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坚定的共存派,不像胡主编那样首鼠两端,随风而变。《唯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当时我就断言,4月上海的精准防疫是正确的探索,也是极佳的放开时间窗口(那时毒株已经是与现在相同的奥密克戎,而夏天无疑比冬天更安全,经济社会付出的代价也更低),可惜被民粹反智的声浪打乱,又拖了半年之久,经济几近崩盘。当初网暴张文宏医生的人,现在开始反省和忏悔了吗?
不光是疫情能死人,次生伤害可能高于疫情本身,这种伤害往往是间接的、抽象的、看不见的。GDP每下降一个点,社会失业率会上升多少,人口自杀率会上升多少,治安犯罪率会上升多少,人均寿命会降低多少,其他疾病得不到及时诊治的有多少,统计学上可以测算。以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小数点后的稍微一点变化,可能对应的就是以万为单位的活生生的人。
因此,我完全赞成国家放开的决策,宜早不宜晚,早晚都得经历这一波。决策就是权衡,权衡就是比较成本、收益、风险、损失,摸索出最佳平衡点,根据实际情况变化而动态修正。
终于重新开放,迎接第一波高峰,街道上依然空无一人,商场被迫重新关门歇业。有防疫爱好者趁机抓“躺匪”,不敢直呼其名,天天网上叫“唐飞”“唐飞”,拿这说事:你们不是说放开经济就能恢复吗?打脸了吧?
汽车急刹车后重启动还需要个过程,飞机下坠后重回到原航线,更加复杂和艰巨,何况是中国这艘承载14亿人口的超级巨轮?
重启经济,百废待兴,必须有个过程,刚出ICU就能活蹦乱跳进夜总会?人们不敢出门,是基于感染高峰的迫近,自愿规避风险选择居家隔离,这恰恰说明之前的强制隔离、封门闭区、入户消杀等措施是多么荒谬,“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是多么难得的常识!
有人预测市场反弹到头,还有低价买票上车的机会,依据就是第一波高峰的冲击。
根据各国的疫后模式,Re-open之后大概会经历三阶段:
第一步,预期转好,否极泰来,回归正常生活,对经济是最大利好,股市触底回升,暴涨一波。
第二步,靴子落地,市场往往根据预期而买,根据现实而卖,短线资金来去换手,互道傻逼,因为放开后的第一波高峰会很吓人,股市没有基本面支持,吓跑一拨胆小鬼,股市回调震荡。
第三步,经济和社会在经历第一波高峰考验后回归常态,进入后疫情时期,看实体经济的复苏程度,和政策的刺激力度,最终决定股市的走向。
目前我们处于第二步的阶段。11月最新经济数据发布,非常惨淡,不出意料之外,这恰恰是硬核封控的经济后果。
前11月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2125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6.2%。商品房销售额118648亿元,下降26.6%,其中住宅销售额下降28.4%。
中国11月城镇调查失业率 5.7%,预期5.60%,前值5.50%。
中国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减少5.9%,前值减少0.5%。
实体经济惨到不能再惨,至暗时刻,股市反弹是否就此终结,哪来哪去?显然,不必杞人忧天。
目前的困难局面,与上半年不一样。投资投的是未来,是预期,股市最惧怕的是不确定性。
今年股市一路大跌,是投资者预期不到未来,疫情似乎无穷无尽,没完没了,全民都在与病毒做着西西弗斯式的抗争。
因为预期的超级不确定,外资把人民币资产的仓位几乎砍光,国内机构也被迫止损,权益类公募私募的仓位都压缩到最低,只剩下散户自娱自乐,鬼哭神嚎,当了韭菜。
放开后的第一波高峰,虽然同样足不出户,冷冷清清,但市场预期是非常确定的。最后就这一波,扛完了就彻底回归正常生活。一个短暂的事件对股市的估值影响非常有限,我认为就短期的几天波动而已。
因为买股票的本质是买企业,企业本质是现金流。一家公司的全部价值就是在它的生命周期内创造的全部现金流折现到现在。对一家永续经营的公司而言,一次性的疫情事件影响,对公司的长期估值其实是微乎其微的。当然,前提是永续经营,经济最怕没完没了的走走停停,公司如果在疫情的持久战中垮了,那就估值为零。病毒没被清零,经济先被清零。
所以,放开后的高峰,与此前的封控,表面都是冲击经济,市面萧条,空空荡荡,但本质已经完全不同:
市场预期变了,黎明前的黑暗,已经挡不住破晓的曙光!
我在“寒气”里说制约股市的是三座大山:第一是疫情防控,第二是美联储加息,第三是房地产危机。
事情正在起变化。
现在三座大山都开始松动,向积极方向变化:疫情防控彻底放开,力度速度大超预期;美国通胀缓和,美联储加息节奏放缓,12月改为50个基点;房地产从调控改为不惜一切代价救市。
正是因为基本面疲软,政策面的刺激会接连不断,层层加码,马上要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直到明年两会,是政策的密集期。明年中国的GDP增速设定不会少于5%,这是政治任务。
拼经济,是别无选择的选择。
而疫情是天然的供给侧改革,去库存,去产能,淘汰掉抗风险能力弱的企业;后疫情时代,市场份额和资源会进一步向行业龙头集中。
至少目前看,股市没有风险,只有机会。
真正的风险大概在明年,两会之后,经济企稳之后,才可能出现超预期的黑天鹅。例如美联储加息超预期,脆弱环节爆发金融危机;中国的宽松货币政策转向收紧,对股市构成压力。
我看到华泰证券提出了一个观点:在十六条房地产救市和疫情开放之后,宽松货币的必要性正在减弱。原因是前两者针对性强,而后者带来了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的流动性陷阱,也就是说当手握资产的人对经济预期没那么好的时候,尽管利率低也不会投资。现在M2两位数增速,但贷款起不来,就是这种体现。
华泰证券还强调,货币宽松也会带来副作用,例如CPI上涨和资产泡沫出清不彻底给未来加息调节制造困难。以及逆着全球加息的步伐降息可能会导致外资因利差流出和输入性通胀。
例如,日本逆势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吸引了大量国际炒家,导致日元大幅贬值,“贬值→输入型通胀→逆差加剧→进一步贬值”的恶性循环正在形成。
也就是,明年不排除中国央妈收紧货币的风险,目前反而是个安全的窗口期。
三年大疫,终于过去,克服恐惧,曙光破晓。峥嵘岁月,需要反思,这三年让国人从空中回到地面,从宏大叙事回到世俗生活。类似于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颠覆了一代人的三观,事实上宣告了运动的破产。人们激情耗尽了,折腾不动了,必须务实了。有位老将军在回忆录里记述其心态:什么革命啊,解放全人类啊,这些大词,都是空的,历尽沧桑,大彻大悟之后,感觉只有自己老婆孩子,家常生活过日子,才是实实在在的。这是后来改革开放重启经济的群众基础。
人心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02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感谢阅读“毛有话说”,释老毛的私人书斋,期待财富与心灵的共同成长。如有点滴收获,请扫下面二维码;也可搜微信号:mao-talk。知识改变命运,投资实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