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ention Please~
令人头秃的博士之后—博后
对于理工科的博士生们来说,做博后已经基本成为走向教职的必经之路。博后就像是通往高校的一个迷宫入口,你也许可以快速到达目的地,也许要经过曲折蜿蜒,也许会走进死胡同,然而,谁又能准确预知呢?如何找博后位置?是否非牛组不去?理想的导师什么样?如何做好一期博后?博后换方向如何调整?这些问题的答案统统都在今天的采访里!请做好准备,干货来袭!
本期嘉宾介绍:
Eureka:博后。
卡路里:博后。
Question 01:为什么做博后呢?
Eureka:我找博后的原因其实是很简单的,一开始纯粹是因为懒得找工作。当时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然后觉得自己还算年轻,恰好第一个博后的offer的时间来的还挺早,然后看着各方面也都还可以,所以就从了。结果后面慢慢做了发现像是马入夹道不能回头了,这个博后就只能一直做下去了,然后就为了找教职了。卡路里:对我来说其实是一个缓冲时间,很多人问我在干什么的时候,我有的时候开玩笑说我现在就是一个临时工,虽然是个玩笑,但是事实确实如此。我当时条件也不足以直接找教职。工业界我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稀里糊涂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所以我就选择先做一期博后,然后来缓冲一下。那么另外一方面呢就给自己的学术理想再多一个机会,换了一个研究方向,接着做博后看看能不能更多方面的发现一下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哪方面,也让自己对自己通过这个时间段有更深的了解。[选择有时候是盲目的:或者只是出于惯性或者懒惰,而你最初做出选择的原因可能还在后面等着你。]
Eureka:博后其实有各种各样的存在形式的,当然大家可能就是因为外界的原因觉得博后就是比博士好,比博士可能还要辛苦,还要高级的这样的一个工作,每天进行着更高更精深的研究。但其实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博士后种类其实也非常的多,形形色色的,有的人他也可以很懒散的在组里混日子。有的人他可能就是为了进了组之后找一段时间缓冲给他找工作。当然大部分人可能做博后的最大目的就是为了来发高水平的文章,然后为了将来去高校找教职找一个好的跳板或者是平台。卡路里:关于博后它到底是一个什么存在,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因为咱们都在理工科,如果说你想找教职的话,其实大部分教职市场的人都做过博后,除非你博士期间无比优秀,不然你在教职市场没有办法和他们竞争的。所以大家都做一批博后,其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多发文章,然后认识一个新的导师,新的同事,增加自己找到教职的可能性,让自己增加学术积累,使自己在教职市场上做好更充分的准备。那么另外一方面也是一个实际考量,如果说目前的情况下,你要回国找教职,很多学校对于博后的经历是有时限要求的。比如说有一些工作描述,他直接就会说要求36个月海外博后经历,它其实是一个实际的要求摆在那里。
[博后:教职前的临时工,paper paper paper!]
Eureka:我觉得导师看博后的感觉可能就跟我们看我们的毕设的本科生或者是研究生那种感觉是一样的,就是你就是来帮我做工作的。老师可能会觉得我pay你的工资,比博士还要多一些。同时你也不用像博士一样去上课,他肯定希望你一来就是一个来之能战的一个即战力。希望你尽量越快、越多地出非常好的质量的文章给他用,我觉得是这样的一个心态。很少有老板会用培养学生的那种耐心再去培养一个博士后。除非他真的跟博士后非常的投契,或者说他这个人真的是非常nice,才可能会愿意把你往学术的道上去带领。我觉得大部分的时间来说,他就默认你既然是一个博后,肯定你跟我的想法差不多,大家都是为了一起发论文来的,我们就一起赶紧把这个论文给弄出来。那几年之后你要去找教职,我肯定会帮你写推荐信。总之,我觉得本质上来说,博后对于老板来说还是一种类似合同工的角色。卡路里:对,导师肯定希望一个博后来了之后就能马上上手、能出活,不像博士生有一个要培养你的这么一个预期。大家有的时候开玩笑说博士生就是老板的亲女儿亲儿子,博后就是干的。这个关系是有点介于雇佣关系和师生关系之间的一个状态。
[博后进组三个尽快:尽快摆脱学生身份,尽快进入打工人的角色,尽快上手出成果]
Question 04:找博后的最佳时间?
Eureka:我觉得总体来说建议大家在毕业前半年开始,或者当你已经定下来毕业答辩的时候,这个时候可以开始尝试着看一看博后的职位,同时准备一下自己的resume还有个人网站之类的。一开始一定要广泛收集信息,包括自己去上各个group的网站去看也好,或者上学校的招聘网站去看也好,更多的是要跟自己的老板打听,你尽可能的去向你能碰到的一切人打听哪里招不招人,或者有什么内幕消息这种。把消息打听了七七八八之后,再开始动手写自己的第一封求职信。我建议把所有的信息都收集完全之后,再开始跟对方联系,不然你可能就浪费了一次给人家初次见面留下好印象的机会,我建议大家把更多的心思花在前期的准备上。比如说你离博士毕业还有半年,你可以把前三个月的时间都拿来做准备,之后三个月再开始集中发邮件。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博后和博士的招聘时间非常不一样,博士招聘全世界大部分都是赶秋冬的高峰期,但是博后招聘一般来说是全年无休的。卡路里: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尝试先和对方组里的博后或者博士联系一下,了解一下这个组的情况。比如说导师有一些性格方面的问题,我们能还是尽量找信息来规避以后有可能遇到的麻烦,因为毕竟你做一期博后的话两三年,如果博后老板不是很好相处的话,就尽量避免加入这样的组。[小建议:提前半年准备,搜集多方资讯。]
Question 05:如何获取有效信息?
Eureka:我觉得收集信息其实最好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张嘴问别人,你问同事们可能得不到很多信息,因为他们都是跟你差不多都是博士或者博后,我的意思是你去问比如说你的老板,当然还有其他的跟你关系比较不错的别的教授们。多去问他们,问问有什么信息。像我目前做过了几期博后,我得到的招聘信息大部分是来源于内部推荐,比如说之前我组里有一个熟人去了A地,他在A地给我们转发回来一封A地的内部招聘邮件,说你看这个组现在他们有一个短缺,要招一个人,你快点投递。就这种我觉得其实最有效率。另外我们自己能做的就是去所有你感兴趣的学校的招聘网站上看,但是我其实建议大家也不要太相信所谓的job opening那个版块,因为很多老师或系里是非常懒得更新的,你去看很多组里的招聘信息它往往是好几年以前的,可能这个位置已经招好人了,但他们还是不会把这个广告给撤下来。所以我的建议是你只看自己感兴趣的组就好。看好了之后,直接给他们发邮件问,问他要不要人。我觉得这样的其实有很多老师哪怕他组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opening,如果你足够优秀的话,他还是会给你说我给你找一个职位。[小建议:善用周边“关系”,主动创造契机。]
Question 06:对于博后来说,地理位置、学校排名、导师文章水平、研究方向,什么最重要?Eureka:看你这个博后最后是想去学术界还是业界,你要是想去学术界的话,地理位置根本就不重要了。因为大家做博后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搞文章,也不是为了去享受生活。但是如果有的人他真的是为了去业界,比如说他是做生物技术相关的话,他最好是来波士顿或者去湾区,如果这个人是搞什么AI计算的话,不用说了一定要去离湾区近一些的地方。如果你是为了去学术界的话,那肯定是导师要放在第一位的,你这个导师牛不牛,然后看他的文章出的快不快,因为有的导师虽然人很牛,但是他文章出得特别慢。比如说像我的老师他发的正刊的数量比他发其他的期刊加起来还要多,但是他的正刊出的太慢了。加上现在美国签证的问题非常的难搞,所以我感觉我在这里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我是不可能熬到出正刊的地步。之前在他组里出来的博士后发到正刊的文章都是做了非常长时间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是要做博后之前也要想好的一个事情。像我来之前我就看这个老师好像发文章很牛,但是有很重要一点被我忽略了,就是他文章出活实在是太慢。我觉得可以列一个简单的算式,导师出文章的频率乘以你可以待的时间,你看看你得到文章的期望是多大,然后你就可以决定去哪了。当然导师的人品也非常重要,如果导师人品不好的话,还是尽早脱离苦海。卡路里:我的话其实当时比较简单,因为我当时是要和我男朋友在一起,所以地理位置是排第一名的,那其实就是一个学校。我就是在这个限制条件下,之后就在我感兴趣的院系考虑了一些导师。当然这个排序因人而异,如果你就一个人,为了以后搞找工作方便的话,那就是学校排名和导师文章,这都是非常重要的。Eureka:而且我补充一下,有的时候学校排名可能我觉得不如导师有用。学校排名是给那种不懂的人看,比如说你后来想留一个后手去业界的话,你用来哄那些hr挺有用的,你拿出来说我是藤校的,我学校排名怎么高,他们就被忽悠了。但是如果是去找教职的话,这个学校排名就不太重要了,你导师的reputation就很重要。
卡路里:我倒觉得有的时候也不一定,如果说你在美国的话,在大家的connection都比较密切的情况下,你一个小领域大家都非常清楚。但是在国内的话,其实他们对于这个导师、你的领域有的时候根本就不了解,那么这个时候你说你是哈佛来的,你就非常牛了。[小总结:导师人品,发文速度、学校声誉、缺一不可]
Question 07:一个普通的导师带一个普通的组:我们如何选择?Eureka:我来哈佛之前上一个博士后导师,他就是很不出名,学校也没有什么名气。学校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但是排名是非常差,在加拿大都已经都是非常不起眼了。是二流还是三流的学校,国际排名可能就是Top1000。但是他的好处是他这个人对学生非常耐心,他是很愿意把时间花在学生身上的,然后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个学校小,所以他的tenure压力也比较小,甚至舍得在博后身上花时间。但是我觉得主要是导师人品要好,如果导师人品好的话,他哪怕是在一个小学校,依然能帮你做很多事情。像我那个老师他会非常用心地帮你准备推荐信、改你的简历和PPT,帮助是非常大的。加上他也年轻,刚从博士后过来,知道你要什么东西。他到现在带出来的学生里面,留校的学生特别多。他前年才带出来第一个毕业的博士生,然后那个学生去了哈佛做博后,之后他又把我推荐到哈佛,我后面的两个新毕业的PhD两口子一对儿都去了斯坦福。他还带过一个master,毕业去了普林斯顿读PhD,他的学生出路是非常好的。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看这个导师他愿不愿在你身上花时间。
卡路里:其实我觉得咱们讨论这个问题,它是一个特别实际和功利的问题,就是导师到最后能给你提供多大的帮助?比如说像人特别nice,最后可以给你提供到实际的这种推荐和支持,也不一定就是一个大牛。有的人也另辟蹊径找那种年轻的助理教授,他们可能处在一个自己也特别需要通过考核的阶段,所以他们对于文章的渴望和你一样强烈,甚至比你还要强烈。但这种情况你可能要做好准备,第一你压力可能比较大,第二可能也有风险。当然你最后的收益可能比较大,因为他处在这么一个阶段,那么你作为他新的学生甚至是前几个学生,你在文章上的收获可能是比较大的。另外一点,有的导师会在他们自己的网站上写我组里出去的博士或者博后百分之多少人找到了教职,如果说他们有这个指标的话,你也可以参考一下,这很直接说明了他自己的名气能够帮助到你多少,以及你在找工作的时候他能提供多少实际的帮助。[小建议:学术大佬好导师;普通导师也可以是好导师;看学生/博后出路知导师]
Question 08:有人读了两三站博后,还在继续,博后真的很有用吗?Eureka:我就是你口中说的做到三站博后,但是我还是没有什么好的阐述,我觉得这个不用太纠结,你这个做了多少年或者说做多少站其实都不用太在意。除非是你有个人的年龄要求摆在那里,比如XX岁之前要回国内,或者某些人才项目、职称有那种年龄要求。我觉得博后正常的话还是以科研为主。当你真的能做出来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科研的时候,那个时候才能说你博后算是做够了,可以停下来了。但是如果你中间说我不想做了,我要去找业界工作的话,那也可以的。卡路里:理工科想找教职的人大部分都做博后,如果你回国找教职的话他们对于博后经历是有时间要求的,比如说要求你三年博后,而且国内它有非常严重的年龄歧视,比如说有些叫青年人才,它可能对年龄要求有32岁的,有35岁的,然后有38岁到40岁的这样,所以可能有的时候这个会给大家带来一些紧迫感。我在什么年限之前我必须得找到工作,所以这个是会有一些焦虑感。就在美国这边,其实年龄的焦虑感不是特别强,我们老板还给我们发过一个信息说,说平均找到教职的人里面做博后的年限还有8~9年,但是我们也觉得时间好长,但是可能在美国这边确实大家不是很着急,尤其也看专业。其实我发现我们组做生物的那些博后都不是特别着急,他们就会慢慢地思考,然后慢慢地做实验,反而中国的博后他们紧迫感就比较强,就想自己多出文章,然后赶紧走。因为国内有各种各样的要求,就希望能够尽早的找到教职。Question 09:博后对“大龄”和“低收入”有焦虑感吗?Eureka:我觉得年龄这个东西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压力,中国人对年龄的焦虑可能比外国人稍微要大一些,或者说可能是大很多。比如,女生可能有这种结婚嫁人的压力,年龄小还好一些,但是年龄大的找对象不方便,加上生孩子时间太晚变高龄产妇,这种天然的劣势。但是如果你把这个年龄焦虑感和博后组合在一起分析,我觉得其实是不相干。因为你做别的行业的话,这些年龄上的焦虑其实你也会有,它并不是说只是因为你选了博后这条路才独有的这种职业焦虑。主要还是看你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你只是说想走学术这条路的话,其实不用太担心年纪的问题。因为教职一般来说是看你的科研产出和你的文章。然后关于收入这个问题嘛,不好意思,如果你选择做学术这条路,你的收入肯定会在一开始远远比不上你那些去业界的同学,但是你可能自由度会比他们要高很多,看你自己内心的选择。[小总结: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焦虑,也有各自的自由]
Question 10:博后除了科研还有其他工作要做吗?Eureka:是的。之前在我博士学校时我去做lab manager,主要是给老板管报账。实验室所有人要买仪器或者药品就给我发邮件,我管着我老板的信用卡,上网给他们填表给他们买,然后我还要负责去给他们签收的时候取快递。之后我还要每个周比如说找一个时间把支出总结做表请老板签字。但是,我觉得行政只要是它不是特别占用你的正常做科研时间的话,倒也不是太要紧。其实也相当于变相的锻炼了你一点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你提前知道了一些将来自己当PI之后账目管理的问题。卡路里:对,我当时刚到学校的时候,也是负责了一些组里的管理工作,当时原因也是比较特殊,当时在这边我还有两个学生,所以就非常自然的,我就作为一个博后就负责了实验室的管理,就一开始还是比较累,因为我自己转的方向,然后也挺多东西要学的。然后搭系统花了很多的时间,不过确实我也觉得没有太让我分心,还是反而起到了一些调剂的作用。Question 11:博后跟博士在心态上有什么不同?
Eureka:我觉得博后的压力肯定是要比博士是要大一些的。我的意思是那种已经决心要做学术的人。如果你真的想将来自己去当一个PI的话,想去申请学术职位,你的博士后会过的跟博士很不一样。你不光是要focus在你的科研上,你还要想你除了要把本职的科研工作做好之后的事情。比如,你可能还要思考将来做PI之后选择什么科研方向的问题,你要自己开始学着去写一些基金,要开始进行角色转变。你要去学会从一个manager的角度,利用最后一段在学校的时光去培养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学术求职上有更好的表现。卡路里:我自己的话其实没有体会到特别大的不同点,可能原因也是因为我自己转了方向,所以一开始的状态我和一个学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不管是从知识点,还是实验上都和之前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刚进组的时候,包括我心态和事实上都是一个学生,但是待了一两年之后,我觉得倒是因为进入了一个不同的领域,稍微了解之后,越来越能享受自己做的事情,发现有一些项目确实是非常有趣,就想把它做出来,形成一篇文章,然后呈现成一个自己的科研成果。[主动进行自我培养,为下一站做好准备]
Question 12:博后研究方向和博后大不同:可行吗?
卡路里:其实从实际的角度出发,你个人的压力感、过渡的平滑程度来说,其实我是建议博后和博士期间的研究还是有一些overlap比较好。你完全不懂的话,整个的科研语言、交流环境、你做的事、每天的日常实验完全不一样。我自己是转了方向,当时其实压力还是挺大的,因为没有任何自己熟悉的东西,全部都是新的。如果你能有一些overlap的话,你起码来了之后知道哪一部分能够体现我自己的长处,或者有一些你能马上上手的东西,这样你和导师交流起来也方便一些。而不是像我当时就是一个小白,经常得和老板进行基础知识方面的交流。而且另外一点就是有的时候导师也未必会要一个来自完全不同方向的人,所以我当时还挺幸运的。我导师她比较开放,觉得你愿意转方向是对自己有信心的表现。但是可能对于有更多导师来说,希望你来了赶紧上手,不希望要一个来自于另外完全不同领域的这样一个人来我的实验室,所以因人而异。Eureka:我现在的课题也跟我之前的研究非常得不相关,科研语言真的都不一样。我入职之后听的第一个报告,是另外的一个博士后candidate来给我们做报告,他的整个报告题目是非常长的一句话,里面我一共只看懂了两个单词,我当时还发了一个朋友圈,我说就只看懂了in和and这俩介词,剩下所有单词我都不认识。那种单词就是让人一脸懵圈地进来,一脸懵圈地出去,全都是那种特别长的医学名词。而且一开始在哈佛这种地方呆的时候感觉压力真的好大,你感觉人人都是天才。但是待了一段时间后就发现在这种交叉学科中,尽管你对他们的学科基本上一无所知,不过他们对你们的领域也是了解甚少。后来慢慢发现好像他们不懂我的领域,我还可以试着给他们讲一讲,自信心慢慢又找回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还都有兴趣进一步沟通的话,可能就会延伸出很多新的有意思的课题。我自己其实是非常喜欢交叉学科这种感觉。我也一直以来把我的研究领域尽可能的往其他的方向去铺设,往医学上去靠,往生物上去靠,然后我自己其实还会主动的去接触那些不同领域的人,跟他们去问。然后我自己的个人的感觉是我在交叉学科这个方面的表现,其实比我在原来的领域的表现还要好一些。我认识了很多不同领域的合作者,然后我们现在做的东西都非常有意思,所以我觉得很不要害怕说你博士后的课题跟你原来的背景非常不一样,不要怕换方向。如果你真的很喜欢做学术的话,我觉得你应该大胆的尝试一些新的东西,然后你会得到非常多不同的inspiration。卡路里:如果你经历过不同的学科的浸润的话,你在学术圈找工作的时候,你的可选择面也广一些,比如说你又做了物理,又做了生物,在找教职的时候你就既可以选择物理系,也可以选择生物系,然后你还可以选择生命健康或者生命医学工程这样的系,你的选择面就会比别人稍微要广一些。[小总结:博后换方向要谨慎,可能是挑战也可能是机会。]
Question 13:做完这一站的博后,你准备做些什么呢?
Eureka:找教职。我觉得没有人会在读完博后还特地开party庆祝一下的,因为博后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下一段更辛苦工作的开始,甚至要在全世界投简历找工作。卡路里:工作吧。做完博后就要工作,我现在在如火如荼地找工作。Question 14:你想对正在准备找博后的博士生说一些什么?
卡路里:我想说:想清楚,我见过一些做博后非常积极的例子,也见过一些并不理想的例子。我觉得不管是做学术还是进业界,大家都要尽早对自己做一个合理、客观的判断,尽早为自己做好规划。
读博后就像好不容易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经结束,玉皇大帝跟你说:“来,我们再拍个续集。”于是你再次踏上充满未知的征途。此次任务的攻略秘籍就是:做足准备、主动出击、客观判断、把握时机、摆正心态、早日出站。祝大家拥有美好的心情!
博士:Eureka、卡路里
编辑:蜜桃乌龙
采访:饭团
录音:卡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