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中东史研究述评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东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无论是科研成果和研究机构的数量、还是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的规模,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局面。从学术史的角度对30年来中东史的研究历程进行一番梳理,肯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找出尚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对于推动中东史乃至中东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 * * *
中东①以其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以及蕴含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在寻求各种中东"热点"问题的解决途径时,学术界也越来越注重对中东历史的探究,以便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内在因果关系中寻找答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东史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发展局面,从中东史研究学术发展史的角度对30年来我国学者走过的不断探索寻觅的历程进行一番梳理,②不论是对有志于在这块园地耕耘的年轻学人来说,还是对推动中东史乃至中东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东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门分支学科,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早在建国前我国就有学者开始关注中东地区的情况,但是真正对中东史进行研究还是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以来,我国的中东史研究以1978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49年至1978年,主要以介绍中东知识为主,总体研究水平不高,尤其是自己撰写的著作较少,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1978年以后,我国中东史研究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在中东这块拥有古老文明而又灾难横生的土地上,一系列引起世人关注的石油问题、宗教争端、大国干预、阿以冲突、中东和平进程等问题的不断出现,也为中东史研究提供了机遇。面对现实难题,我国学者更加注重考察中东的历史,以便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这一时期我国中东史研究的显著特征是:
第一,科研著述成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至2008年11月,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中东史研究论文1989篇(占中东研究论文总数5878篇的34%),出版社公开出版的中东史研究著作310部(占中东研究著作总数758部的41%),③其内容涉及中东历史研究的各个方面,研究水平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第二,学科队伍不断壮大。在我国中东史学界老一代学者纳忠、彭树智、刘文鹏、郭应德、杨灏城、赵国忠等先生的带领和指导下,中东史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研究机构也日益增多,目前全国从事中东历史和中东研究的机构就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上海和平与发展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武汉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系和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史研究所等。在广东、黑龙江、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也有学者从事中东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上述研究机构不仅每年培养数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而且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还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培养中东研究方面的博士后。该所在我国著名中东史专家彭树智先生的带领下,科研基础厚实、梯队建设合理,著述成果丰硕,是国内研究中东历史与现状的重要基地。
第三,学术活动与对外交流日益频繁。目前中东研究方面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主要有挂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的中国中东学会和中国亚非学会。中国中东学会已经召开了6届代表大会,中国亚非学会召开了4届代表大会,两个学会近年来基本上每年召开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基本上每两年举行一次。与此同时我国与美、日、英、法、中东多数国家建立了广泛联系,出国进修、访问人员呈不断上升趋势,为中东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
下面仅就中东史研究涵盖的领域按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专题史、传记、工具书和译著等方面加以介绍。④
(一)通史著作 在中东通史著作方面,刘竞主编《中东手册》(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是一部有关中东研究的工具书,也是国内第一部整体介绍"中东的地理、历史、民族、宗教、古老的文化"和"中东民族解放运动、政治制度、政党、经济情况,以及当前动乱的政局"的通史著作,为我国日后的中东研究"奠定了基石"。[1]郭应德著《阿拉伯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是我国第一部阿拉伯通史著作,叙述了公元3至7世纪穆罕默德传播伊斯兰教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止的中东阿拉伯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彭树智主编《阿拉伯国家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1999年修订)作为国家教委主持编纂的《大学历史丛书》之一卷,展示了阿拉伯国家历史发展的进程、特征和趋势。在该书的基础上,彭先生又主编了《阿拉伯国家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书中以人类文明交往论和通识性综合方法构建基本内容与框架,作为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纳忠著《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阐述了阿拉伯民族从游牧部落发展到强大民族国家的全过程。上述几部著作可谓我国中东史尤其是中东阿拉伯国家历史研究的扛鼎之作,为我国中东史的进一步研究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姚大学、王泰主编的《中东通史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为读者提供了人类文明最早在中东出现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发展演变的简明历程,"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国第一部全面叙述中东历史发展进程的通史性著作"。[2]彭树智的《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更是一部理论性极强、对中东史研究具有概括性和指导性的著作,是一部深刻论述中东史乃至世界史上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专题论文集。彭先生的《书路鸿踪录》(三秦出版社2004年)是继《文明交往论》之后的又一部文集,该书除了中东研究的论文外,更多的是披露了作者中东研究的书路人生轨迹,对于中东研究的后来人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彭先生的《松榆斋百记--人类文明交往散论》(西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则是继《书路鸿踪录》之后的又一部个人文集,也可以称得上是该书的续篇,该书是作者以文明交往问题为中心主轴进行螺旋式上升思维的记录,对读者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断代史著作 中东断代史方面,我国学者的著作数量不多,但也不乏精品。郭应德著《阿拉伯中古史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有关阿拉伯中古时期的著作,该书阐述了中古时期阿拉伯历史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帝国兴衰的原因,并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历史地位做了评价。赵国忠主编《八十年代中东内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中东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一部研究80年代中东史的著作。彭树智主编《二十世纪中东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2000年修订)作为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教学用书,叙述了20世纪中东国家的百年流变史,具有高超的学术品位和价值,是我国中东断代史领域的一颗奇葩。刘文鹏的《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世界文明大系"之一卷,对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和伊朗文明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刘文鹏的《西亚北非探源》(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图库"之一卷,详述了古代西亚北非文明创造的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学、宗教等成就,是研究古代中东历史的佳作。姜桂石主编《战后中东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阐述了战后中东历史发展进程,勾勒出战后中东巨变的基本轮廓。陈建民编著《当代中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虽为中东现状研究的著作,但在某种程度上读者也可以作为一部中东当代史著作来读。
(三)国别史著作 在中东国别史方面,学者们进行了辛勤的耕耘。杨灏城的《埃及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较为详尽的论述了1789--1918年埃及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就一些重大问题如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金观涛、王军衔著《悲壮的衰落--古埃及社会的兴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是运用现代系统理论和组织理论研究历史哲学和社会发展史的学术著作,对古埃及文明的起源及社会结构进行了分析。彭树智主编《阿富汗史》(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年)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阿富汗国家的通史著作,叙述了阿富汗地区从远古时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历史进程。王铁铮主编《沙特阿拉伯的国家与政治》"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全面和系统探讨沙特阿拉伯王国历史与现状的著作,他以大量翔实的史实资料,较为详尽地论述了沙特王国以伊斯兰教为旗帜,通过部落政府战争,从部落酋长过拓展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3]刘文鹏的《埃及学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在埃及学园地辛勤耕耘的优秀成果,是我国第一部埃及学文集。刘文鹏的《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年)作为教育部推荐的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是迄今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篇幅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古代埃及史"。[4]刘文鹏的遗著《埃及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是继《古代埃及史》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以考古学为主线,叙述了古埃及文化的演进历程,是我国学者自己撰述的第一部埃及考古学专著。杨灏城、江淳著《纳赛尔与萨达特时代的埃及》(商务印书馆1997年)详细地评述了纳赛尔和萨达特时代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事件和历史进程,是一部埃及现代史的力作。彭树智主编《中东国家通史》(商务印书馆2000--2007年),作为西北大学"211"工程资助项目,述说范围涉及西亚和北非的埃及18个国家的历史,包括《阿富汗卷》、《沙特阿拉伯卷》、《以色列卷》、《伊拉克卷》、《也门卷》、《巴勒斯坦卷》、《叙利亚和黎巴嫩卷》、《伊朗卷》、《土耳其卷》、《埃及卷》、《海湾五国(科威特、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卷》、《约旦卷》、《塞浦路斯卷》等13卷,"各卷采用历史叙述方式,由古及今地阐明历史变迁的过程、特征和规律",全书以文明交往论为线索,追求的目标是做到"通古今之变",[5]是我国中东地区国别史著述的大型基本建设项目。黄维民著《奥斯曼帝国》(三秦出版社2000年)将奥斯曼帝国崛起、强盛、衰落乃至再生的历史画卷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填补了国内史学界的一项空白"。[6] 于卫青著《波斯帝国》(三秦出版社2001年)是一部关于古代伊朗历史较为详尽的著作。肖宪等编《沉疴猛药--土耳其的凯末尔改革》(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系统的阐述了凯末尔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并将中国与凯末尔改革前后的土耳其作了比较研究。冀开运、蔺焕萍著《二十世纪伊朗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伊朗在20世纪的历史变迁及其特征,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20世纪伊朗史的论著。[7]
有关这方面的著作还有:杨兆钧著《土耳其现代史》(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达州著《中国人看以色列》(新华出版社1990年)、杨曼苏著《以色列--谜一般的国家》(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徐向群、余建华著《第三圣殿:以色列的崛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年)、孙正达等著《以色列国》(当代世界出版社1998年)、马晋强编著《阿富汗今昔》(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世界各国知识丛书》、张振国主编《未成功的现代化:关于巴列维的"白色革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杨鲁平等编《北非各国》(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年)、李春放著《伊朗危机与冷战的起源1941--1947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李铁匠著《大漠风流:波斯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周启迪著《古代埃及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吴岳添编《古代埃及:金字塔里的秘密》(重庆出版社1999年)、金良浚主编《埃及》(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年)、谢曙光、何侃主编《埃及:尼罗河畔的灿烂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杨曼苏的《今日以色列》(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等。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主持编纂的《中东非洲列国志》也正在陆续编辑出版之中。
(四)专题史著作 我国学者对中东史方面的专题研究成果显著。伊斯兰教研究是近年来学者们探讨的热点题域。金宜久的《伊斯兰教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当代伊斯兰教》(东方出版社1994年)和《伊斯兰教与世界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等著作全面系统地考察了伊斯兰教起源、发展及其在中东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是我国伊斯兰教史研究的开拓之作。吴云贵、周燮藩著《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虽然是"一部以现状研究为主的著作",[8]但综观全书可以看出作者采用的主要是历史研究的方法,将现实问题提升到历史的高度予以观察。杨灏城、朱克柔主编《民族冲突与宗教争端--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人民出版社1996年)和《宗教与世俗--当代中东热点问题的历史探索》(人民出版社2000年)是我国学者从历史渊源的角度研究中东地区宗教问题,试图从对历史的探究中为解决现实问题寻求答案的力作。曲洪著《当代中东政治伊斯兰:观察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全面描述和分析了政治伊斯兰现象对当今中东国家和地区政治造成的冲击与影响,并对其在新世纪的走向作了前瞻性的展望。[9]钱学文著《简明阿拉伯伊斯兰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对阿拉伯伊斯兰的社会发展史作了系统的阐述。刘中民著《挑战与回应--中东民族主义与伊斯兰教关系评析》(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探讨了中东民族主义对待伊斯兰教的态度,揭示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对民族主义的思想冲击。此外,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王德怀、郭宝华《伊斯兰教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1999年)、张秉民主编《近代伊斯兰思潮》(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辛旗著《诸神的争吵:当代国际冲突的宗教根源》(海南出版社2002年)、东方晓著《伊斯兰与冷战后的世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刘靖华、东方晓著《现代政治与伊斯兰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许晓光著《天方神韵:伊斯兰古典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王宇博著《伊朗伊斯兰教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等都在伊斯兰教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较深入探讨。
中东现代化研究是学者们在中东史园地开拓的一个新领域。彭树智主编《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是探讨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之间关系的代表作,该书首"开了从伊斯兰教的角度来研究中东的先河"。[10]张铭著《现代化视野中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将伊斯兰复兴运动放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作了全方位的考察,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思考。陈德成主编《中东政治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是全面论述中东政治现代化的专著,全书融理论性与现实性于一体,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东政治现代化进程的曲折性和复杂性,政治发展道路和现代化形式的多样性。哈全安著《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人民出版社2006年)是研究中东国家现代化的最新著作,该书以土耳其、埃及、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为个案探讨了中东主要国家的现代化历程的特点、基本模式和演进趋势,并揭示中东地区诸多现象的历史成因。[11]高鸿钧著《伊斯兰法:传统与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则用类比的方法阐述了现代穆斯林社会的法律沿革,是中东现代化研究的佳作。毕健康著:《埃及现代化与政治稳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作为国际问题研究的专著,实际上也勾勒出了埃及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轮廓,阐述了现代化诸层面的相互关系。
中东政治经济史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刘竞、安维华主编《现代海湾国家政治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现代海湾国家政治体制的专著,该书从历史渊源、宗教、部族、经济等方面全面考察了现代海湾8国的政治体制的形成及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是一部史论结合的研究现代海湾国家政治体制史的佳作。安和芬等著《海湾战争后的中东经济与政治》(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年)也是中东当代政治史方面的代表作。王京烈主编《动荡中东的多视角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对当代中东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来龙去脉作了多视角分析,是一部现实与历史紧密结合的佳作。王京烈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是继前书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该书进一步阐述了中东政治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走势,引人深思。王京烈主编《当代中东政治思潮》(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年)则从理论层面对中东政治思潮的源流、政治思潮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王彤主编《当代中东政治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通过对中东社会各种矛盾的综合分析,考察了中东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及其走向,实则一部当代中东政治制度史专著。王林聪的《中东国家民主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对中东国家民主化进程作了历史考察,探究中东国家民主化道路的独特性及其民主实践的前景。黄民兴著《沙特阿拉伯--一个产油国人力资源的发展》(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是一部关于沙特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史专著,作者根据自己在中东国家研究考察所搜集的大量第一手资料,采用了发展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杨光主编《中东市场指南》(企业管理出版社1994年)是国内第一部系统介绍中东国家贸易市场和投资环境的专著。王三义著《工业文明的挑战与中东近代经济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对中东近代社会经济的转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此外,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编《亚非问题研究第12集:中东国家经济问题专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杨光著《中东的小龙--以色列经济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赵伟明著《以色列经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张倩红著《以色列经济振兴之路》(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江红著《为石油而战:美国石油霸权的历史透视》(东方出版社2002年)等也是研究中东经济史的著作。
中东国际关系史更是学者们探讨的重点问题。刘竞主编《苏联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论述了彼得一世时起到20世纪80年代初近300余年沙俄与苏联和中东国家的关系史,分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中东角逐的历史事实。张士智、郑慧杰编《美国中东关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可以视作《苏联中东关系史》的姊妹篇,书中论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中东积极参与、竞争及其对中东政策演变的历史进程。李凡著《战后日本对中东政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是研究战后日本与中东关系史的著作,书中论述了1952--1997年日本与中东关系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赵国忠主编《海湾战争后的中东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对海湾战争后中东国际关系格局进行了较为透彻的分析,以历史的视角探讨了影响中东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为读者了解海湾战争后中东国际关系的全景提供了重要参考。左文华、肖宪主编《当代中东国际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是一部对战后中东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的专门性著作。江淳、郭应德著《中阿关系史》(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介绍了汉至清代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往关系。殷罡主编《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年)对阿以冲突,特别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巴勒斯坦问题的要点进行深入客观的专题论述。唐宝才著《冷战后大国与海湾》(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分析了冷战后大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措施及其走向。高祖贵著《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时事出版社2005年)论述了冷战后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赵克仁著《美国与中东和平进程》(时事出版社2005年)论述了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赵伟明主编《中东与美国》系列专著(时事出版社2006年)虽为国际问题方面的著作,但从其内容上看也不失为当代美国与中东主要国家关系史著作,该书分为中东问题与美国中东政策、以色列与美国关系研究、伊朗与美国关系研究以及土耳其与美国关系研究等四部专著,从历史发展的纵向及横向两个方面阐述了美国中东政策的缘起及发展脉络,分析了美国与伊朗、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发展演变的进程。范鸿达著《美国与伊朗:曾经的亲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分析了1941-1979年的伊美关系发展史,揭示了当今两国严重对峙的历史根源。王三义著《 英国在中东的委任统治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探讨了英国在中东的殖民统治,深化了中东近代史和中东问题研究。徐向群主编《中东和谈史:1913-19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陈建民的《埃及与中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等也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中东战争史的研究成果颇多。李国兴、陈和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以战争为主线,并从政治、经济、民族、宗教以及帝国主义国家的相互竞争等方面分析了各次战争的原因及影响。[12]田钟编《战后中东四次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年)、范本吉、吴笑女著《中东大撤离》(工人出版社1990年)、张郇著《世纪之战目击记:一个中国记者的海湾采访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年)、解力夫编著《中东战争实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段钢著《"世界岛"上六日血战:第三次中东战争纪实》(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年)、肖显社著《喋血赎罪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纪实》(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李成钢著《大漠硝烟:第三次中东战争纪实》(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苏继谦著《大漠残垣:中东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于江欣著《烽火十月:第四次中东战争》(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等都是中东战争史研究的成果。
中东社会文化史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车效梅著《中东中世纪城市的产生、发展与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论述了7世纪伊斯兰城市创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中东城市发展历史,是一部研究中东城市史的佳作。伍庆玲的《现代中东妇女问题》(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对中东主要伊斯兰国家妇女问题进行了研究。肖宪主编《圣殿长存--悠游古犹太文明》(台北:世潮出版公司2002年)作为一部犹太文化史著作叙述了犹太文化的产生与发展的基本脉络。肖宪,张宝昆著:《教育立足的民族和国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年)紧扣犹太人和以色列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当前的发展动向,从理论与应用两方面,深入分析了以色列教育成功的历史传统和该国教育成功的诸多特色。肖宪,张宝昆著:《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5 年)则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犹太民族和以色列国家的教育成功经验和教育观念。朱威烈主编的《当代中东国家社会与文化》丛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2007年)作为教育部2001年度重大项目虽然主要介绍当代中东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情况,但也探讨了其历史渊源。李荣建著《阿拉伯文化与西欧文艺复兴》(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年)探究了阿拉伯文化的渊源及发展演变的历程,分析了阿拉伯文化对西欧文艺复兴的影响。此外,刘汝醴著《古代埃及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张俊彦著《古代中国与西亚非洲的海上往来》(海洋出版社1986年)、纳忠、朱凯、史希同著《传承与交融:阿拉伯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赵立行著《古埃及的智慧:太阳神的的现世王国》(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刘开古编《阿拉伯语发展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年)、林鹰《中东中亚新建筑》(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黄运发著《世界文化史知识:第四卷中东画卷--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沈福伟著《中国与西亚非洲文化交流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唐师曾著《我钻进了金字塔》(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刘英著《永恒的埃及》(湖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颜海英著《守望和谐:古埃及文明探秘》(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孙承熙著《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纲》(昆仑出版社2001年)、叶奕良主编《东方文化集成:伊朗、阿富汗文化篇》(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令狐若明著《走进古埃及文明》(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王海利编著《古埃及神话故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王瑞珠编著《世界建筑史,古埃及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蒲慕州著《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等。这些作品为了解中东社会文化生活各方面的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中东民族史研究方面,彭树智主编《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年)和《东方民族主义思潮》(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在探讨东方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的过程中,着重研究了中东民族主义及其对政治文化和政治体系的影响。潘光、余建华、王建著《犹太民族复兴之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潘光、陈超南、余建华著《犹太文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论述了犹太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以及犹太文明的现代化进程。李绍先、王灵桂的《一脉相传阿拉伯人》(时事出版社1997年)分析了阿拉伯民族昌盛发展的历史进程。肖宪著《谜一般的犹太人》(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较为详细地介绍犹太民族的历史和现状,阐述了犹太人的宗教、文化、习俗,特别是分析了他们中的杰出人物及其对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肖宪,黎志军,王训田著:《犹太巨人》(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这主要介绍了19世纪以来有影响的犹太革命者们的经历,评述了他们的贡献。肖宪,张宝昆著《从优秀个人到富强民族的卓越典范》(台北:御书房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进一步从教育立国的视角研究了以色列民族崛起的原因。
(五)人物传记 在中东这块战乱频仍的土地上,也是杰出人物辈出的家园。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编《中东风云人物》(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结合时代背景介绍了两次世界大战以来活跃在中东政坛的28位名人的生平经历、政治主张、个人爱好、奇闻轶事及其影响,是一本知识性、学术性与工具性兼有的传记类作品。赵增泉、林明扬、郑耀群著《白色君主巴列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评析介绍了一代国王巴列维的经历,是一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历史人物传记。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编《阿拉伯新生代政治家》(时事出版社2004年)较为详细地介绍了12个阿拉伯国家19位年轻一代政治家的情况,为人们了解这些国家的现实情况提供了重要参考。时延春的《中东枭雄--见证历史:共和国大使讲述》(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7年)真实地再现了包括穆巴拉克、阿拉法特、萨达姆等在内的十余位风云人物生动个性和传奇生涯,勾画出了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中东画卷的轮廓。这方面的作品还有:王京烈著《阿拉法特--头上顶着国土的总统》(长春出版社1996年)、杨曼苏著《以色列总理拉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雷雨著《拉宾传》(东方出版社1998年)、叶卫平著《巴解之父--阿拉法特》(中国广播出版社1998年)、苏克著《一代枭雄--萨达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李爽著《海湾强人--萨达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弘杉编著《向山姆大叔叫板的人--萨达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徐尉、何立波著《波斯之父--居鲁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李光斌著《萨达特:中东和平进程的先行者》(长春出版社1999年)、肖月著《中东和平进程的领袖们》(东方出版社1999年)、王灵桂、李绍先著《中东怪杰》(时事出版社1999年)、黄民兴著《佩雷斯:中东和平进程的推动者》(长春出版社1999年)、周翔著《中东风云人物》(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刘顺著《铁碗凯撒:我眼中的沙龙》(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付春柱著《以色列王--沙龙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时延春著《中东风云人物》(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李学军的《沙漠枭雄萨达姆》(新华出版社2003年)、张维秋的《萨达姆霸主梦的破灭》(新华出版社2007年)等。
(六)工具书和史料 赵国忠主编《简明西亚北非(中东)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确定的重点研究和资助项目《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十卷本中之一卷,是我国学者编撰的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西亚北非地区各学科领域历史和现状的重要社科著作和大型工具书。新华社国际部编辑出版:钟冬主编《中东问题80年》(新华出版社1984年)和尹崇敬主编《中东问题100年》(新华出版社1999年)是研究中东问题十分有用的工具书,该书依据历史、尊重客观,是研究中东问题和20世纪中东史的重要参考资料。肖宪主编《1945年以来的中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作为一部工具性的参考书,全书内容分为中东国家概况、中东大事记、名词解释以及国内外中东研究概况四个部分,对从事中东研究和教学人员和以及广大关注中东地区的读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安维华主编《中东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是研究中东经济的一本很有价值的必备参考书,也是一部从事开拓中东市场的实际经贸工作者的一本基础性的实用手册。此外,潘光、朱威烈主编的《阿拉伯非洲历史文选:18世纪末-20世纪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马贤、马忠杰编《伊斯兰教基础知识》(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金宜久的《伊斯兰教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等也是这方面的重要工具书和参考资料。
(七)译著 我国学者在撰述中东史著作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译介国外学者在中东史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以便在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同时,逐步做到与国际同行们交流,不断提高本国的研究水平。在中东通史著作方面:[美]费希尔(S.N.Fisher)著,姚梓良译:《中东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是美国著名中东史专家的代表作,作者长期从事中东研究,并多次访问中东国家,阅历丰富,著述颇丰。全书分四卷,分别论述伊斯兰教兴起、传布、奥斯曼帝国、欧洲帝国主义在近代中东以及现代中东等问题。资料丰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英]理查德、爱伦著,艾玮生等译:《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背景及前途--帝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在肥沃的新月地带》(商务印书馆1981年)该书叙述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共同始祖亚伯拉罕开始一直到1973年十月战争为止的历史,是关于肥沃新月地带地区的一部通史著作。[英]伯纳德· 刘易斯(Bernard Lewis)著,郑之书译:《中东:激荡在辉煌的历史中》(原名《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2004年)从政治、文化、经济、历史人物、军事、宗教等各方面入手,以浑厚的历史研究功力和新颖的开阔历史视野,为读者客观地展现了一部中东地区两千年来的兴衰、荣辱和发展的史诗,是一部研究、了解中东历史的经典之作。[13] 这方面的译著还有: [美]希提著:《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79,1990年)、[英] 伯纳德·刘易斯著,马肇春、马贤译:《历史上的阿拉伯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德]卡尔·布罗克尔曼著,孙硕人、诸长福等译:《伊斯兰教各民族与国家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佩雷斯著,辛华译:《新中东》(新华出版社1999年)等。
中东国别史著作方面,[英]伯纳德·刘易斯(Bernard Lewis)著,范中康译:《现代土耳其的兴起》(商务印书馆1982年)是英国著名中东学者刘易斯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曾多次亲临土耳其考察研究,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撰成此书。是一部史论结合,批判与剖析相结合的著作。[美]戴维森著,张增健、刘同舜译:《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学林出版社1996年)叙述了奥斯曼帝国的兴起、繁荣鼎盛以至没落的历史,分析了土耳其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影响,具有较为深刻的启发作用。这方面的著作还有:[以]阿坝·埃班著,阎瑞松译:《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埃及]海尔卡著,关、马瑞瑜、周时中译:《愤怒的秋天--萨达特执政始末》(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以]哈伊姆·格瓦蒂著,何大明译:《以色列移民与开发百年史1880--198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伊朗]阿宝斯·艾克巴尔·奥希梯扬尼著,叶奕良译:《伊朗通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英]诺亚·卢卡斯著,杜先菊等译:《以色列现代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美]沃尔特·拉克著,阎瑞松、徐方译:《犹太复国主义史》(上海三联书店1993年)、[美]塞西尔?罗斯著,黄福武等译:《简明犹太民族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等。
中东国际关系史方面,[日]田上四郎著,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中东战争全史》(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较详细介绍和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原因、作战经过、战争结局、战争特点和在军事学术史上的影响,是一部战争史和国际关系史著作。[英]迪利普·希罗(Hiro.D)著,叶进、王忠民译:《中东内幕》(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是英国著名政治评论家和作家希罗的代表作品之一,本书是作者用三年时间对中东地区实地考察之后,利用第一手资料撰著而成的。全书分五个部分十五章,主要介绍了13个阿拉伯国家及巴勒斯坦的历史背景,并逐一按专题介绍阿拉伯世界现存的保守、中间和左翼力量,分析了其内在联系,展望了中东地区的发展前景。[美]高斯坦(Jonathan Goldstein)主编;肖宪等译:《中国与犹太-以色列关系10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年)全面勾勒了自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中国与犹太民族组织及以色列国的历史与政治关系,重点探讨了中国国民政府时期的中犹关系;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以关系;建交前后的中以关系等问题;以及以色列共产党对华政策;中国香港在中以关系中的作用等问题。披露了不少新历史资料。[英]乔治·柯克(G.Kirk)著,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翻译组译:《国际事务概览1939--1946年 战时中东 (上、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英]乔治·柯克(G.Kirk)著,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组译:《国际事务概览1939--1946年 1945--1950年的中东》(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英]乔治·柯克(G.Kirk)著,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翻译组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6)战时中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英]乔治·柯克(G.Kirk)著,上海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翻译组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11)1945--1950年的中东》(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巴勒斯坦]马哈茂德·阿巴斯著,李成文、拱振喜、张明译:《奥斯陆之路--巴以和谈内幕》(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等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中东人物传记方面的译著主要有,[以]麦迪·戈兰(M.Golan)著,甘应龙译:《基辛格在中东》(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法]比安科(Bianco.M)著,魏晓荣等译:《卡扎菲:沙漠之声》(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英]戴维·布伦蒂、安德鲁·莱西特等著,吴力超等译:《卡扎菲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以]摩西·马奥茨著,殷罡等译:《阿萨德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英]罗伯特·斯蒂文森著,《纳赛尔传》(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伊朗]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著,元文琪译:《我对祖国的职责》(商务印书馆1997年)、[英]詹姆斯·伦特著,张金先译:《约旦国王--侯赛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等。
中东文化艺术史方面,[埃及]艾哈迈德·爱敏著,朱凯等译,纳忠审校:《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商务印书馆2001年)根据大量原始史料,叙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前阿拉伯地区的概况,并详细记载和论述了伊斯兰教产生后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学术活动,特别是详细论述了伊斯兰教各教派的产生和发展。被阿拉伯学术界誉为"划时代的伊斯兰百科全书",是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史籍。[埃]伊斯梅尔著,朱威烈、郭黎译:《中东艺术史(古代)》(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展示了古代中东丰富多彩的艺术,为全面了解古代中东历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这方面还有:[叙利亚]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贾德·毛拉著,安国章等译:《古兰经的故事》(新华出版社1983年)、[埃]阿拉姆著,朱威烈译:《中东艺术史、希腊入侵至伊斯兰征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年)等。
三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我国中东史研究所走过的历程,我们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改革开放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的条件下,明确学科发展方向更是历史学人的责任和使命。
30年来我国在中东史研究方面取得的主要学术成就是:
1、对在中东地区占有重要地位的阿拉伯国家历史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学者们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阿拉伯国家历史发展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宏观视域来考察,揭示了阿拉伯民族由原始、闭塞、分散的人群逐步发展成为彼此联系的、综合的、整体的阿拉伯世界的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确立了阿拉伯史研究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一个科学、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东历史研究框架雏形初具,为构建更加完整的中东史体系奠定了基础。
2、对中东地区古代文明与历史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学者们通过对古代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伊朗文明的研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有所突破。如将古代埃及史的下限延长到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的征服而不是通常所说的希腊人的征服等。这不仅对于中东古代文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世界文明史的研究。
3、对中东历史演进的宏观进程及具体案例进行了探究,分析了中东社会各民族、各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民之间、各国各地区之间及其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交往关系,揭示了中东文明交往的形式、内容和独特性,确立了"文明交往理论"的宏观框架,为中东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域和具有指导性的理论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东通史和中东国家史的研究及编纂初具规模。
4、对中东现代化发展道路这一前沿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学者们通过从现代化视野研究中东历史发展进程,揭示了中东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特征,探讨了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提出了在中东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地区,走现代化道路不一定要以牺牲传统伊斯兰教为代价。同时,也论述了中东政治发展道路和政治现代化形式的多样性,从而否定了现代化即西方化的论调。
5、对中东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世界性和地区性影响的"热点"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学者们在对民族矛盾、宗教纷争、边界纠纷、国家利益争端、和平进程、人口问题、石油问题、天然气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和讨论过程中,不断探求这些问题的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以便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方面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和途径。这种现实与历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探索中东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中东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中东史研究在世界史乃至中东学研究中的地位尚需加强。在我国世界史各学科研究领域,中东史研究仍然不如其他地区史和国别史,在世界通史教学中所占的比重过小,即便是在近年来中东研究渐成热门话题之后,也是更多的人热衷于去研究中东热点问题,而不愿意去研究中东历史,这种现象如果继续下去,显然不利于整个中东学的发展。
2、学科队伍建设方面,人员老化引起的"断层"问题仍没有彻底解决。新中国培养的老一代中东研究学者已经相继退休,中青年学者成为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人员的理论水平特别是外语水平,尤其是阿拉伯语水平较低,不能适应中东史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3、研究方法方面,仍有一部分人员的研究方法过于陈旧、单一,视野过于狭窄,特别是不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从事研究,不能有效地运用互联网资源进行研究,制约着中东史研究水平的提高。
4、资料建设方面,国外、尤其是中东国家研究中东史的第一手资料缺乏,制约着研究工作的开展。
有鉴于此,进一步明确方向,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乃学科发展所必需。
1、学科基本建设方面,应进一步加强中东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和专题史的研究。鉴于目前情况,组织力量编写一部借鉴国外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卷本中东通史著作乃是学科发展所必需的。在中东上古史,中东中世纪史,中东近代史等方面也要加强研究,编写出几部具有较高水平的著作。中东专题史方面的研究更需加强,如中东现代化史、经济史、城市史、政治制度史、社会变迁史、文化史、妇女史、宗教史、国际关系史、军事史、中国中东关系史、西方中东学史等。应当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中东史研究方面能够出现几部同类著作将更加有利于学科的发展和繁荣。
2、具体研究方向上,要加强中世纪中东伊斯兰土地制度的形成及特点,中世纪伊斯兰城市发展演变及其作用的研究。要加强中东现代化进程,中东国家政治制度史,近现代中东社会结构的发展演变,近现代中东社会思潮,近现代中东经济发展史,中东国家君主制度比较等课题的研究。还要加强战后中东经济发展模式,战后军人政权的形成、特点及影响,阿拉伯国家内部关系,后冷战时代大国中东政策比较,21世纪中东与国际安全,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宗教、民族问题对中东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全球化与中东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东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课题的研究。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注重现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现实问题与历史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
3、应当采取措施引进一批重要的资料,并组织力量有计划的翻译一批高水平的著作;应当采取措施加速人才培养,特别是为他们出国进修、访问创造条件;应当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采用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借助各种现代化手段如计算机、因特网资源,提高研究水平。当务之急是应以中国中东学会为依托,加快建设中国中东研究网站,作为全国中东研究的学术平台,整合中东研究资源、交流信息、推进发展。
(本文为作者与李芳洲合作撰写的文章,发表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注 释]
①关于"中东"包括的国家范围,学术界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中东包括巴勒斯坦、以色列、约旦、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科威特、埃及、伊朗、阿富汗、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巴林、阿联酋、阿曼、也门、苏丹、利比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土耳其、塞浦路斯等23个国家。参见姚大学、王泰主编:《中东通史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②据统计30年来,对我国中东研究状况进行学术整理的文章甚少,只有张毓熙的《新时期十五年我国中东学著作出版情况综述》(一)(二),〔《西亚非洲》1994年,第4、5期〕和东方晓的《中国的伊斯兰教与中东研究:历史、现状与前景》(Islamic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in China: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 Asian Research Trends ,No.8.1998. ),从中东历史学科的角度进行学术归理的文章只有拙文《新中国中东史研究五十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本文是在该文基础上修改填充而成的。
③这一数字是笔者根据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中国国家图书馆(http:\\www.nlc.gov.cn)、超星数字图书馆(http:\\www.ssreader.com.cn)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1980--2008年12月各期杂志统计的。需要说明的是,在众多中东研究的成果之中,既有属于中东历史研究的,也有属于中东问题研究的,而中东问题研究按学科分类属于法学类而非历史学类。但是,有些文章和著作在这两者之间是很难作出截然划分的,因此笔者在分类时既考虑到学科分类,也考虑到论著的实际内容,挂一漏万和不当之处肯定有之,敬请方家指正。
④在具体评述中东史研究成果时,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著作类著述进行评述,论文类成果未纳入其中,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东方晓:《中国的伊斯兰教与中东研究:历史、现状与前景》"Islamic and Middle Eastern Studies in China: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 Asian Research Trends ,No.8.1998. p89.
[2]舒林:《〈中东通史简编〉简介》,《西亚非洲》,2001年第6期,第45页。
[3]彭树智:《〈沙特阿拉伯的国家与政治〉序》,参见王铁铮主编:《沙特阿拉伯的国家与政治》,三秦出版社,1997年,第2--3页。
[4]李长林:《欣读〈古代埃及史〉》,《世界历史》2002年第1期,第107页。
[5] 彭树智:《论文明交往的国家史例个案研究--〈中东国家通史〉卷首叙意》,彭树智著:《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2页。
[6]黄民兴:《从文明交往看中东的帝国文明--〈奥斯曼帝国〉读后》,《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第2页。
[7] 冀开运、蔺焕萍著:《二十世纪伊朗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页。
[8] 吴云贵、周燮藩著:《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后记。
[9] 齐宇:《<当代中东政治伊斯兰:观察与思考>简介》,《西亚非洲》,2001年第5期,第8页。
[10]肖宪:《认识伊斯兰教才能了解当代中东--读〈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西亚非洲》1997年,第5期。
[11]哈全安著:《中东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12]刘竞:《一本值得推荐的书--评李国兴、陈和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东战争史〉》,《西亚非洲》1989年第4期。
[13]伯纳德、刘易斯著,郑之书译:《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第1页。
欢迎添加小编微信(lixiangcheng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