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河南民革党员热议: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
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批准的习近平同志代表十九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的报告,将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作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发扬延安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连日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推动乡村振兴的论述,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延安和河南安阳重要讲话精神,引起了“三农”相关领域工作的河南民革党员热烈反响。
民革河南省委会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艳萍
保障粮食安全应牢牢把好科技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稳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特别是在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等多重风险叠加情况下,保障粮食安全不但是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最大底气,也是稳定国内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是维系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压舱石”。河南作为粮食大省,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一定要牢牢把好科技关,走好科技强粮之路。
民革河南省委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河南广播电视台主任记者张莉
推动乡村振兴需加强人才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实现乡村振兴关键要靠人才来推动,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资源,要着力破解乡村人才总量偏低、外流严重、素质不高等现实瓶颈制约,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民革河南省委会“三农”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科技大学甘薯产业研究院院长侯文邦
积极践行大食物观,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树立大食物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观点引人关注。树立大食物观,对于我们推动乡村振兴,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大食物观是立足我国地理气候资源禀赋的战略选择,落实的关键是因地制宜,结合当地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我们结合豫西丘陵旱地适合种红薯的特点,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用产业链思维,让种植户赚钱”的理念引领,做好红薯产业的育苗、种植、储藏、加工、品牌运营等全产业链工作,大力发展红薯产业。种出了好看、好吃、好卖的绿色优质红薯,采用错峰销售等措施,大幅提高了薯农收入,产业得到蓬勃发展。
民革河南省经济委员会委员,河南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记者 周波
脚踏实地,勇毅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凝聚着中共全党的意志和时代要求,承载着全国人民的期盼。中共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从事“三农”宣传工作的民革党员,五年来利用工作的机会,走访了近百个乡村,采访了数十名驻村干部和村支部书记,和同仁们一起开展有关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的调研,形成了调研报告,并得到了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和涉农记者,在今后一个时期,不仅要学习贯彻好中共二十大精神,更要宣传好中共二十大政策,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不断增强自身学习能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做到脚下有泥土,心中有责任,脚踏实地,勇毅前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民革河南郑州市委会经济农业专委会主任胡亚峰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根弦始终不能放松。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多年来,河南省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严守耕地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土地托管等新形式的土地制度改革,持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传统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进行了有机衔接,切实扛稳了粮食安全重任。
民革河南省委会智慧农业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研究员翟国亮
“把粮食生产提高到事关国家安全的大事,让我们这些坚持在农业科研战线的同志更加坚定了信心,下定了决心,增强了责任心。”长期以来,翟国亮深耕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创新领域。他表示,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提升离不开科技创新,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创新是其最重要环节之一。未来需要解决好农田水利设施条件落后问题,才能确保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和无忧。
民革河南省委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委员会一支部主委 杨培垌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关键在于科技人才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去年河南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2022年河南夏粮却喜获丰收,再创历史新高,总产占全国1/4强。中原粮仓何以实现仓廪充实?河南选育高产的“豫农”“郑麦”等系列小麦良种;全省广大农技专家下沉的跟踪指导;智能化信息化农机装备为确保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我们要让越来越多的智能化科技在田间大显身手,以人才赋能,推进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把粮食安全稳稳扛在肩上。
民革河南省委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社科支部副主委、河南省乡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 王雅坤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河南省要因地制宜,立足农业,多业并重。一是要立足农业振兴。要做强粮食产业,通过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让粮食生产这个优势更加彰显;要大力发展油料和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振兴畜牧业。要构建良种繁育体系,提升畜禽良种自给水平;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支持养殖场户改造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标准化养殖水平,促进畜牧业持续发展。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依托各地资源优势和人文历史特色,构建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的现代乡村特色产业体系,如全域旅游产业、特色农产品工产业、乡村服装产业、农村电商产业、特色产业小镇等。
河南省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省直铁路支部主委张金奎
发展乡村旅游,保护水景资源。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习近平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在全域乡村旅游系统中水景资源观光型乡村最受游客青睐,这类村庄自然环境优美,水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水系是最灵动的景观要素,水系为乡村旅游注入灵魂,使人们感受到水的宁静、生气和活力。但是,水景资源景观环境在满足游客的娱乐、观赏需求之外还要承载游客所带来的固体垃圾污染、景观水质污染、生活废水排放等系列环境问题,引起区域生态环境失衡,甚至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恶化。建议持续做好乡村水系生态保护,贯彻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河溪及两侧生物多样性,依形就势,遵循自然,尽量减少人为改造,保持水的循环性和自我净化功能。同时,减少水资源的占用和生活废水排放。建议在景区外的周边附近集中兴建洗涤中心、餐具清洁消毒中心、净菜中心、垃圾分检处理场和生活基地等设施。生活用品及物资实行集中配送,如被褥、衣物、时令蔬菜、瓜果、餐具等去污洁净后进景区,各类生活垃圾也经分类后送到景区外处理,严禁生活废水直排进入乡村的溪河当中。通过合理保护和利用水景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民革焦作市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 ,焦作市妇联副主席杨鹏杰
“食为八政之首。”关注和服务“三农”工作是我们民革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10月28日在安阳考察时再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因此,作为粮食生产大省的河南民革,义不容辞地要扛起粮食安全的重任。要在保护粮耕地的根上做文章,加大牢牢守住红线的宣传;要贯彻落实“藏粮于技”的要求,解决好种子这个卡脖子问题,鼓励农业科技界党员立足本职做好工作;结合我们妇联工作职责,引领广大家庭开展“兴粮爱粮节粮”行动,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发挥应有作用。
民革周口市委会八支部主委,周口市农业农村局畜牧科科长 吕志伟
乡村产业振兴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只有产业振兴才能更好推动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应注重立足乡村发展实际,符合当地乡村特色,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不宜盲目追求高大上,关键能富民。如在乡村产业基础较差的地区发展牛羊养殖业,可以鼓励农户利用废弃庭院、自留地等就地发展适度规模的牛羊养殖,投资不高、风险较小,群众乐于接受,养殖粪便等也可以就近就地用作肥料,减少化肥等使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生态循环、环境友好。
民革河南省直十八支部主委,登封市蜜蜡山养蜂合作社理事长 刘存文
扎根乡村发展特色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全面总结了新时代以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科学谋划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特别是关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的部署,为我们扎根乡村发展特色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作为一名从事“三农”领域工作的民革党员,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反哺家乡的政策号召,返乡成立了登封市蜜蜡山养蜂合作社,带领大山里的乡亲们发展养蜂特色产业。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建立了蜂蜜加工厂,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搭建了线上下线下销售渠道,与周边 6个乡镇的50多家农户签订了蜜蜂养殖协议,养植规模4000多箱,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使大山里的乡亲们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今后,将以中共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继续扩大养蜂特色产业规模,加大和完善销售渠道建设,带动更多的乡亲一起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