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批准新增了这些地矿相关专业!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本年度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1773个、审批专业188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48个,撤销专业804个。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31个。
矿业界梳理发现,在新增的31个专业中,有5大专业与地矿行业密切相关,分别是行星科学(地球物理学类)、智能地球探测(地质类)、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地质类)、碳储科学与工程(矿业类)、湿地保护与恢复(自然保护与生态环境类)。此外,还有部分高校还新增了智能采矿、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备案专业。
这些专业调整的情况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矿高校积极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转型的趋势及方向。
新增的这几个专业到底是干啥的?今天矿业界来带您了解一下!
行星科学矿业界从成都理工大学了解到,设立行星科学符合国家对该领域的人才需求。
成都理工大学行星科学英才班班主任李春辉表示,2016年以来,中国航天进入创新发展“快车道”, “嫦娥五号”探测器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将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带回地球,“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空间探索的印迹,中国航天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未来还将有更多深空探测计划。这些计划的开展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撑,特别是中国自己培养的优秀人才。从嫦娥计划开始,国内的专家就意识到系统培养行星科学人才的必要性,这次增设“行星科学”专业,也是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
行星科学是做什么的?
“深空探测大致又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解决我们怎么到火星、月球等上面去,另一部分则需要解决我们上去后要做什么?”李春辉说,行星科学研究的主要就是后者。
对于新增的智能地球探测专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表示,该专业面向地质与地球探测相关学科未来发展战略,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新需求、新业态和新经济,培养兼具地球探测专业领域和人工智能应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其主要应用领域有地球科学研究、国家基础材料需求和环境工程灾害监测等。此外,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方法等多学科交叉知识,能够针对地球探测学科“卡脖子”问题,采用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混合智能等手段解决地球物理、勘查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信息科学和智能科学等领域前沿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代地球探测行业正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高速迈进,同时逐渐由探测向智能实时监测发展。地球探测正从传统的人工数据采集、处理和解释模式向地球物理大数据为基础、以智能信息理论为基础、以能源、矿产、工程与环境问题为核心的新型智能地球探测和监测模式转变。
新专业的设立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应对社会对智能探测的需求。据专业机构等资料显示,智能化地球探测与环境监测从业人员需求将大幅增长。未来10年极具发展潜力的油气勘探开发及地质找矿新技术预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广泛应用地球探测数据采集、处理与地质解释中,带动传统地质勘查及环境监测迅速发展,人才缺口巨大,严重制约了我国能源和矿产勘查及工程与环境监测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该专业的设立可更好的为智能勘查培养专业的人才。
目前,由于人工智能领域快速增长,整个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激增,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不了解传统的地球探测应用,进入该领域就业人员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将智能化融入地球探测之中,是现代化能源矿产探测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智能探测行业的发展前景与从业人员的匮乏矛盾突出,因此,大力培养智能勘查专业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河北地质大学表示,新增的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专业是为培养既懂地质,又懂信息和大数据技术”复合型人才。
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数据信息丰富多样,且处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很多单位正在将大数据信息化挖掘、处理与分析作为自己在未来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据了解,2019年我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超过8000亿元,研发投入超过550亿元。随着大数据技术和应用的持续爆发,我国在未来3-5年内大数据人才缺口达150万之多,尤其是兼具技术能力和行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将更加缺乏。全球矿业等领域正经历一场新的革命,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和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的结合越来越密切。
随着国际矿业市场发展周期和国内产业调整升级的影响,国家和市场对传统地勘资金的投入减少,传统地质矿产市场遭受到重大的冲击。而国家对地质灾害评价、城市地质、农业地质、矿山监测、军事地质、地质大数据方向的投入却持续增加。在此背景下,各地勘单位纷纷谋求转型发展,其中大数据是地质找矿行业转型升级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爆破点,对地学人才也提出了新要求,不仅要求培养的人才需要具有扎实的地学功底,还要有扎实的数学、遥感、计算机建模、可视化和地学大数据挖掘的技能。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地矿行业转型升级后,在矿产资源和地质环境等领域必然需要大量的“既懂地质,又懂信息和大数据技术”复合型人才。因而,单位转型升级对地质人才必将有着更高的要求。
据了解,碳储科学与工程为目录外专业,是由重庆大学牵头,联合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同时申报的目录外专业,是重庆大学历史上首次开创性地申报目录外专业。“双碳”领域在碳捕集、碳封存、碳利用等多环节急需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的,加快培养碳储领域人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
“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一项重大战略目标。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 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同时,会议指出,“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提出后,各行各业迅速响应。碳储技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手段与战略性新兴领域,目前没有任何一个现有专业能够满足其人才培养需求,因此亟需加快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成立相关碳储专业和加快培养碳储领域“高精尖缺” 人才。
湿地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宝库和生存环境。为此,湿地科学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关注的重点学科与研究领域。
对于新增设的湿地保护与恢复专业,西南林业大学表示新增设的湿地保护与恢复专业,是聚焦于湿地这一特殊脆弱生态系统,尤其是关注如何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及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该专业主要围绕湿地学,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湿地资源保护与管理,湿地监测与评价,湿地规划与设计,湿地恢复工程与实践进行学习。目的是培养具备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湿地公园、地方湿地公园、科研院所、高校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湿地领域相关生态建设,生态管理,生态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新设立的地矿专业围绕着行星探索、智能化、低碳、数字化、湿地科学的方向设计,着力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由此来看,增设专业是为了迎合国家战略和行业重大需求,它所反映的也是传统地矿行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
除了上述的新增的5类相关专业,一些传统的地矿高校也新增了与地矿有关的备案专业。
如:东北大学(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合肥工业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重庆大学新增(智能制造专业,智能采矿专业)、河北地质大学(大数据应用与管理专业)、山西大同大学(智能采矿工程专业)、辽宁科技学院(智能采矿工程专业)、黑龙江科技大学(智能采矿工程专业)、安徽理工大学新增,江西理工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山东科技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河南理工大学(智能采矿工程专业)、河南工程学院(智能采矿工程专业)、桂林理工大学(智能建造专业)、河池学院(矿物加工工程专业)、重庆科技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昆明理工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西安石油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石油工程专业)、榆林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等等。
*注:括号内为各学校新增的地矿相关的备案专业,此处为不完全统计,详情请查阅下方名单。
《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
▲可左右滑动
点击“阅读原文”可下载
1.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2.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名单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