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3小时山路回老家……这位湘籍开国大将走出了一条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光明大道
黄克诚故居为典型的湘南古民居。故居长廊和陈列室以大量的文物、资料等,生动地再现了黄克诚一生的革命轨迹,目前是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郴州市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永兴县纪委监委供图
1952年7月,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黄克诚回到湖南省永兴县三塘乡(现油麻镇)下青村,看望故乡的亲人,这是他1928年离乡干革命后第一次回家乡。
回忆当时情形,今年96岁的黄时淮和91岁的黄时汪两兄弟记忆犹新。5月31日,坐在家门口接受采访谈起自己的老乡首长时,两位老兵眉飞色舞,言语之间充满对黄克诚将军深深的敬意。
下青村位于永兴县西部偏远山区,当时交通十分不便,黄克诚从永兴县马田镇下车后,到下青村还有15公里的山路需步行。家乡人民不愿看到难得回乡的黄克诚太劳累,就安排两名年轻小伙抬轿去接。正准备请他上轿时,黄克诚摆了摆手说:“现在是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我们都是平等的,我不坐轿,你们可以走,我也可以走。”
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回到老家已是晚上,晚餐就在黄克诚的哥哥家中吃。虽然黄克诚已当上省委书记,但他的哥嫂依旧在家务农,住在拥挤的祖屋,生活比较困难。这天晚上,哥嫂特意为他准备了一桌好菜,自己则在一旁吃平日里的饭菜。黄克诚见状没有动筷子,对哥哥嫂子说:“要吃我们几个都要吃,我一个人吃就不行。”哥嫂才上桌一起吃饭。随后的几天里,黄克诚不给当地政府添麻烦,都是在哥嫂家中吃饭。
“哥嫂家的饭对黄克诚来说,有着特别的味道。”说到这里,黄时汪老人不禁动容。1928年,黄克诚受组织委派回家乡开展游击斗争,为保证黄克诚安全,嫂子要他白天躲进后山树林里,晚上睡在牛栏楼上,每日三餐由嫂子送给黄克诚。有一次,嫂子在送饭路上遭遇地主挨户团追捕,她与挨户团斗智斗勇,最终将饭菜送到黄克诚手中。如今,永兴县将这个故事创作排演成花鼓戏《嫂子送饭》,当地老少皆知。
黄克诚回家乡三天,每晚都住在村中黄氏宗祠的阁楼里,床板上铺上稻草,就睡在上面。白天他就在祠堂与乡亲们一起聊农事,还不时到田间地头走走,尤其是来到自己曾种过的田,会盯着稻田看很久。离开家乡时,黄克诚没有惊动众乡亲,只有几个长辈送行,悄悄地离开。
家乡人民为了纪念黄克诚,在下青村黄克诚故居和永兴县人民公园修建了黄克诚生平事迹陈列室,收藏黄克诚的工作生活用品和书信文章。“一身正气奇勋永著春秋,两袖清风亮节长昭日月。”故居门口的这副对联,概括了黄克诚的高风亮节。
踏寻红色足迹,追忆将军风采。黄克诚故居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在故居陈列室,一篇在1957年报纸上发表的报道《黄克诚大将写信勉励侄儿黄中道 考不上大学就参加农业生产》引人关注。报道称:黄克诚大将最近写信给他的侄儿黄中道,勉励黄中道好好学习《人民日报》“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社论,正确对待升学就业问题,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回到农村参加劳动生产。报道介绍,黄中道是郴县一中20班应届毕业生。他怕当年考不上大学,写信给他的叔叔黄克诚,问是否可以答应他报考军事学校。收到叔叔的回信后,黄中道兴奋地说:“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如果考不上大学,就回家参加劳动生产。”报道还附有黄克诚手写书信的照片。
一封书信体现的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尚情操。黄克诚曾制定了“三不”家规,即“不准动用公家的汽车,不准找工作人员帮自己办事,不准靠我的什么‘关系、后门’”。他也经常教育亲戚们,不要打他的牌子、旗子,不准利用他的关系开后门、走关系,要靠自己奋斗成才。
为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郴州市纪委监委把黄克诚故居作为全市第一批廉洁文化教育基地,永兴县在下青村新修清风苑、清风池等,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参观故居、重温入党誓词、听廉政党课等活动。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史训杰 陈庆林
编辑:尹骁
校对:王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