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飞哥谈影#撕掉“标签”,俗题也有新滋味

许华飞 大飞哥 2023-06-11

跟影友聊天,“没得拍”是大家共同的苦恼。现在全国有上亿人拍照片,什么边边角角的地方都有人去过,“处女地”也就是在梦里才能找得到。既然随便一个地方都能“淤”住大把影友,难免有大量大同小异的“僵尸影像”应运而生。这里面影友也有自己的委屈——

 

许老师,我们不是想“僵尸”,什么题目都被人拍光了,怎么拍也拍不出“新鲜劲儿”来啊!

 

这可不是事情真相啊!

 

确实,我们能看到的题目都被人“拍过了”,但“拍过”和“拍到位”,完全是两个概念。飞哥忍不住想起上学那会儿听过的一个段子:

某男青年走在街上,遇上自己的前女友和她的新男友,忍不住醋意大发说:“没想到我用过的旧货还这么受欢迎”。哪知道前女友回头对自己的新欢笑笑说:“最外面三公分是旧的,里面都是全新的!”

 

抱歉段子有点不正经(好在我的读者里也没有未成年人),不过拿来比喻摄影题材再贴切没有了。大部分题材,影友拍来拍去,就是围着“最外面三公分”下功夫,踏不进里面的“新世界”半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家都关注的“外面三公分”,其实就是一件事物的最为明显的外在特征。通常来说,这样的特征一下子就会被影友发现,成为关注和拍摄的焦点。接下来,影友会将这个特征无限放大,最终认定这个特征就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不可不拍之物”。这个“最鲜明”特征,就成为被拍摄事物的“标签”,而寻找这个特征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贴标签”。

 

“贴标签”的危害在于,一方面,大家都把自己的关注点集中在“标签”上,在全民摄影的年代,这就意味着会产生大量高度重复、没有独特生命力的作品,也就是所谓“僵尸影像”。另一方面,任何“标签”都不能涵盖被拍摄事物的全貌,由于事物被贴上了标签,标签之外的内容会被影友自动忽略,从而失去很多可以拍摄的内容。所谓某某题材被“拍烂了”,其实就是“标签被拍烂了”。

 

结论呢,遇到一个“俗题”根本不用紧张,只要做一件事情——撕掉标签

 

我们今天举一个实际例子。这个题目是


青藏高原

 

这真是个“大俗题”吧?这年头儿没去过几趟青藏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摄影人。闭上眼想青藏的片子——转经、小喇嘛、磕长头、高原红,高高的寺庙和巍巍的雪山,神秘的敖包和经幡,还有好多好多瞪着大眼睛特纯洁特纯洁的小孩……不知道你们咋想,反正我是看的太多了,连多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这种雷同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先来看青藏高原的显性特征——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人员流动较少,外来文化影响较弱,因此有较少污染的山水、相对淳朴的民风,还有比较浓厚且有地域特征的宗教气氛。这些显性特征幻化出一些内地作者“文艺范”的想象:最后一片净土、心灵的朝圣、神秘之国……结论就是贴上几个大标签:神秘、圣洁、净土。我们看99%以上的青藏影像,都是在试图为这些标签寻找视觉呈现。但是这些由内地远道而来的作者基本上既不了解当地生活与文化,也没有啥宗教情怀,他们镜头里单一的、没有生活细节支撑的“神秘状”、“圣洁状”,很容易引起视觉疲劳。虽然青藏主题的作品有很多单说构图光影画质都很出色,但重复足以抵消所有审美的愉悦。

 

那是不是青藏就没得拍了?当然不是。飞哥最近就看了一本关于青藏让人印象深刻的画册。

 

《一份来自圣地的另类调查——餐饮&如厕》系列 ——作者:刘远

 

刘远同志在摄影界是一个争议话题,他无疑是我见过最爱出画册和送画册的摄影师。这本书拍摄水平依然有待提高,编辑也不让人满意。但是我能记住这本书,因为他呈现给我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青藏。

 

看书名大家就知道了,这本书拍摄的对象就是两个:餐馆和厕所。青藏高原大量的,不同海拔不同地区不同档次的,餐馆和厕所。


刘远作品 西藏 纳木错 海拔4724米  


餐馆就罢了,厕所也要入画,大概有人觉得这和青藏这块“纯净之地”的格调违和感太强吧?殊不知,我们臆想中的“圣地”,那就是当地老百姓正常生活的地方。居家过日子,总也要有吃喝拉撒性生活这样和“神秘”、“圣洁”、“净土”完全扯不上关系的俗事。说不定在老百姓心里,这些俗事来的更重要呢!

 

刘远的聪明处,就在于别人贴上“神圣”的标签,他把这个标签扯下来。别人要表现人间净土的“神性”,他就告诉你这儿的老百姓得和我们一样过日子,用吃喝拉撒来表现“人性”。

 

其实拍照片的,看照片的,都是一群大俗人。飞哥身上最大的佛性大概也就是“热爱小动物、顿顿离不开”了。净土啊神秘啊哪些劳什子附庸风雅跟着拍拍巴掌捧两句完了,走不到心里去。“人性”就不同了,这档子事情咱们熟啊,不但熟还热爱,那片子越看越有味道了!

 

比如说这张片子,爹妈带个娃,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场景。看看墙上的价目表:孜然羊肉50,凉拌黄瓜20,4200米海拔,农业和物流困难都不小,出来下个馆子也不会太容易。两个大人明显把好吃的都给了孩子,这时候飞哥觉得,我在北京,他在玛多,大家的想法差不多啊!

刘远作品  青海 玛多 海拔4267米


还有这张,墙上贴着WIFI密码(还是毫无技术含量的12345678),桌上摆着残局,撸胳膊挽袖子要吃人家一个子,如果不说,你也会以为就是普通的北方乡村小馆吧?可这是在海拔4400,一个喘气都不匀的地方。无论身处何处,人都会尽力让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一些。两个糙老爷们儿,怎么就让我觉得挺感动?

刘远作品  西藏 羊卓雍错 海拔4446米


这张也够“劲爆”的,不知道两个小朋友后来和作者急眼了没有。这个场面一点都不高大上,可是咱们都熟悉啊!飞哥下乡当乡长的时候用的也是旱厕,看见图觉得那股味都能闻见了。蹲坑那小伙还拿个手机,看来大家的娱乐方式还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啊。

刘远作品  青海 隆宝 海拔4193米

 

我最喜欢的是下面这张,谁说青藏都是土老破旧了,人家不是也灯红酒绿挺繁华的吗?特别是那个“赛江南休闲会所”,初看也是一愣,这还惦记着足疗保健,身体素质也太好了吧?再看看图说,不到3000米,那还可以还可以……

刘远作品  西藏 波密 海拔2727米

 

“主流”的青藏影像,神秘、华丽,但是也空洞,再美也走不到我心里,画中的人想什么我不明白,做什么我也没感觉。刘远的片子,明明拍的很随意,毛病很多,但他的青藏是红尘的,活生生的世界。那个世界里的人生活在比我们更恶劣的自然环境里,但是一直和我们想着差不多的事情,追求着差不多的快乐,谋划着差不多的未来我觉得我能懂他们的世界,我觉得,我们可以是亲人

 

我再说一遍,刘远的这本书拍摄和编辑问题都有很多,其实“吃喝”和“拉撒”两个场域都拍的不充分,都没有把该承载的“众生态”充分表现出来。但就是这样一本严格来说还属于半成品的画册,已经让号称“行内没有新鲜事”的飞哥印象深刻了。

 

因为他给我看的,是一个从没人给我看的西藏。当他告诉我们青藏不仅有磕长头和转经,也有吃喝拉撒的时候,他已经赢了。

 

这就是“撕掉标签”的力量。

 

今天的结论是这样的:任何一个题目,尤其是受关注的题目,都会有一个“大众视点”。如果让自己的视角屈从于别人的视点,在摄影的战场上注定死无全尸。——保持思想的独立,努力去和别人“不一样”,会让你看到更多的风景。

 

今天的压题图片同样来自刘远先生,特表感谢。

 

好啦,今天就是这样。继续推送飞哥和朋友们一起操办的摄影界良心公益课堂——壹课公益课堂!


如果您是第一次看到飞哥的文章,下面这些应该也不容错过吧?

#飞哥谈影#新年有梦想?试试先填好这“五张清单”

#飞哥谈影#全国影展——走过甲子,归来仍是少年

#飞哥谈影#讲真,你是不是轻慢了摄影?

#飞哥谈影#互联网来了,摄影人去哪儿?

#飞哥谈影#玩摄影,远离六种“垃圾人”(威力加强版)

#飞哥谈影#为什么是纪实摄影?

#飞哥谈影#这样的比赛,咱就不参加了……

#飞哥谈影#风光摄影真的“低级”吗?


我是许华飞,我不会让你舒服,但会帮你进步,要相信我是爱你的呦!那就长按下图二维码加个关注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