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风遗韵:愚藏分享山西博物院佛造像系列
编者按:
一般而言,每人每次都无法在国际级大博物馆一次看完所有展品,每个人对展品的侧重都不相同,每人对同一件展品的理解与聚焦点也各自不同,此次我们选取大家提供的博物馆分享展品图,就是一个个人立场,个人审美,个人视角的博物馆巡礼。欢迎大家提供博物馆巡礼主题稿,与同道分享美物与历史。感谢愚藏提供资料与大家分享。欢迎大家供稿分享。分享内容将在乐艺会各平台传播。
山西博物院 佛风遗韵 专题陈列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南北朝社会动荡,佛教成为乱世百姓的精神寄托,经帝王显贵推崇,炽烈传播,隋唐达到极盛。与之相应,佛教艺术发展迅速,辉煌迭现。佛教作为中国雕塑艺术创作的主要题材,历时漫长。石雕和彩塑佛像,金铜造像,经久不衰。
早期佛教雕塑艺术外来风格浓郁。北朝至唐,民族风格日益明显。唐以后又逐渐走向世俗化。演变的过程,形象地映射出异域的宗教与哲学,是如何被改造吸收,融入中国人的思想和生活的。
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既有享誉中外的云冈石窟和天龙山石窟,更多隐于乡间古刹的各种佛像。宗教本虚幻,艺术却真实;千年的风霜,难以剥泐空灵的笑容;世道的变迁,岂能磨灭悲悯的情怀?——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第一单元 北朝风貌
战乱频仍,社会失序。人们对现实的无助和对来生的憧憬,促成了北朝佛教的空前发展,开窟造像,蔚然成风。山西幸存至今的北朝佛教艺术遗存,仍有200余处石窟寺、摩崖造像和难计其数的单体造像及造像碑。
北朝早期佛像多为高鼻深目、薄衣贴体的异族模样。中后期逐渐汉化,呈现出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南朝“名士”形象。佛教造像这一外来艺术经历了不断民族化的过程。
第二单元 盛唐气度
唐朝的强盛,是今人无法忘怀的梦幻。从盛唐佛教造像中,我们依稀看到气度恢宏的大唐风貌,感悟海纳百川、开放进取的大唐精神。隋唐将汉代的简约抛于身后,汲取外来营养,融会贯通,完成了佛教雕塑艺术的民族化,并赋予丰腴健美、优雅自然的时代特色,成就了中国佛教艺术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第三单元 人间情怀
从北朝的宗教迷狂,到隋唐佛学的哲理思辨,再到宋元奉佛的世俗情结,人们对佛教的崇拜逐渐趋于理性。佛教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融入浩瀚的中华文化之中。中国佛教艺术的应用范围,也常常超越宗教的藩篱,成为社会文化艺术生活中的习见题材。
本图集由作者提供。文字采集自山西博物院官网资讯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好泉分享:《梵天东土并蒂莲花--公元400-700年印度与中国雕塑艺术大展》印度篇
好泉分享:《梵天东土并蒂莲花:中印雕塑艺术大展》中土篇(上)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