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后的旧书店:记录一座城的记忆与温暖 | 致世界读书日

卢俊 城市设计 2023-02-06

上世纪九十年代,南昌一度是中国独立书店崛起、民营书店发展的先行者与样板。文教路是南昌的一条旧书街。


文教路位于江西师大老校区旁边,与省图南路交汇,靠近客源市场让这条路曾经书店云集。


2012年一个秋日阳光的午后,我第一次走进文教路。香樟、法国梧桐树叶沙沙,树下的光影婆娑,街道两边挤满了各式各样的书店。文教路旧书街是在城中村中自由发展起来的一种非正规经济,作为一个大规模的书店集群,它的兴起、发展和消亡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又与国民文化和阅读的变迁休戚相关。


“书店再小还是书店,是网络时代一座风雨长亭,凝望疲敝的人文古道,难舍劫后的万卷斜阳”,董桥的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实体书店的彷徨和焦虑。从2002年原有近百家旧书店,到现在只剩下11家,文教路旧书街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中覆灭,似乎也宣告了传统书店时代的结束。


2000年高晓松在南昌3S书店签售,当时还是瓜子脸的矮大紧老师在席殊书屋


周国平来南昌签售,场面热烈,丝毫不亚于现在的一线流量明星。

 

 兴起 


上世纪90年代,南昌国有企业赶上改制,大批企业被破产。青年在适应新环境的惊惶不安中,对于知识和讯息的渴望无以复加,有人说90年代的知识分子对于知识有一种“狼性”,从而促成了图书市场的繁荣。


 

改革开放初期,国企改革,4000万人下岗,在对新环境适应的惊慌中对于资讯的渴望无以复加,而纸质阅读是当时唯一的信息来源。


大量的图书流入位于福州路的街心花园,此后近十年,街心花园成了整个南昌市的旧书“跳蚤市场”,摊位最多时达一百五六十位。2002年,经过17年辗转发展的南昌的旧书市场,最终形成了高桥“新旧图书城”、“滕王阁古玩旧书市场”、“文教路旧书街”三足鼎立的格局。零售和旧书集市则聚集在江西师范大学老校区后门,这一条不足千米的文教路上。


当时在体育馆对面,省图附近的街心花园,挤满了大大小小的旧书摊,像菜市场一样热闹


旧书主要来源有四种,一是书店、出版社的积压的库存书二是图书馆及机关单位的淘汰书,三是很多旧书经营者经常深入到居民小区、学校、书店等收购所得,四是从废品收购站收购。杨兆离开供职十多年的东家,在一次接触库存图书的经历中,他第一次看到大面积的特价图书,超值的性价比让他产生了“把这些散落的好书归于一处”的想法。他开始谋划作库存书的行当,于是有了文教路上的拾得书屋。


收过来的书种类繁杂, 其中历史人文、教材、经史子集、现装书、文革材料、信件应有尽有不仅是本省的旧书,外省的书也会在这里集中、分拣,图片来源于网络


旧书店的投入少,资金周转快,2002年前后这里共有旧书店近百家,面积大概在10平方至20平方不等,每月店面租金在300园至600元不等。通常经营一家旧书店不超过两人。每年只用几千元的流动资金就可以做到几万元的营业额,资金周转很快。市场潜力大,货源充足,旧书店如雨后春笋般在文教路上开了起来。


九十年代的老照片,当时几乎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纸质阅读是信息的主要来源。图片来源:旧影阁


1997年的李云妹从南昌造漆厂下岗以后,开了一家老李书店以卖旧书为生,从花园角到省图南路,最后落在文教路上,她见证了这条街道兴衰变迁。1992年,还没毕业的万国英因苦于无法买到自己喜欢的三联和商务版的书,于是在家人支持下开了一家小书店取名“青苑”,后来也搬到了文教路。从创立之初,万国英对文化的热爱和坚持就烙印在这个书店的精神里,给这座城市带来慰藉。


开了二十五年书店的李云妹在老李书店内


 发展 


随着文教路旧书店的繁荣,全省乃至周边省份的旧书资源都汇聚到了在这条窄窄的街上,在这里集中,存储入库,然后分拣售卖,附近的居民区被出租成了书商的仓库。从资源集中—存储入库—分拣售卖,文教路形成了自己的“生态系统”。书业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在这里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现代城市空间中正在消失的景象:文化交融、思想碰撞、活力生机、混合复杂,这样一些日常生活场景的存在本身,已经证明它曾经为这个城市有机构成的深刻价值。


这里是淘书人的宝地,来自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书友在这里流连忘返,而它所形成的文化氛围,那种活力和多样被岁月酿成了酒,图片来源@saro漫生活


人间烟火的早点铺、餐馆和众多的书店并行不悖,变成这条街上丰富多样的活力点


到1998年,青苑书店立足老江西师大门口的公交站台边,出门便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那是青苑最好的时候,60平米的店里总是挤满了人,到晚上11点多,顾客都不愿意离开。”万国英回忆。青苑书店是不卖旧书的,这个五十平米的独立书店里,从悬挂风铃的小门边到书架之间的地瓷上都有着读书人的身影。对于南昌的读书人来说,它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份精神姿态,一段成长记忆。


青苑那时总把哈贝马斯、萨义德、本雅明、德里达等西方学者著述的中译本汇拢在前台,与那个时代亢奋莫名的西学热激荡辉映。9·11事件的第二天大早,张国功邂逅长发飘飘的诗人马策,马策正拿着一份《南方周末》,敲着书架说:“我要去看看萨义德对这大事件怎么说,他肯定会发言的,公共知识分子嘛!”。


位于文教路口的青苑书店是读书人和诗人作家集会的胜地,图片来源于青苑公众号


而2003年随着青苑书店再度搬迁,搬到了香樟树下的文教路口,给这条小小的街道带来了大批忠实读者。大头小头书店、藤花书屋、老魏书店、老李书店等近百家书店,沿着文教路街道一字排开并紧挨一起,书商们把从天南海北淘购而来的旧书沿着四壁从地上一直码到天花顶,文教路上的民居大片被出租成为书商的仓库。那时候文教路是江西省乃至周边省份旧书业最繁荣的地方,狭小的巷子涌入了来自武汉长沙广州……各地的运货车,一批一批的书籍在这里集中分拣,又被一箱一箱打包从这一条街道发往全国各地。


窄窄的文教路上汇汇聚了大大小小近百家书店,热闹非凡,图片来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而这里也成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友流连忘返的一条街道,来南昌出差的人,不带特产常带一大包书回去。周末的时候街道上如赶集一样热闹,甚至北京、香港的藏书家都到这里寻书。青年学生常常抱着一摞书,大步走在街上;一些年纪较大的老人,背着手翻看一些碑帖、画册、馆藏书、线装书。作家洪亮先生在退休以后,更是把文教路当成了自己娱乐休闲锻炼身体的唯一去处,总是托店主把好书留给他。“那时候啊,各个地方来的人都有,一买就是一大包,每天大包都打到腰疼噢”,李云妹回忆说。


买书归去,兴致勃勃的老人,图片来源@张师叔


作家云从龙说,老魏书店里面有比较好的馆藏本,偶尔还有线装书、私人档案、文革材料等等。但有一点,老魏是个倔老头,千万不要厚着脸皮去还价,否则,他说出来的话会把你气得想跟他干架。李云妹的笑容让不少来这里买书的顾客都感到亲切温暖。不仅如此,她的记性也很好,顾客说过的书当下没有,下次进货的时候她也会立马补上,等顾客下次再来的时候就能买了,让你不禁感叹她的细心,所以她的生意也一直都很好。


一名教美术的老师从老李书店提走一大包书,他说从街心花园到省图南路,再到文教路,他一直在李阿姨这里买书。


书店老板汪光大被作家写进文章《中国弃民》里。在文革时期,汪光大因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干部被定为“反革命分子”,几十年的风雨飘摇中,无儿无女的他在殡仪馆工作过,当个上门女婿,养过鱼塘,一生坎坷,最后在一位姓杨的先生帮助下在开始了自己的卖书生涯。汪光大心地善良耿直,但脾气暴躁,顾客常常被他的暴脾气吓跑。因为心存感激,在杨先生过世后,汪光大为他跪了三天三夜守灵。


汪光大无儿无女,他住在书店里,与书为伴,书店就是他的家。图片来源:书店里的影像诗


那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一个读书的年代,是一个诗歌对答的时代,也是这条街道最辉煌的年代。对于各地的书友来说,这是一片乐园,是一片净土,再到后面是一片回忆;对于文教路的书商来说,这条巷子里的日子是岁月赠送的糖,忙碌和辛勤生活酿造的甜蜜。那时大家都不知道,这些喧天的岁月和鼎沸的场景将在时代性的变迁中,随着这座城市扩展和改造成为历史。

 

 消亡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好的时光。席殊书屋曾经进驻全国各个城市,一度达到800多家,但书业终究是脆弱的行业,文化的扩张,很快遭遇到商业的重创与时代性的阻击,最终南昌地标式的席殊3S书店的关闭成为了那个时代读书人心中一缕忧伤的回忆。


“愿席殊书店坚守住书香最后的阵地”2000年高晓松在南昌席殊书屋二楼写下了这行颇有预见性的文字。


仿佛是与这个商业时代的文化退潮相印合,2010年青苑书店再迁,落户师大附近的金域名都居住区内。独立实体书店大面积倒闭的消息不断传来,书业阵阵寒意。最极端的事件,就是香港青文书店的老板罗志华无声无息地死在了书堆下,为这个时代浮华商业中的独立实体书店增添了几分难言的落寞。因为利润的驱动,“旧书一条街”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偏离轨道,盗版书横行给旧书街带来了致命的灼伤,昔日的旧书店沦为盗版书和教辅书的专卖店。网络把书店的铁杆读者冲击得流散四方,昔日的繁华不再,旧书资源也不再流入这条小小的街道。


万国英的身上没有什么商人的气息,她一心只想做一个开书店的人,图片来源青苑公众号


随着库存旧书资源渐渐耗尽,市场的萎缩让外地旧书也不再进到这里,外忧内患使得文教路旧书街已经奄奄一息。然而,更为直接的冲击给原本已经每况日下的旧书街致命一击。


2014年,南昌“拆违拆临,建绿透绿”政策全面实行。4月11日晚,推土机轰鸣,靠师大一面的书店在在推土机连续作业下被夷为平地。拆违带来的是店面急剧减少,而伴随城市开发日益完善,文教路一带的店租在短时间内连翻了三倍。许多旧书店因为不堪其重,纷纷倒闭。而随着而来的是烧烤夜宵、水煮店铺、煌上煌卤味等的全面开花。


随着标志性书店大头书店以16万高价被转让,文教路上的书店慢慢减少,餐饮店越来越多


2017年旧书店的房租暴涨,无力承担又无力支付的的汪光大只能在文教路上支起一个小摊继续卖书,后不知去向。图片来源:天圆论坛


在文教路旧书街形成了维持社会稳定的组织机制,形成了一个“旧书资源-分拣售卖-读书群”的“生态平衡”,而这种平衡一旦打破,将再也难以恢复。没有规范的市场,没有政府政策的支持,旧书街在网络冲击和市场选择的洪流中,被大浪淘沙。租金上涨,生意冷清,大部分店铺没能熬过这一个又一个寒冬。“藤花书屋哪里去了?“,顾客问,“老板回家带孙子去了哟”李云妹回答说。这条街道上的书店四散凋零。

 

 终 


“青苑”1998年开创零售,2003年迁往文教路,2010年又迁至金域名都住宅小区。“青苑”似乎离大学校园越来越远,离闹市大街原来越远,直到遁入生活小区。这种撤退的路径,几乎就是当下文化生存的隐喻。文教路上的书店大多倒闭,或退缩到城市的一角,在注重文化体验和品牌营造的现代书业背景下,这结果似乎必然,但又让人心有一丝不甘。积极探索与城市文化空间的融合,所幸,还有一家青苑。



书店,变成了城市的一个梦,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它提供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桥梁。


新来和远去,勤劳致富的日子似乎已经远去,旧书街的辉煌一去不复返。在便捷高效、个性多元、用户体验等新的文化消费趋向越来越深度影响我们的阅读时,文教路旧书街并没有走向转型。而是在旧书质量下降、利润降低、客源流失和店租上涨这样一系列直接原因的冲击下走向了覆灭,从2008年原有近百家旧书店,现在只剩下十一家书店仍然开着,文教路旧书街也在这一波浪潮中消亡,宣布了传统书店时代的结束,而以青苑书店为代表的独立书店所代表的以阅读体验为定位的后书店时代正悄然来临。


参考文献

[1] 江西晨报,南昌文教路旧书一条街八成书店关门,2013.

[2] 杨明,落寞的文教路 “旧书天堂”难复往昔盛况,2011.

[3] 南昌晚报,南昌旧书市场门庭冷落 大多旧书店关门转行,2013

[4] 中新网,南昌旧书市场门庭冷落 大多旧书店关门转行,2013

[5] 康国卿,文教路旧书街20年:岁月深处的糖,2018.

[6] 张国功,阅读•岁月•生活——青苑书店与南昌的书生活,2014.

[7] 叶子,南昌旧书街市的落魄黄昏,2011.

[8] 乐志为,孤独的旧书街老王,2010.

[9] 南昌市统计局,南昌市旧书市场的现状分析,2008.

[10] 何凌华,互联网环境下城市公共空间的重构与设计[J],城市规划,2016.

[11] 季松.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J].城市规划,2010(7):17-22.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原创文章 ▼



本文是城市设计原创编辑的内容,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了解转载规则请在后台回复“转载”。城市设计已加入“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的版权保护计划。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

[城市设计]是由一批资深专家团队运营,可开展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景观设计、旅游规划、公共艺术的投资咨询与综合发展。旨在以新型城镇化带动社会与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业务洽询  张先生  / 17811898598

媒体合作  唐先生  / 1860107701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