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博伦:我们为什么需要一本CHANGE Magazine

热爱田野的 Diinsider草根创变者 2020-08-25
来自专辑
传递草根创变的声音

【作者简介】李博伦,Diinsider和CHANGE Magazine创始人,孟加拉国格莱蒙银行、柬埔寨安吉丽娜朱莉基金会、肯尼亚预防艾滋病公益组织缅甸掸邦难民教育机构、中国农村教育行动计划等从事草根社区的调研和实践工作,也是2016年联合国不同文明论坛“Narrative of Tomorrow中国代表和联合国人居署QYC 2030 Cities 工作组成员清华大学理学学士、美国杜克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健康方向硕士。



这些年来,每当有人问我:“你是做什么的呀?”我回答:“我是做国际发展的。”“什么是国际发展?”“就是研究和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社会问题。”这样的对话起码上千次,刚开始是给自己的亲友和以前的同窗讲,后来慢慢给不同行业的人讲。我往往是以科普国际发展知识的心态开始,到最后却收获了很多全新的灵感:和商业如何结合?科技如何被用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和设计、艺术等结合呢?一系列的问题进一步激发我去探索,并如饥似渴地去寻找国际社会上行之有效的案例(good practices),也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在亚非拉做了大量的田野访谈,这些访谈有的关于如何弥补现有的教育和技能鸿沟,有的关于如何提供廉价和优质的医疗服务,有的关于农业社会企业,有的关于水与卫生(WASH)和废物回收。这些案例绝大多数依靠跨界的思维、工具和资源,以最高的成本效益、最可复制的方式持续不断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并不断强化草根社区在项目设计、执行、评估等方面的角色和能力建设。


图:国际设计公司IDEO发起的Clean Team, 用专业化的设计改进非洲的卫生设施

 

另一方面,从国际发展领域专业角度讲,过去半个多世纪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发展援助(ODA)不断面临挑战,并面临着理念、资金与技术各方面瓶颈。如何最有效地为欠发达社区带来实际的改变(change)成为发展工作从业者心中的难题。有句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增强草根社区的自主权(local ownership)早已成为了各方的共识,可是如何提升草根层面的自我”造血“能力却永远有工作要做。在过去五年的田野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根植于(homegrown)草根社区的社会创新项目往往能够让人眼前一亮,其中有的项目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国际认可和大规模影响力投资支持。如果能够有一个平台可以协助更多草根公益机构学习这些创新的思维和工具,并实现自身机构个性化的成长和创新,那么草根层面的能力建设也许会更加有效和持久。

图:CHANGE Magazine书影

 

作为一个草根创新领域的智力资源平台,CHANGE Magazine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我们将其取名为“CHANGE”,也是期待它可以为现有的努力补充一点新鲜血液,并最终实现贫困社区的真正改变。CHANGE Magazine作为我创始的项目Diinsider的一个重要品牌,围绕草根社区自我创新这一理念,力图和草根创变者、发展研究和实践工作者、企业、科技机构、媒体等不同相关方强化互动,增强国际发展和商业、科技等领域的跨界实践,倡导各界关注草根、支持草根,并转化为草根公益机构学习、成长与创新的坚实后盾,最终通过草根合作伙伴的成长实现贫困社区持久的改变。目前,CHANGE Magazine正在和来自66个国家的全球读者互动,并获得了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杜克大学全球健康学院的书面祝贺。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愿景,一个梦想,也是一个清晰的目标。我们对此充满激情,因为我们相信CHANGE正在发生!

 

 

备注:CHANGE Magazine链接:

关注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