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大街的时间拼图,交叠历史与现实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Roca Gallery乐家艺术廊 Author Roca Gallery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
重新认识前门大街
走在前门大街上,很多建筑上都悬挂着对应位置的“历史照片”。这些图像多数来自1955年北京市规划局四位摄影师对前门大街立面的拍摄。仔细观看这些图像时,却发现它们与眼前的建筑并没什么联系。
人的大部分感知是通过视觉实现的,我们的记忆由此被塑造。属于影像的记忆,也依靠现实的图景而建立连接。然而,当我们在城市空间搜寻无果时,记忆的空白和断裂,就由此产生……
城市造像计划
“城市造像计划”第五期,由神奇建筑研究室——朱起鹏团队和coppak studio——朱雨蒙,为我们带来《前门大街的时间拼图》。他们用建筑学方法,还原了1955年照片中每个建筑的立面图;同时用动态影像,记录了2020年这段街道的形貌,并把它们与1955年的立面摄影并置。那些曾经真实的图像和空间,出现在当下城市生活的背景中,很多奇妙的场景发生了……
特别鸣谢1955年留下这些珍贵影像的摄影师:陈肇宗、夏允恭、郑德洪、侯凯沅,及赵树强先生的整理。他们留下的宝藏,促使我们不断发现这座城市。
《前门大街的时间拼图》创作者:朱起鹏、朱雨蒙、金泰霖、许志杰、吴佳艺等。
01
前门大街的记忆
“珠市当正阳门之冲,前后左右计二三里,皆殷商巨贾,前门大街设市开廛。凡金银珠宝以及食货如山积,酒榭歌楼,欢呼酣饮,恒日暮不休。”
——《春明丛谈》俞清源(乾嘉)
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曾是皇帝出城赴天坛、山川坛举行祭祀典礼的御路。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建外城后,成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
▲ 18世纪反映前门大街面貌的绘画(《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
在城市建制上,明北京城突破了元代所遵循的“前朝后市”,前门周围以及南至鲜鱼口、廊房胡同一带,鲜活热闹的生活气息往前门蔓延和聚集,盖过了庄重肃穆的政治氛围,前门大街由此成为了一条商业街。
各色集市、各地会馆、旅店、货栈、戏园等聚集在这条845米,宽20米的街道两侧,车水马龙,行人如织,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延续了几百年。20世纪50年代初,前门地区共有私营商业基本户800余家。前门大街东侧从北往南有大北照相馆、庆林春茶叶店、通三益果品海味店、力力餐厅、天成斋饽饽铺、便宜坊烤鸭店、老正兴饭庄等店铺。
20世纪60年代之后,前门大街上的店铺经过多次拆改,已经失去了原有风格,多数建筑因年久失修毁坏严重,历史风貌几近丧失。但它仍旧是一条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老街区,不论是在城市空间位置上,还是在城市历史文化上,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分量。因此现代式样的商业场所仍在逐步出现,前门大街也还是热闹非凡。
为了迎接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06年底北京市政府正式启动改造修复工程。在实际操作中,前门大街两侧的建筑被尽数推到,整体重新设计重建。大量历史悠久的建筑与地点被拆除,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争论。历经两年多,前门大街在北京奥运会的前一天2008年8月7日正式开街。
开街至今已十二年。被寄予厚望的前门大街,又经历了数次转型与商业改造,却始终无法焕发出属于它的活力。
如今的前门大街,被当作北京旅游的一处地标。外地游客试图在此探寻“老北京文化”时,本地居民却鲜少光顾。
02
通过影像进入历史现场
当作为建筑师的朱起鹏,行走在一条街道上,走进一栋建筑,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建筑的空间和形制,更吸引他的是建筑蕴含的信息。以及信息背后承载的城市历史与记忆,所容纳的人和生活。他与其工作室也一直在做北京城市历史文化和建筑的研究,通过文献、影像和舆图,复原那些曾经的场所不为人知的面貌和体验。
朱起鹏:可能就是因为前门大街的地位太重要了,所以大家对它的改造很重视。但在这备受重视的改造之后,它却成为了一个有些奇怪的存在。无论在商业的实现,还是人们的观感上,大家对它都有一些争议。也在肉眼可见的情况下,前门大街在这个城市里的地位不如原来那么重要了。它为什么会这样变化,到底是哪些因素促使它变化的?这让我很感兴趣。
前些年,我们见到了一套图像,那是1955年北京市规划院拍摄的整个前门大街的建筑立面。因为前门大街一直有很强的历史属性,但这种历史一直是模糊的,大家只能通过一些局部的照片、一些人的描述、一些文字记录,去拼凑它的形象。但1955年的这组照片,直接把我们带到了现场。
它们从街道规划设计的视角,展示了每一个临街建筑的立面,非常客观,非常真实,有着无穷多的细节。当我们把这些图像拼合成整个街道的图像,就形成了很有场景感的表达。它给我们很大的触动,一下子有了非常多的研究工具和研究维度,让我们去进一步认知它。
我们认知一个场所或者空间,有很多的工具和方法,比如说动态的、静态的、影像的、声音的,甚至还有气味的。对于前门大街这样一个场所来说,选用其中的几种方法,是不大可能带你进入现场的,但是它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朱雨蒙老师在创作现实影像的时候,有意识的在强调变化。比如,历史照片和现实影像交替的过程,是一段一段的在渐进式变化。你有时能看见一个现实场景中的人悄悄走近了历史中。
03
以冲击和矛盾带来反思
朱起鹏:前门大街,是条有比较沉重历史包袱的街道。所以,在它的改造中,会尤其申明要保护历史风貌,对外宣传中也会强调现状对历史的面貌的还原。但这些说法是非常抽象的。但当有了1955年的历史照片,这种说法就很容易被放到一个客观层面去认知。比如,我们会发现其实差别很大,甚至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人们其实是在按照一种想象的历史状态去做所谓的“还原”。
我们觉得这种图像传递的失效是很有趣的,到底人们提取了1955年的哪些元素嵌入到新的街道里面,促使他们认为这传承了历史。这是一个从客体化成主体,然后主体又反馈为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其实是我们对于城市很多看法的体现。
既然当时的决策者和设计者,认为他们描摹了历史的面貌。所以我们也尝试做一遍这个工作,神奇建筑研究室就用一种最笨的办法:把1955年的街道立面照片还原为三维电子模型,然后再反馈为CAD立面图纸。其中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第一次拥有了立面图纸。我们将这些图纸与现在和过去影像并置,就发现一个清晰的变化过程。
前门大街的建筑,是城市的普通建筑,它们几乎从未进入过建筑史的视野。所以我们对它们的认知从来都是模糊的。由这种认知形成的反馈也是模糊的。我们看上去那么努力的强调一个场所的历史性,却并不能把相应的信息传递给进入者。原因到底是什么?在这些图像拼合起来的场景中,我们可能会发现一些端倪。
从另一个角度说,很久以前的一个物理空间和当代的物理空间,可能会在外观相似的同时又截然不同。两者的联系,并非单纯的形式模仿可以实现。电影布景的一些手段,能创造图像,但并不能塑造城市。即使是非常逼真的模仿,可能也无法创造类似的城市氛围,这也正是建筑学的瓶颈。因此前门大街的疑惑,并非是单纯图像上的疑惑。这背后还有更复杂的过程。
我觉得,我们的这次尝试,仅仅是希望呈现某种冲突或矛盾的一个切片。但它预示着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城市中历史遗产的真正意义,和我们对待它们的方法与态度。
丨活丨动丨信丨息丨 Event Informatiom
展览时间
2020.10.15 - 2020.11.15 城市造像时段:每日 06:00 - 24:00 室内开放时段:周一至周五 09:00 - 18:00
展览地址
北京东直门外大街46号天恒大厦A座一层
Roca Beijing Gallery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城市设计特约编辑招募计划,后台回复“特约编辑”。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