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我在蒙古国当汉语教师志愿者
几年前,在我上大学的时候,第一天上课讲古代文学的老师问我们:“学文学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底下的同学们答案各异,有的说“艺术特征”,有的说“创作手法”,还有的说“历史背景”等等。古代文学的老师看了看我们,说道:“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人往往是有意无意最容易被忽视,被金钱、名誉、权利等各个方面遮蔽掉,被概念化,被世俗化,渐渐地不仅我们身边的人被我们无视,最终我们看自己也会陌生。学古代东西的目的绝不是希望你们每个人在文学上有何造诣,而是希望你们通过听别人的经历能越来越清楚自己,这样你才能够长大、成熟、幸福。”
这么多年我一直记着这句话,无论遇到什么人我都把他们当成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我才跌跌撞撞地长大。最近承蒙最为你们着想的大哥哥童春林的委托,我将我这两年的经历向大家分享。这一次的分享如同我的老师对我的影响一样,希望对你们的生活思考、职业选择等等哪怕有一点点影响,这样就已足够。
我多么幸运人海中遇到了她/他们
春
——
乌兰巴托
五月的乌兰巴托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家乡,疾风东奔西走,白云慌慌张张,小虫慵懒地探出身,新绿妩媚地频点头,到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在第一次给大学二年级上阅读课的时候,我遇见了他。男孩相貌平平,给人感觉很内向,不爱说话。在课上的前半段,男孩只是低着头沉默地坐着,偶尔看看我,看看窗外,有时候会和我的眼神有一秒的交汇,又赶紧躲开。但是在我讲到一个判断题--“张华因为喜欢玛丽,所以送给她红玫瑰”时,男孩突然抬起头,直直的看着我,然后皱着眉头摇着头。我问:“你怎么了?”,他说:“为什么?”我问:“什么为什么?”他说:“红色为什么?”我以为他没有明白为什么送红玫瑰,我说:“因为张华喜欢玛丽呀!”他说:“为什么喜欢玛丽送红玫瑰?”这时候的他眼睛瞪得圆圆的,直直地盯着我看,完全没有了上课前半段的羞涩,不知道因为什么,言语间有一点急躁。经过你来我往的几次对话,我惊奇地发现男孩的汉语说得还挺标准。我说:“因为课文写的就是,再说喜欢当然就送红玫瑰了。”然后我用手指了指这个句子原文所在的地方。他说:“我知道!”,然后很生气地扒开我的手。我没想到,我的第一堂课就这样尴尬地结束了。
我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直到几天后的教师节,我突然收到学生送来的教师节礼物---一束白玫瑰。我震惊啦!这白色在中国可是祭奠去世的人会用的,怎么会送我这个礼物?回到办公室,我问起蒙古同事才知道,白玫瑰在蒙古国送给朋友、恋人、师长都可以,因为在蒙古国白色代表纯洁,就像天空的颜色,所以蒙古人都很喜欢白色。这时候,我突然想到前几天在课上那个男孩的提问。我按照我的文化传承理所当然地以为红色是代表热情、美好,所以送恋人当然是红色,实际上我却忽略了蒙古国的文化。在蒙古国,红色和血的颜色一样,所以他们很多人不喜欢红色因为觉得红色代表杀戮。
在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重新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向我的这位学生表达了歉意。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学习了很多蒙古国的文化。
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其实我们每个人从孩童时代就被一个国家特有的文化包裹着,所以我们习惯性地用我们文化所培养的思维思考问题,习惯性地无视甚至排斥其他文化给我们带来的视角。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陷于“自我文化”、甚至“独我文化”的怪圈,而这正是对外汉语教学和与外国学生相处过程中最应该警惕的部分。我们在传播自己文化的同时,更应该有意识地学习与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这样才能避免误解,加深交往,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7月份的一天我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室,刚进门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兴冲冲地跑到我的面前,眨着大大的眼睛看着我,大声地说着老师好,因为左边一个孩子在询问HSK的题我并没有理会她。谁知道,下节课上课我刚一进门,她突然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不高兴!”我问:“为什么?”“因为你不说你好”我心想什么情况?还有一次当我刚推开门,学生们见到我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老师,你的衣服不好看。”说实话,刚开始听到我很奇怪,为什么这么直接?
蒙古教师节的那天,突然间一年级几个孩子神神秘秘地站在办公室门口,什么也不说只是看着我笑.原以为这些平常就很调皮的孩子们又想出什么奇怪的招数对付我,我也在随时的小心防备中。可是,当我进教室了,才发现黑板上的字,上面用不标准的汉字写着“老师节日快乐”,当我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就听见底下唱起了一首蒙语歌,事后和学校的同事打听才知道这是他们的“教师之歌”。最让我感动的是最后学生们用学了仅仅2个月的拼音唱了一首中文歌---《童话》。节目的最后他们用英文给我了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信中写到:“蒙古就是你的家(Mongolia is your home)”,读到这句话,脑中浮现出很多的画面,对他们的无奈、对他们的恼火,种种过往在脑中汇聚,这时的我有的只是惭愧。
经过一点点相处我渐渐懂得,蒙古的孩子大多比较直接,不同于中国人的含蓄,他们喜欢直接地表达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一点对于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的我们开始会有点受不了,甚至觉得粗鲁,但是当我们真正地走近他们,才会感受到他们身上散发出得浓浓的化不开的爱。他们真实、善良、美好、纯净,这些能让我们幸福的品质在现代人身上又有几个能够拥有?我们大多追求所谓生活的物质质量,却忘记我们生活本身什么东西最美好。回过头看来,才发现她们身上的这些品质是多么可贵!
教会我勇敢的她
在蒙古有很多孩子都是从别的省份来乌兰巴托上大学,因为蒙古的学校没有宿舍,所以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外面租房子。房费加之蒙古大学里不便宜的学费也会让本来家里不太富裕的人只能勤工俭学。有很多孩子,一边上学,下了课还去餐馆打工,通常甚至会到10点多,但是这些孩子的功课却从未落下过。从他们的身上看不到对这种生活的抱怨,看不到对贫困的屈服,有的只是接受与努力。三年级的一个女孩,因为家庭原因不仅每天要打两份工还要照顾病重的父亲,但是这个女孩的作业包括背诵的课文与单词从未落下过。直到有一次闲聊的时候我问起她,我说:“老师知道你每天很忙,如果觉得老师的作业太多或者背诵的太多可以和老师说,老师可以帮你。”那个女孩说:“没关系老师,只要少睡几个小时就可以,老师我可以的。”女孩说的时候,云淡风轻,从她脸上看不到任何悲伤的情绪,有的只是接受与努力。有时候我甚至会感慨:坚强有时候让人美地流泪。
柴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记者,记得在她的书《看见》中看到过这么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原话是这样的:“生与死、苦难与苍老,都蕴含于每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相逢。我们终将浑然天成,就像水溶于水中。”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我们很多事情都要经历。可是当我们经历这些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像这个小姑娘一样坦然地接受这一切并且勇敢地走下去呢?
我很庆幸能够与故事里的他们相逢,他们就像是天边的太阳照射着属于我心里小小的角落。在他们散下的光芒中,看到的不仅是时间的痕迹,更看清的是自己真实的背影。
记得在收看纪录片《西来东往》时,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无论是处于历史还是其他原因,相较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 驾轻就熟,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对西方人而言只是新奇,更准确的说是陌生。”---这是事实。所以作为志愿者的我们能做的除了传播更应该有包容。无论是什么国家,贫穷或富有、热情或冷漠,只要有文化的存在一定就有其学习的价值。亲眼见过太多的志愿者牢骚满天飞,如果继续以这样的心态生活,相信即使给了你一大片蓝天你也会揪着那几块乌云不放。所以生活,心态最重要。无论是习惯还是文化,如果能够时刻保持着一颗宽大的心去接纳,好好地感受生活带来的各种东西,好的、坏的,欢乐的、悲伤的、愤怒的、欣喜的,所有这些都能够促使一个人真正地学习、成长。最后祝愿所有的人在经历过生活的历练以后,心境能够如乌兰巴托的蓝天一样,纯净而辽阔。
延伸阅读
行业接地气、有温度的知识与资讯分享平台
“对外汉语公开课”常年法律顾问:吴文峰律师(广东毅隽达律师事务所)
【回复关键字】志愿者、公派、二面、证书、语法、预录取、2018日历、课程、真题、经验贴、证书、汉教考研、岗前培训、大理事会、英国BC助教、中华才艺、孔子学院、面试考场、公开课、教学科研、汉教考博、微店、微博、官网、社群、平台声明、分享征稿、签到、合作
点击“阅读原文”,听世界汉语教学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