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酒中捉月 羽化升仙 未尝不是我最好的归宿!
张中信历史文化散文集《成都书》连载(八)
长安不见使人愁
——仗剑去国歌李白
大鹏飞兮振八裔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敲响了大唐王朝的丧钟。至此,大唐开始进入由盛转衰的历程。
可恨的叛军,视人命为草芥。他们所过之处,生灵涂炭,田野荒芜,房舍毁灭,中原大地几成一片废墟。流落宣城的李白携妻带子,不得已跟随着逃难的人群仓惶南逃。
面对叛军的残暴,眼见满地疮痍,诗人在走过一座名叫天津的小桥时,愤怒的斥责:“天津流波淌赤血,白骨相撑乱如麻”。残暴的胡人,哪里会管你一个落魄诗人的呐喊,他们在沃野千里的中原大地上,正恣意妄为地进行着一场灭绝人性的“千里残杀图”。不久,安禄山便在洛阳匆匆地做起了大燕皇帝梦。次年六月,首都长安被叛军攻破。
昔日八面威风的唐玄宗,带着宠妃杨贵妃自金牛道奔蜀中逃命而去。至马嵬驿,遇禁军哗变,奸相杨国忠被斩杀,贵妃亦被缢亡。
这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大美人杨贵妃,在即将“荣归”故里的途中,一夜间命运发生惊天大逆转,被三尺白绫赐死马嵬坡前。多年后,中唐诗人白居易在描述玄宗与杨贵妃缠绵情爱的长诗《长恨歌》中感叹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一代红颜,最终成为战争的牺牲品,走上“薄命”的不归宿命。
李白虽然在长安未获玄宗的重用,被“赐金还山”,十年来落魄江湖。可在他心中,玄宗对他曾经的知遇之恩以及杨贵妃对他的欣赏,依然让他念念不忘。何况“安史之乱”,山河破碎,无家可归,让这位悲天悯人的大诗人心情抑郁。当他听说玄宗“驾幸”故乡蜀中,甚至冲动地萌生过回到蜀中再为玄宗效力的念头。可怜他年迈体衰,扶老携幼,想要回到老家蜀中,已经比登天还难了。
因而,他只能在心中日夜为老玄宗祈祷,为风雨飘摇的大唐江山祈祷。直到此时,李白才似乎明白:自己几十年游侠江湖,仗剑去国,只不过是一个“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旁观者,既无力挽狂澜于既倒,又无能挥戈上阵杀敌。
在逃亡来蜀的途中,为防天下有变,大臣房琯建议应该“制置”。以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北、河东,永王璘充山南东道,淮南、路中,淮南西道节度使……这个制诏,原本是让太子收复黄河流域,永王经营长江流域。
玄宗没料到的是,在他下诏前三天,太子李亨已在甘肃灵武宣布登基,号为肃宗,一下子把逃亡路上的父亲玄宗架空了,而这些玄宗当时并不知晓。永王得令后,忙于经营自己的长江流域,也并不知晓太子登基之事。后来,偏安蜀中的玄宗不得不接受这个既成事实,自称“太上皇”。肃宗因为父皇“幸蜀”,遂下令改蜀郡为“南京”。由于太子掌控着朝局,身边又有郭子仪那样的靖国大将军协助,平叛局势最终得到好转,很快便形成了官军与叛军对峙的局面。
远在庐山深处的李白关注着玄宗“幸蜀”的情况,满怀情感地写下《上皇西巡南京歌》,其中三首云: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谁道君王行路难,六龙西幸万人欢。
地转锦江成渭水,天回玉垒作长安。
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
万国烟花随玉辇,西来添作锦江春。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
李白的这一组花团锦簇的诗句,以天府成都为背景,将玄宗“幸蜀”这一偏安之事渲染得如临仙境,极尽对天府物华的礼赞。
一千多年过去了,李白笔下的天府成都正向着世界文化名城挺进。品味着李白的诗作,无论是“城内”还是“城外”的人们,都对这座九天之城充满无限的遐想。
玄宗“幸蜀”不到两年,大将郭子仪收复长安。肃宗自蜀中迎回太上皇,玄宗平静地接受了肃宗即位的事实。他的第16个儿子永王李璘却不甘心,把持着长江流域的大片土地,公然举旗反对肃宗继位。
李白压根没有料到,自己刚刚为玄宗肃宗父子祷告完,却又陷入肃宗和永王兄弟间的纷争。唐肃宗李亨自己做了皇帝,架空了父亲玄宗,却并未告知其弟永王璘,而是让他继续在长江流域经营。后来为节制永王,派高适任淮南节度使,让高适和其他节度使对永王形成包围的态势。
永王李璘对肃宗趁乱继承大统心有不满,因而对唐肃宗也显得不那么恭敬。他奉唐玄宗之命东巡时,久仰李白大名,为更好地笼络人心,做出了邀请李白加入幕府的决定。并派出谋士韦子春三上庐山,恳请李白出山。由于李白怀有强烈的谢安情结,很想在大动乱中一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听说永王镇守长江流域,李白似乎看到了展示自己风采的大好时机,因而,在韦子春以社稷为重的劝诱下,李白决定下山入永王幕府,为“国”效命。
在李白心中,永王贵为皇子,拥有东南半壁河山,为他效命必然会有一番作为的。因而他不顾妻子的极力反对,胸怀满腔热血,毅然仗剑出山,也最终导致了他晚年的悲剧命运。在《别内赴征》诗中,李白兴奋地写道:
王命三征去未还,明朝离别出吴关。
白玉高楼看不见,相思须上望夫山。
李白《别内赴征》
李白成了永王李璘的幕僚后,终日剑不离身,俨然一个“佩剑将军”。他不断出入永王营帐,不断参加军事会议,不断陪同永王出巡。他在《永王东巡歌》中,热情礼赞永王爱民之心和自己的远大抱负。
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象坐虏筵。
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
李白《永王东巡歌》》
这段时光,是李白最快乐而又充满激情的时间。尽管他已经56岁了,依然豪情勃发,颇有凌云壮志。
然而,好景不长,肃宗李亨很快便出兵围剿永王李璘。由于大唐王朝刚刚平定“安史之乱”,人民渴望得到和平,当肃宗发兵征讨时,永王手下众多兵士纷纷弃降,罢兵息战。仅仅一年时间,胜败已定,永王在大瘐岭被擒获。树倒猢狲散,李白在逃向浔阳的途中被官军捕获,关进浔阳大狱死牢。一代“诗仙”李白,在不知不觉中陷成了唐肃宗和永王兄弟间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身在死囚牢中的李白却并不消停,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书陈情,称自己罪不至死,请求肃宗刀下留人。李白入狱后,朝廷中许多人欲置之于死地,主张杀了他。也有一些人出面为他讲情,认为李白名满天下,不可轻易诛杀。直到平叛名将郭子仪出面为他求情,肃宗才勉强同意了。李白被赦免死罪,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春,李白拖着疲惫的身子踏上漫漫流放路。次年初,进入三峡,逆流而上,但见两岸壁立千仞,天开一线。李白感慨万千,病残之躯竟然迸发出诗情画意,然奔涌的情怀却充满苦涩:“江行几千里,海月十五圆。始知瞿塘峡,遂步巫山巅。”历时一年多,李白终于走到了白帝城,当年蜀主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的地方。由此地向南,便是夜郎地界。正当他准备稍作休息,前往荒蛮之地夜郎时,忽接天大的喜讯,肃宗因册立成王李豫为太子而大赦天下,死刑以下囚徒一律赦免。
李白悲极喜来,禁不住老泪纵横。他再也无心在白帝城留连,急忙调转船头,顺流东下而去,欢乐的心情伴随着轻快的《早发白帝城》,在三峡幽谷中激荡: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再还江陵,李白徘徊在洞庭和浔阳一带,后又转辗来到金陵。此时,他已腰无半文,全靠朋友接济度日。李白形单影只,孤身蜷曲在客栈中,客栈老板从来就不读诗文,也不知道这个落魄老人的名号,他只知道催要房钱和酒债。李白已欠他好几个月的房租,还赊下了好多酒债。最后,他连逼带抢,拿走了那把伴随了李白几十年的宝剑用以抵债。
李白似乎并未彻底死心,61岁那年居然还想从军,一展自己的满腹才华。他挣扎着要去投靠大将军李光弼,才走到半路,身体便再也撑不下去。只好怀抱一腔遗憾,去了安徽当涂,投靠他的族叔县令李阳冰。这已是公元762年的春天,李白已经62岁。来到当涂,心力交瘁的李白便一病不起,李阳冰急忙四处为他寻医求药,由于接二连三的旅途奔波,他早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然而,高傲一世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性格。当他住在当涂时,有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空穿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江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明月似玉盘,沉浸江水中。李白痛饮一杯,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蒙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用手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江中,溺水而亡。
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
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
恰如一生爱入名山游一般,李白最终为自己辛酸的人生悲壮地画上一个惊叹号。也许,冥冥中每个人的生死都是一种宿命。李白一生与酒相伴,与月相呼,每日酒不离身,写诗必咏明月,至死未曾从酒中醒来,临死亦追月而去。在他的诗中,与酒和月亮相关的诗占据了相当篇幅,而且绝大多数均为名篇佳作。对他来说,酒中捉月,羽化升仙,未尝不是一种最好的归宿!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鹏意象和明月意象贯穿了李白创作的一生。从青少年时代,一直到他死去,明月跟他走了一生,大鹏在他脑海里飞了一世。李白心目中的明月和大鹏就是他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心灵感应,也是他的自由精神与浪漫性格的代表。
李白的一生堪称悲壮的一生:怀才不遇,纵有济世之才却无从施展,但他留下的那些瑰丽奇特、想象绝伦的诗篇足以让他如所爱的大鹏一样,扶摇于万里之上,俯视文坛众生!
作者简介
张中信,字峰源,号秦巴浪子,四川通江人,经济学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成都市青羊区文联副主席、《琴台文艺》执行主编。曾荣获“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四川省优秀青年”称号。出版《风流板板桥》《匪妻》《失语的村庄》《哦,野茶灞那些事儿》等著作27部;散文集《野茶灞时光》《神韵巴中》分获第七届四川文学奖,第三届四川散文奖。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