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流讲堂”首讲笔记:环世界屋脊最耀眼的平原(附课件)




“Time for Nature”(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是第四十九个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保护口号,然而在采取任何行动之前,建立对自然环境及其与人类关系的科学认知必不可少。


为纪念“世界环境日”的卓越倡导,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特别策划 “清流讲堂”系列知识活动。2020年6月6日上午,首讲活动邀请四川省旅游地学研究会秘书长,著名地质学家范晓老师以及资深媒体人、《成都河流故事》主编华桦老师,共同就“水润文明:从世界屋脊到成都平原”这一宏大而又细致的主题,与数十名在场听众和上千名网络听众分享知识、互动探讨。




范晓老师首先开场,他以“环世界屋脊最耀眼的平原”为题,从青藏高原隆升谈起,首先讲述了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使得山前平原低地得灌溉之利,成为重要的人类文明繁衍之地。


范晓老师在讲课


通过人类几大古老文明起源的对比,进而引入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成都平原,以灿烂的古蜀文明为起头,因为都江堰的特殊贡献以及四川盆地的相对封闭性发展出具有特色鲜明的地方种族文化圈。


活动现场


紧接着,范晓老师以专业的地质学知识介绍了成都平原的地貌、地质、地理范围、气候特征等问题,引出对于成都水系格局、灌溉系统以及水系格局对于成都城市聚落的形成的详细解读。



成都平原由岷江、西河、斜江、南河、湔江、石亭江、绵远河等多条河流,在龙门山前形成的冲积扇联合而成,水系格局发达,流经成都市的河流可分为岷江水系、沱江水系、都江堰水系。


活动现场


成都平原特殊的地理地貌催生了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发展,使得古蜀先民得以有效应对洪涝、灌溉需水等问题,成都平原的水系格局与耕作方式形成了特有的川西田园与林盘聚落。因此可以说,成都平原的城市,都是因河穿水绕,因水而兴的水网之城。


华桦老师在讲课



范晓老师讲座内容纲要


许多大江大河源自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使得山前平原低地得灌溉之利,并成为重要得人类文明繁衍之地。高原之南为印度河-恒河平原;高原之西为广大的中亚平原;高原之北为塔里木盆地与沟通中西的河西走廊;高原之东则有群山环抱的四川盆地。



古埃及文明(距今7450年),源于尼罗河


象形文字距今5000年


卢克索神殿



两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距今6000年),源于今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楔形文字距今5200年


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代城邦



印度河(哈拉帕)文明(距今5000 年),源于印度河平原


印度河文明的象形文字距今4000年(印章文)


印度河的摩亨达.达罗古城遗址



仰韶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黄河洛河平原


黄河洛河平原的二里头遗址,距今约3800-3500年


 二里头的陶文黄河洛河平原



岷江上游营盘山遗址距今5500-5000年


什邡桂圆桥遗址


 新津宝墩遗址宝墩文化



桂圆桥文化距今5100-4000年 距今4600-4000年

 

成都十二桥遗址



三星堆文化距今4000-3100年 十二桥文化距今3100-2600年

 


 

成都平原由于横断山的阻碍,文化交流以东向为主,从而成为汉藏语系得华夏群族文化圈得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之中,又因为都江堰的特殊贡献以及四川盆地得相对封闭性,成都平原以灿烂的古蜀文明为源头,发展出一种具有富足闲适氛围的,宗教意识淡薄的,特色鲜明的汉族地方群族文化圈。



从地质图上看成都平原的地质背景


成都平原是距今约260万年以来,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与龙泉山断裂带之间,形成的一个断陷盆地。





从地质图上进一步看成都平原的地质结构


几十万年以来,由龙门山的出山河流形成的泥沙卵石沉积物,深黄色部分年代较老,已成为台地;浅黄色部分是正在堆积的冲积扇。





成都平原的地理范围


成都平原是横断山系最东缘的龙门山的山前冲积平原,由岷江、西河、斜江、南河、湔江、石亭江、绵远河等多条河流,在龙门山前形成的冲积扇联合而成。平原北达绵竹汉旺,南至彭山江口,东以龙泉山为屏障,面积约9000平方公里,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平原。


岷江是成都平原规模最大的主干河流,径流量约每年138亿立方米,其它河流总共的年径流约30亿立方米。因此以都江堰为顶点的岷江冲积扇构成了成都平原的主体,而以调控岷江干流为目的的岷江,也对成都平原的水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史前时期成都平原的气候特征


据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研究,距今约五千年至三千年时,年平均温度高于现在2℃左右,当时,陕西关中、河南一带有竹鼠、麞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分布,竹类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象牙




成都平原的水系格局

 


 


成都平原的水系格局与耕作方式形成特有的川西田园与林盘聚落



成都平原县级及县级以上的聚落组合型式:近似等间距的网络状,且大致平行冲积扇的等高线,沿冲积扇中部形成一个中轴线,成都在这个中轴线上。

 

成都平原的城市聚落依水而居,河穿水绕,因水而兴,不仅成都平原的乡村,河流纵横,渠网交织。成都平原的城市,典型如成都,也成为活水之都,水网之城。活水绿荫,环境之美;家家凿井,取水之便;通江达海,航运之利;河流绕城,城池之固。

 


华桦老师讲座内容纲要


讲座第二阶段,华桦老师以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开场,聚焦题为“中国西部悠久的蜀水文化”内容。


现场观众


华桦老师首先将成都河流比喻为一座流动的博物馆,讲述了成都平原水系变迁从古蜀开明治水患到晚唐高骈改郫江等四个历史发展阶段,并结合优美的配图为大家介绍了成都平原水系以及成都市区水系。随后,从河流文化、治水文化、聚落文化、学术艺术、民俗文化等五个方面解读了河流对于成都这座城市文化品格、生活形态、诗情画意、闲适生活等方面的影响,表明河流文化既是人的活动与地理地域特色结合的产物,也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产物。最后华老师指出,成都当下面临着河流水资源匮乏、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城市水环境恶化等环境问题,倡议大家积极为人水和谐出一份力。



成都河流:一座流动的博物馆【成都平原地理】



巴山蜀水

造山运动-冰川时代-三级阶梯-扇形冲积

千河之省

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有2800多条,

总长度11万余公里

千年水网

岷江、沱江等12条干流及几十条支流,

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河网密度高达

1.22公里/平方公里

藏彝走廊

横断山脉-古蜀国形成-氐羌部落沿岷山,

岷江迁徙而来-鱼凫王田于湔山

天府之国

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古蜀:开明治水患


公元前1000-770年,开明王朝经十二世,疏凿金堂峡,宣洪泄水;整治成都平原东南部洪水出口,启动华阳河谷“导江”工程,迁都成都。开明治水的成功,减轻了成都平原的洪涝灾害,为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为都江堰兴建打下了基础,揭开古蜀文明新的一页。



 


战国:李冰穿二江


公元前311年,置蜀郡,张仪、张若筑成都城(龟城),城墙取土处建池、沟渠相连。公元前256年,时任郡守的李冰完成都江堰渠首工程-分内外江,洪水不淹,枯水不干。同时,李冰整治成都城区水系。



 


西汉:文翁穿湔口


公元前157年。时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在治水中“穿湔江口”扩大了都江堰灌区新都、彭州地区约合今天12万多亩的良田灌溉蜀郡。

 




晚唐:高骈改郫江

公元876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上书,请筑“罗城”—扩城池,堰縻枣,改郫江,开西壕。郫江改道(开清远江-府河)与西壕开凿,使成都形成“二江抱城,四面邻水”“内外两江,四大干渠,十八沟脉” 的格局一直到今天。

 


水润成都:蜀中“清明上河图”【蜀水文化】





河流文化:也称“大河文明”

人类社会文明源起于河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积淀河流文化,河流文化生命推动社会发展河流文化既是人的活动与地理地域特色结合的产物,也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产物

 


 


治水文化:河流孕育的城市品格


□0.5版本-远古及古蜀治水

□1:0版本-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建、岁修、道法自然、

□2:0版本-府南河综合治理工程、沙河综合治理工程、城区小河治理工程

□3:0版本-生态修复、环城生态带与生态乡村建设、六湖八湿地、黑臭河流治理、河长制、公园城市

 


 


聚落文化:河流塑造的生活形态


□古城址-八大史前古城址

□林盘聚落-原生独有现遗产,14万个, 2008年规划保护2790个

□建筑园林-湖、桥、堰、渡、井、池

□古镇-藏羌走廊、战后移民

□商业形态-十二月市-正月灯市,

□首创农家乐-现代农业与休闲- 生态乡村





学术艺术:河流吟诵的诗情画意


□教育-文翁兴学-尊经书院四川大学

□诗词歌赋-司马相如、杨雄、杜甫、李白、陆游

□美术园林-西蜀画派

□戏剧曲艺-川剧

□宗教-道教发源地

□哲学-儒学、玄学、新心学

□现代医学-华西坝

 




民俗文化:河流滋润的闲适生活


□农耕文化

□放水节

□踏青、观花

□庙会、游江

□放河灯、赛龙舟

□茶文化

□酒文化

□美食文化

□婚庆文化




人水和谐:缺水城市的“危机”


□由于工业发展,人口增加等原因,成都已是缺水型城市

□母亲河无声的“控诉“

□河流水资源匮乏

□农村面源污染严重

□城市水环境恶化

 


 


人水和谐:我们能做什么【环保生态】


了解环境现状

实行生态保护

参与环保活动

践行自然生活







讲座结束后,现场观众反响热烈,积极与老师互动,两位老师耐心地回答了现场观众的问题,并与河研会工作人员一起,开启了2020年“水の绿地图”活动,随着《成都河流故事》义卖签售活动,“清流讲堂”首次讲座圆满结束。


两位老师在签售《成都河流故事》



特别感谢


“一苇书坊”提供场地

“清流伙伴计划”成员

(iTibet社群、共享自然、在河处、成都文联青少年博物学会)

大力支持!






2020年

最具知识性与参与性的

“清流讲堂”正在进行


敬请关注

“城市河流研究会”微信微博

亦可扫描二维码进入“清流活动群”了解





“清流讲堂”简介


由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发起,“清流伙伴”网络成员共同呈现的知识课程类传播活动,旨在链接“清流智库”专家学者与社会公众,以“人类与河流”的关系思辨为切入,建立体系化的自然人文科普知识课程并结合线上线下体验环节,面向关注环境、文明与未来发展的人们提供讲座+活动+培训等多种参与方式,开拓视野、训练思维、增长见识并付诸关注人与环境的行动。

 

链接阅读


“清流讲堂”首讲|范晓、华桦:从世界屋脊到成都平原

纪念世界环境日及特别策划——“清流讲堂”开讲啦!

“世界地球日”迎来50周年,我们的行动从“云游安龙村”开始





撰稿人:河研会志愿者程丰

编辑:毛毛
图片来自网络


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扫码成为长江清流月捐人

跟我们一道化身岷江守护者为中国在上游把水守住!


Scan the QR code to donate to CURA. Join us by becoming a Min River Protector!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