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少:体育与镜子,体育与文物
蹴鞠
2004年7月,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开幕式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是足球的故乡。
图1—1
图1—2
图1—3
足球起源于2300年前的中国蹴鞠,宋人高承在《事物原始》书中记载;“刘向《别录》云:蹴鞠,黄帝军中之乐,所以练武士也。或曰,起于战国时。蹋鞠,兵势也。”。由此可见,蹴鞠源甚早。
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流行于齐都临淄等北方地区,《战国策·齐策》云:“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是我国史书关于蹴鞠活动的最早的记录。三国时,国家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蹴鞠活动曾一度衰落。进入汉代,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国家的强盛,蹴鞠活动开始兴盛起来。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宫廷中,蹴鞠活动蔚成风。这点在汉画像石(砖)上可以得到有力佐证。(图1系列,网络资料)
(图2 ,网络资料)
隋唐时,蹴鞠逐渐演化成一种游戏,君民均爱之,相传唐太宗亦十分喜欢这项活动。到了宋代,蹴鞠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徽宗赵佶酷爱蹴鞠,上海博物馆藏有一幅宋人绘(元代钱选摹)的《宋太祖蹴鞠图》,生动地描绘了宋太祖赵匡胤等六人踢球的情景。苏东坡的书僮高俅因高超的球艺得到宋徽宗赵佶赏识,官至太尉。成为以球荣贵的典型。(图2)
(图3 网络资料)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南宋蹴鞠纹镜一面,圆钮,直径10.8厘米,湖南株洲征集,一说是明镜。有关专家根据此项活动流行的时代推断,认为此镜定为宋比较合适。此镜的图案表现了宋人蹴鞠的场景,图案中共有四人,前为一对男女正在踢球,男子戴幞头,着长服,身体微前倾作防御姿态,女子高髻,身着长衫,神态轻盈和从容,正在专心致致的踢球。后侧一人手持铃状物,似裁判,另有一双髻女子,似侍女,背景则衬以太湖石、流云、草坪等。中国历史博物馆亦藏有此类镜。(图3 同时期婴戏蹴鞠图)
(图4 -1 镇江博物馆藏宋代陶质蹴鞠造像,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图4 -2)
宋以后,随着蹴鞠活动层次的逐步降低,蹴鞠艺人的社会地位也随之下降,蹴鞠活动已逐渐走向纯娱乐的游戏形式。(图4系列)
杂技
中国杂技有着悠久的历史,汉时由于国力强盛,民康物阜,在汉武帝刘彻的提倡下,杂技增加了品种,提高了技艺,《汉书.武帝纪》说:“元封三年,始做角抵戏,三百里内皆来观。”盛况由此可见一斑。
(图5-1 汉画像石上的汉代杂技图像 徐州汉画像艺术馆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图5-2 汉画像石上的汉代杂技图像 徐州汉画像艺术馆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经过杂技艺人的不断努力,东汉时代形成了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体系。
从文献与汉代画像中可以看出,汉代杂技品种繁多,节目有小型与大型两种,小型节目有叠案、旋盘、跳丸、冲狭、幻术等。大型节目有缘橦、履索、鱼龙戏、马术、车橦等,汉代出土的画像石(砖)、壁画、漆画等艺术作品中对各类杂技都有形象记载。(图5系列)
(图5-4 汉画像石上的汉代杂技图像 徐州汉画像艺术馆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浙江省绍兴市博物馆收藏有一面东汉驺氏神人车马镜,圆钮,连珠钮座,浙江绍兴娄宫出土,径22.5厘米,铜镜背面的图案中有艺人(或羽人)叠案的形象(图6系列)。湖南长沙东汉墓中出土的杜氏六乳禽兽镜的边缘纹饰中有投壶、弄丸、弄斧等形象,河南南阳出土的田氏七乳四神人物禽兽镜中也有舞盘弄丸的形象。
图6-1 汉画像石投壶图像资料
图6-2 东吴博物馆藏羽人镜,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图6-3 东吴博物馆藏羽人镜,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六博
陆博又名六博、博戏,是一种古老的棋戏,起源甚早,在战国时期已经相当流行。秦汉时期博局成为官家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棋戏之一(图7系列)。
图7-1 徐州汉画像艺术馆藏 六博图
图7-2 徐州汉画像艺术馆藏 六博图
图7-3 徐州汉画像艺术馆藏 六博图
图7-4 徐州汉画像艺术馆藏 六博图
图7-5 汉代青玉水晶六博棋子 南越王墓葬博物馆藏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图7-6 汉代青玉水晶六博棋子 南越王墓葬博物馆藏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图7-7 汉阳陵出土六博棋盘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当时博局流行的盛况,在许多考古资料都有反映。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8号西汉墓中出土有全套陆博具,湖北荆州纪城一号墓曾出土战国中期的木胎髹黑漆陆博盘,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曾发现了陆博盘,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古代画像砖、石上刻有陆博图案等,汉代以后陆博的影响逐渐衰退,进入晋代后便销声匿迹了。(图7系列)
汉代盛行的陆博游戏,作为棋盘的博局纹,在同时期的镜子中也可以经常见到,如蟠螭纹镜、草叶纹等。博局纹镜(亦有学者称规矩纹镜)是汉代最主要的镜种之一,流行于王莽时直至东汉晚期。(图8)
图8 东吴博物馆藏博局镜
唐兰先生旧藏一博局镜拓片云:“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左龙右虎掌四彭,朱爵玄武顺阴阳,八子九孙治中央,刻娄博局去不羊,家常大富宜君王”。在鄂州市博物馆编著的《鄂州铜镜》一书中,刊载有一面汉代七乳纹带镜,圆形,圆钮,圆钮座,主纹饰带有七乳,其中一个纹饰旁“仙人止博”榜题,图案为两仙人对坐于博局盘两侧,作对弈状。书有别有一面汉七乳纹带镜上相同图案,虽无榜题,亦可看出是博戏。 浙江绍兴漓渚出土的柏师七乳神兽镜中亦有仙人博局的形象。
马毬
马毬,古代称为击鞠、打毬或击毬,是骑在马上以毬杖击毬体育活动。关于马毬的起源,至今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唐代由波斯传入;也有人认为是土生土长中国货。
曹植《名都篇》云:“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专家认为“击鞠”实际上就是古代马毬,这说明在汉末的时候,马毬就已经存在了。
图9-1 国家博物馆藏品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到了唐代马毬已经是一种非常流行的体育活动,从帝王到文武百官,无论男女,观毬、打毬蔚然成风。
1972年,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的《马毬图》壁画,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彩绘打马毬泥俑,都反映了当时马毬运动的普及情况。(图9系列)
故宫博物藏有唐代打马毬菱花铜镜。圆钮,八瓣菱花形,直径11.3厘米,主纹饰为四人打马毬图,四人骑马击两球,或由后向前击,或横杖回击,或执杖钩毬,四人姿态各异,四马灵动活跃,生动的表现了马毬比赛的激烈场面,具有很高的史料及艺术价值。江苏省扬州市博物馆、安徽省怀宁县文物管理所亦收藏相同图案的镜子。(图10)
宋代以后,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马毬活动更为常见。明清时马毬已呈逐渐衰落之势。虽偶有活动,也只限于宫廷礼制或民间节日大型活动。至此中国古代马毬活动逐渐走上消亡。
狩猎
狩猎最初是远古人类祖先赖以谋生的手段,商周时,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狩猎在生产领域中已退居次要位置,成为取得生活资料的一种补充手段。(图11)
狩猎在更多的情况下成为人们尚武精神的一种体现,是一种强兵卫国和体育竞技的娱乐活动,《史记·货殖列传》云: “戈射渔猎,犯晨夜,冒霜雪,驰坑谷,不避猛兽之害,为得味也。”。
图11 伊犁狩猎岩画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图12 -1 战国早期狩猎画像纹高柄壶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图12-2 战国早期狩猎画像纹高柄壶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图12-3 战国早期狩猎画像纹高柄壶 上海博物馆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尚武被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如赵国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引进胡服,鼓励骑射,使国力大盛,成为历史上尚武强兵的典范。
而做为集强兵卫国和体育竞技为一身的狩猎则更受人们的喜爱,在同时期的器物中经常可以得到体现,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有我国春秋至战国时期的狩猎纹鉴。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1号楚墓出土有狩猎纹绦。
湖南长沙颜家岭35号楚墓出土有黑漆朱绘狩猎纹卮。河南辉县琉璃阁出土狩猎纹壶是战国时期河南地区的流行样式之一。由此可见狩猎风行一时。(图12系列)
图12-4 内蒙古博物院藏狩猎岩画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图12-5 内蒙古博物院藏狩猎题材文物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现收藏于日本永清文库的战国错金银狩猎纹镜,直径17.5厘米,相传河南洛阳金村出土,圆钮,圆钮座,镜背饰三组联体龙纹,双龙相互缠绕,中间配置三组纹饰,一组为骑马披甲武士,手持利剑砍向一咆哮猛兽,猛兽张牙舞爪作扑噬状,一组为两兽搏斗;一组为展翅的凤鸟。三组主纹之间,纹饰皆错金丝,龙纹躯体并错银丝,镜体为夹层,以镜背外缘包嵌镜面而成。此镜制作精良,图案生动,是不可多得的镜中珍品,惜早年流落海外,令人扼腕。
图12-6、7、8、9 内蒙古博物院藏狩猎题材文物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战国狩猎纹镜,直径10.4厘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三弦钮,方钮座,地纹为双线勾连雷纹,双线内饰以碎点纹,主纹为两武士手持盾、剑与两兽做博斗状。《汉以前古镜的研究》图版一五.6镜与此镜相同。
图13 -1《镜映乾坤—罗伊德·扣岑先生捐赠中国古代铜镜展》战国 斗兽纹镜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东汉羽人禽兽博局纹镜,直径16.5厘米,圆钮,柿蒂纹钮座,图案共有四组,一为射兽,一为捉鸟,一为捕鱼,是一幅生动渔猎图。(图13系列)江西南昌东汉墓中出土的合好七乳禽兽镜中亦有人物斗兽的画面。
图13 -2 战国错金银狩猎纹镜 日本美秀博物馆藏品
时至大唐盛世,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社会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狩猎成为统治阶级娱乐的一种体育活动,加之盛唐时采用全国皆兵、养兵于农的府兵制及武则天时由兵部负责,在科举中增加的“武科”考试,使狩猎这种即可强壮体魄有可竞技娱乐的体育活动更加深入人心,狩猎图案在日常生活的器物上也时有表现。1970年10月西安何家村出土有鎏金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日本正仓院保存有中国唐代狩猎纹锦。
河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唐狩猎纹菱花镜,直径29厘米,1963年河南省扶沟县出土,圆钮,八角菱花形,主题图案为四骑士,或蓄势待发,或箭如流星,或持矛挺刺,或策马直追,逐猎熊、兔、鹿和野猪,场面激烈紧张生动,钮周围饰以山峰间以大树,边沿饰花草、蝴蝶一周。(图15)上海博物馆亦收藏有银平脱花鸟狩猎纹镜,美国收藏有两骑狩猎镜、日本收藏有三骑狩猎镜。
宋代以后,狩猎活动在宫廷及民间一直流传,虽有起伏,却延续到解放后,近年来,随着保护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及野生动物资源的减少,狩猎这项做为竞技活动及获取食物的手段已经消失,现在兴起的狩猎多名不符实,是一种纯粹的游戏活动。
围棋
在古代,琴棋书画并称为四艺,被人们引以为风雅之事,是个人修养体现,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琴棋书画中的“棋”就是指围棋,亦称弈、手谈、方圆、忘忧、坐隐、烂柯等等。
图14-1 华雪园收藏 汉围棋俑
围棋的起源众说纷纭,一说为尧、舜所造,先秦典籍《世本.作篇》云:“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晋张华《博物志》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二说仙人所为,清陈元龙《格致镜原》云:“围棋初非人间之事”,“乃仙家养性乐道之具”;或云围棋与易经八卦同源,效法天圆地方,暗合经纬阴阳。尧、舜、神仙均是传说中人物,发明围棋之说不可信,但也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与易经八卦同源说反映中国文化中的中庸思想。
根据考古资料证明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在春秋时已经普遍流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云:“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论语.阳货》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的记载。(图14-1)
图15 东吴博物馆藏品 乐艺会艺术图库资料
唐朝时,围棋已经成为一种老少皆宜的大众娱乐项目。朝廷对围棋也很重视,特为棋手们设置了"棋待诏"的官职,属翰林院,从而确定了围棋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唐诗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在唐诗中,与围棋有关的诗句信手可得。杜牧有《送国棋王逢》,刘禹锡有《观棋歌送还师西游》、《海阳湖别浩初师》。杜甫爱下棋,以棋入诗者更多,《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云:"楚江巫峡半云雨,清覃疏帘看弈棋。";《别房太尉墓》有"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句;《秋兴》诗之四道:“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成语“长安棋局”即源于此;《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曰:"且将棋度日,应用酒为年。"《江村》中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等等。
图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有唐弈棋仕女图 新疆阿斯塔那出土 网络资料
唐王朝中喜欢围棋的皇帝也不在少数,高祖李渊、顺宗李诵、玄宗李隆基、僖宗李儇等均好此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有唐弈棋仕女图,吐鲁番阿斯塔那187号墓出土。(图16)
湖南省博物馆藏有唐竹林七贤镜,径21厘米,1978年云南大理出土,圆钮,莲花钮座,此镜的图案以浅浮雕的手法表现了竹林七贤悠闲恬静的生活,图案上方有两人纹坪论道,一人观战,亦或三人共同解棋局。上海博物馆亦收藏有一面。(图15)
唐宋以后,围棋活动更为普及。及至明清两代,围棋活动广为普及,以及围棋著述、棋谱大量涌现,使得弈者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对后来甚至当代围棋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青铜全集铜镜编》 中国青铜全集编辑委员会编
《鄂州铜镜》 鄂州市博物馆编
《汉代物资文化资料图说》 孙机著
《中国铜镜图典》 孙祥星 刘一曼著
《中国古代铜镜》 孙祥星 刘一曼著
《中国古代铜镜》 赵从苍 主编
《中华通史》 (中国台湾)陈致平著
《围棋初学》 张孝平
《围棋实战指南》 赵之云主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本文尚未公开发表,欢迎媒体洽刊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