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哥,停电风机开不了,这会灰尘好多,不过这也比我们上次在进口那次测量要好多了。”紧挨着站在一旁用手电筒打光的测量员赵亮说起在杉阳进口导线测量的一次经历,那会隧道里7个掌子面在同时施工,各种作业车辆来回往返,整个隧道犹如下了一场废气粉尘“馅”的大雾,测量只能在这样的环境中30米或者40米一站慢慢的往前推,一整天下来每一秒对他们来说都是煎熬。说到这,他扶了下嘴上始终没有摘下来的半面型防护口罩,半个被包裹住的脸让他额头上不断的冒汗,略显“大块头”的口罩是他为了增加自己在隧道里作业的时间,专门从网上淘来的“装备”,这个略显消瘦的小伙在前不久的一次测量中因为缺氧晕倒被紧急抬了出隧道,过了好大一会儿发青的脸上才渐渐恢复了血色,而清醒后让他惦记的第一件事,是隧道里的测量还没有完成。
“收到,移站,准备下一处测点放棱镜。”对面负责放棱镜的测量员魏云在对讲机里说完,扛起三脚架开始往下一个测量点走去,他是一公司香海大桥项目的测量班长,最近调来杉阳隧道出口加强现场测量工作,安全帽下和褐色眼镜框下一副清秀外表的他,其实已经是参加工作近16年的一名一公司“老员工”,一个标准的80后“大叔”。
边走边聊,这些年他已经辗转干过五六个项目,看他一件件细数起每个项目的往事,眼神里流露出了深深的不舍和怀念,魏云的父母是都是一公司的退休职工,作为“铁二代”,耳濡目染父母铁道兵的峥嵘岁月,让他在心里把根扎在了一公司,这些年测量是“很吃香”的专业,曾经不止一次有系统内外的单位高薪来“挖”他,他都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他的想法很简单,自己和父母都是一公司的人,只要还在这里工作和付出,就能看到自己的“家”越来越好。
“大家休息一会,准备开饭了!”伴着一阵急促的摩托车马达声,身材魁梧黝黑的代玉耿带着一堆盒饭来到了大家身旁,今年从一公司郑州项目调来支援现场测量的他,是这些年公司成长起来的测量技术骨干,外表憨厚朴实的他已经先后获得“四川省总工会无人机技能大赛冠军、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他身上带着骨子钻劲,来到大瑞铁路项目后,之前没接触过隧道测量的他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熟悉上手所有业务,为了适应隧道里随时的测量工作需要,一直不会骑摩托的他更是逼着自己在隧道里学会了这项“技能”。
而这个对工作和专业挑战无所畏惧的测量能手,说起家人来却是一肚子的牵挂,测量这份注定了常年在外的工作,让他在日照老家几乎没机会结识自己的朋友圈,岳母糖尿病每周都需要透析两三次,爱人独自在家照顾孩子和双方父母,碰上要紧着急需要搭把手的事,翻开手机半天能找到的朋友几乎跟他一样在天南海北的项目。
“这个数据对吗,是不是上个点有偏移,等下午回去再请教下师傅。”中午1点半,几个人在隧道里吃完饭就凑在一起研究起上午的测量数据,他们嘴里喊的“师傅”,是一直坚守在大瑞铁路测量岗位的集团测量工匠张志忠,参加工作三十多年里,他自己都记不清曾经为公司带出过多少学生,作为最后一批铁道兵,今年已经光荣退休的他,毅然返回了自己曾经战斗的岗位,带着测量仪、三脚架这些“老伙计”一起和徒弟们行走在横断山和山里的隧道中,继续言传身教带着身边一批批年轻的测量人。
老铁道兵、铁二代、父亲、丈夫、师傅、徒弟,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平凡角色,他们是行走在横断山隧道里的测量人,但他们也有着共同的不平凡身份,大瑞铁路建设者,像所有为大瑞铁路攻坚从一公司四面八方汇聚道一起来支援大瑞铁路的建设者一样,他们行走在横断山,奋斗在群山中的隧道里,为了大瑞铁路建默默设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为了铁路和隧道通达的共同目标手握手,心连心,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