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绩不好全怪孩子吗?父母也有课要补!

2016-05-24 光明觉照网 慈悲月光

前几天,同事谈及上初二的孩子时,一脸无奈和愁苦。


天天的补课,夜夜的晚睡,爸爸开车接送,妈妈做饭侍候,儿子则如同考试的战士。中考的压力比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假期到现在,补课不断,全家人疲惫不堪,成绩和名次却差强人意。孩子拼着、父母熬着、全家人都在盼着,都希望能有好成绩,被理想的学校录取。这是周围同龄人家庭的常态,日复一日的生活就这样被负累着。


一张张稚嫩的脸上,写满了这个年龄本不该有的疲惫和压力,一个个家庭也为了一纸“金榜题名”而承载着不堪的重负和煎熬。由今之学子之焦灼,我却想到了古代学问人的风貌。记得一篇文章提到的古人科举考试中,能在全国脱颖而出的佼佼者们,除了读书人自己德行好和十年寒窗的刻苦用功外,其父母、祖辈无不是广行善事,厚积阴德。


现选几个例子,加以佐证。


一、父子四进士


明朝有一位官员叫王稳,遇到不归他管辖的邻郡遭受大旱灾,百姓多受饥饿。王稳立即打开本府仓储,发放粮食,赈济灾民。同知陈熙表示反对,王稳正色坦言:“《春秋》之义,救灾恤邻,彼民犹吾民也。”因而使得这些饥饿的百姓不致受饥荒之苦,度过了难关。在王稳之后的几代,出了一位叫王宗沐的玄孙,大振家风,光大其族。从王宗沐开始,在浙江的临海出现了一个“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的盛极一时的明代王氏家族。


二、“国宝”级的陈垣


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字援庵,广东新会人,勤奋好学,无师承,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有成就,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1951年11月,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后,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举行国宴时,与陈垣同席。毛主席向别人介绍说:“这是陈垣,读书很多,是我们国家的国宝。”相传陈氏的祖先带领村民开渠筑堤,为民造福,因为河堤两岸皆是用石头筑叠,后人为缅怀祖先之德,故命名石溪,后改称石头,一直至今。石头村的人对陈垣的治学虽然不是十分了解,但十分熟悉他的身世。陈垣的祖父早年开药铺,喜欢乐善好施,经常赠药给穷苦村民,村民至今仍津津乐道。


三、世德书香,科甲相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曾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的位置,为官务实爱民,他的政绩卓越。在《宋史》的《范仲淹传》中,写史者对他很高的评价,说他“内刚外和,很孝顺。母亲活着的时候还很贫穷,后来虽然发达了,但是除了宾客来访,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够用而已。而好施予,泛爱乐善。开设义庄,以供养贫弱的族人。”就是说,范仲淹也是一位乐善好施的慈善家了。民国高僧印光大师曾这样评价:“能世守先德,永久勿替者,唯苏州范家,为古今第一。自宋文正公(指范仲淹)以来,直至清末,八百馀年,家风不坠,科甲相继。可谓世德书香之家。”


四、父子翰林,兄弟翰林


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山西泽州人,顺治十五年进士,担任过礼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学士、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重要官职。关于陈廷敬的祖辈,他的高祖陈修,隐居乡间以耕种为生,把多余的粮食捐助给贫苦的乡民。曾祖陈三乐也过着隐居的生活,不倦地做善事。祖父陈经济也是重孝义的人,在一方很有德望,凡是乡人有争讼,他以几句话就能调解,使相争的双方都十分信服,在当时有“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的美誉。陈家因为累积几代人积德修善,明清两代,先后有九人考中进士,六人入翰林,三十八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做官。陈氏子弟大多政绩显著,百姓赞誉,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况,堪称清代北方文化巨族。


五、一门三院士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佛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号镜泉,是一个秀才,乐善好施,热心当地的公益事业。他见村中道路坏损,便带头把节省下来的钱捐给村里修路。他还懂医术,常为乡人诊病,遇到贫穷的病人,他不但不收取钱财,还赠医送药,因此深得村民的好感。他常教导梁启超,做学问的目的,在于“修身济世”。他乐善好施的“余荫”,使得孙辈中不但出了一位梁启超,梁启超的九位子女也个个是才俊。其中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因此有“一门三院士”的美誉。


由此可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确是人世间的一个真理。


民国高僧印光大师曾作过这样的阐述:“历观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孙必定贤善发达;凡害人害物者,子孙必定庸劣灭绝。故孔子之赞《周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余庆余殃者,正庆正殃之盈余也。正庆正殃,乃积善积不善之本人受于来生后世,比余庆余殃当超过百千万亿倍焉。人若知此,断不肯以一时之小快愉,致永受大祸害于无穷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物犹如此序》)


《尚书·伊训》:“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这句话通俗的理解,是指天帝并没有固定的喜爱和厌憎,作善的人,则降给吉祥,作不善的人,则降给祸殃。


德行是一切的根本,积善是成功的捷径。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对于疲于应对考试的家庭,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父母、孩子各自尽力:一方面,学生努力学习用功刻苦,父母全力配合做好保障;另一方面,最为根本与重要的即是:全家人猛力培植自己的德行,同心协力修福行善。这样,不仅孩子的学习成绩会自然提高,而且“天降百祥”。如:父母在力行孝养父母等善事的同时,对孩子言传身教,甚至以孩子的名义力行诸善,如进行地震救灾捐助、助印经书,劝人行善吃素戒杀、放生护生等。孩子的学业水平及日常品行的改善,在很短的时间内都会有非常大的积极转变,因而不要担心时间,认为马上要考试了而急于求成,偏颇懈怠了日常言行举止。


小编的积善建议:


一、真心孝道。凡有不顺,概因不孝。这一点最重要,对待老人一定要真正的用心孝顺父母。


二、深省改过。有过能改,善莫大焉。以古圣先贤为榜样,深自反省,不敷衍,真实改过。


三、珍爱生命。一切的生命都是自然所赋予,生而平等的。人类应该珍爱生命,与其他生命和谐共存。戒杀吃素、放生护生,积极参与或倡导各种珍爱生命的善行。


四、信奉因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视自然界的法则——因果规律。依止善知识,明白因果通三世——过去现在未来。真正落实佛陀的教导于日常生活中。


磨刀不误砍柴功!父母要补好这一课——培福积善,方不留遗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