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期丨《铁丝网上的小花》这个故事让孩子了解战争的残酷,善良的可贵,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作者:
世界插画大师罗伯特·英诺森提出生于194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镇——巴尼奥阿拉波利。由于战后的经济危机,他13岁的时候就开始在一家钢铁铸造厂做工。
在没有上过任何美术学校的情况下,他在18岁的时候来到罗马的一个动画片工作室工作。他返回佛罗伦萨之后,开始从事图书设计,为电影院和剧院绘制招贴画的工作。
书本简介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德国小镇上,一个名叫罗斯·布兰奇的小女孩,很偶然地在郊外的铁丝网里看到了一排瘦骨伶仃的人——那是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天真善良的女孩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们送去面包,可有一天却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
整本书是一种灰冷的色调,让人压抑、窒息。与这种可怕、绝望的氛围格格不入的,是两片刺眼的红色:一个是纳粹市长手臂上的红袖标,一个是女孩头上鲜红色的蝴蝶结。那红袖标,无疑是战争的血腥与罪恶的象征,而那鲜红色的蝴蝶结,则是一抹生命的亮色。
故事的结尾凄美感人,女孩死了,她生前曾经站过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地开出了与她那红色的蝴蝶结一样鲜红的番红花。
那是一段残酷到连人心都会冻结的历史,但是故事中的小女孩罗斯·布兰奇却拒绝当一个旁观者,而以她纯真善良的心和不求回报的善行,融化了冰雪,带来了光明。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孩子透过战争的现象体味人性本真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孩子分辨善与恶、美与丑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孩子认识善良、纯真和爱心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孩子感悟高尚美德的故事
这是一个让孩子的道德情操得以升华的故事
二战时期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中多半都是一幅幅黑白的影像,这或许是由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对我们来说已经十分遥远,而人们对于遥远年代的回想似乎都是以黑白图像居多……
但是当我翻开由意大利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创作的这本《铁丝网上的小花》时,出现在眼前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类似于超级写实画法的反映二战时期一个德国小镇的彩色画面,我的感觉更像是站在一扇打开的窗子前看着发生在窗外的真实故事——书中的彩色画面与我脑海中二战时期的影像迥然不同,它们清晰、真实,逼真得会让人时时产生可听、可感、触手可及的幻觉。
在场景不断变换的画面中,读者在关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还不得不常常停下来仔细欣赏画家在每一幅画面中精心设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个人物的衣着、动作,甚至表情。
这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讲述的发生在一个德国小镇上的故事。女孩名叫罗斯·布兰奇,她见证了二战时期她所居住的德国小镇上出现的一系列纷扰喧闹的事件——人们手持纳粹小旗向卡车上的德国士兵欢呼致意,一批批青年穿上军装被来到小镇上的卡车带走了,装甲车从他们学校教室窗子下一辆接一辆地向东开过去。
她目睹了一个小男孩从一辆装满男男女女的囚车上跳下逃走,一名纳粹士兵端着冲锋枪在后面追逐。小男孩被迎面而来的镇长拦住了去路,乖乖地举起双手,被押回到囚车上。囚车载着那些人远去了。
罗斯·布兰奇不知道那辆囚车会开往何处,好奇心促使她向囚车开走的方向追去。她沿着囚车的车辙印来到了小镇外的树林中。在一片空地上,一道带电的铁丝网挡住了她的去路。铁丝网后面站着一群瘦弱不堪的人,他们穿着条形图案的囚服,左胸上都戴了一个黄色的六角星(纳粹分子强迫犹太人佩戴的标志)。他们之中还有很多儿童。
罗斯·布兰奇得知那些孩子十分饥饿后,便把自己随身带的面包片从铁丝网的缝隙中递给他们。此后,她经常带着食物来到这儿,把吃的东西送给铁丝网里面的孩子们。直到有一天,大雾弥漫,空地上的情景突然变了:铁丝网被拆除了,里边的木板房也不见了,不远处晃动着德国士兵模模糊糊的身影。突然,一声枪响……
作为纯真、善良、同情心和人类良知象征的故事主人公在纳粹灭亡的前夜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这种悲剧式的故事结尾给读者以深深的心灵震撼,促使我们久久地回味发生在六十多年前的那场人间灾难。
我们注意到,画家在每一幅画面中都刻意设置了一些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元素,向儿童读者解读画面中隐含的这些象征符号和某些细节,有助于小读者全面理解故事的内涵和画家的绘画语言。
例如在正文第一幅画面中,一些德国士兵在登上一辆卡车,镇长站在一个高台上,一个德国士兵和一个军官分列镇长两边,他们面前垂下一面很大的纳粹党旗。下面是一些向卡车上的德国兵挥手致意的男女老少,他们一些人手里也拿着纳粹小旗。
面包店二楼上的窗口里还有些居民也探头向纳粹兵挥手致意,有的手持纳粹旗帜,一个居民的窗口前还垂下一面挺大的纳粹旗。甚至我们的小主人公手里也拿着一面纳粹旗。
从这个画面来看,当时整个小镇、整个德国都被纳粹所裹胁,成了纳粹党的狂热支持者。
这幅画面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那就是包括故事小主人公在内,有两个小女孩的头上都扎着鲜红色的蝴蝶结。鲜红的蝴蝶结与红色的纳粹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它们的寓意却截然相反。纳粹的红色旗帜是我们公认的一种邪恶的象征,而女孩头上的蝴蝶结则是纯洁、天真和人的善良本性的代表。
头扎红色蝴蝶结的罗斯·布兰奇几乎出现在故事结束前的每一幅画面中,直到她最后一次出门去给集中营里的犹太儿童送食物。在这幅画面中,罗斯头上的红色蝴蝶结突然不见了,这是一种不祥的预兆,这也暗示着纯洁善良的小主人公将被扼杀的命运。
在故事正文的最后一幅画面中,漫山遍野万木葱茏,鲜红色的花蕾在其它颜色花朵的映衬下缀满整个山坡。这是人性未泯、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象征,也是善良纯真的美德重回人间、生机勃勃的象征。
在故事的其他一些画面中,我们还能看到涂在墙上的德文标语口号,什么“元首万岁”、“德意志必胜”、“胜利属于我们”等等,暗示纳粹的恐怖宣传笼罩了德国的各个角落,更加衬托了小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承受的巨大风险。
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这本图画书中并没有出现任何血腥杀戮的场景,但是它却用间接的手法清晰地传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它以平实、简洁的叙述语言和精美逼真的彩色画面深深吸引了小读者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在看似平淡的故事情节中去了解和体味纳粹的邪恶以及犹太民族在二战中经受的苦难。
更为重要的是,对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书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会主动地在那种恐怖狂热的氛围中,甘冒风险为那些被囚禁的犹太儿童送去食物?她的冒险动机是什么?我想,作者要传达给小读者们最重要的信息还是做人的基本良知。
如果小读者们能够反复阅读这本书,他们会从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内涵,他们会逐渐发觉善良、同情、爱心、勇敢等品德是多么的美好,在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应该是人性中固有的美德。
当小读者多次阅读这本书,能够理解故事主人公所作所为的意义,能够明白故事主人公为什么会那样做的时候,他们便会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对人类美德更加正面的认识。
这不仅仅是一本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纳粹分子对犹太人大屠杀的书,更是一本涉及儿童美德教育和美好心灵培养的书。
运用二战和纳粹对犹太民族进行大屠杀的素材对低龄儿童进行美德教育是西方文化教育界十分重视的一种方式。
反观亚洲,二战期间日本侵略军对南京军民的大屠杀历历在目,铁证如山,而现今日本右翼分子却百般抵赖,想方设法试图抹去人们的这段悲惨记。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的作家和画家尤其应该拿起手中的笔,以这种图画书的方式,让我们的低龄儿童也能从小了解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从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强意识,让他们认知善良、同情和爱心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基本道德准则。
读者评论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蓝字阅读
▍来源:百度百科,豆瓣读书读者评论整合,注重分享,尊重版权,侵删。
▍编辑:文老师
中外名著听书,中小学课外必读书目导读,国学经典详解,中小学必背古诗词详解,200则中华成语小故事(附详解)……
有声名著
……
经典童话
……
中小学必背诗词……
国学经典详解……
中小学课外必读书目导读,中小学必背古诗词,200则成语故事正在更新,每晚19:00和读书君一起学!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