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伦敦2050年城市与交通发展计划

城市设计 2021-03-08

以下文章来源于建筑手帐C ,作者建筑手帐C


本篇将以伦敦2050年交通计划和伦敦现有以交通导向的发展,宏观地讲解TOD规划与公共交通发展的密切关系。


作为老牌发达国家,伦敦其地铁、轻轨等公共交通系统构建完整,连通机场、各城市中心的线路如血管一样供给着伦敦这样的国际大都市。


这一章我们将更多的结合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伦敦的长期交通规划,我们可以看出在讨论交通时更应该衡量的指标与数据变化。


※ 原文地址: http://www.spatialcomplexity.info/files/2015/10/Session-3-Lecture-1.pdf



01

伦敦交通发展背景介绍


交通发展除了给人们带来便利和可达,还能宏观上带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工作岗位增加、人员流通、城市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交通的连接也能从侧面影响城市的形态构成、城市结构、空间秩序。再者,交通发展也是投资人们关注的资本发展方式和流动方向,有利于社会资本和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伦敦的交通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可以说城市的发展进程也是被交通进行塑造的过程。如果要用几个词概括的话,那就是“大体量”和“多元化”。四通八达的地铁系统、丰富的换乘体系、多样的交通方式,都是伦敦作为国际都市的重要象征。而现今提出的“smart city”智慧城市,也能更好地结合数据进行城市交通分析,为城市改进带来的新的驱动力。


Michael Flynn, Transport for London


现存的伦敦交通有Transport for London, Network Rail boroughs等项目,还有Crossrail and Tube Upgrade Programme正在开始。这些项目也是伦敦的交通系统完善的步骤之一。




02

发展与目标


在制定30年计划项目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确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所以最开始的数据统计与整理就显得格外重要了,比较重要的因素有:

A.30年后的伦敦居住人口

B.经济增长规模,人们的工作方式

C.人们会倾向居住在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D.在伦敦边界外会有哪些发展

E.未来机场建设计划会对上面的数据有何影响



比如,经过分析,伦敦可能2050年人口达到1100万,而工作岗位则有630万。然而中心城区(‘Central Activities Zone’ (CAZ))可以提供超过30%的工作机会,而其场地可能只占伦敦的2%。并且,这中心城区的130万人的产值比英国其他地区的总产值要高70%。这个看似与员工素质技能有关,但更多地源自于资本的密集程度和工作岗位的密度。


而另一方面,三分之二的工作又在伦敦CAZ中心城区之外,大多在可以为伦敦提供直接服务的地区。这些场所提供着如健康、教育和娱乐类别的服务,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人口和工作的分布不均匀性会导致大量的人口会在通勤时间和假日大规模地置换与流动。



虽然对于未来来说,离散型的经济模型被更多人相信更利于发展,而科技也正在致力于让人们可以足不出户的远程化工作。在全世界的经济中心们崛起并同质化的过程中,凝聚式产业在逐渐丧失他们的优势,世界其他国家如新加坡等新兴经济中心正在取代伦敦的国际经济地位。这一切看似会让交通的重要性逐渐下降。


尽管如此,调查显示,在目前几十年的发展里,知识密集型产业里具象的工作板块仍然和以往一样重要。实际上,伦敦人近30年内持续每天平均使用会花一个小时在交通之上,而这一趋势可能仍会延续到几十年后。



相应的,人口的增长需要更多的居住空间。针对这一点,一般城市会考虑以下几种方式:增加城镇中心密度、增加公共交通可达地区的密度、郊区居住区更新、主城区之外的城市增长。而在这个过程中,交通发挥的作用就举足轻重了。


上面提到的人口和工作的分布与规模是交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我们在预测未来交通总量和方式的时候,不能忽视一些重要的变量——这些变量可能使得交通方式变得更加多变万化并难以预测。它们有:

A.人口结构和特征性的改变从而导致交通系统需求的改变(如人口老龄化会使得交通可达性的需求增大)


B.人们态度与行为的改变(比如在伦敦中心城区,私家车持有有下降趋势而自行车出行有上升趋势)



C.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人们娱乐方式的改变会影响交通


D.科技改变。比如5G联网汽车或自动化驾驶的使用会使得交通基本方式改变。



E.未来新机场的区位会很大程度上改变城市的结构和交通网络


有人会质疑为什么城市还需要鼓励增长人口和城市扩大,会不会导致资源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实际上,在全世界城市的竞赛里,人口和城市发展是吸引投资、发展旅游、凝聚资本的前提。同时,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城市级的资源汇集,更多是可以全面带动整个英国的城市发展,让其他城市也能与国际上的城市竞争。



而城市规模的扩大势必会面临基础设施投资的压力。如果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不能供给给大量的人口流动,就会像很多欧洲城市一样面临城市的衰落。相反,足够的、有持续性的基础设施发展会创造更多的机会。同样的,一个城市的基础网络同时也可以带动周边主要城市的合作。形成多城市组团、经济圈,可以实现1+1>2的价值与效益。这些周边主要城市的发展,如曼切斯特和伯明翰,并不是在和首都竞争,更多的是对首都成功的一种补充,相得益彰,锦上添花。


综上所述,对交通的投资可能非常高,但获得的利益是相对的:2000亿英镑的交通投资可以支持130万额外的居住和140万的额外的工作。而如果伦敦遭遇了交通问题,则每年会损失700亿,约5.4%的GDP。而像Crossrail这样160亿的投资,可以收获800亿;一般一个轨交项目有十年的回本周期,而它长达60多年的使用寿命里,拥有着巨大的收益潜力。同时,轨交项目还能带动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价值复兴,创造更多的复合型社区。密集的城市与公共交通可以让城市的发展变得更有持续性。



03

重要的挑战与机遇


虽然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形态和规模会发生一定变化。但只要伦敦还处于世界级城市的位置上,很多本质的问题以及空间结构就不会改变。那么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进行预测的。


主要的挑战有:如何保证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如何增加住宅以应对伦敦人口增长、如何发展一个更好而不只是更大的伦敦、如何建立更好的明日交通系统。


3.1 基础设施发展

即便是地下交通、轨道交通、国际航班密集的伦敦,也充满了对于交通基础设施不足的危机意识。目前,伦敦的旅游业和跨国公司的商务交流给伦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利益与机遇,而这些产业都依赖于国际航班线路和城市机场设施的发展。但目前希斯罗机场的承载能力已经到达极限,这将大大制约城市发展。以与中国的旅游业为例,德国和法国前往中国的航班乘坐人数几乎是伦敦的两倍。法国每年从中国游客那里赚的13亿,而伦敦只有1.15亿。这意味着伦敦从到达还是前往其他国家两方面都落后于其竞争对手。


同样的,尚且不足的交通连接还有与欧洲大陆的铁轨交通,这些连接英国各城市和欧洲的高铁系统,能帮助经济增长并保持差异化。



除了国际和伦敦各城市的连接,伦敦自身的轨道交通也是依次步向高密度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中心城区拥挤的本质是其能吸引更多的高技能工作者,尤其来自于高科技和创造型板块。这些板块依赖于密集的集团化生产、产业链联动或生产线。


因此,目前伦敦的策略是首先将中心城区进行更新,增加密度以承担更多人。其次,从伦敦中心城区向周围辐射,以公共交通枢纽带动区域发展,其中著名的如国王十字交通枢纽、伦敦塔桥交通枢纽,以及帕丁顿交通枢纽。最后,向周围郊区扩张卫星区域中心,增加区域中心密度。



在工作日,涌入伦敦中心城区的人口将近其人口的500%,而2050预计将有140万次班次每天早晨进入伦敦中心区域。这也就预示着大量的轻轨、地铁交通基础设施需要被建立,而更多的工作分布差异化需要被发掘。在伦敦中心(CAZ)之外建立新的高密度交通枢纽综合体可以创造更多的工作场所,可以为中心城区分担更多的通勤压力。



3.2 住宅与人口


目前来说,对伦敦发展限制最大的是高质量住宅的存量以及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生活服务的住房配套。而交通系统或许是这一挑战里的关键点,因为住宅问题本质上也依赖于人口流动和其流动方式的可持续性。每个大城市的发展都在试图平衡它的城市密度和其城市边界的扩张。因为资源本身有限,所以在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就需要首先确定哪些区域是城市最具潜力和发展空间的位置,并在这些区域扩大城市密度、开发更多的居住与工作空间。



相对的,这些区域的中心也就是交通发展最重要的枢纽位置。相适应的公共交通配套才能承担足够的人口定居和工作场所。而依赖于公共交通的城市多组团的发展能让城市人口、工作分布更加均衡。



另外,高密度也意味着工作的密集和生活配套的密集。高工资的人群更倾向于优质的当地生活配套与服务,因此以交通为导向的发展往往提倡交通节点的高密度,也是间接在吸引投资与服务人群。


不过,以上所提及的主要涉及到的是中心城区以及它能够带动的卫星区域。而对于郊区的城镇中心来说,它们作为购物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正在下降,而写字楼市场的低迷也让他们面临着挑战。
因此,对于这些之前的地区中心来说,它们应该思考如何脱离它们所扮演的传统角色。它们现存的优质公共交通站点、周边的高密人口聚集、与可达性强的公共社会服务仍然可以让这些中心发挥可持续的作用。但在今后的策略里,不能像中心城区那样一味增加住房密度,城镇应更多考虑再分配非居民性资源、公共空间和其他服务。



比起内伦敦,这些外伦敦城镇更加依靠于汽车交通。研究显示,密度越低的场所,人群出行更加依赖于私家车。不过外伦敦依然有潜力发展“公园城市”,如果配以方便的交通节点将会吸引更多人群前往定居



3.3 生活与步行体验


好的公共交通也意味着更好的生活。目前伦敦有三分之二的人都缺乏锻炼,而私家车的持有量与居民健康成一定的反比,所以鼓励公共交通可以增加居民更多的活动量。但这对于公共交通来说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如何创造更加宜人的公共交通与非机动车步行环境。



创造与人友好、以人为本的场所,改善安全健康的街道对于社区来说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体验。但同时也是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提倡更加健康环保的出行方式。



当然,还有安全的夜晚生活也是能够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频率。所以对于这类数据的分析可以提高节点周边的行走体验与公共交通的使用感受



3.4 科技


在私家车依然占比很大的状况上,清洁能源和污染驾驶无疑是改善这样交通环境。交流型科技和5G的发展,可以带动无人驾驶的发展。这些即时数据可以联动交通系统从而帮助控制交通导向,做出最优的交通解决方式避免堵塞。



目前,交流科技更多用于封闭型系统上,比如DLR或机场快速交通。但未来的发展可能让这些科技用于更加开放的交通模型上,比如真实道路。不过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比如如何保证安全性、如何让汽车能够应对行人和突发状况、如何让自动汽车与其他有人驾驶汽车相互协调、如何保证信号畅通即时、如何和道路基础设施结合、如何制定法律框架去让试验车型上路实验、如何与土地使用分配相结合。


但从长期来看,无人驾驶又有这些好处:帮助减少车祸、最大化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让行驶路线更加合理高效快速并节省能源、节省大量公交车的投入转而增加高效车流量、给私家车主提供新的出行选择、减少停车空间、给老弱病残和年轻人更多的适用性、高效合理分配资本。



实际上,虽然什么时候能用上真正的无人驾驶还有难度,但很多该技术的某些元素和特征已经被应用于现在的汽车上,比如自动安全措施和交互巡航系统。下图我们展示了可能近期实现(安全行驶范畴下的许多模式,比如自动紧急刹车、辅助型自动驾驶)
可能中期可以实现(政府批准全自动无人驾驶,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需要称职司机监督无人驾驶,到部分出租车应用无人驾驶技术,到最后全部无人驾驶)
需要长期研究(自由市场模型产生日益增加的交通压力、中央控制系统的完善以制定更好更安全路线、分享系统的开发减少汽车持有量、道路使用者与使用习惯的改变)



另一个与无人驾驶有关的基础建设是道路系统的优化。无人驾驶科技虽然先行,但道路的优化与重要堵塞点的梳理是为无人驾驶增加更多的可行机遇。研究道路拥挤程度和堵塞节点可以让基础建设有的放矢,这些节点不仅仅需要优化,还需要增加更多的交通模式引入,比如自行车、步行通道以及地铁站。



这样的道路研究还可以方便公交车路线的设置和出租车的调度,最大化利用地面公共交通。



回到交通科技,大数据的持续发展可以让基础设施系统更好地分析形势;3D的可视化系统可以帮助规划与交通设计,并可以让事故发生时可以更快处理;地下测绘系统可以如“微创手术”般整理和维护地下设施;交通管理系统可以帮助实时预测交通堵塞并优化路线;停车系统的优化能提供更多停车信息,避免找不到车位而在增加道路压力;



另外还有一些黑科技可能应用于道路系统,比如太阳能高速公路,这些嵌在公路上的太阳能板让道路能够在白天也产能。还有Kinetic pavements,是一种可以产能的道路,目前已经应用于一些购物中心。还有在建设道路等基础设施上的一些科技也可以帮助更快速的新建或调整道路。




04

数据整理与改善策略



在我们应对交通问题的时候,数据是可以作为依据的。比如在高峰期站着的人数,可以以此来判断线路的繁忙程度。其次是24小时的乘客总量,对于规划和调整地铁线路至关重要。


数据另一个最大的功能就是横向纵向比较。比如添加重要线路的前后对于交通状况的影响。重要铁路线路可以减少地区的通勤时间,并同时增加地区的可达性。下图就是伦敦在加入Crossrail2前后的可达性、通勤时间分析。



这也可以看出,对于未来地铁基础建设,一方面要完善基础线路网络,另一方面还需增添重要的交通枢纽节点,并加大和改造已建的重要节点的应用,增加节点的周边建设密度。


而在城市建设中,筛选这些节点也非常重要。需要比较各个地区的价值以激活最有潜力的地带。比如许多原有的工业区,经过策略性改造之后将有可能成为新的重要地区。这些地区就是新城市重要的复合使用场所。因为工业区本身容易改造、占地面积大、方便组织管理的特征有利于作为城市更新的激活点。



综上所述,如果我们把伦敦地区的交通改善策略看作是看病治疗,那就是一套联合组合拳。


最开始是从国外或周边重要城市输送新鲜血液并完善这些链接;这些来自国外的资本、游客将为刺激大伦敦地区的繁荣,所以在这一步,连接好机场和欧洲大陆铁轨就非常重要了。



接着与周边卫星城建立联系,构建大伦敦铁轨轻轨交通系统。为伦敦的生命补给绿色养分



其次,布置好完善的公共交通网络,增加各地可达性。就好似打通全身经络,血液循环。



再者针对淤血不通的地区,尝试打通经脉,让所有节点不再孤立;对于有河岸的城市来说,连通河两岸非常重要。



重点位置针灸式扩大疗效,在老旧地区进行复兴;有些引入商业,有些引入绿色公共空间,有些鸡尾酒疗法采用混合式产业更新



当新的节点确立之后,还需要沿着新的节点布置连通的新线路。这样的全身疗法可以让多节点联动,以整体化带动差异化。



紧接着就是围绕着每个节点进行分期开发。加大密度,增加居住区和服务区。以交通为导向的定点开发



后续再通过大数据等科技进行健康管理。城市3D建模与数据库可以便于后期对交通的调整与优化管理。


城市的交通与发展相辅相成,一是道路基础设施的优化与重构,二是公共交通的梳理与连接,三是重点枢纽节点的开发与合作,四是科技的发展与反哺。


参考文献:LONDON INFRASTRUCTURE PLAN 2050: TRANSPORT SUPPORTING PAPER, MAYOR OF LONDONSMART CITIES, MICHAEL BATTYSMART LONDON PLAN, MAYOR OF LONDON

本文转载自建筑手帐C, ID:archipocket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

媒体合作  城管先生  / 1992152618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