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郑州抱团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城市进化论 Author 刘旭强
既是学习,也是合作。
作者 | 刘旭强
来源 | 城市进化论
(ID:urban_evolution)
12月8日,济郑高铁迎来全线开通运营一周年。作为鲁豫两省首条直连直通的高铁通道,同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济南、郑州,时空距离被大大拉近。
如今,两座城市正意欲进一步“抱团”。近日,济南市党政代表团赴郑州学习考察。据当地媒体报道,“这是近两年济南市高规格党政代表团首次出省学习考察”。
一天时间里,济南市党政代表团先后到郑州航空港区市民中心、郑州国际陆港、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科技城等点位考察,可谓准备充分、目的性强。
当天,双方还签署《济南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全面深化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明确合作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眼下,济南正处于“北跨”黄河关键期。在外界看来,济南此次到访郑州,一个主要目的就在于借力做优产业规划。那么,济南能向郑州学什么?当相向而行成为城市共识,济郑两城又如何闯出一条新路?
携河北跨
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大省、人口大省省会,济南一直因经济、人口规模较小,在省内地位尴尬,被称为“大省份小省会”。这一定程度上也与济南地理区位相关。夹在泰山与黄河之间的济南,在城市发展空间上受到较大限制,在合并莱芜之前,东西长达97公里、南北最窄只有12公里。
曾有主政者用一条东西长、南北短的“油条”来形容济南,“如果老是想着往东、往西发展,就会成为‘老油条’”。
在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看来,随着我国基建技术提升,江河的天堑效应被弱化。济南向北发展,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让产业布局更合理。放眼沿江沿河的国内大都市,如上海、重庆、南京、武汉等,都是通过实施跨河、跨江战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从而推动经济加速发展。
实际上,多年前济南就提出“北跨”战略,希望进一步拓展城市空间。但受制于种种原因,一直进展缓慢。直到2018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批,济南终于开始迈出实质性步伐。
携河北跨,交通先行。11月23日,济南黄河大桥新桥、济南黄河齐鲁大桥同天通车运营。而不断在建和规划建设跨黄新通道的济南,正努力追赶跨越江河的“优等生”。
济南市城乡交通运输局一组数据显示,目前,济南市规划建设跨黄通道共34处,包括28座大桥和6座隧道,规划数量和密度位于沿黄城市之首。其中,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42公里范围内有跨黄通道19处(13桥6隧),已建成11处,在建3处,规划建设5处,平均2.2公里1处,密度与上海、杭州、南京、武汉等沿河、沿江发展城市相当。
日前,沿黄流域首个省会城市国土空间规划——《济南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获批。
《规划》首次提出济南“主城”概念,由一个城市主中心、一个起步区城市副中心、三个城市组团构成。至此,一个跨河发展的城市框架就此搭建,济南的城市空间拓展将不再受黄河天堑制约,曾经的“城市屏障”转而成为城市的“发展轴带”。
产业布局
2021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实施方案》(下称《实施方案》)获批,定下“五年成形,十年成势,十五年成城”的发展目标。
作为黄河规划纲要中唯一支持设立的实体性新区,按照《实施方案》,起步区总面积798平方公里。这片土地与济南城市建成区面积相当,相当于再建一个“新济南”。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规划》对城市发展方向的最新定位,济南的城市空间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起步区已属于中心城区。
主城空间结构规划图
图片来源:济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在起步区官网中,起步区被描述为“鹊华新区、黄河新城”。随着跨河通道不断加密,打破了起步区建设长久以来的交通瓶颈,加强产业布局,成为打造“黄河新城”的重中之重。
据媒体报道,赴郑州学习考察期间,济南党政代表团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国际陆港、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科技城等多个点位的“规划建设”进行了着重考察。
“在机制体制创新、项目招大引强等方面,郑州有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济南当地媒体报道指出,济南代表团一行“带着问题看、带着问题学”,对如何做强产业布局和打造城市发展优势尤为关注。
从产业结构看,济南与郑州有一定相似之处:先进制造业都在城市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也均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产业领域重点发力。其中,济南起步区已落地比亚迪济南基地,是济南新能源汽车产业主战场,氢能产业也加快起势,正推动“中国氢谷”建设。
而从经济表现看,济南此行也是有的放矢。
今年前三季度,济南GDP增速略低于郑州。前三季度,郑州GDP为10702.7亿元,在万亿俱乐部中排名第16位,增速5.5%。济南以9675.1亿元GDP居第18位,增速5.4%。
而工业,恰恰是两城经济比拼的“胜负手”。2024年前三季度,郑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0%,居万亿城市前列。而济南这项数据仅为5.2%,还不及全国平均水平(5.8%)。
“从富士康‘回流’可以看出,郑州地区保持着对外沟通联系的强度。”曾刚表示,郑州在河南强省会战略带动下,对新兴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都很大。而济南本就有“弱省会”的不利境地,现今新兴产业发展也缺乏大项目和龙头企业牵引。
曾刚认为,济南要学习郑州,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和外来资本推动地方产业升级,带动先进制造业发展。
济郑“抱团”
既是学习,也是合作。考察期间,济南、郑州还签署《济南市人民政府 郑州市人民政府全面深化合作备忘录》。这是两市2020年签署《协同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之后,又一份重要合作文件。
当下,如何更好地利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历史“红利”,是两个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近年来,从成立黄河流域产教联盟,到打造黄河流域技术转移网络,再到济郑高铁通车……两地在政治、经济、文旅、交通、科创等领域的交流互动日益密切。
根据最新合作协议,未来两市还将在济郑都市圈“双圈”互动、产业发展协作联动等领域深化合作。
放眼全国,与济南和郑州“抱团”类似,当下城市“结对”的不少:
11月22日,南京、合肥签署《宁合“双城记”产业对接合作协议》,两市工信部门将持续开展产业融合对接活动;
11月26日,南北两大计划单列市深圳和青岛达成战略合作,促进资源要素在两地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对此,曾刚表示,多个城市组团,才能实现产业链上下游资源配置,形成更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在日前工信部公布的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集群名单中,这一点也有所体现。3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相当一部分是多个城市组团。作为名单评委之一的曾刚透露,相比过往单个地级市申请的模式,现在由几个城市联合申请的通过率更高。
显然,邻近城市间的关系正由“竞争对手”逐渐向“合作伙伴”转变。但不同区域间,协同合作的进度还有较大差异。
曾刚表示,目前,长三角城市群正携手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相比而言,黄河生态经济带的协同合作,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层面,都滞后了一些。
“黄河生态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怎么做?中心在哪?很难说清楚。”曾刚认为,一个原因是黄河生态经济带还不存在具备“龙头功能”“枢纽功能”的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群。济南和郑州组团,可以放大城市影响力,从而提升黄河生态经济带在全国产业布局中的话语权。
今年初,郑州在其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也提出,要强化与济南、青岛、洛阳联动,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争创以郑济青洛为核心的鲁豫国家区域科创中心。
曾刚建议,参考长三角、大湾区的协同合作经验,济南、郑州两市应弱化政府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利用社会组织机构推动跨地域的产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