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之中,要看见光 | 乐府2023出版计划
所有人都知道,刚刚过去的2022,是暗淡的一年。对我来说,这一年最暗淡的一点在于,几乎不敢,对新的一年,抱有多大的希望,或者期待。我们的同行明室,去年做了一本齐奥朗的书,《在绝望之巅》,卖得异乎寻常地好。我猜测很多买这本书的人,不一定是哲学读者,他们大概只是想知道,如果我们抵达了绝望之巅,后面会有什么。
我不知道后面会有什么,中国人讲究物极必反,但没有人知道,极点到底在哪里。前些天写关于蔡皋奶奶的一篇文章,想起来她说的,“在一地鸡毛的生活里活出一团锦绣”,难过得想哭。我喜欢蔡皋奶奶画的《桃花源的故事》,她真的画出了陶渊明笔下的形与神,从“仿佛若有光”的犹疑,到“初极狭”的惶惑,到“豁然开朗”的喜悦,再到“不复得路”的怅然。寻路的人,大抵如此吧。
我觉得,乐府的很多作者,都是这样的寻路者。我也相信,他们曾经看见过光。光有时在,有时不在,而寻路的人,只能走,再走。新年的时候,蔡皋奶奶发我一张新的画,斑驳灿烂,不仅仅美,我在里面还读到了坚持。
所以乐府也只能坚持。去年我们出了40本书,比年初的计划,差了几乎一半。新的一年,还是要把计划列在这里,我相信,下面的每一本书,都有光。而在绝望之中,尤其要看见光,成为光。哪怕照亮不了世界,至少,也要照亮自己。
我们努力着,也等待着,把下面的这些书,交付给读者。
-中国文学-
《四》(暂定名)
杨本芬 / 著
杨本芬奶奶的第四本书,收入四个中短篇,写四个不同的人。对妈妈的回忆,对哥哥的眷恋,以及,哪怕是一位农妇,一个捡垃圾的老太太,依然拥有的,身为女性的,骄傲。也许,这本书可以叫《我的思念,她的骄傲》?
《阿包》
包里给 / 著
她叫阿包,她的父亲叫里,她的祖父叫给。所以,这个年近六十的贵州苗族女性,大名叫“包里给”。她是个文盲,不识字,却硬生生用手机的语音功能,口述了自己的人生,再把那转录出来的文字,一笔一划抄下来,只为了把自己的人生,写给两个女儿:被辍学,嫁给老男人,超生被抄家,被拐卖,逃出来被收容,被遣送回家。她靠做家政养大了两个女儿,让她们读了大学,也让她们的生活,有了新的可能。
这本书很容易让人想起《秋园》,但它不是《秋园》。阿包没有杨本芬奶奶的笔力,但她凭着本能和一腔血气,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也许,是很多很多,更底层女性的故事。阿包的人生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哪怕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她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善良。对我来说,阿包是高贵的。但我想,不能要求每一个沉默的女性善良或者高贵,如果我们做不了别的,我们至少可以倾听。
《谁能看见前面有梦可想》
黄晓丹 / 著
黄晓丹将近十年的散文集,关于一个人在世界中如何长大。很多年前,她写过一篇《杀死自己的一部分》,有深切的痛,有绝不放弃的期待,还有最深处的,妥协背后的绝对不妥协。这本书也是这样,在绝望之中,依然有梦可想。顺便说一句,这个书名,就是我此刻的心境。
《如梦令》
何大草 / 著
很多年前,何大草决定开始写小说,和别人不一样的小说。第一篇写荆轲,引起了巨大的争议,然后是李广,然后是李清照。他写了他们的人生,但更重要的,是他写了他们的终点,那些最后的时刻,因为最后的,必然是“真”。何大草在李清照与赵明诚的故事里,看到一个女人深深的不甘,那些不甘被大义遮蔽掉了,何大草决定撕掉这层大义,让那个女人,真正活一次。
《莲花白》
宁不远 / 著
《米莲分》之后,宁不远的第二部小说,写两个女生之间幽微的情感,也写走出黑山之后的孩子,在小城的怅惘与挣扎。她会长大,会去往更大的城,但她将一直记得,她是黑山的孩子。
《夜奔》
苏生 / 著
笔力雄健的女性史诗巨作。小说讲述饰演京剧武生的女性世家,从1940-2020年代的家族历史,融传统中国文化,百年家国命运,女性成长史等角度为一体。作者是90后女性,80万字的处女作,字字泣血。书名取自传统剧目《林冲夜奔》,小说在女性意识觉醒方面堪称先锋,而对于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又有深深的眷恋之情。读书稿的过程之中,无数次不可抑制地哭出来。这是对中国二字的深情之作,我爱这本书。
《803》
胡凌云 / 著
胡凌云曾经翻译品钦的作品,十年前也有小说刊行,但淡出文学视野已经很多年了。小说以贵州三线工厂的衰败为起点,回忆了上世纪80年代的全景,细致入微的描写,再现了一个不可能回来的世界。失去故乡的人,必须记得回家的路。为了自由,应该去往八方极远;因为爱,也可以踏上语言的归途。这是关于时间也关于地理的巨作,也是正在老去的,我这一代人的,追忆似水年华。
《大地中心的人》
童末 / 著
作为有人类学背景的女性写作者,童末以彝族传说中的“鬼母”形象为基点,融合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巨变,记录了近百年前,大凉山区之中,“人”的状态。大地中心的人,或是凉山彝族的一种自我理解,或是更大范围之下,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自我理解。古老的大地在外部力量的侵蚀之下,一步一步土崩瓦解,而在萨满力量衰落的过程之中,被遗弃的女性们揭竿而起,意图完成精神层面的拯救,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
《问道江南西》
阿痴 / 著
乐府和行距合作的第一本书,一位女性作者的求道之书。她写了两个忘年之交的男人,一个奋力辗转于尘世,在艰难和放弃之后成功,却死而有憾。另一个则扎根于红土,在从怀仁到傅抱石的传统滋养之中,成为内在完整的人。这本书让我想起黑塞的《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人必须寻路,而路,需要人走出来。
还要说一句,江南之西,就是我的故乡,江西的红土地。作者阿痴说,道在红土地上,我离开那片土地已久,但依然相信,那片土地的力量。
《仅你可见》
巫昂 / 著
巫昂的86封情书,写给可见或不可见,存在或不存在的爱人,也许那个爱人,就是写信人自己的另一个自我,也说不定。给另一个“人”写信,这一行为本身,就是在“我”与“你”之间,确认存在,确认意义,确认爱。
《绿血》
宋迅 / 著
在贵州深山的某个角落,有一条迷雾河,里面流淌着绿色的河水,是山妖的血。宋迅从迷雾河出发,走到中国的最繁华之地,为社会的失败者,为生活的失败者,为人生的失败者,写下愤怒,悲伤和呐喊之书。那些不可思议的故事,无法想象的罪案,以及不可能的人生,带来此刻最血淋淋的真实。作为小说,宋迅在纯文学和类型文学之间找到阐释现实的可能性。作为故乡,迷雾河是原点,但绝不是归途,它无法完成拯救,但也许,可以带来一点点安慰。
《爱情笔记》(暂定名)
宽宽 / 著
宽宽的第三本书。从“36岁,人生半熟”到“36岁之后的春天”,宽宽呈现的是女性的强韧力量,是面临人生选择时的勇敢和果决,还有在选择之后认真生活,完整投入的热情。而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她的力量,是如何在关系之中,在家庭之中,在内在之中,慢慢生长出来的。批评世界很重要,而建设自己,可能更重要。宽宽带来的,是一条自我建设的道路。
《30岁以后的文学课》
何大草 / 主编
这是一段通过写作发现自我的过程。作家何大草在过去五年,每两周一次,带领一群渴望自我探索的女性作者学习写作,回溯自己的童年与故乡。五年间,学员们陆续有作品刊发于文学期刊,其质量令人震惊:原来普通人也可以写得这么好。此书既是学员的作品集,也是何大草与学员们的交互过程,最重要地,这一过程呈现出现代女性在中年之后探索生活道路的一种可能性,艰难又有力。
《种子落在泥土里》
苏娅,上条辽太郎 / 著
日本人上条辽太郎(昵称六)在大理种地七年的实录,作家苏娅在与六陆续共同耕作的过程中写就。六是一名寻路者,土地最终成为他和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在同样的意义上,写作之于记者出身的苏娅,也是如此。我们曾经以《六》的书名出过这本书,卖得不太好。但在乐府的书里面,这一本可能是对我影响最深的,在六的身上,我看到了那种一往无前的力量,以及,接受一切结果的豁达。嗯,也许不应该用豁达这个词。总之,这是勇者之书,而我相信,我们永远需要勇敢的人,哪怕我们自己不能成为那样的人。
《陌生的土地》
班卓 / 著
一位年轻女性在2003年夏天孤身行走于阿富汗的旅程,于2005年首次出版,豆瓣评分8.8,多年未再版,许多读者翘首以待。对大部分人来说,阿富汗是新闻里一个出现频率高却让人一听就忍不住把它与‘动乱’‘贫困’‘艰难’等词汇划上等号的国度。本书会让读者意识到,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比如对家园和亲情的渴望,对安稳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期望。这些朴素的本能的感情不分国度,不分地域,也不论宗教。
《如何抵达道路》
郭净,黄菊 / 著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有一条自己的人生道路,那我们要怎样努力,才能抵达它?两位行路者,行李公号的主编,80后的黄菊,与50后的人类学家郭净,通过书信和对谈的形式,讲述了两个人的故事——一位不断求索的中年人的经历和困惑,一位身体力行的人类学家走过的路和路上的领悟。最终他们将回到人类的永恒命题,通过道路成为自己,是可能的吗。
《沿路行走》全3册
《通往绿绒蒿的旅途》
《雪山·雪国》
《去洞山》
黄菊 / 著
《行李》公号作品的主题结集。“沿路行走,直到自己成为道路”,黄菊在持续的行走当中,不知不觉会发现,最最吸引她的地方,或者在高处,在边地,或者在深处,无论是地理上还是心灵上。雪山上的绿绒蒿,洞山禅寺中的心灵之旅,这是寻路者的叩问。这里不会有答案,只会有出发的起点。
《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
吴为 / 著,摄影
“我从小和外公外婆一起睡,摸着外婆的耳垂,睡得最好。后来长大了,妈妈让我们分开睡,我睡自己房间的小床。第一天晚上,我和外婆都没睡着。夜里睡不着时,我最喜欢端着小板凳跑到外公外婆的房间里,听他们的呼吸声。每次声音太轻,或间隔太长,我就担心他们死了。”
杜芳耀和温美芬,是摄影师吴为的外公外婆。在外公外婆去世之后,吴为从他们的名字里各取一个字,完成了感动无数人的摄影作品集“芬芳一生”。这是一次离别和怀念的旅程,也是一位孙辈,从祖辈那里得到的最后礼物,在这之后,她就长大了。
乐府做到了第六年,这是我作为编辑真正从头到尾做下来的,唯一一本书,书名也被我从《芬芳一生》改成了《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孩子》,我不知道改得对不对。这本书很好哭,因为在很大的程度上,此刻的我们,是一个被祖辈带大的民族。但就像吴为的告别和完成一样,眼泪之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记得真正长大,不要辜负了祖辈的付出。
-童书/教育-
《巴学园的父亲:小林宗作传》
佐野和彦 / 著
二十多年前,我第一次读到《窗边的小豆豆》,当时立刻就萌生出,对书里面那位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巨大好感和好奇心。什么样的人,才能想出“山的味道,海的味道”这样的词语啊。后来陆陆续续知道,小林宗作是百年前日本现代教育兴起时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和小原国芳一起参与创建的成城幼儿园,和自己独力创建的巴学园,都深深影响了日本的小学和幼儿园教育。但可惜的是,除了《窗边的小豆豆》,我们对这样一个人,却几乎一无所知。
感谢同行,明室的创始人陈希颖,她在很多年前从日本给我带回来一本旧书,《小林宗作传》,我那时候就动念要把这本书引进出版。也感谢命运,让我们在寻找了十年几乎放弃的情况下,去年奇迹般的确定了这本书的版权。另一个奇迹是,佐野和彦写这本书的时候,和黑柳彻子是同事,但他却不知道自己每天打交道的伙伴,就是巴学园的学生!直到“小豆豆”开始连载。
现在,我们可以把小林宗作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了,这本书的一开始,正是《窗边的小豆豆》结束的地方:巴学园毁于轰炸,小林宗作校长对着废墟,对儿子说,“下一次,我们该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
书中收录了小林宗作的大量作品,特别是《幼儿园来信》。我希望,每一个爱小豆豆,爱巴学园的读者,都可以读到这本书。
郭初阳作品
《郭初阳的语文课第二辑》
《语文维生素》
《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
郭初阳 / 著
郭初阳的语文课,是有光的,值得让更多的孩子看到。郭初阳关于语文教育的思考,是振聋发聩的,值得被更多的老师和家长看到。我一直相信,语文课,是每一个孩子打开世界最重要的一扇窗户,让这扇窗子亮一点,再亮一点,很重要。《郭初阳的语文课(第二辑)》,收录《我的叔叔于勒》《猜测一首诗》等新的课堂实录,十堂课,可以说是郭初阳最新教育观念的具体呈现。
《山间游乐场》
杨凯岑 著|摄影
来自同名公众号。儿童美育工作者羊老师深入甘肃陇南山区,历时三年,与当地孩子们用影像建造充满纯澈生命力的“山间游乐场”——学习什么是生活、游戏和爱。
童年是什么模样?生命是什么模样?在叫出名字之前,先拍下了它。
《爸爸力:从健全体魄到健全心灵》(暂定名)
老极,黄菊 / 著
爸爸老极和儿子辛巴,在电影《陪你在全世界长大》之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对父子的极地之旅,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这本书记录的则是这一路的心路和历程。和《爸爸的文学课》一样,王亮把自己最好的部分,文学,给了女儿,老极则把自己最好的部分,路上,给了儿子。这当然是一个路上养儿的故事,但透过辛巴的经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老极让我们看到了健全孩子体魄的重要性,和方法。真的,精神健全的孩子要有健康的身体,我们经常忘记这件事。
《治疗教育的精髓》
川手鹰彦 / 著
《孩子们被隐藏的智慧》之后,塔卡老师的第二本书,带我们看见特殊孩子心灵深处的光亮。
《长大,在离婚之家》
朱迪斯·沃勒斯坦 / 著
所有人都知道离婚对孩子会有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到底如何,却并不明晰。社会学者沃勒斯坦的研究,以五位离婚家庭的孩子作为主角,重现他们从父母离异起至25年后的人生历程。这是一本治愈之书,让孩子知道自己可以消除父母离婚带来的影响,让现在与过去划清界限。这也是一本提醒之书,提醒父母更谨慎地对待婚姻和结束婚姻,以免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遗憾;也提醒大众不要以异样眼光或标签化的方式来对待单亲家庭的孩子。
艾肯绘本
《馅饼里包了一块天》
琼·艾肯 / 著 小武 / 绘
《三个旅行者》
琼·艾肯 / 著 雯一 / 绘
琼·艾肯的的儿童文学名著《雨滴项链》中的两个故事,与中国画家合作成为两部崭新的绘本。“馅饼里包了一块天”爆笑,“三个旅行者”隽永,都是可以一直留在记忆里的好故事。
《和四季做游戏:神奇岛的自然农耕课》
上条辽太郎 / 文 乔纳森·苏维 / 绘
一本给孩子的自然美育之书,一座还原生活本味的梦幻小岛。在一个叫神奇岛的地方,生活着神奇小人“梦奇克”,他们用双手创造生活。一月在温暖的家里制作发酵食物,二月做温床来帮助夏天的蔬菜发芽,三月的油菜和萝卜开出了黄色和白色的花朵,四月扛上锄头去挖竹笋,看樱花满山开遍……种下什么,长出什么,神奇们就收获什么。在四季之中,接受自然的恩赐,与自然共生。
《世界上最大的肚子》
雷米·查利浦 / 著 burton supree / 绘
雷米·查利浦最著名的书是《幸运的内德》,但《世界上最大的肚子》是更大的惊喜。全书由“影子剧场”完成,艺术效果惊艳,而从“世界上最大的肚子”里面一点点取出茶壶,鞋子,篮球,自行车的过程,会让孩子们爆笑不停。不过,这真的是一个关于贪吃的小男孩的故事吗?也许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妈妈想给孩子的东西,是不是总是太多,以至于孩子们,不得不去看大夫。
杰克·普瑞拉特斯基绘本
《下雨下猪下面条》
杰克·普瑞拉特斯基 / 著 詹姆斯·斯蒂文森 / 绘
《爸妈以为我睡了》
杰克·普瑞拉特斯基 / 著 Yossi Abolafia / 绘
杰克·普瑞拉特斯基是和希尔弗斯坦齐名的,最重要的儿童幽默诗作者,而“天上下猪下面条”,则是他的巅峰之作。这样滑稽爆笑的书,迟迟没有中文版,是不对的。请一定,和孩子们一起读。
“下雨下猪下面条,瓢泼的青蛙和高帽,雏菊伴着卷毛儿狗,香蕉,扫帚和猫猫,什锦糖果连同鹦哥,一股脑儿从天上落。这儿掉下来胡萝卜,那儿河马一屁股坐。
下雨下笔下腌菜,还有鸡蛋和餐盘。无花果和钢镚像洪水,哗哗哗哗天上来。瞧瞧这天鹅、毛衣,闹钟,玩具火车——好快活啊好快活这比下雨强太多。”
《围在壁炉边》
铃木守 / 著绘
全年龄向的治愈之书,在寒冷与绝望之中,请让我们抱团取暖。这本书的主角,是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他正在经历每个人生命中都会经历的,冬天一样的日子。那些生命中的寒冷和疲惫。这本书本身就像一个树洞,一个让人可以好好放松下来的空间。
泽布兰斯基万物系列
《万物有诗篇》
赛弗尔特 等 / 著, 泽布兰斯基 / 绘
《万物自在游戏》
扬·恰雷克 / 著 泽布兰斯基 / 绘
乐府去年带来了泽布兰斯基令人惊艳的巨型绘本,《万物大声歌唱》。之后将继续泽布兰斯基的三部作品,诗人恰雷克的歌谣集《万物自在游戏》,诺奖诗人赛弗尔特等带来的《万物有诗篇》。明年还会有赛弗尔特根据捷克文学之母聂姆曹娃的《捷克民间故事集》重述的捷克故事,这是泽布兰斯基晚年最重要的作品。还是那句话,绝对的美,是不需要语言修饰的,只需要感受,就可以了。
《怎么会有人画这些》
尼古拉斯·海德巴赫 / 著绘
一堂现场的艺术课,一个小女孩跟着画家奶奶逛博物馆的故事。在奶奶穿越进世界名画的过程中,了解艺术史,也同时了解千百年来人类思想的变化:以前怎么会有人画这些东西!
《讲了一百万次的中国故事》(第1辑)
《世界开始的时候:中国少数民族神话》
谷德明 / 编
《神怪在人间:中国神怪故事集》
任大霖 / 主编
《金玉凤凰:藏族民间故事》
田海燕,田子渝 / 编著
《三十二个木头人:蒙古族传说故事》
陈弘法,沈湛华 / 译
《寻找太阳头发的小孩:中国民间故事》
刘守华 / 选编
乐府出版了大量故事集,从一苇的《中国故事》到董均伦的《聊斋汊子》到《讲了一百万次的故事》,我们相信故事里面有一种可以通往永恒的力量。秉持这一认知,我们搜集整理近百年来中国故事的原典,分两辑,推出“讲了一百万次的中国故事”系列,此为第一辑。
《中国儿歌绘本版》
朱介凡 / 著 小满 / 绘
朱介凡先生以毕生之功汇集解析了1499首中国儿歌,乐府和画家小满共同从这些儿歌中,选出300首,制作一本大型儿歌集。既致敬朱介凡先生,也致敬乐府曾经引进的,“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布里格斯说,所有人类的悲欢,命运,都在儿歌里,他的鹅妈妈童谣绘本,也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部。我们希望,这本中国儿歌绘本版,也能同样留在历史之中。
-艺术/图像-
《好兵帅克连环画全集》
约瑟夫·拉达 / 绘
讽刺文学杰作,捷克文学国宝级作品,收录捷克著名插画家拉达创作的全部504幅插图,是难得一见的版本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值得注意的是,拉达的版本,和原著有一些微妙的不同。
《万无一失》
保罗·艾吕雅 / 著 胡安·米罗 / 绘
艺术家书中的代表作之一。画家胡安·米罗以版画形式为艾吕雅的诗集《万无一失》做了一套插图,限量130份。
乐府以当时策展人保留的底本,高精度还原,完美再现了这一绝美的艺术珍品。
《夏加尔绘拉封丹寓言诗全集》
拉封丹 / 著 夏加尔 / 绘
又一套艺术家书的杰作。夏加尔为拉封丹寓言创作了101幅插图,几年前在中国展览时,引起不小的轰动。此次经授权根据原作复制图片,带来拉封丹寓言诗最美的版本。
《O先生》
路易斯·唐德汉姆 / 绘
矮矮胖胖的O先生,一直梦想去悬崖对面看一看,他使尽浑身解数填石子、搭桥梁、做翅膀,不想前方等待他的,却依旧是虚空一场。法国著名漫画家唐德汉姆经典作品,以简单到极致的方式讲述人生。
《小家伙》
玛丽昂·法约尔 / 著绘
无字绘本,一首视觉诗歌,一则当代家庭关系的图像隐喻,是法国超人气艺术家玛丽昂·法约尔的最新作品。作者这次着眼于家庭关系,从“小家伙”——孩子的诞生讲起,我们看到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家长在养育中逐步失去的自我,父母对子女人生的影响和塑造,以及子女对父母的反抗与叛逆……每个家庭的成长,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父亲、母亲、孩子,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在琐碎的磨合中成就着彼此、消耗着彼此,也牵绊着彼此、深爱着彼此。
布里格斯作品
《该熄灯了》
《伦敦一家人》
雷蒙德·布里格斯 / 著绘
《雪人》《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作者雷蒙德·布里格斯的图像小说《伦敦一家人》和《该熄灯了》,一者温暖,一者倔强。布里格斯以他一贯的“坏脾气老头”风格探讨了他并不怎么喜欢的老年生活和死亡的话题。书中穿插了作者独一无二的铅笔画,本书是许多小短诗的合集,其中,有的幽默;有的伤感;有的在回忆他去世太早的妻子;有的则是关于孙子孙女们为他带来的喜悦;有的仅仅是讲讲遛狗这件事……他回忆了上学的日子;也回忆了战时撤离的经历……
《生灵》
陈志勇 / 著
陈志勇最新作品,画家本人选定的作品集,配合作者对作品的阐释。是每一个陈志勇粉丝必备的珍藏本。
《刚刚想说什么来着》
愚公子 / 著
愚公子在新京报书评周刊漫画专栏的结集。无论是错把外卖点到公司了,还是脚趾头就是用来撞桌脚的,又或者,周五的晚上,要好好熬个夜……愚公子的画,总是能让我们发出“人间真实”的感慨。然而,但是,可是……它并不是“丧”的,在那些可爱的动画下,我们能感觉到很多好笑,感觉画的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
《图瓦音乐:一个世纪的历史》
Валентина Юрьевна Сузукей 著
每一个爱图瓦音乐的人,都应该拥有的宝典。
《与青年作曲家的对话》
陈其钢和朋友们 / 著
当代中国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陈其钢,和几十位青年作曲家,在四年之中,通过工作坊的形式,谈音乐,谈人生,谈艺术,谈真理。在严肃音乐越来越边缘化的时代,一位作曲家,该如何找到自己,该如何忠于自己的艺术,该如何与世界发生关系?
《音响的言说》
尼古拉斯·哈农库特 / 著
哈农库特是20世纪的指挥大师之一,特别是在古乐领域,他用古代乐器对巴赫等作曲家作品的呈现,开启了新的潮流。在这本书里,他说,音乐家必须,也只能呈现他们自己时代的声音,如果当代的人们不喜欢当代音乐,不喜欢那种乱糟糟的声音,那是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样子的。
-外国文学-
《我们,两个女人》
盖尔·考德威尔 / 著
写两个女性之间的情谊,感人至深。中文版出过,《一路两个人》,我想改个名字,叫“我四十岁的野蛮妞”,没能通过。那就这样吧,她走了,她一直记得她,就是这样。
《明亮珍贵之物》
盖尔·考德威尔 / 著
讲述作者作为一个普通美国女性,一个女记者、一个女作家自小到大遭遇的各种因性别而起的不公、歧视,以及自己的抗争与反思。在这期间,作者一直在身体力行地探索生命的各种可能,品尝其中的痛苦与伤害,欢乐与振奋。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与内心体验,将会带给当下和未来的中国女性以启发、鼓舞与支持。
《离婚日记》
萨拉•奎格利 / 著
离婚是重大的人生转折,尤其是对年届中年的女人而言。作家萨拉·奎格利将这段艰难的时光诚实地记录下来,希望陪伴有类似处境的女性听到内心的声音,重获内心的自由。萨拉以细腻而富有文学性的笔触回顾了离婚前后的现实与心理历程。离婚前的痛苦纠结、离婚后的挫败孤独、对未来的恐惧、对爱情的怀疑一一被诉诸笔端。无论是与家暴的前夫离婚,还是拒绝多金男友的求婚,经历了犹疑痛苦后,她都跟随内心作出了勇敢的选择。
《阁楼上的七个小矮人》
凯特·伯恩海默 / 主编
厄普代克,尼尔·盖曼,安房直子,伊藤比吕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彼得洛夫斯卡娅,何舜廉……40位当代作家,用小说的形式重述记忆中最深刻的一个童话故事。永恒的故事内核和现代观念奇妙综合在一起,从女性到种族,现代世界的众多议题,在古老的故事里早有回响。
约翰·巴斯作品
《羊孩贾尔斯》
《枯竭的文学》
约翰·巴斯 / 著
约翰·巴斯很早就被介绍到了中国,《枯竭的文学》更是赫赫有名,但这一次,是他的文学评论集《星期五的书》第一次完整引进,我们选用了书里面最出名的那篇文章,作为书名,当然,他后来又写了同样著名的,《文学的更新》。
同时将要出版的,还有他奇妙的砖头般的,也是无比烧脑的小说《羊孩贾尔斯》:巨型计算机和女图书馆员生下了一头羊,这个羊孩要去拯救被计算机操控的世界。是的,在整整六十年前,约翰·巴斯已经开始思考AI和人类的关系,政治的,伦理的。
多甫拉托夫作品
《手提箱》
《我们一家人》
多甫拉托夫 / 著
两本小书,很多年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出过,绝版了很久,我一直心心念念。多甫拉托夫是流亡作家,离开祖国的时候,他只带了一口手提箱,里面装着他最重要的东西:回忆。这里有愤怒,有自嘲,有眷恋,还有,对俄罗斯土地深深的爱。
《我记得》
Joe Brainard / 著
乐府和纸上造物合作。《蓝白红风格练习 》那首歌源头正是Joe Brainard的这部经典。每一段皆以 I Remember 起头,在词句的变奏中,一句,一段,一次回忆,一场吉光片羽,在铺展与绵延中,完成一生的点彩画。Joe Brainard本人是诗人,但他首先是个艺术家——在世的当代波普大师Alex Katz的回忆里,Joe是与当时的霍克尼以及安迪沃霍同时出现,且艺术成就并驾齐驱的)。保罗·奥斯特为本书写了长篇序言,提到这本书当时一出来,诗人与小说圈子都拍案叫绝,惊叹可以这写,写得这样的好,而竟然可以这样简单——简直到令每个写作者嫉妒。这本书后来也成为美国风行一时的创意写作的经典案例。
《鹰塘四季》
唐纳德·霍尔 / 著
这是唐纳德·霍尔的一部散文集,记述了作者在鹰湖一年四季的生活。这本集子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新英格兰乡下的四季,歌咏着在这不断变化的时代中濒于凋零的土地和文化。霍尔作为美国桂冠诗人,《巴黎评论》首任诗歌编辑,其名作《踢树叶》在中国影响极大,《赶牛车的人》则成为儿童绘本经典,但在此之外,国内读者对他几乎毫无认知,是一个巨大缺失。
《阅读金子美铃》
Almeree,Nahed / 著
一位叙利亚当代女性学者对百年前日本女性诗人的心灵叩问。金子美铃的童谣形象,一直强调着“温柔”。难道金子美铃童谣的本质只有“温柔”吗。Almeree对“温柔”这首童谣的本质提出了质疑,超越了“温柔”,逼近了金子美玲童谣的真实面目,创造了崭新的金子美玲童谣理论。
桑顿·怀尔德作品集
《九死一生》
《我们的小镇》
《圣路易斯雷大桥》
《漫长的圣诞晚餐》
《阿尔刻提斯之歌》
桑顿·怀尔德 / 著
怀尔德的五本书,其中两本是首次翻译出版。作为美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戏剧大师之一,怀尔德当然是有点老派的,但也许正因为如此,他对生命的洞察,有一种缓慢的重击感,让人几乎无法承受。我曾经通篇朗读《我们的小镇》,那哪是小镇啊,那是我们暗淡的蓝色星球。
《亲爱的朋友,亲爱的园丁》
克里斯托弗·劳埃德,贝丝·查托 / 著
这是园艺界的“查令十字街84号”。两位挚友,同时也是英国两位最重要的园艺家克里斯托弗·劳埃德与贝丝·查托之间持续27年的往来书信。这两位造园思路大相径庭却又有着和谐共振的园丁在几十封来往书信中细致地描绘了自己的园艺生活,充满大量关于植物培育的经验之谈,同时不乏与园艺深层相关的出游、烹饪、歌剧观赏等生活细节,他们富有教益的、对话性的通信鲜活地呈现出各自的世界。
-人类学-
《森林人》
科林·麦克米兰·特恩布尔 / 著
人类学名著,美国人类学家柏桦和冉凡夫妇翻译,新版修订了译文。
《森林人》的主人公是生活在比属刚果伊图利森林中的巴姆布提俾格米人。在记述方式上,特恩布尔将主观感受和直觉的洞察力优先于科学的客观性,以个人化的、第一手的描述形式,以优美抒情的笔调,娓娓讲述他的俾格米朋友和熟人的生活图景,特别是俾格米人心中的“森林”。在他们看来,森林无所不能、无处不在,但并非无所不知,至少不总是这样,因为森林也需要“睡觉”,这时事情就会出差错。
《乌鸦印第安人》
罗伯特·哈利·路威 / 著
一部经典的民族志,全面、细致地描述欧洲人定居前在北美大平原生息繁衍的印第安土著人的一支——乌鸦印第安人。内容包括部落组织、亲属和姻亲,从摇篮到坟墓、工作日场景、文学、传说等等。此书译者,美国人类学家柏桦曾评价道:路威对于乌鸦印第安人生活的描述所引发的兴趣经久不衰,并且已经超出了人类学领域而引起了其他社会学科的关注,如社会学、历史学、美国历史、美国研究,直至时下乌鸦印第安人自己的文学反思。
《大餐:非裔美国人的饮食如何改变了美国》
杰西卡·B.哈里斯 / 著
哈里斯花了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来研究非洲移民的食物和饮食方式,这本书是她多年工作的巅峰之作,其结果是一部关于非裔美国人烹饪的引人入胜的历史。此书带领读者和非洲移民一起,经历从非洲穿越大西洋来到美国的痛苦旅程,追踪了沿途的人们和食物所经历的考验。从猪肠、火腿、炸鸡到素食,作者细数非裔美国人经历的美味和令其恢复营养的食物,并详细说明每一种食物如何形成非裔美国人文化、历史和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非洲菜在美国的故事始于奴隶制,但《大餐》最终记录了一段令人激动的胜利与生存的历史。此书已经拍成同名纪录片。
《美国菜:故事与味道》
迈克·罗朗 / 著
美国也有菜吗?罗朗在序言中回应了很多人的质疑——我们的美食文化,同样与历史息息相关。罗朗在中国学习和探索烹饪艺术多年,堪称厨房里的哲学家,这次他带来的,是自己的根:作为一个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美食和历史的理解。需要说明的是,这本比砖头还重的书,是多卷本系列计划中的第一部,只写了肉食,至于后续几卷,罗朗什么时候会写出来,我也很好奇……
《野化》
卡尔‧沙芬纳 / 著
2020年《纽约时报》最佳非虚构图书,2020年科克斯(Kirkus Review)最佳非虚构图书。人类是万物之灵,许多人认为文化是人类独有的,但这不代表动物没有他们的社群与文化。本书探索了三种生活在荒野中的动物的文化:抹香鲸、绯红金刚鹦鹉、黑猩猩。它们用自己的方式抚养幼崽,懂得美,会纠结,知道如何和平共处,知道如何进行外交谈判,具有学习能力和社会性。它们也和人类一样经历改变和进化,
-其他-
《静生生物调查所二十二年》
胡宗刚 / 著
中国科学兴起甚晚,但并不是没有很可佩的人。如秉志、胡先骕等创办静生生物调查所的先生们,数十年来忠于事业从不外骛,只求一点一滴的进益,不追求铺张扬厉的虚声。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问。这是真正科学家的态度。
《故事形态学》
普罗普 / 著
普罗普名著,和《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交相辉映。作者富于独创性的结构形态分析方法,后来被20世纪中期欧洲盛极一时的结构主义理论家们奉为精神源头,其影响远远超越了民间故事研究领域,成为人文学科众多分支学科的经典。
《圣事理论》
西蒙娜·薇依 / 著
联邦走马x纸上造物x乐府,三方合作的第一本书。他们说薇依是文学家,哲学家,活动家,思想大师,都是,但似乎都不止。她,及其作品沁泌出的,更多的是圣哲与先知的气息。尤其在这个年月,是一字一句埋头重读薇依的时候。
《时评中国4:用知识和思想驯服不确定》
曹林 / 著
曹林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时评作者之一,“时评中国”系列则为众多普通读者带来以常识,科学和事实为基础,思考社会现实的路径。此书为系列最新一本,应对此刻侵袭着整个世界的“不确定性”。
《人人都读诗》
陈小齐 / 著
诗歌对人的赋予不止诗歌。并不是读了诗,人人都变成诗人。诗歌最深刻的赋予并不在诗歌本身,而是作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让普通人的世界也能丰富、深刻、灵动、有趣。诗歌并非高高在上,其实就在手边眼前,俯拾皆是。拂照即美,处处皆诗。它不仅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也可以是人与自己相处的一种方式。这才是诗歌对人最实实在在的馈赠。
《格》
随机波动 / 编
最后一本书,来自我们的朋友,“随机波动”。我一直想和随机波动合作一本书,我觉得她们和嘉宾的对话已经足够好了,如果在书里面,再发挥一下她们自己的观念,一定更有意思——但是她们绝对不肯重复自己,也懒得再去讲述一次讲过的话。那怎么做一本书呢,我也没想到,最后她们选择了一条几乎不可想象的,艰难的路——做一本在视觉上有着极强冲击力,在文本上有着极强震撼性的杂志。这本杂志很酷,很先锋,也很好玩。杂志作者包括汪民安,李喆,林棹,蕾克,韩炳哲,费兰特,辽京……等等等等
她们为这本书应该已经工作一年多了,我觉得,简直比乐府还慢。但我期待着这本书,我想,会比乐府更帅的!
今年,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