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设计 2023-02-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远届 l 设计补完计划 Author 远届Medi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也就是常说的大英百科全书,是全球在历史和声誉方面均屈指可数的百科类出版物。如今其内容已可在互联网上公开查询,使用体验和查看Wikipedia (维基百科)几无差异,但因前者作者通常为权威人士,在学术议题上的介绍要严谨和深入不少。

在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这样一个跨学科领域,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各有侧重、每所大学的教育方针也有差异。在很多时候,其与城市设计(Urban Design)和城市研究(Urban Studies)常被放到一块讨论,有时还不免有所混淆。

因此在本系列的第一篇文章,笔者想以《正义城市》(The Just City) 作者,哈佛大学的苏珊·费恩斯坦(Susan Fainstein)教授执笔的大英百科词条为引导,带大家一起了解在英美学界泰斗眼中的,城市规划学科的学术定义、历史沿革以及相关议题。

本系列文章会先概述原文内容,再在后面添加加上笔者自己的理解和讨论。




1.什么是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的定义
在文中第一句话,作者定义到:
Urban planning, design and regulation of the uses of space that focus on the physical form, economic functions, and social impacts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and on the location of different activities within it.
城市规划是对于空间使用的设计与规制。而空间使用关注其对城市环境及其内部活动之区位的物理形态、经济功能以及社会影响。
作者接着解释到因为城市规划基于建筑、工程、社会以及政治议题,它可以被技术、公共政策、社会参与、以及学术领域作出不同的定义。
城市规划既关注新的土地开发,又关注既有都市的更新。其实践涉及设立目标、收集与分析数据、预测、设计、战略思考、以及公共咨询。而近几十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可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城市规划的技术手段与关注方向。
现代城市规划起源于19世纪末反抗由工业化导致的城市混乱的社会活动,那个时期的理想家们描绘了不少关于理想城市应有环境的愿景。而发展到当代,规划师们更关注怎样去平衡社会平等、经济增长、环境感知以及美学表现的需求。
城市规划的产出可以是整座城市或区域的规划、社区规划、项目规划、或者各种政策选择。虽然有让规划脱离政治的努力,成功的规划依然需要创业方与政策方的支持。目前公私合营(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的影响力正在增长。
城市规划教育
英国教育于1909年首创于利物浦大学,而北美则于1924年开始于哈佛大学。该学科主要被授课于硕博(postgraduate)阶段,且不同学校的课纲之间有大幅度不同。一些项目关注传统的物理设计与土地使用,而另一些(尤其是提供博士教育的学校)更倾向于关注社会科学。
作者随后又强调本学科的理论内核多少有些飘忽不定。其最好根据讨论议题来定义,而不是强调某一绝对典范或既定视角。
有代表性的议题包括公共利益的识别与表达、理想城市的物理与社会特征、实现规划之改变的可能性、通过沟通达成共识与实现目标、公民在城市塑造方面与官方及投资者的竞争、以及在方法层面使用定量方法与"理性模型"的合理性。
大部分规划学位项目设有环境政策、交通规划、住房、社区以及经济发展方面的应用课程。
笔者拓展
可以看出英美学界对城市规划的定义是相当宽泛的。文中提到了建筑、工程、社会与政治四大板块,在今天各国规划教育系统中也能其中看到的不同侧重,比如偏建筑训练的国内系统、偏工程思维的日本系统,以及关注社会与政治的英美系统等等。

作者还提到规划师在平衡社会平等、经济增长、环境感知以及美学表现上的使命。同样地,依照各地状况不同其侧重点也会跟着改变。发展中国家可能更倾向于经济增长,发达社会往往转而关注环境与美学,而阶层分化的社会则格外重视社会平等。

在教育方面,本文提到了学科理论内核的不确定性与多变性,以及学校课纲的差异性。因此对于正要踏入本行业的学生们,有详细了解和规划学习内容的必要。




2.城市规划的发展简史




早期历史
早期城市规划的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其余地中海地区,以及南北美洲的考古遗迹中均有迹可循。这时的城市已经出现功能分区、规整布局、象征建筑及排水系统等特征。
而在中世纪的欧洲,以教堂、封建权威或贸易枢纽为中心的小镇要比大城市更常见。这些小镇卫生及人居环境堪忧,并以种种标准将居民分割。这些小镇是中世纪至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城市的主流,但包括巴黎和佛罗伦萨在内的许多著名大城市也在这一时期开始建设。
文艺复兴之后理性意识兴起,以军事工程或炫耀荣誉为目的城市规划开始出现,尽管这些进展在居民健康方面的建树乏善可陈。而这些理念也流传到了新大陆,其代表即皮埃尔·查尔斯·朗方(Pierre Charles L'Enfant)的华盛顿特区及威廉·宾(Willian Penn)的费城。
工业革命与都市更新
在欧洲和美国,工业革命带来了高速人口成长、不受束缚的商业投资、巨大的投机利益,以及疏于管理开发影响的公共政策。城市开始飞速扩张,其中却伴随富人之奢侈与穷人之困苦的尖锐对立。这些困境最终在美国引发了进步运动,其中便是其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在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的种种卫生状况、人居环境及社会问题的挑战下,城市规划在立法和设计层面均崭露头角。其象征之一是城市公园被陆续建设了起来。
而在法兰西第二帝国,奥斯曼男爵(Baron Haussmann)将巴黎的中世纪格局重构为更美观与通达的城市形态。其同时却也针对富裕阶层建设住房,并将穷人驱赶出巴黎市中心。作者认为这样的城市更新方法在欧美盛行到了20世纪末,并仍然会在发展中国家持续下去。
当欧式宏大规划愿景流传到北美,演化为城市美化运动。以1893年芝加哥哥伦比亚博览会为契机,以丹尼尔·伯纳姆(Daniel Burnham)的芝加哥规划成为其中代表。而与欧洲不同的是,美国城市美化实践背后是被限制的行政力量,以及较弱的商业盈利性。

同期住宅、交通与国际规划

与城市更新潮流并行的,是19世纪末社会改革家霍华德(Ebenezer Howard)发表的田园城市理论。在美英当时的住宅规划中,其在城市形态、功能分离、绿地供给等思想有着深远影响。其还论述了有关于生产的社会主义改良,但更多是其设计部分在世界流传开来。
本文还提到交通科技可能是对城市形态影响最大的因素。从马车到机械车辆的变革,让工人们能沿放射线状居住区到市区通勤。然而私家车的兴起也在老城区带来道路堵塞,这促使在20世纪初,纽约、伦敦及巴黎等地的地铁建设与道路加宽工程如火如荼。在这一时期许多市政府开始设立规划部门,美英及欧洲大陆陆续在政策立法及专业讨论等方面取得进展。
同时殖民列强的规划思想也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旧英属殖民地方面,印度德里、肯尼亚内罗毕以及津巴布韦哈拉雷均有西式规划的过去实践。其中新规划出的西式新城与保留原本文脉的旧城风貌形成对比。旧法属殖民地有不同审美,其背后的逻辑和影响却是类似的。
笔者拓展
作为《正义城市》的作者,费恩斯坦教授的行文是富有人情味。尽管其论述基于美国与欧洲的从上至下规划实践,但她一直不忘对弱势群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关注。

尽管在封建传统社会有早期实践,现代规划的历史却并不算久。工业革命中先行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才开始设立规划机构、法规与教育,发展中国家则约晚半个世纪。

城市规划实践有较明显的时代精神。20世纪初的混乱治理反应了对工业化所致挑战的应对,而后面的二战后新城开发反应了人口爆炸时期对大规模住房供给的追求。




3.城市形态议题



功能分区与辖区控制
在二十世纪初的工业化大城市,工厂与住宅彼此相邻、租客挤住狭小的空间,因此对建筑形态和土地使用的管制开始涌现。分区减少了城区内的混乱与失调,同时也拉长了不同地点之间的移动距离。美国的分区实践更是在鼓励单户住房,而阻碍廉租房开发方面引发争议。
与美国分区(Zoning)并行的是区域控制(subdivision control)。其将未开发的土地至于公共规制之下,它通常影响区内设计、并引导新建街道遵从城市总体规划。一些区域规划还要求私人开发商提供街道、游乐及学校设施,并支付建设这些公共设施所需的大部分费用。
新城开发
在二战后的欧洲,从西边的英法到东边的苏联均开始盛行政府主导的新城开发。这些形态在各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和建成形态各有不同,但除苏联外大部分更关注住宅开发。
在同期的美国,新城开发通常由私营部门开展,加州尔湾(Irvine, California)与佛罗里达州滨海(Seaside, Florida)等地是其中代表。不过在此之前,弗雷德里克·奥姆斯德 (Frederick Law Olmsted)设计的芝加哥郊外住宅区就已经有新城相关特征。
而在亚洲,一方面西方思潮的流传造就了勒·柯布西耶设计的印度昌迪加尔等新城。另一方面多地政府开始寻求通过新城应对城市的人口与经济扩张,其代表即为上海的浦东新区。然而在很多其他发展中国家依然受困于政治和经济问题,以至城市环境依然较少被关注。
笔者拓展
作者介绍分区和区域控制的影响时,从不同方面分析了其正面与负面影响。这样的思维在城市规划这样一个要分析和调解复杂社会问题的学科是非常有价值的。

在西方国家内部,在规划与开发的实践上也是有不同的文脉和侧重的。大政府的欧洲与小政府的美国分别代表了两套前沿思路,其又分别影响了其他一些国家。





4.规划的观念



战后观念
以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思想为基础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ongrès Internationaux d'Architecture Moderne, CIAM),以及德国的包豪斯(Bauhaus)学派,共同引领了高层现代建筑搭配广阔绿地形式的大规模且相对花费适中的城市形态的兴起。
另一方面帕特里克·阿伯克朗比(Patrick Abercrombie)起笔了大伦敦规划,其中规划绿带和新城并控制内城人口的的理念在欧洲有深远影响。而美国的郊区开发由私营部门主导,虽然其中有功能分区和区域控制,广域规划的缺失促使了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发生。
规划与政府
各地政府规划部门有所不同。在美国,只要符合基本分区规定,开发商有较大的开发自有。而在欧洲大陆,政府是中心化的,因此有更强管控权力。在英国,地方议会掌控规划的基本权力,而规划部则负责执行和建议,而开发商在不符地方规定时有上诉中央的选项。
美国规划机构在二战后几经演变,但性质上强调地方规划与经济发展,且与私人开发商合作的属性很强。与其形成对比的是北欧,其中央政府会制定关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规划。
模式的竞争
二十世纪中叶的规划强调全面性(comprehensiveness),比如对土地、交通、住房及设计的协调。而在其他开发相关学科(比如管理科学与运筹学)的影响下,学术界的规划师发展出了理性模型(rational model)。其运用科学方法较专行地制定目标和方案。
而现代主义和理性模型在其诞生后很快就受到质疑,首当其冲的便是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其批判了使用高层与绿地将原本城市替换的开发,并强调城市的生机与多样性。在1960年代社会运动后,更多相关抵抗开始浮现。
到了二十世纪末,欧美的规划界开始将以雅各布斯为代表的一系列思想纳入其实践原则。然而在发展中国家,前者早期的现代主义主导的规划模型依然维持着重要地位。
笔者拓展
二十世纪上半叶各类规划思想在西方各国遍地开花。其中既有基于建筑尺度的实践者(柯布西耶),也有基于社会尺度的实践者(霍华德与阿伯克朗比)。

作者在此提到美国与欧洲规划实践之间的区别。美国的私营主导、自由开发与经济优先思维,与欧洲的政府调控、利益平衡与福利关注形成差异。

欧美经历过"理性模型"的主导及其批判,在今天更强调人性化与多样性。而在发展中国家,"理性模型"可能依然在根本的发展层面扮演重要角色。




5.规划的当前进展



当代规划
二十一世纪开始的规划并不遵从某种典范或既定目标,其实践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参与规划(participatory planning)在欧美兴起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然而其支持和形式在不同城市有不小差异。国家之间更是随治理模式的不同,在如何进行规划上有不小的差异。在相关的沟通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实践下,规划师身份则从专家演变为参与者。
作者总结到,规划师的大量不同工作、统一过程和目标的确实、以及不同国家和城市的模型差异造就了当前城市规划实践的多种形式。然而能明显观察到的一个共识是: 虽然最初的功能隔离的分区原则在很多地方依然盛行,功能的融合(尤其是商业、娱乐与住宅在市中心的设置)正在各地受到更多的赞扬。
目标的变化与新多元主义
从二十世纪末起,美英的规划迎来了新景象。在工业萧条的美国地域,经济规划师站到了实践前沿,而强调蔓延控制、混合使用和公交引导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也开始崛起。在英国,则由查尔斯王子等人推动起了设计复古的新传统规划(neotraditional planning)。
目前还有其他一些变化。首先当代规划愈发否认万灵药式方案,转而重视地方差异。然后在发展中国家,规划师们开始关注升级而不是替换一些岌岌可危的建成环境。最后又由于全球的市场化政策,规划师开始寻求通过市场和私营部门提供公共设施和解决公共问题。
规划从一开始就有一个隐含的假设:“一个拥有良好设计和全面规划的城市会是在社会层面表现良好的”,这一定程度上算是物质环境决定论。后来规划变得更温和,开始淡化物质环境能深远地影响社会行为的信奉。然而规划实践依然通过公共政策来创造更加公义和有吸引力的物质环境。其就算不决定性地改变社会行为,还是能助力提升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质量。
笔者拓展
文中最后再次总结到规划是一门多样的学科,在不同区域的实践有所差异。西方规划在参与规划与沟通规划的潮流中话语权的丧失,也开始被不同学者探讨与检讨。

新城市主义与新传统规划均在对现代主义建设之城市的反思中诞生。目前声势鼎沸的公交引导开发(TOD)与精明增长(Smart Growth)等实践均与其有密切联系。

地区差异与时代变迁把规划实践切割成了很多碎块。发展中国家的规划该是什么样的?公私合营式开发是否可持续?etc. 每一个问题往往都需要大量验证和探讨。

最后一段作者把注意力放在了物质(physical)与社会(social)规划的简单讨论上。回到文首的四个学科,其刚好两者兼具。今天的规划还需对两者都有一些关注。


感想总结
这是很难得的一篇以相对精炼的方式对城市规划的定义、历史和议题进行总结的文章。很适合刚入门的学生和普通大众一读,以对这个行业和学科有较全面的基本了解。
国内的建筑和规划学科联系紧密,规划学生做设计和工程为主的物质规划比较常见。这篇文章中对基于社会科学之规划的讨论可为大家提供一些实践拓展的思路。
费恩斯坦教授的论述是基于美英的,对欧陆的论述都不算太多。因此全球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还需要注意文章的语境,并比对自己的环境和工作进行思考。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全球皆准的。本文贯穿全文的相关思考,比如对巴黎更新的评价,对当代实践也非常有意义。作者在都市更新方面著作等身,推荐大家有空一读。

目前城市规划实践在发达国家内部有路线的区别,其可以有一定互补性。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和改革,基于本地状况博采众长及取长补短会是很有意义的。

关于都市文摘 UrbanDigest

「都市文摘 UrbanDigest」是深究壹贰板块针对城市相关文献解读的系列。关于文献,我们会选读城市相关学术著作并概述原文内容,从学术层面让大家更加融入城市规划、城市研究和城市设计的语境,搭建城市相关知识框架;文献之外,笔者将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讨论,尝试在本文献基础上做一定程度的延伸和拓展,以供启示和讨论。




关于作者
 

- 刘雨迪 -


东京大学城市规划博士研究生

硕士毕业于哥大MS.UP项目(Urban China Network组织负责人)

及UCL Bartlett School of Planning MRes项目

本科毕业于UC Irvine城市研究专业、辅修规划和政治



关注 远届 l 设计补完计划


点击图片,阅读城市设计近期热门文章 ▼


* * *


  欢迎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号 “什么是城市”  Whatscity  




了解更多城市设计的报道资料,请在后台回复“搜索”,调取城市设计号内搜索页面。了解更多城市设计提供的设计企业合作服务,后台回复关键词“设计企业服务”。

城市设计,以专业的立场,前沿的视角,洞察社会文化的建筑现象;用及时的评论,深度的解析,搜罗来自各个领域的设计原料。致力于成为泛行业的城市文化与设计知识杂志。后台回复关键词“媒体合作”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