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虾米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写在虾米停服前一晚

几兀 BlueNote爵士乐俱乐部 2021-02-05


2010年7月8日凌晨3点47分,146688次累积播放,628835分钟陪伴,3334位音乐家、2563张专辑、6280首歌被收藏。告别信里虾米说,Brad Mehldau是我最钟情的人。十年前,我踏上了爵士的征途,虾米一路都在。不知还有多少人同我一样,对某一特定类型年复一年的认知积累,早已嵌入日日夜夜、一次又一次的虾米收藏。


自去年底传出关停消息,老用户们唏嘘不已。1月官宣后,外界关于虾米成败的解读、商业模式的剖析更纷至沓来。最大的声音莫过于“多次战略失败”,尤以“自退版权大战”为首。事实真能一言概之吗?未必。过去二十年间,在法制、技术、资本、企业文化等多重变量作用下,大陆在线音乐市场从完全竞争到寡头垄断,其间枭雄无数。虾米既曾在乱世中崛起,也定曾在乱世中奋击。


如今再谈缘何由盛转衰,意义不大。面对虾米之殇,大众只领到“看客”的入场券。在其他巨头眼里,道本不同,虾米的衰不具备警示价值,充其量也只是博弈的结果。对行业来说,恐怕也再不会有新玩家向白手起家、自带“原罪”的虾米模式轻易取经。更现实的是,资本竞技和法制完善双管齐下,创建音乐流媒体平台的准入门槛早已今非昔比。唯当懂得运筹帷幄、以退待进的老牌财团实现完全垄断,方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甚至以新替旧挑战霸王条款。


虾米的盛,却真实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人。和用户深厚的情感联结,最近被反复提及。国内再没有第二家音乐流媒体网站,以如此自由的精神、包容的胸怀、工匠的坚守和民主的氛围,实力滋养一代爱乐人。受相近的文化理念驱使,在虾米最感自在的群体,想来当属爵士乐迷。


在向小众音乐类型倾斜、向独立音乐人“导流”的愿景和机制下,虾米通过精准的算法推动音乐风格的普及多元化,缩小类别差距。与今天的一些互联网产品有天壤之别,十年前的虾米就拒绝利用算法局限受众视野。由于边际效应递减,音乐类型越小众、越受益。爵士乐是极典型的小众音乐,同时它的全球音乐资料多,但当时在国内传入少。在未受到特殊优待的前提下,作为平台机制的受益类型,爵士很有发言权。


爵士乐迷群体在虾米的发展,值得单列。得益于自由、包容、实干、民主的网站基调,爵士的站内氛围野蛮生长:音乐和资料野蛮上传,评论和收藏数野蛮攀高,乐迷群体野蛮养成,原创歌单的数量和质量野蛮向善。短短数年间,部分爵士音乐家的用户关注数呈十倍百倍地增长。浩瀚的音频库存,加上专业的资料信息、精准的算法推荐、深度有个性的社区乐迷和具有学术气质的歌单,足以满足不同口味和阶段爵士乐迷的聆听需求,甚至让一枚爵士小白长成专家。虾米巅峰的那几年,内陆爵士现场才蹒跚起步,不少活跃一线的本土音乐家当时尚未学成归来。


“爱生活,爱自由,我们对音乐的选择却很累很不自由。”这是虾米留在官网上的话。没有用过虾米,很难体会何为“单纯又自由的听乐体验”。简洁的页面设计,无广告的评论区,关键词搜索下的筛选依次“综合”“歌曲”“专辑”“艺人”“歌单”“MV”“用户”,后六位的重要性清晰可见。直接、朴实、合理,一切都只为了听音乐、发现新音乐。一路走来,虾米真的给了我们太多。




虾米教我们如何面对曲风流派


通过分类来厘清风格类型、普及小众音乐,是虾米精心的“通识教育”。在国内多数音乐流媒体平台将天气、心情、活动、话题视为首要分类指标时,虾米拒绝迎合,坚持将风格类型摆在首位。经过多年完善,这张“流派地图”如今铺开到爵士、流行、摇滚等24个一级分类,所有一级曲风继而顺出二级流派,用心程度让同类望尘莫及。其中,爵士32类,摇滚59类,电子98类,布鲁斯18类,中国特色17类,实验8类……连流行都有46个分支。所有一、二级分类都有双语名称,分类页面由风格电台、最热歌曲、热门专辑、最热歌单、相关艺人等板块组成,二级流派页面多加曲风介绍。对其他类型保有认知、始终心态开放,是深入了解爵士乐(尤其现代作品)的基本功。虾米,为我们培育了国内最好的土壤。


虾米将曲风流派视作注解,而非定义。在音乐人、专辑页面以标签形式注明风格,是虾米多年的传统。总体上的专业和细致度更成为行业典范。以爵士顶流Miles Davis的页面为例。QQ音乐不使用标签;网易云仅注以“爵士”“感动”“经典”字样;而虾米,“波普”“冷爵士”“融合爵士”“爵士摇滚”“后波普”“调式爵士”“爵士放克”“硬波普”,八个标签踩点了音乐家宽泛的涉猎领域,而且每个都能超链接至对应的风格专页。爵士乐的亚类、旁类划分很细,跨界、融合、创新司空见惯,乐手的组团和风格非常多变。辅助性的流派标签,对引导乐迷有的放矢地鉴赏音乐很有助益。虾米让我们懂得,音乐分类不是局限思维的教条主义,恰恰是打开视野的探险路标。


但虾米的分类并不尽善尽美,尽管更新完善一直进行着。对照Wikipedia、Discogs、All Music等的国际做法,虾米在二级流派的梳理中不乏创新,但部分归类是否科学尚存疑问。如“Stride Piano”译作“爵士钢琴”并作二级单列是否合适,“Acid Jazz”在逻辑上作为二级直属于爵士是否科学。其次,信息的准确性犹待斟酌,如“Free Jazz”页面的背景艺术家是否为自由爵士代表人物,页面上的部分推荐音乐是否和本页风格确实相符,等等。



虾米教我们

通过虚拟唱片认识音乐


从历史发展和社会现状来看,国内的音乐文化传播带有很强的本土特征。虾米的每一招创新、每一滴积累,都在弥补时代和环境的缺失。

在唱片资源匮乏的年代,虾米力争在线上还原唱片。坚持以“音乐家-唱片-歌曲”的形式呈现音乐,严格按照曲目顺序内部排列,唱片封面、专辑类别、发行时间、发行公司(厂牌),统一格式、应有尽有。突破出版的困境,大范围共享唱片的内容资源,是爵士乐传播的重要一环。一来爵士类唱片(以打口渠道为主)在国内稀缺性高、流通性差、知晓度低。二来爵士准先驱们的早期录音整理难度很大。它们往往通过黑胶发行,还有不少只见记载、不见介质,连Discogs上都不见踪影。三来爵士唱片的制作受资本束缚较小,唱片概念、曲目顺序、唱封等都能比较原味地展现音乐家个人意志。人人建的虾米线上唱片库,不仅条目清晰、信息完整,而且“尖货”扎堆,因此一度成为爱乐人聆听爵士乐最主要的渠道。


虾米的唱片分类当属国内极致。“全部/录音室专辑/EP单曲/现场专辑/精选集/原声带/合集杂锦/参与过的专辑”足足八种筛选方式。QQ音乐分到“全部/录音室专辑/EP单曲/现场专辑”、加以“最新”“最热”两种专辑排序方式,而网易云不对专辑作分类筛选。

唱片性质重要吗?当然。一方面是对出版物的“学术尊重”,另一方面是因为唱片性质揭示出版意义,可以体现音乐家的表达目的和不同时期的理念口味,包括经纪团队所作的职业商业规划(尽管后者在爵士中并不常见)。爵士音乐家通常音乐项目多,媒体露出、奇人轶事比较少,因此唱片发行和项目参与情况基本形成职业轨迹。在虾米细致的分类下,音乐家的毕生业绩一目了然。除了推出录音室专辑、现场专辑、EP、精选集,部分爵士音乐家还做过电影配乐、发行原声带专辑。凡此种种细节,都附加了眼前线上唱片的信息价值。爵士乐有很多特殊性,它是虾米体系当之无愧的受益者。


近两年,虾米对厂牌的重视更进一步。不知何时,他们统一了许多唱片信息页上的厂牌名称,加写代码、增设跳转。Blue Note Records、ECM、Ropeadope、ACT Music、Nonesuch Records、Knitting Factory、Black Saint、Criss Cross、Intakt Records、Clean Feed Records等乐迷耳熟能详的唱片公司,如今都有自己的专属页面。点开,有“近期发行”“相关艺人”。针对规模相对大、知名度高的公司,虾米团队已经完成厂牌介绍和主要风格梳理,如Concord Music Group、Blue Note Records、ECM。爵士乐的厂牌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储备丰富,而且至今活力无限。虚拟音乐固然不能取代实体唱片,但虾米却是靠得最近的那个。




虾米教我们

音乐、文字形影不离


虾米的文字质量无出其二,百科思维自始至终。直到今天,大陆关于小众音乐的严肃文稿依然稀缺,十年前的爵士领域更是如此。国内的文字原创能力比较弱,那就引入国际上的优质内容。网站早期,得益于虾米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和严肃专业的用户群体,不少爵士音乐家和专辑的介绍评述都来自外网。兴许和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体系、社会文化氛围等有关,相比其他风格,古典、爵士乐评人的文字表达能力、音乐分析水平和成文质量普遍比较高。有国际通行的撰稿水准托底,尽管英语行文较多,但很多来源不是国际爵士乐评人的手笔,就是音乐家、经纪人或厂牌公开展示的官方文字。爵士史学家Scott Yanow、《Jazz Times》记者Jeff Tamarkin、All Music撰稿人Thom Jurek等乐评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虾米简介的“座上客”。后来,随着虾米“大百科思维”的统筹推进、做精琢细,越来越多众所周知的爵士大师有了中英双语的完整简介。虾米编辑选取的简介文字通常专注于描述音乐和音乐家本身,也常作出对所属时代和影响的文化评论,可谓干货满满。润物细无声,虾米抬高了音乐流媒体平台的文字上限。


虾米鼓励用户在精选集中留墨分享。制作者可以为精选集中的每一首歌添加文字内容。文字材料足的精选集,更容易被团队青睐、首页推荐。这样的激励机制下,一些资深的爵士乐迷精心挑选曲目,或填写选取理由,或粘贴音乐家、专辑、流派等的背景介绍,或进行专业的音乐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制作者完成了充分的自我表达、音乐分享甚至友邻社交,而聆听者收获了大量的音乐知识,更可能因此对某类音乐的兴趣从无到有。

音乐活在现场,但流传下来的却是音频、视频、图片这些介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余震未平,国际演出依然总体停摆,本土演出则夹缝求生。在国内“半宅经济”氛围下,乐迷对线下的音乐需求,将有部分继续向线上导流。此时此刻,虾米却即将离场。


庚子鼠年临尾,最后的两大巨头终于再也按耐不住。网易云音乐在腾讯推出的微信上开撕腾讯收购的酷狗音乐,酷狗在新浪微博上晒专利成果王婆卖瓜,而阿里巴巴是位列新浪之后的微博第二大股东。眼下牛年当耕,内卷却已然白热化,中国音乐流媒体市场将何去何从?

为“发现音乐新世界”而生的虾米,做的是产品。那些绞尽脑汁只想让听音乐变得更好玩的,做的只是功能。

自由、包容,保持热爱,坚持独立和探索。未来的日子里,虾米精神当共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