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一代名将,他为何每次饮酒不过三杯……
陶侃,祖籍江西,东晋名将。曾任八州都督,受封长沙郡王,史称陶桓公。他的一生,与长沙息息相关,战于斯,名显于斯,为政于斯,养天年于斯,百年后更归葬于斯。长沙城的坊间巷里,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轶事。
陶侃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他的母亲。陶侃出生寒门,少年丧父,母亲湛氏带着他以纺织为生。母亲不仅悉心教导他珍惜光阴,用功读书,更教给他做人的道理。
陶侃年轻时在海阳县当过掌管渔业的小吏,衣食无忧的他念及贫居乡间的母亲,心中不安,便嘱托下属出差之际顺路捎去一坛海阳的特产腌鱼。谁知母亲原封不动地将鱼退了回来,并附信一封,教导儿子: “你身为官员,却拿公中之物赠我,这样做不但不能对我有所帮助,反而会增加我的担忧啊。”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鱼和信,愧疚万分,从此以后,他一直遵循母亲的教导,清白做人,廉洁为官,勤于政事。
陶侃还是小官吏时,有一次,县衙举行宴会,陶侃喝得酩酊大醉。酒醒后,母亲一边垂泪一边责备他说: “饮酒无度,怎能指望你刻苦自励,为国家建功立业呢?"陶侃羞愧难当。母亲要他保证: 从此严于律己,饮酒不过三杯。后来,他成了大将军,但他一直严格遵守与母亲的约定。一次,有人向他敬第四杯酒时,陶侃说: “对不起,我今天饮酒已经足量了,不能再饮了!”对方很不高兴,旁边的友人也说: “将军,今天大家高兴,您应该开怀畅饮!我看得出您有海量!”这时陶侃却哽咽着说: “实在对不起!家母生前曾给我规定:每次饮酒,三杯为限。今天杯数已足,我不能违背先母的禁约 ! "
湘江沿岸的沙河街上,一直流传着关于陶侃母亲“截发留宾”的故事。虽然家徒四壁,但湛氏十分赞成儿子结交贤良之人做朋友,客人到家,总是尽力招待。陶侃有一个朋友叫范逵,是浔阳名人,被举荐当上了孝廉。一次,他恰巧路过陶侃家,没有打招呼,便带着一大帮随从登门拜访。
那几日恰逢冬日,陶侃家没有菜也没有钱。陶侃不得已,只得悄悄跟母亲商量,母亲宽慰他说: “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来想办法。”陶侃出去后,湛氏解开了自己快要及地的长发,毅然剪了下去,到外面卖了钱,换了一些米和菜。又把家里每根柱子削下来一半,当作柴烧;把床下面的草垫子都剁了,当作饲料喂马。
到了傍晚,陶家摆上了一桌丰盛的菜,客人们都感到非常意外,没想到招待得那么好,对陶母颇为敬佩。
陶侃当上长沙郡王后,为长沙做了不少好事、实事,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为他设立了陶公庙,而庙前的一段路,也出于对陶母的敬佩,被命名为礼贤街。
选自:《家规•家训•家风——湖南故事》
编辑:方可
校对:尹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