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在还有人给娃灌肠退烧?肾衰、休克、死亡风险先了解一下!

欧茜 欧茜医生 2022-11-24

点击上方 ▲ 关注「欧茜医生」了解更多育儿知识


灌肠退烧,简单说就是通过往肛门注入液体或药物到肠管的方式来快速退烧。


这种退烧方式曾一度被认为是“比口服给药更温和、无副作用”,在家长圈里十分流行。现在随着育儿知识普及和安全意识的提高,基本没什么人这么干了。


——你应该也是这么认为的吧?然而,灌肠退烧其实未曾消失。在一些县城、乡镇的小诊所、卫生院,部分医护人员仍在用这种方式给孩子退烧。



灌肠退烧是真不可取啊。如果你身边有人推荐你这么给娃退烧,千万别答应,因为可能带来不可预料的危险。


液体灌肠退烧
不必要且有风险

灌肠退烧基本上分两类,一种是灌入低温液体(如冰水、盐水),二是灌入药物(激素、抗生素、中药注射液等)。

前者风险看似小一些,但其实并不可取。往肠管灌入低温液体,确实可以带走身体一部分的热量,让孩子体内的温度快速降下来。但这种方式同理于温水擦浴,降温效果是暂时的,不触及体温调定点,没法真正退烧。过一会儿身体又会开始产热,又烧起来,甚至可能比原来烧得更厉害,孩子更不舒服。

国内相关指南也提到,冰水灌肠造成患儿寒战、血管收缩、能量消耗及常有较严重的不适感,不常规推荐用于退烧。灌肠的过程本身就会给孩子带来痛苦,如果出现操作不当,还可能引起穿孔、出血等肠粘膜损伤。


对于普通的发烧,“退烧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观察精神状态”足以应对,而如果是39°C以上的高热,伴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等表现,建议及时就医,请医生评估病因,采取有效治疗,而非粗暴灌肠。


灌药物退烧?
孩子承受不起!

和口服给药相比,灌肠给药并无明显优势,没有证据表明其最终的退烧效果会比口服给药更好。

而在安全性方面,所谓“不经过肝脏代谢更安全”的说法也属无稽之谈。无论哪种给药方式,药物都是要进入血液去到肝脏代谢。灌肠给药不容易精确计算剂量,所使用的药物成分又多复杂,过量、错误用药大大增加了儿童肝肾受损的几率。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发生过的案例。

2018年,荆州半岁男婴因发烧到当地卫生所就诊,用中药灌肠退烧,几天后突发急性肾衰竭,全身多脏器受损,被转入ICU,后期透析花费超30万。

2019年,黄冈6岁女童高烧40°C,在家附近的小诊所用“中药秘方”灌肠后身患脓毒血症,肾功能衰竭,还出现了休克症状,生命垂危,经抢救后恢复。


2020年,九江7个月婴儿因咳嗽被带到附近中医门诊部接受了2次灌肠治疗,次日孩子手脚冰凉、嘴唇发紫,而后突然身亡。

2021年,蚌埠女童发热不舒服,到家门口小诊所两次灌肠后发生抽搐,后持续昏迷,在ICU治疗一个多月后才醒转,但脑部已受损,治疗费用超25万。

脏器受损、休克、高额的医疗费用、甚至于生命,盲目灌肠退烧的代价不可谓不大。然而即便如此,还是有人要选择闭目塞听,抱着侥幸心理让娃冒生命危险。在他们眼里,灌肠退烧出了事是医生的问题,找“靠谱”医生来干就可以了。

真是这样么?灌肠退烧本身并不是一种正规的疗法,从未获得国内外权威机构和相关指南的认可,也没有相应的规范性文件指导操作和用药。现在灌肠退烧用什么药、怎么操作,基本出于医生本人的临床经验前辈同行的口授亲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均未获得实验的验证,患儿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

而医生常用的几种灌肠退烧药物,如抗生素和抗病毒药,在这里基本上都是滥用,孩子很多情况下是不需要用到的,即便用到也不该通过灌肠给药,盲目用药会增加孩子过敏、耐药的风险,甚至可致肠道菌群失调,发生肠道感染;

糖皮质激素本身并不用于退烧,国内相关指南也已明确指出反对其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至于中成药、中药注射液,这些药物的成分大多复杂,经灌肠给药(口服也不推荐)会大大增加孩子的肝肾负担,甚至带来生命危险(详见前面的新闻案例)。

总的来说,灌肠退烧这一疗法本身就存在极大的安全漏洞,我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强烈反对家长们带娃尝试!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发都只是小问题,可以自己好起来,也不会烧坏脑子(不超过41℃),千万不要为了尽快退烧,而伤了孩子的根本啊。


医生妈妈说在最后

灌肠的正规应用范围,并不包括退烧,医学上更多用于清洁肠道,比如在某些手术、检查前,病人需要灌肠来排空肠道,保持相对清洁以便后续恢复。而这种应用才是正常的、对患者真正有利的灌肠。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糖皮质激素,特定病情下症规范使用,也对孩子的恢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它们原本都不是坏东西。只是在错误的应用场合之下,被一些人用错误的方式组合成错误的疗法,反而成了害人的东西。作为家长,我们怎么避开这种坑?

很简单,凡是宣传比常规疗法“好得更快”、可以“一步到位”的东西,首先留个心眼,不要盲目跟风,建议先查查资料,有条件可以问问专业人士,全面了解后再做决断。很多时候,这可以帮你省下很一大笔钱,躲过不必要的灾祸。

end免责声明:本文数据更新于 2022年10月。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医疗、健康、用药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对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注:封面及正文图片来源公众号后台、网络。

推荐阅读

宝宝口水疹反反复复?记住这几个预防要点


娃喝AD钙奶,和补维AD钙有什么关系?

关于酱油的这些传言,医生妈妈给你确定答案




点击   阅读原文   咨询医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