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20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地理信息产业相关提案建议

测绘之家 2022-07-17

导读: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相继闭幕。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与地理信息产业相关的提案建议。小编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和读者分享(部分可点击标题查看全文)。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和补充。


全国人大代表、陆军研究院某中心正高级工程师 王明孝

尽快集成配发新一代的北斗导航终端


尽快集成配发新一代的北斗导航终端,发放部队使用,发放地方应急抢险使用

此前相关建议:尽快建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地理信息系统;中国必须具有全球测绘导航能力等。

▶来源:中国军网八一视频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周云杰

智慧城市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


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
智慧城市是数字经济的重要载体,城市数字化包括经济、治理、生活三大领域,其中经济数字化是基础和驱动力,能够为治理数字化和生活数字化赢得时间、空间和经济基础。工业互联网能够推进城市经济数字化,对城市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应该让工业互联网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璞雨为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高钰

支持工业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示范与基础平台建设


我国在数字孪生技术上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践方面,我国部分领先工业企业开始开展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探索,但总体上看,数字孪生技术当前的企业级应用还不多,还没有形成体系化、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应推动数字孪生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特别是目前数字孪生相关核心软件系统技术上,国内企业与国外主导企业差距还很大,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数字孪生技术的推广应用速度与效果。
建议加快工业数字孪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制定数字基建环境下的分类产业数字化提升政策细则;支持工业数字孪生技术应用示范与基础平台建设;加强工业数字孪生技术及应用标准与法规研究和制定。应尽快研究与制定工业数字孪生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保障创新利益,确保工业数字孪生技术有序、安全应用与发展。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 孔发龙

加强“元宇宙”顶层设计,抢占数字经济新高地


元宇宙具有广阔的空间和巨大的潜力,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关键赛道。哪个国家能够尽早抢占元宇宙高地,哪个国家就更有可能引领数字经济发展,掌握话语权和主动权,从而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有研究表明,元宇宙仅融合社交媒体、流媒体、游戏平台就可以创造价值至少8万亿美元的产值,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后将带来更为可观的市场联动和倍增效应。建议成立国家级元宇宙研发机构,加大资金、人才和激励支持力度,重点攻坚芯片、区块链、地理空间、交互算法、感知显示、图像引擎、3D环境生成等元宇宙基础底层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为促进元宇宙自主可控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全国人大代表、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 林龙安

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能城市


各地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智能城市,不单是利用各种科技或实体基建,而是通过科技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改善市民生活质量。要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应用,应以满足市民对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养老等基本民生保障迫切需求为导向,加大智能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投入,推动公共设施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医院、智慧校园、智慧养老、智慧社区等一批数字化示范应用场景,提供物业管理功能和拼车、租房、快递物流、电商购物等高效、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全国政协常委、农工党中央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 李朋德

实施“透明国土” 建设“全息数字地球基础框架”


地球系统包括大气、水、生物和地壳4个层次,人类认知地壳的能力还很浅,只有通过系统化的科学探测,才能实现“透明国土”,支撑各类地球信息的融合,建设“全息数字地球基础框架”。地壳多层次、多尺度、多要素地质对象实体信息和地理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模型,可供多用户访问和开展地质分析、资源环境评价和科学决策。

建议尽快实施“透明国土”建设工程。首先,将“透明国土”纳入国家、部门发展规划,并把“全息数字地球基础框架”纳入新型基础设施,统筹中央和地方力量,加强数据共享和业务整合,推进、协调、引领、动员各级相关部门开展地质信息集成和综合利用,建立全国三维地质格架模型等;构建全国试点示范区,总结经验及时向全国推广。

其次,加快制定“透明国土”建设标准规范构建“透明国土”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研制标准配套软件工具,强化标准宣传贯彻,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统筹、引领作用。

再次,加强“透明国土”建设中的科技创新针对“透明国土”建设中的复杂模型快速构建与动态更新、矢栅一体化建模、地上地下一体化可视化、大规模模型数据空间分析、模型质量评价等技术挑战,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和项目支撑,积极构建自主可控的“透明国土”建设技术方法体系和软硬件平台。
最后,统筹建立“透明国土”应用体系按照“统一标准,分布式保管,网络化服务”的框架,构建在线化、智能化“透明国土”信息化平台,支撑各类三维地质模型数据整合,推进“透明国土”三维地质模型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领域的深入应用。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曹卫星等5名全国政协常委和委员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


提案人: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曹卫星,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姜大明,全国政协委员王世元、张德霖、严之尧

生态保护修复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土安全,是支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工程。但当前我国生态保护修复还存在一些亟待克服的关键问题。为此,曹卫星、姜大明、王世元、张德霖、严之尧联名递交提案,建议多措并举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实效。

一是统筹国土空间规划总体布局;二是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路径;三是建立生态状况监测预警平台;四是构建生态保护修复顶层制度;五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国际交流合作。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元喜

泛在感知、智慧地球悄然出现 如何影响未来生活?


为了方便描述,我把感知手段分为外在感知和贴身感知两类。个体而言,外在感知是被动的,不受个体控制的,如卫星、无人机、监控摄像头等;贴身感知是主动的,比如车联网的车载终端,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以及微型化的穿戴式感知手段。
“泛在感知”实际上应该分为几个层次,“泛在”“感知”“识别”,最后是“互联”。“泛在”是信息的范围,“感知”是信息的获取,“识别”是信息的甄别,“互联”是信息的互通。如果这些基础都完成了,才有可能实现智能社会。
现在国内已经有好几个数字地球雏形了,正在争取往智能化地球方面发展。在数字化建设方面,我们并不明显落后,跟西方的差距不是十分显著,这一次的疫情,中国在数据挖掘方面,在疫情溯源、疫情管控等方面比西方要强很多。
智慧地球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所有的泛在感知,都是基于统一的时间基准,统一的空间基准。这样,在不同的地点,不同时间段,利用不同手段感知到的信息,才能进行时间序列的展示,才能进行空间位置的标识,才能进行精准的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才能精确描述我们实实在在生活的地球。
如果有了这种支撑,对我们地球上各种可能发生灾害的监测、预警、气象的预报,以及抢险救灾就会带来极大的方便。比如,可以利用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等技术进行长期、连续的地表形变监测,并且把这些变化动态展示在一个孪生的地球上,专业人员可以根据地表变化情况进一步预测地震、滑坡等的发生,并发出预警。当然,如果未来人工智能技术足够成熟,由人进行的数据分析和决策制定也可以由‘智慧地球’代劳。
因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部署,可以在纳秒量级上实现不同载体的时间同步,北斗的高精度定位,可以在厘米量级上做到空间基准统一,所以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我们数字地球建立提供了空间基准、时间基准,甚至动态的变化,动态的时间尺度。
在我们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的时候,记录数据比保护数据要容易得多。要想把数据安全地保护起来非常困难,因为我们每天都暴露在各种数字监控之中。我们如何保护隐私?这只能靠法律,该知道的人可以知道,不该知道的人不应该知道,这才是核心。
▶来源:央广网

全文:http://china.cnr.cn/gdgg/20220307/t20220307_525759118.shtml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原主任 蒋兴伟

推进国家卫星数据收集系统系统(DCS)建设建设“一场多用”遥感卫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场


通过在海洋、气象等遥感卫星搭载卫星数据收集系统DCS(Data Collecting System),构建全球低速率数据传输网络,可以提供自主可控、低成本、全天时、全天候的多个领域业务监测和科学研究数据收集能力。

DCS为极轨卫星载荷,其通过 DCS终端将地面传感器收集的数据上传至卫星,对数据进行存储,并回传至卫星地面接收站,卫星地面接收站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手段分发至用户使用。目前我国海洋二号B/C/D卫星均搭载了 DCS载荷,将高纬度地区、无人区和远海区域的有关气象、水文,海洋探测、环境监测、科学与管理等数据有效回传,应用效果显著。

该系统具有传输距离远、覆盖面积大、传输质量好、可靠性高等优点,在自然资源、气象、水文、水利、海洋、航运、森林、地质、远洋捕捞、环境监测、地震预报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应从国家层面统筹DCS系统组网建设工作。一是尽快由国家统筹协调支持 DCS系统研制、搭载及其应用。二是将 DCS系统纳入“一带一路”、新基建等有关计划项目。三是统筹规划国家 DCS系统标准体系。



建立“一场多用”的综合性遥感卫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场,可以有力保障和提升我国高分卫星产品质量,为我国重大战略决策制定、全球生态变化监测等提供有力保障。

应追加经费投入,在宁夏中卫遥感卫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场现有装备基础上进行添置和升级,更好地满足我国高分专项卫星、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卫星的定标需求。将宁夏中卫遥感卫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场纳入国家遥感卫星定标骨干场网,形成遥感卫星国家定标中心设置规划和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国家定标中心设置,促进我国定量遥感技术水平与国际衔接,不断提高我国遥感影像产品质量。增加政策支持,促进配套产业落地,建议制定支持商业航天定标场建设、运营的相关政策,满足国内商业卫星常态化定标,提升商业卫星产品质量,促进我国商业航天发展。

推进宁夏中卫遥感卫星定标与真实性检验场建设,有利于补强我国空间基础设施,推动定标场向自动化、综合化、共享化发展升级;构建高分卫星从几何遥感到定量遥感的发展体系,可有力提升高分卫星的几何和定量遥感监测能力,提高准确度,并有助于全面、精准了解碳源与碳汇的现状及动态变化情况,帮助政府部门掌握碳源汇动态,实现发展决策和过程的管控,推动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全国政协委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长风

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我国综合PNT人才培养平台


建设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我国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PNT)的建设,构建一个人才培养平台。因为持续发展要靠人才。这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凝聚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这个实验室的新技术将加速和推动我国综合PNT的发展,保持我国的世界一流水平。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视频: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14410795989238228081

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主任 王权

加强陆地遥感卫星建设统筹


我国陆地遥感卫星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首先,要强化卫星发展规划统筹。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和经济地规划对地观测卫星系列和型谱,并按计划组织实施,实现各类投资卫星同系列、共型谱、可编队,以形成全球、全要素、全尺度、全天候、全天时稳定高效的对地观测能力。

同时,强化卫星工程建设统筹。在卫星工程投资渠道上,坚持国家投资和社会投资共同建设、社会投资优先的原则。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对地观测卫星体系骨干网建设,保证卫星系列完备和型谱基本完整以及数据获取自主可控。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购买数据服务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鼓励社会资本按规划设计、按计划建设、按标准处理和服务,以形成国家对地观测卫星体系统一规划、协同建设的新格局。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党员、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顾行发

提升自然资源督察技术支撑能力


和国家对督察工作的要求相比,自然资源督察工作在机制体制、支撑技术体系、服务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进一步完善提高的空间。

一是健全自然资源督察执法队伍机制体制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违法违规行为“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工作机制,落实相关部门共同责任机制。

二是完善自然资源督察的技术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测量、信息网络以及空间探测等新技术手段,构建起“天上看、空中探、地下查、网上管”为一体的综合自然资源督察技术体系,建立协同数据获取、自动化信息处理、立体化场景管理、智能化知识服务的自然资源督察标准化技术体系。

三是加强自然资源督察卫星遥感监测平台建设,做到一平台多用途引入新技术提升平台数据管理能力,建设自然资源督察遥感大数据中心,利用全天候、多时相遥感监测手段,形成天地一体化、自动化的自然资源监测网络,提升自然资源执法督察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四是提升自然资源督察专业技术队伍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知识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理论知识和技术水平的自主更新能力,培养新时期自然资源督察技术人才。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 刘伟

打造新型社会关系平台、出台“元宇宙中国”顶层设计方案


新技术的发展热度高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以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产业对一、二、三产业的帮助一定是革命性的。对于数字经济的未来,我们认为数字孪生会是数字科技落地城市、落地产业的核心技术,是下一个数字时代的“操作系统”。
利用计算机视觉、数据科学、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虚实融合、沉浸交互、拥有完备规范体系的新型社会关系平台意义重大,是开辟数字经济新领域很好的抓手,从而为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治安防控、城市建设施工、交通拥堵治理、环保降碳治理提供全量底层数据和算法模型,促进人居生活环境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还能在此基础上推动法定数字货币、数字资产等新技术的规范应用。
元宇宙数字经济体是前沿未知领域,目前还没有标准成熟的案例可循。建议尽快组织论证、统筹规划,出台“元宇宙中国”的顶层设计方案,明确牵头和监管部门,整体立项、分期分层推进“元宇宙中国”“元宇宙城市”及其他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项目建设。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全国政协委员、第五空间信息科技研究院院长 谈剑锋

提前布局元宇宙行业监管


作为联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重要新兴产业,元宇宙将重塑数字经济体系,重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数字经济要深化发展,必须要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但与此同时,我们要谨防资本利用国家发展规划和热点概念,让国民误解国家产业政策,误导地方产业规划的落实,产生新型数字经济监管风险,出现新的虚拟经济泡沫。

应提前布局元宇宙行业监管、技术研发和舆情引导。监管要在坚持底线和红线的基础上,加紧制定相应准则和规则,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原创性、引领性创新领域,也要突破现有约束,为产业发展提供一定包容度。还要注重用技术打造国家数字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做好数据安全防护,切实有效防范各类技术、市场、业务等各类风险叠加。

▶来源:i自然全媒体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院长 林阳

建议竖版世界地图进中小学教材


传统中小学教材中使用的横版世界地图在表达南北半球的地理关系时,存在无法避免的缺陷,建议将“竖版世界地图”编入中小学教材,两者搭配使用,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世界地理关系,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完整的“世界观”和创新思维。

横版世界地图更适合表达东西半球的地理关系,竖版世界地图更适合表达南北半球的地理关系,二者互相补充,完全平等,不可偏废。横版世界地图与竖版世界地图搭配,才能准确、完整地表达全世界的地理关系。

▶来源:中新网

全文: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2/03-05/9693224.shtml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马秀珍

构建大数据应用场景 强化地名信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


建议加快建设“互联网+地名”服务信息系统,提高地名信息化管理水平,强化地名信息在公共服务中的应用。
当前我国已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并积极推动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工作,目前已初步实现了地名数据资源的物理集中,完成了云端系统的地名数据录入。
建议从三方面加强应用场景建设,推进地名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一是推动“智慧空间云”建设;二是推动“智慧社区云”建设;三是推动“数智地名”建设。
▶来源:中国社会报

-----END-----


社群交流 / 原创投稿 / 商务合作

(请添加下方小助手微信)

来源: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推荐阅读

【关注】多国遥感卫星聚焦乌克兰,中国卫星拍的照片质量差,不如国外的清晰?

【热点】Esri实施制裁俄罗斯,比呼唤GIS“国产化”更重要的是......

【招聘】武汉大学测绘学院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2022)

【科普】地理信息系统的前世今生

【行业】国家发改委:多措并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推荐关注




温馨提示: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 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测绘之家”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测绘之家”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 菜单 → 选择设为星标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