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Diinsider都CHANGE了什么?
前几日读到一位好友的文章,谈到如何解决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社会挑战时,“需要的不仅仅是授人以渔或渔,也是改变潮水的流向”。系统性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亦非一人之力,然而却可以由最富有创造力的年青一代矢志终生而达成。而Diinsider的团队也正是其中微小的一个组成部分。
Diinsider创立的初衷,是以“贴着地面行走”的方式,为更多根植于新兴国家低收入地区的草根创业者(大多数是青年人)提供服务,与他们合作一起创造和推广创新的产品与服务。作为一家社会企业,我们希望着眼长远,思考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方向;但同时又立足现实,抓住每一个时点的机遇壮大自己。我们机构创立之初在缅甸,后来回国在北京设立办公室,一路走来受到太多人的帮助。谢谢我最重要的搭档孔喆,2017年并肩作战,一起经历了非常多的挑战,也多了很多默契。谢谢Gladys,志昂,蓼陆,君哲,机构的每一点进步都少不了你们的身影。然而这篇文章不是感谢信。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朋友已经走进了发展中国家,亦有不少希望自己创办事业,独当一面。可持续发展、南南合作、社会创新、影响力投资这些词汇的热度也慢慢提醒我,如今的Diinsider也可能不再是星星之火,而是一个全新“赛道”的探索者和领航者。这个或许可以被称为“影响力创业”的“赛道”,说不定就是创新创业的下一个“风口”。
2014年,我离开清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雅加达办公室做Trainee。当时我们来自亚洲不同国家的青年人和联合国一起创办了亚太地区第一个青年媒体工作室,致力于报道和采访根植于社区层面的、自下而上的社会创新项目。这个项目时间跨度很短,但是却让我看到了媒体在推动和支持社会创新中的巨大潜力。然而,很遗憾,当时几乎所有国家的主流媒体都不重视这一部分内容,只有少数主流媒体为社会创新开专栏(如韩国的Chosun Ilbo, 东南亚的Rappler),而且相关的内容又不够深入,也较少能够真正支持到这些好的项目。
我找到当时一个做纪录片制作的朋友,我们“密谋”了一年左右,最开始想开一个纪录片公司,专门为不为人知的草根创新项目做品牌推广。然而财力捉襟见肘,当时平台本身又缺少用户基础,就觉得这个计划看起来遥遥无期。但转念一想,我们拥有这么多发展中国家的在地网络,很多年轻创业家本身就有很好的故事和经验,不妨先把他们的故事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于是2015年7月,CHANGE诞生了。
2017年9月刊:女童需要更好的生活
“我们当今时代最大的羞耻之一,是可以送一个男人上月球,但是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却无法送一个女孩子去学校。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女童因为经济压力、同伴压力、家庭期望和社会习惯等多种原因离开学校,嫁人或成为童工,而失去了实现更长远自我价值的机会。为了更好地理解全球范围内女童教育的挑战,并寻找解决方案,CHANGE在2017年9月举办了国际女童教育征文活动,并收到了来自超过20个国家的稿件。与此同时,我们采访了全球多个国家致力于通过创新改善女童教育状况的初创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并把这些采访和征文汇编,出版成这一期刊。”
CHANGE最主要的发布形式是杂志,但其定位不再单纯是一个杂志抑或媒体平台。关于我们做CHANGE的更多原因,我之前的文章 “我们为什么需要一本CHANGEmagazine” 已经做过详细的阐释。随着时间的推进,CHANGE吸引了一大批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青年创业者关注,其中一半左右来自东南亚地区,还有一半来自南亚、非洲、拉美、中国和北美。这些青年人大多接受过相对良好的教育,对于身处的社区和社会有着极强的责任感,也拥有通过创新和创业服务中低收入人口、“改变世界”的愿景和动力。后来,他们通过各方面的渠道给我们反馈,说CHANGE很好,但CHANGE还不能解决他们机构发展的更多深层次问题,比如寻找影响力投资,寻找人才,合作渠道,影响力评估等等。那是否我们可以作为一个流量入口和平台收集这类项目信息,并进一步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呢?
2017年,我们把办事处迁回北京,一共做了两件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其中一件本文不打算提,另一件,是拉着我在互联网公司做软件工程师的同学嘉慧,自主开发了Diinsider信息门户网站1.0版本(www.diinsider.com),我们把这个每天可以承载100万次访问量的信息门户网站叫做LAB,就是“实验室”,为关注发展中国家低收入群体的中小型组织做服务对接。CHANGE为LAB吸引流量和优质的项目注册,LAB积累信息和数据,并做深度服务。这些项目大多数同时具有社会影响力和经济效益的潜力,服务的对象是传统商业较少触及的低收入群体,其庞大的基数(40-50亿人口)又很难用传统公益与发展项目的运营方式规模化。那么借助科技与互联网的思维,我们是不是可以更好地推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而这些又与CHANGE有完美的互补性。
LAB注册机构举例
在过去一年的筹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起起伏伏。我们接触的“影响力投资者”,很多一见面就问我们,你们一年后财务回报率是多少;我们接触的大多数基金会和发展机构,也表示并不资助我们这样的项目。为了维护机构生存与发展,拓宽合作渠道,我和同事孔喆发布了INSIGHTS计划,与关注南南合作、民间组织走出去、社会创新等议题的机构进行合作,并基于我们对青年群体和社区层面熟悉的优势承接相关课题,提供一些行业洞见和发展中国家在地网络,也在此过程中引导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关注我们探索的领域,并将更多资源带入进来。
在2017年全年,通过CHANGE, LAB, INSIGHTS三个版块参与机构具体运营的一共有45位成员,通过项目合作参与Diinsider工作的超过百人。很多人不看好我们,觉得我们会死掉,可是事实上我们越来越强大了,强大的表现就是我们越来越能够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也在机构的长期管理制度上为人才的流入创造了更多的空间。新的一年,欢迎感兴趣的朋友联络我们(合作方式见下面)。也借此机会再次感谢所有团队成员的付出,祝愿所有朋友圣诞、元旦快乐,阖家幸福。
联系我们:
投资Diinsider: bolun0714(微信)
加入Diinsider:bolun0714(微信)
项目合作与资助:ozillikesall(微信)
CHANGE资讯合作: info@diinsider.com(邮件)
注册与会员服务:lulu@diinsider.com (邮件)
其他合作:info@diinsider.com (邮件)
(因工作繁忙,时间仓促,文中若有表述不周还望见谅)
(我是门户网站,欢迎浏览www.diinsid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