报告中,设计出大量可为万物互联的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的学术方向和应用前景。他所处的高度,他所获取信息的渠道,他敏锐的所见和所思,伴随他的报告和呼吁奔涌而出。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


在今年两院院士大会前夕,《中国测绘》记者特别专访了李德仁院士,这位站在时代前列、充满智慧创新的大家,在理解、提纯新基建抓手上有哪些深度认知和创新发现?他所设计的那些万亿产值方向,每一处都是大流量的入口,有多少能分到测绘呢?他曾率先提出的地球空间信息,在新基建的催动下,又将如何一路向前?


01

理解新基建的重要性

抓住“新发展理念”“技术创新”“信息网络”“高质量发展”“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关键字眼。


“国家对新基建概念和内容有清晰表述,我们首先要去理解它。”李德仁说。


在他的报告中,他把“新发展理念”“技术创新”“信息网络”“高质量发展”“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字眼进行了强调。


“‘新发展理念’我的理解是人与自然的协调,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零排放,把绿色发展环保道路做起来;要做到这一步要靠什么——‘技术创新’,要把物理空间的经济变成数字经济,所以要通过‘信息网络’来提升,才能促进‘高质量发展’,实现‘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


记者:新基建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中是在2018年,从科技界参与方面看,此前是否有一些思考和筹备,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大方向是如何考虑的?


李德仁:建国以来就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的理解就是在中国的领土上,围绕民生发展、围绕基础设施方面进行的完善和改造工作,比如修路、修桥、修厂等等,称之为“铁公基”。


2012年十八大以来,我们就在思考,过去是在物理空间建设基础设施,现在是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连同在一起的信息化新时代,这个时候搞基建,就不能是传统的方式,我们就需要把所有在物理空间的基建,能够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在网上也建起来,成为实体经济+数字经济的新时代,所以我们必须从传统基建走向新基建。


我们国家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因为疫情,全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共享作出自己的突出贡献。所以从“十四五”开始,中国进入新基建时代。


总之,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新基建是国家的重大部署,是引领中国从第一个百年发展走向第二个百年发展,尽到国家责任和国际责任的重要工作。


我们要抓住几个字眼——“新发展理念”“技术创新”“信息网络”“高质量发展”“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


02

新基建里的测绘任务

积极推动把“以天空地对地观测与北斗卫星导航为代表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写进新基建内容并规定任务。


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新基建主要内容中,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内容。“新基建的三大内容规定得很明确,测绘人在里面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作用去推动,这三大内容里面都有我们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工作的任务。”李德仁表示,“但是还不够,我们要在‘信息基础设施’中,积极推动把‘以天空地对地观测与北斗卫星导航为代表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写进去。”


李德仁院士是业内较早一批着力关注到国家对新基建重大部署,并持续宣导、奔走呼吁的专家之一。


也即,希望呈现的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天空地对地观测与北斗卫星导航为代表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


为此李德仁等院士专家已通过政府渠道、院士建议渠道等,向国家政府、中央领导及有关部门多次提出建议。


记者:所以在您看来,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如果缺少了空间信息是不够的。


李德仁:目前的“信息基础设施”讲到了通信、新机制、算力,我们要呼吁加入空间信息,在国家新基建时代,测绘遥感是授予以北斗导航为代表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要把这个加进去,还要落实任务。


记者:如果加不进去怎么办?


李德仁:人家写进去了,人家就可以有任务,我们没写进去,将来就可能失去了机会。


记者:您刚刚讲新基建的三大块都有测绘遥感地理信息工作的任务,方向上如何把握?


李德仁:第一个就是我刚才一直强调的,要把“以天空地对地观测与北斗卫星导航为代表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写进去。如果把这项工作写进规划的话,我们就要想在信息基础设施中怎么做好我们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第二就要想国家要求。用这些先进手段让传统产业实现数字产业化,把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生产、智慧航行……各行各业都要智慧化,我们空间信息发挥什么作用——我们肯定是用时空大数据将物理空间静态和动态目标数字化,送到网络空间去,实现数字孪生,来支持、融合基础设施发展,实现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同样,我们学科在创新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中,也要解决未来能否利用天体测量、遥感和导航定位技术来更好地了解地球、太阳系和外太空的问题。


新基建有40万亿投资,如果我们发挥作用,至少创造数万亿产值。


03

重点谈谈“信息基础设施”怎么做



全球1:5万测图、全球10米数字高程模型


这些年中国科技界都在铆足劲,运用自己的专业解决美国对我国的“卡脖子”封锁。


“比如中国北斗要走向全球,美国政府不让我们中国人在美国建地面CORS站。在美国,让我们的北斗精度低于GPS。为了破解美国阻扰中国北斗全球建站的封锁,我们发射了珞珈一号,解决低轨卫星来增强高轨的北斗,也可以在无法建地基增强系统的地区达到毫米级的定位导航精度。”李德仁说。


回到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方向,他认为至少有两件大事要做,一是全球1∶5万测图,二是全球10米间隔数字高程模型。


记者:这两项工作有何重大意义?


李德仁:2015年,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联合国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包括中国对联合国的7项承诺。中国已经完成了全国1: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并实现动态更新,现在全球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要上升到新阶段,我认为我们可能把1:5万数据库从中国做到全球,全球测图,才能支持习主席对联合国的承诺,才能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用中国的卫星、中国的算法、软件、人工智能的方法做到不要地面控制点。


在全球数字高程模型方面,美国人做了90米间隔,日本人做了30米,德国人做了12米,所以我们建议,在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中,中国测绘应当用中国的光学和雷达测绘卫星为全球做10米数字高程模型,为服务联合国、服务全球尽到中国的责任。


另外,比如陈军院士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开展的“全球30米分辨率地表覆盖遥感制图”项目,能不能用中国高分一号和高分六号卫星做成一个月、一个季度的多时相16米分辨率的地表覆盖制图——中国应当有能力做这件事情,我们应当向国家呼吁,在信息基础设施里面做更多应当做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工作。


记者:在另外两个板块“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又要如何发力?


李德仁:我们测绘人,不要满足于做地图,要积极投身到融合基础设施中去,用我们的技术、时空大数据支持各行各业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比如我刚才讲的,如果我们发挥作用,至少创造数万亿产值。我大概做了一下归纳:


  • 基于多时相三维实景影像的自然资源调查、生态环境监测与应急管理真三维实景的景观数据库、矢量化的空间数据库;

  • 基于高精度时空大数据的公共安全与大健康产业;

  • 基于数字孪生的新型智慧城市;

  • 基于5G和人工智能的智能驾驶与机器人产业;

  • 通导遥一体化的空天信息实时智能服务。


这个不能只跟政府要钱,这是把我们的本事投入到国家号召的融合基础设施中去,给各行各业服务,这是打好基础也是做好服务。你要积极就做得大,形成政产学研用的大产业,创造无限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就像中国高铁一样,从落后追赶,到领先超越,到成为“中国名片”,我们做低轨卫星增强系统建设,那是因为没有办法在其他地方建立地基增强定位,这些就是从0到1的创新,是国家鼓励的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创新。


中国测绘学会可以经常组织各行各业的相关专家与我们测绘专业人员同政府部门一起讨论,我们做时空大数据的人,应当怎样把我们做得更好,去帮助各行各业数字化和智能化。


万物互联上网的大数据不应当放在数据库里浪费,而是要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的智能手段来管控物理空间,然后对物理空间的活动反馈控制更科学、更智能、更绿色,更有利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来推进我们走上新一代的数字经济、智慧社会的时代。


(就在采访前几天,由三个学部共同承担的一项重大咨询结题——推动时空大数据在国家大健康产业的应用(李德仁团队是主要参与力量之一)。在大健康产业中,测绘人可以为老人佩戴上通过北斗和实体定位的智能设备,设备可以记录老人生理、心理、行为学等信息,再通过软件连接实现智能分析、自动报警,年轻人便可在无暇分身之际,在远程也能有效地了解到老人的健康状况。这种对生命体的监测,随着北斗、5G的到来,已经具备了可实现的基础,也是测绘人可参与的5大万亿产业之一。)


04

未来发展

要把地球上的导航定位,研究应用到太空、深空中去。


“三深一系统”(深地、深海、深空和地球系统)是国家科学史上的重大举措,地学界院士专家呼吁推进“三深计划”,希冀在“三深计划”实施的大力推动下,地球科学各领域以及数理化、光机电的专家共同创造出国际前沿水平、海陆空天融合一体的引领性重大成果。在业内,普遍认为“三深”中深地最难,深海次之,深空已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在深空探测中,我国通过嫦娥工程探月、天问一号探测火星取得了圆满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测绘界也积极参与发挥应有作用。下一步发展,我们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李德仁:从技术层面看,我们需要解决更高空间分辨率、更高时间分辨率、更高光谱分辨率的深空探测器和机器人。


要把地球上的导航定位,研究应用到太空、深空中去。我们要研究宇宙,就要从只在地球上做工作走出来,我们现在的导航是地球上的导航,在深空中怎么导航?在太阳系、银河系里怎么导航?


要把人工智能送到天上去,把通信导航遥感组成一张天上的物联网,就相当于一个人上了天,有眼睛、耳朵还有大脑,推动对地观测卫星上升为对地观测脑。


要推动年轻的科学家进去探索,包括深空导航定位、太空采矿、太空遥感等,去认识大自然,去作出我们的贡献。


2018年,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太空采矿专业开始招生,这是全球首个太空采矿专业,旨在培养下一代太空科学家和工程师。


在中国也有类似的科研平台。中国矿业大学成立了太空采矿国际研究中心,方向主要包括太空导航基准与遥测、太空采矿智能装备、太空资源勘探与采选、太空采矿空间安全、太空资源综合利用等,武汉大学是组建单位之一。


据美国《连线》发表的文章《太空采矿可能引发星球大战》评价:太空采矿有可能是下半个世纪最赚钱的行业之一,经济规模高达数万亿美元!一颗小行星的经济效益就能价值连国……


我们必须紧跟上形势,太空是大家的,谁先到达就是谁的。


05

对测绘要有新的认识

测绘局不在了,意味着测绘将无处不在,就像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专业一样。


2000年,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并入武汉大学;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不再保留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加之近期深化测绘资质改革等举措,行业里便流传出一些段子,也流露出一些低落的情绪。


对此,李德仁郑重说道:“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是我们每个人都会用到的知识和技能,但是我们国家并没有数学局、物理局、化学局和计算机局。如果把我们的测绘变成像数学、物理、化学和计算机一样成为必不可少的工具,就不需要局。我曾经解释,测绘局不存在了,是因为测绘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已经到了成为人人不可或缺的工具的时候。测绘局不在,意味着测绘将无处不在,就像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一样。说明测绘这个行业、学科升华了,技术普及了!”


为此李德仁等正在张罗“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更名事宜。他们已经向科技部提交了申请,要更名为“地球空间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望年内得到批复。


早在1992年,李德仁就率先提出了“地球空间信息(Geomatics)”这一学科名称,并定义了其科学内涵,初步形成了地球空间信息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发展了三库一体化的无缝数据库理论。30年来,他和团队在论文、专著、科研项目上持续填充该领域内容,地球空间信息学已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与社会民生等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地球空间信息学,一听就是新型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李德仁十分高兴。他希望用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去改变传统测绘的梦想似乎正在加速实现。


测绘人,让我们积极投身国家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在国家新基础设施建设中作出测绘人的最大贡献!


李德仁院士为建党一百周年题写字句: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党和人民奉献到老。


后记



新基建是一项需要更多自主创造的国家任务,可能会出现很多从0到1的创新,这种原始性、自主性的创新便是关键。测绘人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打好基本功,从一件事情,一个领域,一步一个脚印干好,不好高骛远,更忌没有伟大的理想,要找准位置发挥作用,更要提升往前走的探路能力。正如李德仁院士为建党一百周年写的字句:“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党和人民奉献到老。”


END



文 / 本刊记者 林溪 图 / 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永超

初审:齐   阳

审核:彭震中





声明:本文为《中国测绘》原创文章,授权合作请在本公众号留言,或致电:010-63881401。



-----END-----


社群交流 / 原创投稿 / 商务合作

(请添加下方小家微信:mysurvey)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

推荐阅读

【关注】测绘数据公然造假!山东省某勘查院被官方通报处罚!【干货】南方CASS实用技巧和常见问题问答精选合集【通知】四川省印发测绘资质管理办法和测绘资质分类分级标准!【纳贤】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2022年校园招聘【地方】定了!湖南省地勘单位改革部署!




推荐关注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测绘之家”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测绘之家”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