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也诗无敌一一在诗坛,他所树立的标杆,至今还没有人打破

张中信 四川文学网 2021-03-16

 


张中信历史文化散文集《成都书》连载(九)


长安不见使人愁


——仗剑去国歌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离开我们一千三百多年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所树立的标杆,至今还没有人打破过。他的一生,无法用一句话、一段话,甚至一篇或几篇文章说清楚。作为一个诗人,他生前即赢得了上至皇帝皇妃、王公贵族,下至文人学士、草民百姓的赞赏和喜爱。与陶渊明等许多古今中外的文人学士生前默默无闻,既不被官府重视也不受草野青睐,几百年后才被后人热炒相比,他是很幸运的了。



就个人来说,他的一生却是悲剧的。自24岁出蜀,周游天下,企盼实现自己辅佐君王,为国效力的政治理想。然而,由于他与身俱来骨子里透着的狂傲野性,根本无法融入纷争的官场,更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他风流倜傥,他放浪形骸,他浪漫寻仙,一生始终处于动荡和奔波中。从24岁到62岁,三十多年的时光中,绝大多数时间里,他都将自己放浪在山水间。一生究竟游过多少山川,淌过多少河流,宿过多少山庄,写过多少诗文,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是一个生命力十分顽强,破坏力也异常强大的特例。纵观中国文学史,杜甫可能比他更朴实,但缺乏他特有的浪漫;白居易可能比他更煽情,但缺乏他那样的冲击力;辛弃疾可能比他更意气风发,但缺乏他固有的纯粹天真;陆游可能比他更坚强,亦缺乏他超然的玄思。



李白就是李白,正如杜甫给他的画像:“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他是中国诗坛甚至世界诗坛的一个特例,让后来者无法轻易走进他的心灵世界,以至让人误读他,错读他,无法读懂他。他的浪漫和夸张,对后人来说,惊若天人。可对他来说,却仿佛信手拈来。自他之后,浪漫和夸张这两大诗歌创作的绝技,千百年来让后来者噤若寒蝉,无从跨越。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只是他大量诗歌创作的冰山一角。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对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败,广泛地进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贤能之士没有出路的悲愤心情。言多讽兴,气骨高举。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业,为国效劳,但他并不艳羡荣华富贵,而是认为“钟鼓馔玉不足贵”(《将进酒》)。在建树功业以后,他要以战国时代高士鲁仲连为榜样,不受爵禄,飘然引退。其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特别是庄子的影响。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带着对统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乐府诗,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着重写思妇忆念征人,还写了商妇、弃妇和宫女的怨情。李白一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形象雄伟,气势磅礴,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类诗篇,正象他若干歌咏大鹏鸟的作品那样,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从侧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色,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李白诗歌内容也包含着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较多的是宣扬人生若梦、及时行乐、纵酒狂欢的消极虚无思想和表现求仙访道、炼丹服药的宗教迷信。他描写妇女和爱情题材的诗,也有少数存在庸俗情调。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在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躏;《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李白诗歌丰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较长的七言歌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方面明显地可以看出受到屈原的影响。在体裁方面,李白擅长形式比较自由的古诗和绝句,不爱写格律严整的律诗。《古风》59首是他五古的代表作品。他乐府中的五古,继承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优良传统,文笔朴素生动,并倾注着诗人洋溢的热情。



李白的七言古诗具有更大的创造性。写景则形象雄伟壮阔,气势磅礴,色彩缤纷,抒情则感情奔放激荡,跳脱起伏,变化多端。从文学渊源看,这类诗受屈原作品和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最深。李白的乐府诗,虽用乐府旧题,却能自出新意,唐人以乐府古题写诗的,当推李白的成就最为杰出。他的某些歌行和绝句,虽不用乐府题目,也富有乐府诗的风味。他诗歌语言的最大特色,可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具体表现为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这主要得力于学习汉魏六朝的乐府民歌。但他不是仅仅学习、模拟民歌语言,而是在学习基础上加以提高,使之更加精练、优美,含意深长。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康熙年间缪曰芑据以翻刻,世称缪本。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建国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



一千三百多年来,后世的诗歌选家和注家将李白列为主要研究对象,他仅存的不足千首诗作,历代选本和注本累加起来,已经形成汗牛充栋的文字,可那些研究李白的学者,又有几个真正走进过李白的世界?



感谢李白,他的诗作滋养了中唐、晚唐、宋代和明清时代的一批又一批重量级的文人学士。盛唐的杜甫夸赞李白;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不喜欢李白,却受他的诗作滋润;晚唐的李商隐受他的影响很大;北宋的苏东坡推崇李白;南宋的陆游捍卫李白。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李白的后世诗人,全都是因为站在了李白的肩上,才拔高了自己,赢得了生前身后名。清代大家龚自珍评价李白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这段话似乎可以为李白盖棺定论。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有学者研究,巴蜀文化的内涵与仙道文化密切相关,李白一生寻仙问道,通身带着仙道之气。应该说巴蜀文化孕育了李白的仙气,而李白仗剑去国,又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仙道文化,进而弘扬了巴蜀文化。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的地位那么高?就是因为在他的诗歌里,飘逸着太多太多常人难以把握的东西。这不是人们常说的诗人的“灵气”,而是唯他独有的“仙气”。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能够把自由精神与浪漫人格有机统一起来的“狂人”、“仙人”。



在李白的同时代,大诗人杜甫寓居天府成都。李白和杜甫,一个出蜀,一个入蜀,一个为巴蜀文化争得了绝世的声名,一个给巴蜀文化带来了万世的灿烂。



如果说“历代文人皆入蜀”这种风气的形成,一定要寻找渊源的话,源头就在李白身上。在李白之后,北宋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澈父子三人相继出蜀,南宋大诗人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明代的双科状元杨升庵翩然出蜀,清代大文学家李调元归去来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中有很多人是踏着李白的足迹出蜀寻梦,也有很多人是沿着李白的轨迹入蜀寻根……

 

2013年9月于雍容楼

输入文字





作者简介

张中信,字峰源,号秦巴浪子,四川通江人,经济学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成都市青羊区文联副主席、《琴台文艺》执行主编。曾荣获“全国优秀读书家庭”“四川省优秀青年”称号。出版《风流板板桥》《匪妻》《失语的村庄》《哦,野茶灞那些事儿》等著作27部;散文集《野茶灞时光》《神韵巴中》分获第七届四川文学奖,第三届四川散文奖。

往期精彩回顾


李白:我亦飘零久 十年来 时常梦回长安

李邕、苏颋评价李白只有两个字:傲娇

李白:我曾为梦想仗剑走天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