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孩子长大了再创业,有何不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大伟探秘加拿大 Author 大伟
移民故事
2021.3.30
这不是一篇探讨教育的文章,而是思考做为家长的人生选择。
等孩子长大了再创业
我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想法?原因很简单,我想把最好时光留给孩子,留给家人,留给脑海中最美好的记忆。
在孩子出生前,如果让我家庭和事业之间做倾斜,我会选择事业。
在孩子出生后,家庭和事业之间做倾斜,我会选择家庭。
而在孩子上大学后,家庭和事业之间做倾斜,我想我会再次回归事业。
幸福和成功的定义,是随着年龄和状态的变化而不断的在变。在还没有生养孩子的时候,20到30岁之间,是人生中最有斗志和激情,也是体力最旺盛的阶段。那个年纪,人生中有着诸多乐趣,爱情、友情、兴趣爱好、探索世界......但说到底对于大多数年轻人而言,没有什么能比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在事业上创造自己的一片天地更令人快乐和满足,那种感觉是独立的成就感。
成家立业了,孩子出生了,初为父母的人生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转变。孩子婴儿时期还好,该忙事业忙事业,该出去潇洒还可以照样潇洒,襁褓中婴儿家中老人一样可以帮忙照顾吃喝拉撒,感觉生活和事业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和大王在孩子4个月大的时候去了美国,8个月的时候去了印度,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们最后的二人世界了。
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甚至上小学的年纪,当父母的责任开始与日俱增。这点只要是当父母的都有体会,不管是海淀家长、首尔家长、东京家长、温哥华家长、还是纽约上东区的家长,凡是重视教育的家庭都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越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社会阶层也越来越固化。而教育是保留在原有阶层、甚至超越阶层最有效的手段。任何一个望子成龙的家长又怎么能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而好的教育不仅仅是投入金钱,更大的投入是家长的时间、精力,与孩子一起的陪伴和共同成长。
美国著名社会家、宾夕法尼亚大学社会学教授安尼特·拉鲁写过一本书《不平等的童年》,通过对美国东部一个大城市的12名儿童的成长记录,验证美国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的社会地位与家长的教育模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
让我们来看看一个典型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孩子的童年,塔林格家的大儿子加特勒,今年10岁,在运动上表现出热爱与天赋。他的日常活动包括棒球、足球、游泳、钢琴和萨克斯。从他5月份的课程表来看,加特勒只有4天没有安排课外活动,而活动最多的一天,他要参加两场足球赛,一场棒球赛,还有一个毕业派对。而这还仅仅是一个孩子的安排,塔林格家的其他两个儿子,都有这个各自忙碌的课余安排。您可能会感慨孩子的辛苦,但仔细一想,更累的是父母。
再来看所谓美国贫困阶层的低收入家庭,贫困家庭的家长们并不认为课余活动对于孩子有什么价值,只是打发时间的消遣而已,性价比不高。大人们每天要为生计奔波,孩子就应该一边玩去。家长不会干涉孩子的娱乐,而孩子们获得更多自主机会,他们可以自我选择玩伴、琢磨新的娱乐方式,或者干脆自娱自乐。这种成长模式对于我们7、80年代出生的家长们恐怕会非常熟悉,我们从小接触的大多是这种自然成长的教育模式。
我们来看看这些孩子的求学路径,10年后,中产阶级的孩子全部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其中还有不少进入常青藤大学;而低收入家庭,大多度过不如意的高中生活后,结束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这些孩子气质上的转变也令人唏嘘,10年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们显得更童真、更活泼,他们无忧无虑地享受童年的快乐;而与他们同龄的中产家庭的孩子,常常在父母的车后座上赶赴不同的课外活动,无聊、疲惫是他们的常态。然后10年后,这种模式却发生了逆转,中产家庭的孩子们显得更年轻,充满可能性的未来让他们兴奋无比;相比之下,低收入家庭的年轻人却显得疲惫苍老,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他们早早就放弃了对未来的憧憬。
平衡的艺术
年纪越大,遇事也越来越爱捣糨糊,喜欢讲个中庸之道。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极致甚至偏执往往导致成功和失败的两个极端,而维持平衡恐怕是大多数人的理想选择。为了孩子放弃事业,甚至牺牲一切来陪伴孩子,我认为也是不可取的。
最简单的道理,不管是生活或者教育都需要金钱的支撑,没有物质的保障,家庭和陪伴都是空谈。上面提到的美国中间阶级,培养一个孩子每年的成本要达到4000美元以上,这还是在就读公校的基础上,孩子的教育除了学校和家庭,更重要的是社会教育。兴趣课程、夏令营、旅行、比赛都是孩子开阔眼界、提升兴趣、学习知识的广阔舞台。金钱成本可想而知。
其次,东方的原生家庭中很大的一个问题是:牺牲。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私和伟大的,为了这份爱父母可以付出一切。牺牲事业、爱好、生活,牺牲一切自己的快乐去换取孩子的陪伴和教育机会。但事实证明这种牺牲让孩子承受了太多压力,父母的牺牲都是为了自己,如果考不上好大学、不获得成功又怎么对得起父母,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本身是一件自然而美好的事情,最理想的状态不光是孩子要享受成长的乐趣,大人也要享受其中。在困难年代,父母的牺牲是为了给孩子换来更好的生活和选择,当时在当下时代,牺牲只能是换来痛苦、亏欠和折磨。
等孩子长大了再创业,绝不是意味着我们在陪伴孩子成长中就放弃事业和工作。工作该怎么干还怎么干,只不过面对创业、暴富、机遇等等的诱惑时,我们需要冷静下来想想孰轻孰重?什么才是眼前的要务?怎么样分配自己的时间、精力、资源、以及感情和热情?
固然,社会价值的实现可能是人生中的最高目标,但也是一个伴随我们一生的长期目标。而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则是阶段性的,甚至是稍纵即逝的,真正需要我们的时间也就10来年。
所以保持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在维系事业发展的同时,在关键时期重心放到在孩子和家庭,在我看来不失为理智的选择。
终身工作、终身成长
很多家长把孩子上学当做教育的最终目标,甚至前半生都在为这件事而拼尽全力。但无论是孩子的教育,或者是我们的人生,把孩子上大学作为一个终点,这实在是值得商榷。
孩子上大学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节点,连一个全新的开始都算不上。他还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物,不知道自己要求追的职业方向,更没有走向社会去发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谈何终点呢?
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孩子离开家庭上大学了,父母不在身边也干涉不了他们的生活,这就代表着家庭教育的结束?那我们怎么去解释偶像或楷模的力量呢,一个素昧平生,从未见过面,只在文字上了解的一个偶像或者楷模,就有可能激励和改变另外一个人的一生?
在我看来,父母和家庭家庭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就是楷模的力量。一个爱读书、家里满是书香的家庭,孩子读书不会少;一个习惯早起,合理规划时间的家庭,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不会差;一个满是朝气,勤奋刻苦的家庭,孩子也不会太懒惰;一个满是欢笑的家庭,我相信孩子的生命也一定充满阳光.....
即使孩子离开家去往社会,父母和家庭依然有着一丝永远牵扯不断的联系。即使孩子40岁50岁了,父母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依然会影响到孩子;而反过来孩子也会同样激励着父母。
我爸就常跟我说,我大学毕业刚工作那段时间,我的辛苦勤奋、我的吃苦耐劳都也在影响着他。他觉得累的时候苦的时候,想想远在北京的我也在努力的拼搏,他也会充满干劲。他说我有一次为了省下公交车票走路几占地去应聘,这件事现在还记忆犹新。可我都想不起来了,估计那时候电话里跟父母炫耀自己懂事,没想到激励了一直艰苦奋斗、勤勉节约的老爸。
说回主题,在我看来,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榜样的力量,以身作则比任何管教都更有效。
而作为父母,我们的人生更不能只为了孩子而活。等孩子长大了再创业,其实更代表着我们永远进取的精神。谁说年纪大了就不能创业?年龄的增长意味着我们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专业知识、人脉资源、以及相对年轻时更充足的资金。
还有,那时的我们有的是时间。很多人都感觉孩子一旦送到了大学,人生突然间缺了点什么,十几年日复一日的忙碌生活一下子变得清闲无聊。那么,为什么不重燃激情,回归到事业实现自己年轻的梦想呢?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阶段的享受和乐趣,陪伴孩子就享受跟孩子一起成长的天伦之乐,就像自己又活了一次;而孩子大了,就享受再次创业的激情,实现人生的梦想,又何尝不是再活一次?那时的我们,也不过40多岁、50出头,没什么不可能的!
所以,不妨给自己找个“理由”,创业、赚钱在我看来什么时候都有机会,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永远学习、永远渴求新鲜事物的心。而孩子的成长稍纵即逝,享受现在,享受跟孩子和家庭度过的每一刻珍贵时光!
因为微信改了推送规则,如果没有「点赞」或「在看」,没有把我们「星标」,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状况。亲爱的朋友,如果不想错过我们精彩推文,看完文章请顺手点「赞」或「在看」,把「看见加拿大」设为「星标」,就可以每天与我们见面啦~ 星标!星标!星标!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星标【看见加拿大】,每天遇见不一样的加拿大。
❤️
加拿大如何择校? “菲莎中小学排名”公允吗? 春假啦|姹紫嫣红, 踏青滑雪, 各有精彩 加拿大中学生在“一本正经”地谈恋爱? 「加拿大中产」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在加拿大游览“5A级”景点, 便宜得让人怀疑人生!
【版权声明】除原创作品外,本平台所使用的文章、图片、视频及音乐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部分文章、图片、引用内容等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有作者名称及原始出处标注错误等情况。本平台文章仅供分享,并非出自恶意侵权或冒用等目的。如有侵权,敬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及时联系。一经确认,立刻删除,愿与大家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