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四川 || 随心,画可天成——评陈颖的银杏叶画

刘火 四川文学网 2021-03-15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点击“四川文学网”关注我们



陈颍,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本科的专业是高分子物理,毕业后赴美国留学攻读计算机专业,之后在Motorola从事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工作。2011年回国,定居北京。


理工科出身的陈颖,最爱的却是艺术,自幼学习绘画的她,虽然没有成为职业画家,却一直笔耕不辍,从未放弃自己爱好。闲暇之余,她爱逛画展,爱翻画册,还与朋友一起翻译了费恩伯格的名著《艺术史:1940至今天》。





 艺术并不神秘,艺术也非艺术家的独宠。只要有心,只有用力,当然也许还需要一点天分,哪怕没有童子功,哪怕不是科班出身,也一样地可以为自己喜欢的艺术,获得一份满足,或者获得另一份自尊。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陈颖画在银杏叶上的画。我有些吃惊,绘画可以在一枚小小的由银杏叶制作的书签上,可以尽兴地表现与表达。稍后,知道了这位女画家是一名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高分子物理专业后来从事艺术史翻译的专业人士,这让我好奇。当然,这不是我为陈颖银杏叶画是否是艺术添加了另一标准,而是从另一种角度观察银杏叶画的美学意义。中国艺术史里,像微雕(如在果核上的雕刻)、微画(如在鼻烟壶上的绘画),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不过,中国传统的微雕、微画往往重视的是某种工艺,甚至许多时候,并不被传统或正统的艺术史观看好,往往以为这些不过是“雕虫小技”,是上不了所谓“大雅之堂”的。



陈颖的银杏叶画,则超越了这种观念和工艺。陈颖银杏叶画,除了一种随心所欲的放开(这是艺术得以存在和成功的途径之一),更重要的是,陈颖的银杏叶画是以西方的绘画观念和绘画语言,表达中国的题材,或者说,陈颖的银杏叶画以西洋的绘画语言表达中国画的意境和镜像。反过来也是这样。显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这种新的尝试,基于画家的爱好和喜欢,也基于画家对绘画(包括西洋画与国画)的理解和重构。无论人物还是山水,无论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无论西方物件还是中国物件,画家以一种均衡的方式,既在西中之间不偏不奇(包括构图与色彩),在小小的银杏叶上,表达画家对世界独特的认知,以及画家对艺术的认知和某种艺术观的认同。



要在一枚很小的银杏叶上充分表达和实现自己的美学理想,这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色彩的层次、均匀和饱满方面,几乎成熟。但是,在当代艺术追求新、奇、怪以及追求巨大画幅的背景下,一个喜欢艺术的非科班出身的画家,反而侧身于方寸之间,这需要勇气和胆量。从策略层面看,这是一桩冒风险的事,或者说很可以就是一桩得不偿失的事。但画家不为所动,孜孜不倦和潜心于此,以熟练的微画方式和技巧,呈现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对世界的看法。而在这一喜悦和看法的过程中,不仅仅为了表达和表现只属于自己的艺术观,同时试图由此建立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


艺术虽有雅俗,但决无尊卑。陈颖的银杏叶画,于此给了我的某种启示:只有心诚心喜和用力,玩也是可以玩出艺术的。或者说,随心,画可天成。



作者简介


刘火,本名刘大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曾供职于宜宾市委宣传部。文学评论曾获“四川省文学奖”、“四川省巴蜀文艺奖银奖”、“四川省文艺评论奖”等。近年来在《中华读书报》《文汇报》《文学报》《中华遗产》《上海文化》等报刊发表有关古典文学和文化的论文、随笔十余篇,有《风月原本两无功》《破壳的声音》《随风飘渺》《向往天葬》等十余本文化批评、文学批评、散文随笔出版。



精彩回顾


一张清末民初德国人绘制的成都地图,竟然蕴藏着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青羊区“崇德尚礼,尊师典范”主题活动隆重举行。

青羊文艺讲堂 || “双料非遗传承人”教你讲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