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rd | 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社区参与——责任 权利 义务
全文约7823字,建议阅读时长为16分钟。
FORUM
○
2019
岷江论坛
流域保护与社区参与——
责任 义务 权利
2019年11月23日,第十三届岷江论坛在成都科技会堂成功举办。论坛由四川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及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以下称河研会)联合主办,由艾伯特基金会支持。本次论坛的主题为流域治理中的社区参与——责任 权利 义务,来自四川乃至全国的学者、NGO、社区代表及政府官员120多人,从流域管理和社区参与的视角分享了水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研究成果和案例经验,聚焦成都平原及岷江上游的水环境问题,讨论如何增强社区参与能力,拓宽社区参与空间,探讨如何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推动利益相关各方有效参与,建立多方协商合作机制,促进多元共治共享。
河研会尹春涛秘书长致欢迎辞,欢迎四川省老科协、四川省对外友好协会、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远道而来的青海和浙江的伙伴机构、郫都区总工会的专家、领导以及成都市水利专家、市政工程专家、独立学者、民间公益组织及代表、四川各大高校的老师同学、河研会项目点社区志愿者代表莅临论坛,感谢大家多年来对河研会的支持,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共话河流保护话题。
省老科协副会长李荣伟致辞,认为水资源是人类最重要的资源,河研会专注于河流保护的执着精神值得学习,对河研会的合作伙伴——支持单位、社区志愿者等表示感谢。公众参与就是公众对社会责任的分担,本次论坛将理顺流域治理中社区参与各方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关系,非常有意义,值得期待。
-李荣伟-
省对外友协前秘书长杨宇成先生表示,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和省对外友协见证了岷江论坛的发展壮大,河研会对川西农村地区的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农业发展做出了不少成绩,艾会和友协将一如既往支持河研会的工作。
四川大学建环学院教授、河研会会长唐亚作为主持人开启了论坛上半场流域水环境治理的主旨演讲。
-唐亚-
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社区参与议题讨论的背景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陈庆恒研究员,介绍了岷江上游的生态现状,展望了岷江流域治理的前景,为本届论坛议题讨论提供了自然生态、经济文化背景。
-陈庆恒-
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岷江上游受纵谷外围山地屏障作用,进入该区域气流在长途奔袭后水汽含量大量减少;而河谷地段因气流翻山下沉,形成焚风,其增温减湿效应更明显,加剧了河谷内的燥热程度。岷江上游总体上蒸发强烈,相对温度较高,空气干燥,多数地方处于半干旱状态,季节性的干旱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全球温暖化程度加深尤其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山地雪线升高,冬季积雪减少,夏季气温降低,冬季气温增高,干旱程度有所增加,不利于积雪、降雨、径流形成,干旱化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导致岷江上游径流逐年减少。
岷江上游水文情势变化。一方面是因为气候变化进程,天然水量减少;二是人口和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加之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区域内生产生活人为耗水量急剧增加,一增一减,导致岷江上游径流呈现递减趋势。
干旱河谷山地生态系统变化,表现有三:
其一,中部森林带缩窄。处于“山地垂直带谱”中部的森林地带,缺乏水汽支撑;历史上大规模的森工采伐,暗针叶林严重退化,直接导致森林地带缩窄,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大幅降低。
其二,谷底干温河谷扩张。森林带缩窄的一个后果,就是干温河谷向上扩张。据调查,一般可以达到100—200m之间,甚至300—400m的距离,一是源于气候变化的影响,二是谷底部大规模开发垦殖,导致区域整体干旱化程度加深,干温河谷扩张。
其三,高山灌丛草地下压。森林带缩窄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处于“山地垂直带谱”上部的灌丛草甸地带得到向下发展的机会。据调查,一般可以达到100—200m,主要还是因为对森林大肆采伐,林地生态条件受到破坏所致。
在全球荒漠化潜在危险区的分布图上,从若尔盖通过岷江上游到成都平原这一区域,就处于潜在危险区的标识范围内。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变化显著。表现为对自然资源掠夺性索取,以及极低水平的综合利用,都造成了自然资源无谓浪费和过度开发。这种过度开发直接后果就是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尤其是岷江上游水电无序开发,使岷江(上游)从一条自然流淌的河流变成了人工水道。很难想像渔子溪是一条流经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河流。据调查, 岷江上游的鱼类已经从上世纪50年代的40种下降到如今的16种, 国家二级保护鱼类虎嘉鱼已经消失多年;水电开发却没有在乎这些生存资源——“珍贵基因宝库”;其次,不当开发也损毁或淹没了一些作为旅游资源的自然美景和人文珍迹,无处不见的输电线路和塔架,将一个十分典型的青藏高原东缘干温型高山峡谷区景观,撕裂得支离破碎,旱季70余公里的脱水河段,失去了她本来的自然之美,也损毁了其生态功能的完整性。
总之,气候变化、水文情势变化、干旱河谷生态系统变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造成了当下岷江流域生态的严峻现实。
展望未来,岷江流域治理要树立从国家层面出发的整体发展价值观,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创新流域治理机制,加强“生态屏障”建设。克服按行政区划分段管理方式与流域自然资源整体性保有方式两者之间存在的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提高岷江流域治理的行政层级,实现对流域的全覆盖,尽快建立更高层面的流域管理机构,实现共治共享。
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制度探索
四川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新民博士,以《流域水环境治理的制度探索》为题,从行政主导、依法治水、经济调控和社会参与四个方面介绍了四川水环境治理的状况。通过梳理《四川省沱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的出台过程和实施成效,解读了当前我国环保法律政策发展态势,认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尤其要树立依法治水、多元参与的理念,通过法律的刚性约束和流域生态补偿等手段激发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内生动力,凝聚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广泛力量,实现流域的多元共治。
-刘新民-
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环保组织与地方政府的互动
成都在河处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胡敏,通过相关资料及河研会在水环境治理中的行动案例,从水体治理的顶层设计、环境公共政策执行的公众参与,分析了在水环境治理中环保NGO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关系的发展。政府的目标设定,从生态文明到水环境保护,出台《水十条》,落脚到黑臭水体治理。党是环境政治话语的塑造者,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具体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工具,地方政府是环境政策执行者。黑臭水体治理顶层设计可以理解为,官方解读、多部门协作、河长制全面推行、明确信息公开要求、明确公众参与环节、搭建监督举报平台的过程。河研会的行动案例反映了成都水环境治理的民间监督的现状。在多层级多部门的沟通中,与河长和底层官员的沟通,促进具体污染个案的解决;通过人大政协的建言献策,试图推进体制机制问题的回应;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寻求合作的关键是如何脱敏与如何获得信任;而地方政府的双重目的是舆论疏导与行政吸纳。
-胡敏-
关于环保组织的理念与策略。监督还是配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社会组织在“监督政府”、“相互支持”、“协同与配合”、“多方交流”的多种角色中如何取舍和选择?而组织使命的底层逻辑是否能对权力有所质疑与制约?在策略选择方面,沟通窗口期的存在,沟通渠道的合理选择,社区层面工作拓展,选择与调整对话的内容等等,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
四川地矿局教授级高工、著名地质专家范晓认为,岷江上游面临的问题较为复杂,岷江治理主要由政府主导,社区与NGO也在发挥作用,但要明白环境治理主体是谁?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在某些方面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只有让社会各界力量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水环境恶化的原因在哪里?是否需要让相关的企业、居民为环境治理付出一定代价?我们希望能有所改变。公众不仅仅是监督者,更是参与者,政府身为主导者与协调者需要集中社会力量。如何更多地集中社会力量,如何落实到实处这是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
-范晓-
四川尚明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高圭滋认为,在社会组织参与流域治理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基层干部要坚定初心,环保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发展空间,给予多元参与主体更多的舞台与权利,社会组织才能作为平等主体公平参与水环境治理及社区治理。
-高圭滋-
同时,我们也需要弄清楚生存环境和生存资源,否则无法达到发展目标,我们有必要改变我们对于生存的理解,应该要有一个较高的思维出发点。考虑治理的问题的时候,还是应该把检验的标准放高一点。
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社区参与:社会组织
本届论坛下半场议题为流域治理中的社区参与,由四川大学建环学院青年讲师、河研会副会长颜炯老师主持。
-颜炯-
来自青海三江源地区的卓巴仓项目发起人哈希·扎西多杰,曾是索南达杰的亲密战友,1992年开始参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对于三江源的神山、圣湖、草原的保护工作多有开创、成效卓著。扎西认为,对三江源的保护就是对亚洲水源地的保护,意义重大,三江源最基础的资源就是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三江源是亚洲众多河流的发源地,但三江源保护却面临诸多艰巨挑战。由于全球变暖和人为原因,三江源的现状触目惊心。长江源215个水源已干枯,35个湖泊已经干枯;黄河源3个水源已干枯,冰川厚度融化6米;澜沧江724个水源已干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藏族游牧民文化、高寒草原及草地畜牧业作为三江源地区独特的资源的独特性,在一刀切的规划中受到严重影响。
-扎西多杰-
扎西多杰认为,“卓巴仓”项目计划将应对青藏高寒草原生态系统失衡和青藏游牧文明传承衰微的问题,以回归青藏草原并传承游牧文化的知识青年创业者为主体,以生态自治、生命和谐、生活幸福、生产可持续为理念,以自下而上综合内生的创新治理机制为动力,以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整体系统动态平衡的思维方式,以催生、孵化、陪伴、推动和自主为策略,与具有创新活力的青藏牧区合作组织、生态文明示范村、家庭生态牧场、相关性的企业、研究部门、社会服务组织和政府资源,进行跨区域合作及联合,创建生态牧场、景观牧场、休闲牧场、养生牧场等全新的青藏生态牧场。长江与澜沧江共同的雪山母亲——索布查叶地区,将成为亚洲水源保护及生态文化节庆活动的原创基地,以此为基展开卓巴仓三亲教育。游牧人书院兼可持续牧场模式的直接受益者是典范牧场卓巴仓,间接受益者是生态乡村,价值扩展到三江源牧民人口,对青藏高原整体游牧乡村社区带来长远影响。
“绿色浙江”环保组织联合创始人、秘书长忻皓,分享了绿色浙江的跨界治水实践,强调了持续发动多元主体参与水环境治理的作用。介绍了绿色浙江的成长历程——志业集群、跨界合作和多元共治三个阶段,以及通过在社区和学校发动,与政府相关机构、媒体联动,通过小河长公益导师、海塘彩绘等形式实现多元主体合力参与水环境治理;通过环境治理圆桌会推动多元主体间对话,代表案例是东阳案例、安吉案例;通过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平台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如推动建立高校联盟,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宝贵经验。
-忻皓-
曾做过飞机设计师、纪录片导演的田犎,带来了小流域治理中社区参与的案例。从社区动员到产生环保意识,到采取行动和行动有成效,都需要细致的工作。在社区开展环保工作/项目,要以社区为主体;要选准社区共识讨论的切入点;要把大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才能实现较好的社区动员,并要有社区带头人;要实事求是地设定目标。这些成功经验表明,流域治理的基础是利益相关各方的参与、社区的真正动员和社区的有效治理。
-田犎-
成都蜀光社区发展能力建设中心项目官员谭铁棱,分享了茂县腊普村参与式社区灾害管理的经验。蜀光的实践以提升社区抗灾能力和减少灾害发生率为目标,建立灾害管理机制,通过社区防灾减灾小微工程建设、社区灾害管理活动、社区发展基金和支持社区合作社等做法来达成项目目标。
-谭铁棱-
成都市乐芙公益服务中心主任刘倩,通过参与式工作方法协助村民建设小型环保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让村民逐渐认识到环保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养成了环保生活好习惯,并陪伴社区自组织成长。村民代表除了对自己家园的改变非常感动外,还希望将来身体力行停止使用农药化肥、减少污染产生,把无公害农业做得更好。
-刘倩与梅家村村民代表-
河研会社区项目负责人董泽兵,介绍了河研会10余年来深耕水源地社区,在成都市郫都区安德镇和唐元街道、金牛区汇泽路社区开展河流保护和生态农业的实践经验。河研会通过环境教育、生计发展、生态设施建设、环保教材开发等方式,协助社区自组织在水环境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联动多元利益相关方,形成水环境治理的多元参与共同体,持续推动“还清流于大海”目标的实现。
-董泽兵-
成都市郫都区总工会副主席罗时正表示,河研会以及省市的水利专家对郫都水源地社区的关注和支持,不仅让当地农民成为环境保护的践行者,而且为他们经由生态农业实践找到了环保和生计并举的路径,让他们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获得了尊严和自信。受河研会的影响,罗副主席自2005年开始参与环保行动,伴随多年的观察与思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环保意识影响和开拓了自己的工作思路,感触良多。希望河研会和专家学者们一如既往地关注郫都区的发展,推动郫都区的产业发展和环保事业进步。
-罗时正-
高圭滋认为,跟河流有关的环保行动越来越多,参加岷江论坛的人也越来越多,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河流保护事业。大家都展示了各自的经验,扎西多杰老师的卓巴仓计划通过三江源高寒草原地区的藏族传统文化来保护水源及生态,展示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李子坝和腊普村的经验值得学习,但关于社区参与的细节与克服困难的过程的叙述稍有欠缺,要了解社区的动力机制才能做好社区动员。
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社区参与:学校
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科创班班主任李春燕老师,通过《关注水资源,保护母亲河——双流区白河生态环境调查研究》的报告,分享了自己10余年来带领学生200多人持续关注白河的发展变化的心得。通过课题研究,带领学生考察河流,了解河流污染状况,实验室检测分析,寻访相关部门,为政府提供相关建议,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当地政府水环境整治的工程实施,更重要的是学生得到了科学教育和环保教育的滋养,为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双实中的案例为学校作为利益相关方参与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李老师和她学生的环保故事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曾做过交流,还受到过BBC的关注。
-李春燕-
河研会在水源地社区的河流保护实践中,与郫都区唐元街道唐元小学开展合作,开发环保教材,环保教育进学校、进课堂,在校内建设人工湿地处理学校产生的污水,设置雨水收集装置、生态种植基地、厨余垃圾堆肥池,开展“小手拉大手”环保教育行动,带动社区居民参与河流保护和生态农业,使唐元小学校的环保教育成为学校特色,激发了学校在环保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受到了地方政府、教育局、工会、妇联等各方的嘉许,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毋庸置疑,学校参与水环境治理的一个重大价值就是培养未来爱水、知水、护水的公民,环保教育进学校进课堂,中国的水环境治理才更有希望。
流域水环境治理中的社区参与:社区
村社居民参与水环境治理的行动让人欣慰,民间护水力量潜力巨大。
岷江上游义务守水人水田坪村村民王一忠,长年在紫坪铺水库坚持每天进行水文观测,记录数据,并将数据交给相关专家分析研究。
郫都区唐元街道临石村江英华、胡雪梅跟其他村民一起自发成立护水队,不仅定期清源,还进行垃圾分类和垃圾堆肥,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社区垃圾减量。
来自青衣江流域的洪雅县骑龙村代表孙大哥,在河研会的影响下,从事生态农业,带动骑龙村村民成立合作社,修建沼气池和人工湿地等生态家园设施,推动民间河长制实施,植树造林,改善了当地环境,使骑龙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胜地。
金牛区汇泽路社区志愿者,从制作酵素、堆肥开始,到美化社区环境,带动整个社区参与环保行动,取得了可喜成绩。
永安村护水队的年轻代表通过护水队护水清源行动领悟到实践出真知,明白了保护水源的意义,为年仅9岁的小志愿者参与河流保护而感动。护水队员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经验分享为河流保护进行了最好的宣传。
-左起为永安村、汇泽路社区、临石村、骑龙村、临石村、水田坪村的村民、居民代表-
流域治理任重道远
高圭滋认为,水资源保护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投身水资源保护事业中去。在前进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关键是能不能坚持,环保组织的资金紧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更重要的是人,如何动员大家一起参与,值得思考;双流实验学校的环保教育为开展公民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路,鼓励学生参加环保事业,对其将来进入社会后能够作出自己的贡献大有裨益,使儿童、青少年快速成长的方式就是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范晓认为,卓巴仓计划实质上是藏区的乡村建设,不仅是对物种、对环境的保护,还包含对社区和文化的保护。三江源生态移民之后产生的问题包括,移民是否有生计来源?游牧文化是否会延续?
扎西多杰认为,卓巴仓计划是对中国现阶段发展问题的回应,不同的乡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有些地方的乡村文化正在消失,现代化过程带来了传统与现代的断裂,我们要正确认识乡村的价值,我们的发展道路也并非无可选择。中国的环保事业在一定程度上被物种主义和自然主义所占据,缺少社会科学的声音。从保护水源的角度看,牧民就是天然的护水队员,生态移民后,护水的未来在哪里呢?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自然地理学博士傅斌认为,城镇化发展到这个阶段,外来的利益主体与当地人会产生一些矛盾,乡村的空心化问题非常严重。
-傅斌-
河研会名誉会长、四川大学教授艾南山做论坛总结发言。环保组织的行动得到政府的支持是最重要的,只有与政府取得共识与保持联系才能更好地为河流保护事业做出贡献。
-艾南山-
唐亚认为,无论从社区参与水环境治理的角度还是河流发展变化的方面来讲,它们的变化都反映了城乡的变化和国家的发展,我们的思维方式也应与时俱进。在当今这个国内经济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的背景下,虽然有多方唱衰中国,但是不足为惧,改变是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重要的是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好,我们要有新的对于经济需求的认识;另外一方面,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之间的矛盾的关键在于双方需求的平衡。在当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如此明显的背景下,我们要积极与政府沟通,磋商具体的措施,满足双方的需要与利益。
-唐亚-
最后祝贺十三届岷江论坛圆满闭幕!
我们来年再见!
-=END=-
感谢一直以来无私贡献专业论点的专家老师们、感谢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四川标榜职业学院以及其他新老志愿者们对本届论坛的支持!
-第十三届岷江论坛工作人员与志愿者合照-
花絮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关于岷江论坛
岷江论坛是由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发起,是成都市环境保护和河流保护领域一年一度的重大学术交流活动。2007年,首届岷江论坛在成都创办,主题聚焦“水与成都”。
每年的岷江论坛,都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环保领域的资深专家、水利、地理地质、环境保护、区域经济、人文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知名学者、民间环保NGO、各高校学生环保社团,共同分享专题报告并进行深度对话。
往期回顾:
...
活动支持方
艾伯特基金会
活动主办方
四川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四川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文字:阿汤哥
图片:金明宇、Mingming
编辑、排版:Mingming
关注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成为一名长江守护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