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流成果 | 岷江论坛十周年:因水而为

清流君 河流研究会
2024-09-05

第十届岷江论坛


水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在城市的规划、城市水景、城市建设中,水更是核心问题。城市不当发展或过度发展,或因自然因素导致的无论水资源的耗竭还是水污染严重,也同样会“毁掉”一个城市。城市与水因而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么,究竟该如何破解“城市与水”的尴尬?10月15日,2016年成都市科技年会的重点学术活动——岷江论坛在成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城市的生态发展”“水源地保护”“城市水环境治理”展开热烈讨论。至此,这一成都市环境保护和河流保护领域的年度重大学术交流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届。
1十年初心首届岷江论坛于2007年在成都创办,主题聚焦“水与成都”,此后一直作为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的系列品牌活动连年举办,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环保领域的资深专家、水利、地理地质、环境保护、区域经济、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知名学者、各高校学生环保社团、民间环保NGO,共同分享专题报告、专题田野调查和进行深度对话。论坛呈现了专家学者们在成都环境保护、河流保护和城市与乡村共同发展上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和行动经验,并且连续几年入选成都市科技年会分会场、重点学术活动。通过前九届活动,岷江论坛已经累计形成高质量学术报告100余篇,得到中央省市政府领导批示多次,论坛报告专家参与人数100余人次,论坛直接参与者2000余人次,媒体专题报道30余篇,编辑《成都河流故事》、出版论坛论文集各一册,组织开展公众参与的河流守护与行为艺术活动多次,持续对公众传播河流保护理念。主持人徐胜兰、田犎、华桦(从左往右)与往届论坛相比,今年岷江论坛的主题“城市与水”相对宽泛,但在“十周年”这样的特别节点,这个与首届岷江论坛相呼应的主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纪念、一次回归。在简短但又温情的本届论坛开幕式上,特别播放了一个名为“十年十届”的短片,回顾了专家学者、环保NGO、志愿者们十年的倾情陪伴,也梳理了十年“跨界融合、协作互动”中的一系列包括水文明、水资源、水环境、生态环保、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在内的行动关键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老教授祁和晖为此特别赋诗祝贺:“十年磨剑护河流,初心不忘熊老忧。嬉笑怒骂缘真情,只愿锦江春色留。”
2殷切寄语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刘宝珺教授,经济学家、四川省社科院顾问林凌教授特别受邀参与本届岷江论坛。与会的还有来自四川省环保厅、四川省社科院、中科院成都生物所、中科院成都山地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简阳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和老师们,岷江论坛老朋友——老专家、学者、河流研究与环境保护推动者,来自河流保护第一线的代表——走马河边郫县安龙村的生态农户、柏条河边唐元镇临石村和永安村的“护河队”、紫坪铺水库汶川水田坪村的 “汶川好人”王大爷、青衣江畔洪雅骑龙村的生态农户孙大哥,以及来自四川大学、兰州大学、西南交大、西南科技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科大的志愿者、同学们。成都市科协领导卢晓东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岷江论坛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通过老专家和中青年专家的交流碰撞,论坛产生了很多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 四川省政府参事、省老科协常务副会长李荣伟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基本暂停为例,指出了积极建言所产生的明显效果,并勉励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在成都新一轮的“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建设中,为改善城市水环境继续努力; 四川省对外友好协会前任秘书长杨宇成则透露,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一直将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希望明年的岷江论坛能与河研会再次共同主办。 而在河研会荣誉会长刘宝珺、艾南山的联合发言中,艾爷爷充满激情地回忆了当年为保卫柏条河所进行的论战; “90后”老专家林凌还表示,自己之前参加过一届岷江论坛,受到了非常大的启发教育,鉴于成都市委、市发改委正在委托有关方面做的《2049成都规划》对“成都的水关心得很不够”,他希望河研会能找市发改委提意见,“成都提出要建国家中心城市,不把水保护好,是不可能建成的,岷江需要改造需要修复的声音,应该喊得更响!” 
3深度碰撞当天,岷江论坛专家主题演讲环节共设置三大板块,每个板块结束,均安排了河研会专家通过问答的形式与讲者及听众深度互动。在“城市的生态发展”板块,成都活水公园的创意设计者、来自美国的可持续环境设计和规划专家贝西·达蒙女士特别应邀阐述了城市与湿地的关系, 法国绿色和蓝色生态网(TVB) 中心代表欧勒连·达罗兹讲解了保护生态多样性生态网络的法国实践, 中国海绵城市理念先行倡导者、长沙海绵城市生态生产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刘波指出了海绵城市实现河流保护的主要途径,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副所长吕梁回顾了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荣”的历史并提出了水生态环境重建的构想; 在“水源地保护”板块,四川省环科院副总工胡颖铭、成都通用水务-丸红供水有限公司运行经理熊远辉、成都地调大队地质专家范晓、成都理工大学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专家王兰生分别带来了《四川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立法和管理现状》《成都的水》《水库与洪涝灾害的关系》《叠溪古堰塞湖与岷江演化》等议题;水源地保护在《城市水环境治理》板块,四川大学建环学院副教授刘本洪、四川鑫淼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叶子军、绿蜀清川调查员刘赟则分别分享了《水处理的思考》《从生态修复角度探索我国黑臭河道治理思路》《环保行动者的“清源计划”》。   
关键词1:严谨
中国30多年城市化,城市病集中爆发,内涝、雾霾、热岛效应、面源污染……建设海绵城市越来越被视为解决之道,按照中国海绵城市理念先行倡导者刘波的说法,“是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选择”。“海绵城市”(LID)全称为Low Inpact Development,是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污染处理技术。和传统的技术不同,LID技术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使开发地区尽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环境。“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起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作用。  
刘波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建设海绵城市,重点是做好流域规划。而据216年8月1日公布的成都市《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成都将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到2030年,成都建成区80%以上都将变身“海绵”。乍听、乍看之下,这可是保护河流的一大利好。不过在互动环节,原市政设计院总工高宗辉老师指出,成都东北郊分布的黏性土遇水要膨胀软化,工程建设上,对成都黏土采取的措施是排水,不让地面水入侵,“因为入侵后,要诱发地质灾害,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他为此提出,在这种背景下,海绵城市在成都是否适宜、怎么搞、搞后是否有明显效果,还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另外,对于刘波所引用的海绵城市效益分析数据,该专家也提出了一些质疑……总之,希望再次进行认真的论证核实,并因地制宜地推进。   
关键词2:连接
环境保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应对模式被众多业内人士所诟病,在作为当天主持人的保护国际基金会协议保护项目亚洲地区主管田犎看来,来自美国的成都活水公园设计者贝西达蒙女士却是一位“很好的中医”。贝西演讲的题目是“order on the edge of chaos”(混乱边缘的秩序),她首先以各种水系的震撼美图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提及自己游遍大美四川,“看到的水坝却比水系多”,认为大坝对四川和成都都有很大的影响。当然,她也以活水公园的成功案例,提出了“water belt”和“water bank”的概念,强调不能为了下游城市的生存毁掉上游的山区、森林、水系。在贝西的演讲中,有“连接”、“系统”、“平衡”、“循环”等关键词,她同时以自己参与设计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的“失败案例”,说明了水环境被刻意打造但水体孤立未形成“连接”所形成的直接后果。 而在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二所副所长吕梁就恢复金河构想回复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老专家张承昕后,贝西也“抢”着发言说,做规划如果是静态的空间规划,可能是很危险的,恢复金河、摩诃池不能让他们成为孤立的水体而是要规划一个系统,“要通过平衡和连接让水活起来!”   
历届论坛主题2007年第一届:水与成都2008年第二届:成都平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年第三届:岷江流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010年第四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与水资源、水环境关系2011年第五届:严守三条红线 保障生态安全2012年第六届:水与未来城市的绿色发展2013年第七届:还有多少水可以调 2014年第八届:长江新经济带的机遇和挑战2015年第九届:法律视角看江河保护2016年第十届:城市与水
公众号IDcura200365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流研究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