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诊脉与献策:成都平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学术研讨会

清流君 河流研究会
2024-09-05


17家科研院所

4所高校

5个社会组织

3家媒体

6个相关部门和社区代表

……

一起从多角度,和同一角度的不同维度

探讨成都平源淡水资源健康现状





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规划所、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保护国际基金会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联合主办的“成都平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6月26、27日在成都召开。来自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院、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多部门、不同科研院所和高校、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社区代表参与本次研讨。


后期统计发现,在本次研讨会所有报告和与议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水生态131次,“水健康137次,“健康评估85次,具体到方法,“生态修复”出现21次,另有生态系统、湿地、涵养林、节水等与水有关的高频词。


图片来自主题报告《淡水生态健康及修复实践探索》/袁兴中


成都平原有多少淡水可用?

成都的污水处理科学吗?

十四五规划中成都关于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几乎在每一个报告中,都不约而同提到经济高速发展进程中的水生态破坏,也提到或提出了目前的修复方法,从规划到实践,都是生态修复

15位专家与学者,现场分享的15场报告讲解4次议题讨论1次综合分组讨论,成都平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如何,未来有何规划,且听他们说:




Part 1。 『 开幕致辞 』

时间:2021.06.26 9:00-9:30



罗彬 /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院长 
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规划所所长
陶红群 /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唐亚/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会长  
四川大学建环学院教授、博导
张诚/保护国际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总监


…  … … … …  … 


Part 2 。

 『 主题报告 』

时间:2021.06.26 9:30-12:30

主持:尹春涛

保护国际基金会四川办主任




主题:『过程、格局,岷江流域水生态环境变化、评估与展望』

主讲:陈维果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副会长

原四川省环境保护厅水环境管理处处长



数据显示,岷江在过去55年中,全流域平均水量呈下降趋势,上游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且极端降水频率较高,下游容易出现洪旱急转现象。

陈维果教授认为,水质的变化是人为的结果,阶段性的驱动力和压力都可以对应到一个经济发展与规划的具体时期,“十三五”期间,岷江水质已经迎来根本性好转。


“十三五”期间岷江水环境质量变化


达标与否、怎样达标,都需要用到一些评估工具。本次报告中给出四川省环规院所用的淡水生态评估工具与陈维果老师对评估体系的建议:河流生态评估要考虑具体的地理地质情况,水质的指数和生物的完整性都是主要评估维度。以对四川宝兴湖的测评为例,水电站密度高,各电站之间的间隔河段里长短,各河段之间生态评估可能需要用不同标准。



人类生存空间与生物栖息空间共存


陈维果老师认为各评估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找到评估的解题方案:先结合当时实际情况,从水质指数和生物完整性等多方向找出评估指标,根据指标指数分出级别,在前二者基础上形成格局支撑平台,给予各部门一个评估参考,以便于对淡水流域的生态基流作出调整。

此外,评价目的与指向也会影响到生态系统健康评估,陈维果教授同时提出疑问,目前以人为中心的淡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视角,其实是对淡水生态系统的效用评估,以定量的技术、数据的量化来评估生态系统是否健康,这是否全面?在系统评估中,是否可以不仅有专家的研究,还应该引入公众社区对于河流健康的体验,同时以社会学角度,引入生命价值、生命情感的思考。



主题:『 淡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及修复实践探索 』

主讲:袁兴中   

重庆大学教授



2012-2015年间,袁兴中教授团队优化国家环保部的《流域生态健康评估技术指南(试行)》和国家水利部发布的河流健康评估体系两种评估方式,在重庆市四个流域:东河流域、壁北河流域、梁滩河流域、盘溪河流域进行中心流域及河流健康的评估,在河岸带间隔取样,通过解析流域的水质物理结构、水质生物等状况,给予系统分析,再反馈到指标体系,调整出适合重庆实际的流域健康的评估指标体系。

以重庆盘溪河为例,盘溪河是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被严重影响的河流,曾经黑臭水体严重,在高度局限的城市环境中,在没办法拓宽河道的状况下,调研团队将水域河岸生态指标融合到评价体系中,甄别和量化更为重要的指标,在此过程中,团队由流域评估过渡到流域修复,提出河岸带“清水绿岸”生态修复的设想,袁教授以多个案例呈现”清水绿岸“河岸生态修复,河岸带小微湿地网络是河岸生态修复的方法之一。


山地梯塘小微湿地


以海南省南渡江五源河为例,在已经完成“去弯取直”的五源河两岸做生态修复,通过硬化河岸做跨越界面的生态设计,河漫滩生命综合体设计,河漫到沼泽、河漫到洼地、河漫到水塘等等形成河流与湿地的复合体设计,根据功能类型和鸟类栖居环境要求设计相应不同高层的植物种类、植物群落配置,最终让河流从上游到下游的蜿蜒特征和河岸植被的连续性得到非常好的恢复。


五源河生态修复之前

五源河生态修复之后


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水岸设计可以作为湖泊水岸的代表作品。

兴隆湖作为一个巨大的城市水体,原水岸人工化、园林化的痕迹较明显,入湖的河流,水质、泥沙的含量都不太令人满意。2020年8月洪水之后设计改造,将小微湿地引入整个岸线区域,从湖底到水体到近岸水域,到湖岸线的湿地,不同水深有不同地形设计,有岛屿系列的构建,使兴隆湖水体呈现城市与湿地、生态与艺术交相辉映的展现。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还是修复之中,但是兴隆湖的水质变化非常明显,而且不同水深地形的设计,已经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主题:『 成都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研究 』

主讲:文宇立   

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高级工程师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颁布至今,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已基本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到市到县级的四级规划体系。依法的要求和实际的淡水健康状况,如果说十三五期间仍然处于水污染防治阶段,那么十四五期间,治污仍然是主要任务,但是全国上下水污染防治规划体系,已经全面转向水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水林湖草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十四五”的规划的指导性意见。


国家重要水体控制单元,全国大概划了822个,成都涉及到5个。特许范围全国划了3442个,成都一共涉及16个。


一干多支,五区协同


成都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在国家战略中,成都是长江经济带中上游龙头城市、生态第一道屏障,为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这些决策部署,国家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做成都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的总体思路,有八个字的核心要义:”一点两线,三水统筹”:一是要构建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统筹推进的格局,同时也要紧抓污染减排,关注水生态环境质量,建立有河、有水、有鱼、有草原的和谐目标体系。



文宇立工程师提到,四川省三分之一的GDP在成都,但成都市的国土面积只占到四川省的3%,成都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承载的状况比较高,人口多,三产比重大,所以成都的淡水污染源主要来自生活,来自种植和养殖。治污的方法,先做空间划分,将流域分区落实到乡镇一级,同时以空间划分落实生态修复责任,由邻河最近的乡镇、街道来负责多做水源涵养工作,植树造林建立生态缓冲带,减少旅游的强度和对水资源的开采,来达到河流生态修复目标。


主题:『 淡水健康指数(FHI)及其应用案例 』

主讲:张诚   

保护国际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总监



淡水健康指数(FHI),是从三个维度对河流健康进行监测、诊断,识别问题,权衡并找出合作者,找出评估风险和解决方法的一套工具。

首先是绿色的生态系统活力维度,包括河流流域水量、水质、生物多样性等流域状况,这是流域自有的部分;然后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与人类社会发挥作用的维度,包括供给、调节和精神滋养等价值;最后是流域的治理和流域的利益相关方。

FHI可以快速评估淡水生态系统的总体状况,揭示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因素,和识别人们在 维持和利用生态系统时可能出现的失误和应对措施。也就是说,通过它,就像为淡水生态系统做了一 次体检,人们通过报告上各项指数的得分,能知道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整体情况是否良好,哪里出了问题需要修复,哪里表现良好可以继续保持。




以广东东江流域淡水健康指数评估为例,由保护国际基金会提供技术指导和评估方法论,邀请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专家组来完成,通过监测模型模拟拿到数据,邀请社会学专家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再以专家组、政府代表组、社会代表组、社会组织广泛参与,从流域11个指标25个小指标到空间分析的评估来获得一组结论。


…  … … … …  … 



Part 3 。

 『 议题1:生态系统活力 』

时间:2021.06.26  14:00-17:00

主持:王维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部主任




主题:『 夹缝求生的两栖爬行动物 』

主讲:李成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现在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破碎化,栖息地内陆地被公路分隔,河流被水坝隔离。


目前减缓公路对两爬动物影响的主要方法有三种,一是在两爬动物的繁殖期与活跃时段禁行;二是建生态涵洞,但成本高;三是借鉴九寨沟形式,夜间禁行,人与动物错峰出行。


建生态涵洞能降低两栖动物车祸的概率


溪流是两栖动物活动的重要场景,产卵繁殖的场所。流域内必须至少维持最小的生态流量,按四川省林草局发布的标准,保护区内要求有18%的生态水流量,小型水电站尤其是引水发电的小型水电站的建设需要慎重。

以李成老师团队于2005-2007年间在汶川县一条40多公里长、修有14座水电站的河流调研数据为例,对没修水坝的上游河内生物分布与水坝之下水流量减少之后的河段生物作对比,发现上游的繁殖水体密度是下游的4倍,而且繁殖水体组成是以缓流为主,上游的卵是下游的40倍,上游的蝌蚪是下游的20倍,上游的成体是下游的10倍,是比较有比例的关系。

有研究发现,一条河流上如果只有4个及以下小型水坝,实际上对生物的影响不多。而且在小水坝拆除后,无脊椎动物会很快恢复,所以现在也开始拆除一些不必要的小水坝。



主题:『 成都市鱼类资源及保护问题 』

主讲:丁瑞华   

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院研究员

《四川鱼类志》主编



丁瑞华研究员曾在2016-2017年期间,为成都平原做过鱼类资源调查,并形成成都平原的鱼类地图。同时对比成都平原的鱼类历史资料,观察出人类的活动与水环境的变化对鱼类的影响。

研究鱼类的专家对水环境很敏感,四川省境内的长江上游是一个特殊地理环境的区域,既具有东亚特性,也具备西藏特性,每一个河段都有各自特点,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生物群体,鱼种特殊种类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基因库。

理论上,鱼只要不被捕捞不被危害,它就会在,但水环境的变化,会对鱼类产生致命影响。以主要生活在岷江、嘉陵江、金沙江下游的圆口铜鱼为例,由于修水坝等行为带来的产卵场的破坏和缺乏补充群体,曾经部分江段渔获物组成中圆口铜鱼比例可高达40%,但现在野生种已成偶获种。

在鱼类种群恢复方面,除生态修复措施外,也在加紧科研,实现抢救式人工繁育,比如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CR)的川陕哲罗鲑,被首批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的圆口铜鱼,现阶段都在尝试以人工繁殖一降低濒危系数。

丁老师还对四川省内主要流域的主要河段的鱼类做了一些历史与现状的数据对比,有一些消失了,有一些濒危,岷江与沱江部分段落还维持在原始状态,在这些段落内,鱼类生活环境较好,在这些河段内保留下来的鱼类,有一些现在正在恢复至全流域。



主题:『 成都平原的水资源量及其利用 』

主讲:范晓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四川省旅游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成都平原的水资源主要来源于三个渠道:地表径流、地表降水及地下水。

成都平原地表降水相对丰富,地下水也丰富,相当于一个大型地下水库,但从现有数据来看,地下水水量正在逐年下降,同时也渗杂着地下水的污染问题。


从地质图上看成都平原的地质结构


2019年水资源公报显示,目前城市集中供水均为地表水,即岷江来水,对地下水的开采量正在逐年减少,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在减少,城市生活用水有增加,并会随城市人口的增加持续增加,城市生态用水占比高,成都市本身上游来水资源不够,过度引水、城市建设大量景观用水,地面硬化又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补给,导致城市水储备不够,总体来说,成都市仍然属于缺水城市。


成都平原水的汇聚--发散--汇聚


目前解决缺水问题的主要大思路仍然是建水库蓄水和引水工程方案,例如大邑县三坝水库的建设,目前已投入使用的毗河引水工程,可解决成都丘陵缺水,但同时也要顾虑为岷江水资源带来的负担。引大济岷、南水北调西线等工程计划,只是调节用水,在不能解决水的总量问题的情况下,做一些蓄水、利用好地表降水,再配合以节水,也可以缓解岷江水资源的压力。



主题:『 下沉式污水厂与水生态修复 』

主讲:刘成军   

中国水环境集团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




在城市埋管道,在城市下游修污水处理厂,通过管道运送污水至处理厂,是传统的城市污水集中处理方式,其弱点是,污水被管道截流后,城市的河流内水流量减少,河床裸露,成为一条条干涸的臭水沟,河流内没有水,生态难以修复。



下沉式水厂是将河流污水就近处理的一种业态,在河流的不同位置建一些小厂,通常表现为上面是生态综合体,地下是污水操作处理厂,更上层,还可以建商业综合体,再通过建生态河道达到水质的改善,以厂、网、河形成一个联动的系统,污水可以净化处理后直接补充于河流。


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


简单来说,城市污水的处理不再只是一个处理中心,而是转变为一个资源中心,比如,不是工厂,而是公园。


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旁边的下沉式水厂


中国环境集团在成都天府新区所建下沉式水厂也是同一原理,地面以下为水厂,地面上是公园,水厂位于科学城核心区,离兴隆湖非常近,排污河道融入海绵城市理念,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布置了非常多的生态设计和景观景点。同样原理的还有双流在建的水生态科技城,未来希望在污水厂上建成一个生态居住示范区。

刘成军老师提出,虽然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系统确实能够有效提升城市水生态修复,但我们的水生态处理,应该站在城市规划的高度上做顶层设计,在规划中做好水厂的分布和水生态修复带,同时推进相关科技成果产业化,并将再生资源应用于城市。


…  … … … …  … 



Part 4 。

 『 议题2:生态系统服务 』

时间:2021.06.27  9:00-12:30
主持:傅斌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研究员




主题:『 聚焦三大目标,积极支持成都高质量发展 』

主讲:刘强   

都江堰管理局供水科高级工程师



水资源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匀是世界性共性,水资源总量不足是成都平原一贯性处境,在都江堰灌区所涉灌面逐年增长、成都市集中式饮用水90%水源来源于都江堰调控的情况下,都江堰水资源总量够不够?



够的,但需要精细化管理,改善水资源总量构建和效率构建,都江堰管理局以执行326总体思路:保障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供水,建立水网体系和现代化水管理体系这两大体系,坚持水生态安全和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抓好水文、水资源、水生态安全、水管理、水文化等6大方面的工作,来为成都平原统筹用水,积极支持成都的高质量发展。



在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精细有效的调控和节水措施尤为重要,用水之前先节水,用水之后做好污水处理和水资源再生,涉及灌区河流与支渠的生态修复,作为有“自然遗产”“文化遗产”“灌溉遗产”三个世界遗产标签的古老灌区,文化灌区、生态灌区是都江堰的内在基因,在灌区水资源修复中传承传统工艺,取用因地制宜的修治方法,也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支持地方建设绿道、湿地。



主题:『 照片、记忆与景观:川西林盘历史环境及其变化略论 』

主讲:张蕾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




观点摘要:林盘发展稳定有诸多因素,但最重要的两个,一是战乱之后的四川地多人口少,二是有成熟的都江堰水系水网分布。

成都平原林盘聚落的格局是何时形成的呢?

是随着清代成都平原人口恢复与社会重建而形成的。康雍招民复垦,任由插占土地,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以家庭和大姓、大的乡亲关系为单位聚落,形成林盘这种复合型乡村聚落的散居形式。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林盘被细化成更小的单位,林盘的密度也越来越高,在清代后期时进入到一个人口饱和的时期,于是部分人开始带着自己的子孙去它乡发展,这让林盘的形式越来越稳定。


成都平原聚落体系结构示意



景观的重要属性就在于它的时间深度,管理景观变化即是景观。张蕾老师的团队以走访、记录口述,从山水林盘、从场镇与林盘的关系、林盘与河流的密度关系、林盘与空间自主的关系多个方向展开调研,从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角度来评估林盘文化的保留与林盘复原的价值。



主题:『 成都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

主讲:罗鸿兵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罗鸿兵教授认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既满足当代的发展,也满足后代的发展。

关于可持续农业的讨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农业资源,二是农业的经济效益,三是生态农业环境效益,所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就是有资源、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现在以及将来的若干代,都是可以从这项农业中受益并发展。

从农村用地的角度,从2000年至今,城市在扩张,农田用地在减少,亩产产量也是有变化的,但在规模化种植过程中又有统计显示,施肥打农药和劳动力的配比与农业产量并不是一直成正比,人力投入、资源投入与农业产出之间有一个均衡点,均衡点可以帮我们调控,让收效最大化。



但在收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也必须关注到土壤健康,从目前公布的土壤健康检测数据来看,主要的污染源还是农业活动带来的无机物污染——重金属超标,从PH值来看,土壤呈变酸趋势。

与土壤修复相对应的,一是提倡生态肥、农家肥,二是发展生物科技,研发新型低风险农药。但是农膜残留问题仍然无解,只能尽量少用农膜,可用秸杆等来替代。

从水资源保护角度,农业用水还是传统漫灌,水使用效率相对低于全国平均值,可以考虑通过提高灌溉效率来达到节水目的。另外可通过人工湿地和生态沟渠来做面源治理,缓解地下水污染。


农村水质问题目前推进的解决措施


对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探索,可以在成都水网中的某个区域,开展以小流域为单位的规模化生态种植,形种植、养殖、旅游经济等一二三产业联动的循环农业试点案例探索。


…  … … … …  … 



Part 5 。

『 议题3:治理与利益相关方 』

时间:2020.06.27 14:00-17:00

主持:尹春涛

保护国际基金会 四川办主任


主题:『岷江流域生态补偿及保护立法研究』

主讲:刘新民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河流保护涉及全流域管控,刘新民老师介绍岷江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政策背景,现有流域生态补偿资金主要来源于生态环保部门,在政府推动主导、地方参与少、资金补偿难以推动全流域绿色发展、流域居民获得感不足的情况下怎样调控的问题。

并希望创新补偿方案,用“协议保护”的方式让老百姓参与设计生态补偿方案,“引大济岷”生态补偿方式及具体举措,并提出《岷江流域保护法》的立法讨论。


主题:『 岷江流域河长制工作成效及经验分享 』

主讲:王维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部主任




“河长制”于2016年开始实施,旨在“让每一条河流都能找到她的河长”,实现淡水保护的责任制落实。

从治理结果来看,实施“河长制”以来,通过一河一策弄清楚问题和对策的适用地理范围,通过专项攻坚、提升治污能力、整改突出环境问题、严格执法查处等多种措施并行,成效明显,岷江流域水质已经100%优良。接下来的5年治理重点,是以前遗留下来的灌溉区中的小流域,特别是小的沟渠,藏污纳垢多年,容易遗漏。


实施河长制以来府南河水污染治理成效



王维认为需要强化河长湖长履职尽责,考核与正向激励机制捆绑,将河长制由部门之治,转化为基层党政共治,实现“村镇吹哨,部门报到”。



主题:『岷江流域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研究』

主讲:林佳丽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政策研究部主任


十九大的政策引领和“十四五”对中西部生态的规划,岷江的主要使命于在筑牢长江上游的第一个生态屏障。

具体目标和措施,是加强流域生态保护合作和污染协同治理作为保障,用绿色发展倒逼产业转型,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美丽河湖”号召下,希望能挖掘岷江潜力,建设出美丽岷江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美丽四川生态文明样板区。

目标更升一级的话,就是希望通过绿色领航工程、生态廊道共建工程、生态资源共享工程、生态补偿工程、生态政治共振工程这五个工程并行,将岷江打造成中国西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亮丽的名片,在成渝地区双层经济圈的上游区域得到实现。



—  END  —


『 “6”大领域的与会者 』


  相关部门专家和与会者来自: 

四川省林草局湿地管理处
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四川省生态环境对外交流合作中心
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
成都市新津区公园城市建设局
成都市郫都区农业遗产办


   科研机构&高校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规划所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
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院
四川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
成都市环科院水环境研究所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重庆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四川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媒体  

四川日报

四川省农业日报
天府视界


   企业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水环境集团

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建科工程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英特尔成都

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成都众星乐乐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成都共享自然教育中心


   社区(农村—城市)  

成都市水源地保护区永安村、安宁村、锦宁村
金牛区汇泽社区

   社会组织  

UNDP-GEF加强祁连山-青海湖保护地体系项目

保护国际基金会
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
道合兴华
成都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 研讨会前期访谈 』

刘新民 / 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经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王维/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院水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部主任

陈庆恒/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袁兴中/重庆大学教授

张远彬/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李成/中科院两栖所

税永红/成都纺织专科高等技术学院教授

罗鸿兵/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傅斌/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


罗时正/郫都区总工会副主席

杨万全/郫都区农业遗产办主任


江英华/临石村护水队队长

覃甫祥/临石村护水队骨干

胡雪梅/生态小农

全忠裕/河边书法家

全学成/永安村护水队队长

陈勇建/退休职工

全大玉/80岁老党员

杨永香/锦宁村护水队志愿者


『 前期访谈机构、企业 』

万华集团-麓湖水环境管理

英特尔成都CSR部门

成都康华社区发展中心

成都青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成都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

大自然保护协会

保护国际基金会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四川省绿化基金会


『 前期访谈回顾 』

成都平原谈水生态系统健康吗?

成都平原淡水生态系统访谈村民茶话会



项目简介
“成都平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研讨会”项目 :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规划所、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保护国际基金会合作,于2021年6月26、27日在成都召开“成都平原淡水生态系统健康研讨会”,共同探讨成都平原淡水生态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促进多部门同平台交流与合作,以及各机构与民众如何合作,在成都平原将淡水生态健康理念及策略贯穿到饮水安全、水利建设、农业发展、河流管理等工作中。


项目支持:保护国际基金会

联合主办:

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规划所

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保护国际基金会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执行团队:

王维 /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规划所

尹春涛  罗星碧/保护国际基金会  

孙吉   Mingming  莺时 邹秋伶/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感谢成都市科学技术学会支持
致谢!


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


关注“河流研究会”一起还清流于大海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河流研究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