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民企有多难,就不多说了,夹缝中生长,坎坷中成长,尤其是近年来,到处是看不见的歧视、白眼和玻璃天花板,老板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牺牲了自己的时间乃至家庭,含辛茹苦的把企业拉扯壮大,有过风光,有过辉煌,却发现一步一步,越来越难。
而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是中国的民企自诞生以来没有遇到过的,对企业经营来说,它意味着环境的巨大变化:过去,我们要殚思极虑的考虑发展; 现在,我们要绞尽脑汁的考虑生存了。中国民企过去建立的基础是什么呢?
一是需求不饱和,大家需要的东西生产不出来。先解决有无的问题。
二是信息不透明,供销之间存在信息差,因此可以拼缝,靠不对等赚钱。
如今,产品过剩的已经去产能了,低端重复的商品越来越不受青睐,义乌商贸城基本都是黑人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兄弟;移动互联已经深入千家万户,自媒体和短视频铺天盖地,连贷款都在抖音上卖了,这两个大前提,荡然不存。
中小民企成长和发展的背景已经完全扭转了,新冠只是加速这个局面的到来。
更进一步让这个格局加速的是,因为新冠,大公司在拼命的搞降维打击。过去,市场上层次分明,大公司和小企业各安其所,浅水吃浅水的,深水吃深水的。但现在疫情冲击了整个市场,在需求锐减的情况下,大公司会全力进行客户下探,强力压缩小企业的生存空间,甚至还有陆地上的凶猛动物冲进水里抢食,他们的技术、产品、服务,哪一个都很有优势,而且耐得住性子亏得起钱。
大王的一个朋友,上市公司老板,以前微信朋友圈都是风花雪月,读红楼梦,为了格调,从来是不说自己公司和发广告的,现如今,为了卖自己的检测设备,广告勤快的不行,以前没有3000万的项目提不起兴趣,现在连30万块钱的生意都愿意亲自做。
市场迟早是大企业的,而且集中度会越来越高。我们就拿房地产来说,链条如此长,环节如此多,每个地方的人文风土都完全不同,如此大的市场,08年满地都是房地产商,但今天全国几乎是地产10强和50强的天下。每一次危机,大公司都是全力下沉。2016年末到2017年一季度,最大的10家房企(top10)的市场份额一下从18.7%大幅的31.5%,TOP20市场份额由2016年末的25.2%大幅跳升至2017年一季度的41.8%。
利润如此之高的房地产尚且如此,其他的行业就不用说了。在这个大前提已经彻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依然试图按照过去的危机应对方法扛过去,是南辕北辙,刻舟求剑。每当困难的时候,中小企业的第一反应就是转型。过去做团餐,现在做堂食,过去搞塑料模具,现在搞工业钣金,过去做成人教育,现在切入幼教领域。
企业的转型是什么?转型是用企业掌握和富集的技术、资源等,开发出新的产品,打开新的市场。而这种新的产品,本身也在要转进去的领域里具有竞争优势才行。我们就拿华为来说,本身是因为在电信领域里深耕多年,对通讯技术,尤其是信号和天线了如指掌,才转型投入做了手机,美国强生,本身就是因为研发力量强大,刺激性弱,耐受性非常好,才把婴儿沐浴露下沉卖给皮肤敏感的成年人。
中国大部分企业的转型,都是把自己的套路在别的领域或者别的业务中重新套一遍。还是拿手机来说,联想手机曾经年出货量超过8500万台,中国排名第二。后来天天喊着转型,但是来来回回用的都是联想那套线下推广、经销商压货、运营商低端机海战术那一套。到今天,转型转的市场占有率只有0.4%,统计他的时候都归入others, 忽略不计了。转型哪有那么容易呢?联想这种多少人才和资本支持的大企业都没折腾成功,我们的中小民营企业,支持自己转型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呢?很多企业的转型,只是穿新鞋走老路,从一个坑跳到另一个坑。更有很多外贸企业,行情好的时候繁花似锦,每当行情不好时,总是要祭出出口转内销的大招,急匆匆的转产一个产品,急匆匆的招一堆人,急匆匆的铺一个摊子,恨不得立刻就有产出。战略研究了吗?营销规划了吗?产品打磨了吗?业务流程重新设计了吗?都没有,为了转型而转型。
况且,企业的转型都是在市场景气,经济繁荣的时候做的,有销售额支持,即使转错了也不影响大局。而在当下,经营本来就岌岌可危,哪有成本给试错呢?转型喊了多少年都没成功的,本质还是机会思维作祟,老想去哪里抓住机会捞一把,转和不转,有区别吗?一提到应对危机,很多老板认为王道就是科技创新,要搞出技术含量。有一个做工作服的企业老板跟大王讲,他这个行业完全是红海。但同城有另一个工装企业,规模还没有自己大,但是现在做功能型服装,衣服里贴一堆传感器,后台可以跟踪到人的心率、血压等健康指标。这是可穿戴设备啊,高端,性感,挣钱,他认为很好,要招五六个技术人员,上马做起来。
但首先,科技创新其实成本高昂,远不是一般老板能想到的。高端的研发和技术人才,真正昂贵的并不是工资,而是与他配套运营体系,研发模式,以及经营思路,这个越来越不是小企业可以负担的。因此,很多的科技创新要么伪创新,一堆人忙活半天花了钱,搞个实用新型专利,换个壳子和包装并不真正满足客户的底层需求。其次,大王跟他说,我们经常认为能力是可以复制的,却不知道,很多企业的能力是禀赋和基因决定的,是不可以复制的。以那个功能型服装来讲,三个创始人,本身就是搞运动医学的、运动服,搞传感器的,他们的专业就是技术能力,而你是学面料和裁剪出身的,你觉得你花多少钱可以弥补上这个技术差距呢?做企业,是为了技术含量呢?还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呢?客户一定就需要堆满技术含量的东西吗?你既然是名校搞设计出身的,为什么给那些学校做的校服,总是搞得土掉渣辣眼睛,就不能有点英伦风,有点学院派吗?哪个学校不想把学生弄的体面一点呢?
我们今天所应用的企业管理模式,本质上都是七八十年代美国人发明出来的。特点是大而全,一个公司,人力资源部、行政部、财务部、营销部、采购部等五脏俱全,再加上中国人又喜欢排场,往往摊子铺的很大,就变成了“火箭发射模式”。
“火箭发射模式”,就像电视上发射一个长征火箭一样,每个人都变成了乌压压人群中的一个,都成了流程和体系上的螺丝钉,什么都得自己搞,动不动就得拉着全体开会,一个事情要搞很多审批,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行,反倒失去了中小企业灵活、快速的优势。过去,我们很多人做企业喜欢一拥而上。你做光伏,我也做光伏,你做电动车,我也做电动车,你开羊肉店,我也开羊肉店,全都是同质化的竞争,更加助长了火箭发射模式的成本和竞争劣势。很多中小企业,起家都是在一个零件或者环节上很有竞争力,但是最后越搞越大,非要搞出工业制成品或者开出店面公司,自己什么都弄,成本一高,反倒失去了核心竞争力。我们必须要充分意识到的现实是,疫情完全过后,很多中小企业将无法再跟大公司实现成品产品层面的竞争。大企业完整的供应链、获得的补贴、高端的人才,反而使得自己成本更低。除了个别技术专家和学者创业的企业,人家有天生的禀赋,大部分的中小企业,并不适合搞科技创新和专业路线,因此,中小企业未来的生存逻辑是:1,可以使得某个产品或者某个服务的成本大幅度降低。2,可以使得某个服务或者某个产品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要么降低成本、要么提高效率、要么实现特色,才是中小企业生存要努力的三大方向。把自己最核心的优势发挥出来就已经足够了,煎饼能做好就只做煎饼,何必非得弄个大门面开个饭店?电瓶能做好就只做电瓶,何必非得买地建厂造出电动车?在产业链的一环中做的十分出色,为大企业做分包或者提供服务,做的精益求精,不可替代,才是中小企业应该努力的方向。日本德国如此发达的工业国,几个人的手工作坊比比皆是,甚至为最高端的芯片光刻机提供配件。“敏捷模式”,才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适合道路。
把企业做小、做实、搞成手工作坊,乃至被大公司并购,没有什么好丢人的,做企业的终极目的,不就是基业长青吗?在疫情和景气的交织影响下,中小企业最头疼的问题就是现金流。而很多企业面临的情况是,不欠款,生意更没法做,而如果欠了款,又不知道收不收得回来。难道卖货给钱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你去买了LV的包,去买辆奔驰车,人家为什么不允许欠款呢?还是我们很多企业的质量或者服务不过硬,达不到现款现货甚至先款后货的条件。过去,中小企业都喜欢扩大规模,找大客户合作,一下订单几百上千万。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应收账款事实上就是客户的经营风险,我们需要把他转嫁到自己头上吗?
你的大客户就一定就是好客户吗?对中小企业来说,只有付款条件好、现金流稳定的客户才是好客户。对订单大的客户,反倒要多批量、小批次,不厌其烦,我们做企业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赚钱吗?我们又何必为了规模,为了冲量,丢掉自己稳定的根基呢?不要因为担心失去机会而冒风险,机会永远都存在。有一个几十人的企业,给新能源电动车做储物盒、仪表盘等塑料件。企业的老板讲,费尽心思筹了一笔钱,把工资和账结的差不多了,还得再筹钱,如果5月份转不开,企业可能就要散了。而大王问他,如果一个企业,因为有钱才做起来,而一没钱立刻就要散,这样的企业,价值在哪里呢?你保留它的必要性何在呢?大王问他,你当时你创办企业的初心,这个最原始的动力是什么?老板回答,是因为自己搞工业设计出身,又在厂里当过品控。后来看了一本关于乔布斯的书,《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他大受感动,毅然带着几个兄弟创办了这个公司,当年也很风光,给好几个上市公司供货。
大王又问他,那么,那个让你可以起早贪黑、百折不挠,半夜里还在捣鼓模具的动力,还在吗?生意好的时候,没事去泡个酒吧,唱个KTV,甚至羡慕那些电动车公司去骗个补贴,又真正在轻量化材料、精细化的模具投入了多少呢?你那个想要做好一个事情,改变世界的梦想,还在吗?我们是为了做出好产品而开出这家公司的呢,还是为了资产负债表的好看,每天在疲于奔命呢?趁着疫情,找回自己的创业的初心,找出自己当年那个改变行业的伟大梦想,才能重新充实自己的心力,我们天天讲格局决定结局,思路决定出路,我们的思路,始终是在人间正道吗?丘吉尔说,不要浪费每一次机会,疫情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冲击意味着松动,松动意味着机会,有机会的中小企业,自然要把握这个绝佳机会,去抄底那些过去自己想念已久的好客户、技术员、高端人才,甚至海外的资源,让自己的优势更明显,更不可替代。
而迷茫的中小企业,疫情也是一个反省自我、改变自我的绝佳时机。时代变了,我们要从做大做强的思维,改变为做小做实,做好做透,一生做好一件事情足矣。日本那个煮饭仙人,一辈子不就只研究了一个煮白米饭吗?
是时候换种活法了,找回初心,迎接改变,那些不能够打败我们的,都最终让我们更强大。
取势、明道、优术,研习企业经营和个人成功的底层规则与密码,欢迎加入知识星球
2.2万亿,美帝这作业抄的中国目瞪口呆
王冠与新冠:两个庚子年的国运轮转
保卫财富,已经要读点《兵法》了
逆风飞扬:如何在今夏最冷的经济寒冬中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