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中国“装甲兵之父”,为父亲的葬礼和亲戚们“怼上了”......

三湘风纪 2020-12-21



湘籍开国元勋的廉洁故事

革命先辈用他们的智慧和身躯为我们撑起了今天的光明,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脊梁!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透过一些小故事、小细节,来学习湖南籍开国元勋的高尚品格和廉洁家风。


许光达:“决不搞特权”


沿着长沙地铁2号线一路向东,终点名叫“光达站”。人群聚散,步履匆匆。光达站位于长沙县黄兴镇光达村内,共和国开国大将许光达在这里出生成长。

和诸多开国名将一样,许光达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德行高远,是新中国“装甲兵之父”。他严于律己,严以用权,严格要求亲属,留下了自请降衔、拒金不受、不准儿子“打着我的牌子到外面去唬人”等诸多佳话。毛泽东主席称赞他为“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

这一切被许光达凝练为“清白传家”4字家训。其匾额挂在许光达之子、少将许延滨在北京的家中,成为许家后人的人生准则。

为儿子立下“3条规矩”,拒绝为亲属安排工作

    在儿子许延滨的回忆里,父亲严格得近乎“冷漠”。

    许光达立了3条规矩管教儿子:第一,许延滨一上学就要住在学校,过集体生活;第二,严格控制零花钱,生活标准向工农子女看齐;第三,不准自己的司机接送儿子,让许延滨自己跑路。他还严厉警告儿子:“在外面不准打我的牌子,如果你对别人讲自己是司令员的儿子,就不许你回这个家。

    面对威严的父亲,许延滨严格遵守3条规矩,在学校填表时,家长栏从来只写母亲的名字。许延滨品学兼优,高中毕业时,学校准备推荐他出国留学。负责政审的同志查看档案,发现他没有写过父亲姓名,去家中了解情况,才知道他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许司令员。

    让这名同志意外的是,许光达不准许延滨去留学。许光达恳切地说:“高级干部子女在国外会受到特别照顾,对子女的成长没有好处,还是推荐那些优秀的工农子女去吧。

    这样的事情,在许光达家中数不胜数。

1957年,许光达90岁的父亲去世。按照长沙当地风俗习惯,要办隆重的丧事。在家乡的几个兄弟多次拍电报,要他回去主持葬礼,还提出许多要求。

    许光达认为,他回去要惊动许多“地方官”,如果带着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地为父亲送殡,此举与国民党的官僚无异。他只派了一位熟悉当地风俗民情的工作人员,带着200元钱,代为料理丧事,并反复交代当地政府一定不能超过老百姓办理丧事的标准。许光达的几个叔伯和兄弟对此不满,以提出“不葬”表示“抗议”。许光达反复做工作,亲属终于同意下葬。整个丧事共花费了150元。后来,许光达的母亲去世,家乡再也没人提出额外要求了。

    “将军并非冷漠无情,只是严格要求,不谋私利。”许光达故居负责人胡群义说。父亲去世,许光达非常悲痛,但他要以身作则;他虽然不帮侄儿侄女安排工作,却出钱供他们上学。一直到去世前,许光达和妻子共资助了9个亲戚的孩子上学。


更多精彩 为您推荐

这位湘籍军委原副主席订下三条家规,第一条就是不准"打牌子"

开国元帅生命的最后时刻:我没有遗产,就留一句话……

民族脊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