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哥

其他

#飞哥谈影#阮义忠人文奖?这回可有点“小”……

病了好久,文字版就算是回归了。“壹课”还得等等,嗓子还不行呢!飞哥原来那男童音多清脆啊,现在活脱脱一个单田芳。如果您是第一次看到飞哥的文章,下面这些也是不可错过的吧?
2018年5月30日
其他

#飞哥谈影#剪裁是小道,乱干也麻烦

回到开头“我摄我影”提供的剪裁照片,剪裁者明显认为画中女士身边环绕的生肉商品都是冗余信息,所以将其裁掉了,这样画中人作为视觉中心更加突出,读者不会因为其他视觉元素分心。这个剪裁——无疑是失败的。
2018年4月8日
其他

#飞哥谈影#那个你没看懂的弗兰克

摄影创作依靠日积月累,名家的历史地位往往也是通过不懈努力几十年一点点积累出来的。“出手即巅峰”这种事情在摄影界几乎没有,为什么说“几乎”呢,因为也有一个例外——相信你想到了,我说的就是罗伯特·弗兰克和他的《美国人》。弗兰克的历史地位,完全由这一本书造就
2018年3月31日
其他

#飞哥谈影#那一回,中国摄影界“错过”布列松

飞哥一直强调阅读对摄影的重要性,读者朋友们基本上都赞成我的主张,然后…该不读书就是不读书。没办法,谁让我上辈子欠你们的,我会把自己阅读中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变成我的好玩的文字,讲给你们听。今天开讲的,是晋永权老师《红旗照相馆》当中,一个让你们觉得“恍如隔世”的故事。
2018年3月9日
其他

#飞哥谈影#你拍的人物,为什么总是“辣眼睛”

影友提的问题是:这张照片(特别强调是网上找的,不是自己拍的),为什么看起来这么“难受”呢?飞哥自己在网上搜了一下,本图出自zol论坛,作者署名为“fengjingsheyingz”
2018年3月4日
其他

#飞哥谈影#荷赛,怎么越来越“冷”了?

尚图坊,没记错的话这是他们第三次把人带进荷赛了,在揣度国外评委和活动心思上,毫无疑问是中国第一。这次荷赛征稿收取的代理注册费,大洋是30,尚图坊是60,作品代理费也贵出了好多,贵还真是有贵的道理。
2018年2月25日
其他

#飞哥谈影#扯一扯“艺术家迷雾”

近年来,“艺术家”已经成了一个蜜汁高贵的表述。前几年不少水平不行的领导干部争抢艺术家光环(拉二胡还逼着交响乐队伴奏那个县委书记,大伙都记得吧?已经免职了哦),最近几年又有众多土豪企业家投身艺术圈。马云老师的书画电影、潘石屹老师的人像摄影,都是诚意满满的良心之作。虽然诚意满满之后,他们天赋和训练双双缺席的作品依旧属于“十窍之中、通了九窍”的状态,但至少说明,在这些已经逆天般存在的成功人士心里,“艺术家”的头衔仍然足够高大上。至于说个别“现成的”艺术家,感慨一下大众无知社会愚昧自己孤独寂寞冷,那也是屡见不鲜了。大家一般也都容忍着,毕竟人家是艺术家,人家“高”嘛!
2018年2月3日
其他

#飞哥谈影#照片里的”年”,怎么就这么俗?(2.0)

时光荏苒一年说过去就过去了这篇去年过年前写成的文字在今天还有意义既然那些问题都在不妨再次和影友分享再有不到半个月就过年了,相信很多影友已经没有好好上班的心思,开始盘算过年怎么“拍大片”了。不过您先别兴致勃勃的准备拍片,按快门之前先回答飞哥一个问题。你闭上眼,清清脑子,认认真真的想,这么多年,以“过年”为主题的摄影作品,能让读者记住,在社会上有影响,大家一张嘴说得出来的“名家名作”,有多少?
2018年1月31日
其他

#飞哥谈影#纪实摄影,别整糊涂了!

最近关于“纪实摄影”(准确说应当是其中社会纪实摄影这一方向)的文章很多,有些是纯粹的名词之争,比如documentary究竟应该翻译成“纪实”、“纪录”还是“文献”。这种争执本质上没有意义,东西就是这么个东西,叫什么只是代号。偏偏有些人喜欢搞这一套,就像以前一帮人争薇薇安大妈的姓到底应该翻译成“迈尔”还是“梅耶”。此类争执本质上不是为了做学问,而是为了证明自己优于他人(北京方言叫“吹牛逼”),咱们健全人就不要和他们一般见识了。
2018年1月27日
其他

#飞哥谈影#你们扯不清的那些事,人家十年前就说明白了

摄影分类,这十多年最扯不清的一件事三大类怎么分,好像永远有争议有人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分就说咱们把这个框子拆了吧其实这事有这么复杂吗?如果一件事情看上去越来越迷糊办法其实特别简单回到他一开始的地方
2018年1月23日
其他

#飞哥谈影#撕掉“标签”,俗题也有新滋味

跟影友聊天,“没得拍”是大家共同的苦恼。现在全国有上亿人拍照片,什么边边角角的地方都有人去过,“处女地”也就是在梦里才能找得到。既然随便一个地方都能“淤”住大把影友,难免有大量大同小异的“僵尸影像”应运而生。这里面影友也有自己的委屈——
2018年1月12日
其他

#飞哥谈影#“当代”好轮回,谁配鄙视谁?

从指导思想推演到呈现形式,作者纯粹个人化的创作理念,要是依照大众喜欢的形式来表达,那他说不痛快啊!所以,当代艺术的呈现,也就把传统审美的范式抛在一边了,而是由着作者的需要来了。
2017年12月2日
其他

#飞哥谈影#站在国展现场(三)解剖“大奖”,才知道国展性格

国展的“评委会推荐”相信大家都看到了可是光看不琢磨,那也是瞎耽误工夫念书不讲,如同种地不耪所以今天,飞哥给你讲讲本文是#飞哥谈影#站在国展现场的第三篇,也是最后一篇。前两篇#飞哥谈影#站在国展现场(一)评委眼里,什么才是好照片?和#飞哥谈影#站在国展现场(二)参与国展,这些错误不能犯!,我们都没有直接分析图例,这可不是飞哥犯懒,是有不得已的难处。
2017年11月17日
其他

#飞哥谈影#站在国展现场(二)参与国展,这些错误不能犯!

前不久,飞哥作为工作人员全程参与了第26届全国影展的第二阶段评选,其中有很多心得要和影友分享。上一篇#飞哥谈影#站在国展现场(一)评委眼里,什么才是好照片?是站在评委的角度来写,今天则要把“黑手”直接伸向各位影友,聊聊大家所犯的错误了。
2017年11月11日
其他

#飞哥谈影#站在国展现场(一)评委眼里,什么才是好照片?

首先必须说在明处,虽然江湖传言一直都有,但是在飞哥视野所及之处,国展评选无疑是公正而且严谨的,评委的表现也堪称尽职尽责。对于怀有“无黑幕、不热闹”想法的看官,飞哥只好毫无愧色的说声抱歉了。
2017年11月8日
其他

#飞哥谈影#讲真,你是不是轻慢了摄影?

最近,遇上了一些故事。这些故事其实没有太多联系,可要是“串”在一起,就有了意思。第一个故事:上个月一位影友找我诉苦,说她的片子没能入围到全国影展的第二轮。还把片子发给我看。我认真学习了这组片子——说实话,完全没有亮点。所以我只好认真的问:你觉得自己的优势是什么呢?那位大姐满面愁容(因为是微信聊天,我只能从语气里判断她满面愁容)的说:许老师,我再不投国展就晚了,我都学摄影五年了!五年了……晚了……飞哥第二个故事:有一天我在袁洁老师(北京电影学院教师,也是吞像摄影的老大)的微信群里,有个群友突然说:袁老师您给我们推荐几本书呗?然后袁老师就很草率的拍下了自己的“手边书”发到群里,具体来说是这样的:想要回去数数的就算了吧,我替你们数过了:27张图,28本书。飞哥不是说这28本书就是金科玉律——这里面有观念、有方法、有历史、有评论,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和摄影不“直接发生关系”的人文社科,并没有搭成一个完整的结构,确实就是一些随机找到的“手边书”。这个故事吓人的地方,就在于这些,真的就是一些“手边书”。飞哥说第三个故事,前不久一位也是做自媒体的朋友问:老许你写摄影干嘛?文学、历史、时政、艺术,你哪样写不起来?非要写摄影?摄影本来就小众,素质还那么差!素质还那么差!我听着扎耳朵,但是没反驳他,说真的,是没敢。我怕他举出几个实际例子来,我就更下不来台了。飞哥最后一个故事发生在今天早上,飞哥参加一个座谈会,一位素来耿介的业界名宿在发言里,直斥摄影圈的弊病:至少数以千万计的摄影人队伍、拿着世界上最牛的摄影器材,几十年却拍摄题材极为有限的照片,呈现的几乎是在复制的东西。名山大川、风土民情、花鸟鱼虫等等占据中国摄影几十年的习惯性领域……年复一年去拍“糖水片”,拍非洲,拍南极,就是不拍你身边最有价值的影像。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前一个故事的例子诶!飞哥四个故事,其实只有一件事情:摄影到底有多难?或者说,五年大姐的摄影,和袁洁老师的摄影,哪个更接近于摄影的真相?按照惯例,下面是飞哥长篇大论口沫横飞的时间。但是今天我不想,道理其实就原原本本摆在这里,一哈腰就能捡起来,是在懒得再重复。有些话说多了会累、会烦、会自己看了都讨厌。我只想说,15年前我到协会上班,算是入行,就听了“摄影人没文化”这样的论断。15年了,好歹也是掏心掏肺拼命干的15年,这句“没文化”还放在这儿,有点儿扎心。因为扎心了,所以才要说句话。我不安利袁洁老师的28本书,因为阅读是极度个人化的事情,她的书未必适合你(讲真,我也只读过其中的一部分)。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安利一下她在手边随便放28本书的态度。虽然我很爱袁洁老师,也要承认她还远不是大师,只能算是“合格的摄影工作者”。她做的事情、说的话,我不是每次都赞成。但她对于摄影钻研,越钻研越知道自己的渺小,越代表了一份尊重,这点我赞成。我们都算是尊重摄影的人,所以侥幸没被人评价过素质低(当然,业内有人说我是喷子,说她是恶婆娘,这件事我一般是从正面去理解的)。至于一般影友,你和她的差距是多少(是不是看到书单子脑子就已经懵了?),就是和“合格摄影工作者”的差距是多少。找到这个差距,也就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找到了对摄影应有的态度。虽然我知道,我怎么说多数读者都不会真的找来这28本书读一读,但是,知道什么是好的,这点很重要。总有些朋友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摄影秘密”,但是回报始终不怎么明显,甚至有点怨天尤人。那不妨悄悄自问:讲真,你是不是轻慢了摄影?好啦,今天其实是草率的,临时加进来的一期,因为接下来呢从今天起大概有十天的时间,华飞又要面临一波“紧急公务”,期间还要多次出没没有网络的地方,消失的时间,大家好好玩,不许忘了我哦!还有,回来以后必须爆大料哦!好啦,今天就是这样。继续推送飞哥和朋友们一起操办的摄影界良心公益课堂——壹课公益课堂!如果您是第一次看到飞哥的文章,下面这些应该也不容错过吧?#飞哥谈影#说说看,摄影师为啥赢了30万?#飞哥谈影#民俗摄影:挥去迷乱,方得璀璨#飞哥谈影#回答这八个问题,就是一个完整的摄影观#飞哥谈影#我是评委,这些照片我不怕#飞哥谈影#为何跟大师“对不上点”?——触碰一下“浮躁”这个话题#飞哥谈影#光荣与权利——摄影著作权集体保护的法理分析#飞哥谈影#假作真时……还是假的!说说“摆拍”那点事三角猫|人文摄影
2017年10月27日
其他

#飞哥谈影#说说看,摄影师为啥赢了30万?

10月18日,艺人林志颖在自己的微博上贴出了下图。至此,摄影家朱庆福起诉林志颖侵犯著作权一案,也算尘埃落地。根据法院判决,林志颖除去赔礼道歉,还要赔偿朱庆福34.5万元。对于维权一向不太容易的中国摄影界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但是一般影友在为同道高兴之余,恐怕还需要问问自己问题:
2017年10月20日
其他

#飞哥谈影#民俗摄影:挥去迷乱,方得璀璨

本文首发于2017年10月13日的《中国摄影报》,推送时飞哥又任性的做了一些修改。总是“杠头”的编辑和我较劲,所以《中国摄影报》一直是份好报纸哦!凡事多有两面性,一个光明的A面和一个不那么光明的B面。越是红火热络的时候,找到B面就越显得重要。对于日渐兴旺的“民俗摄影”来说,正是如此。
2017年10月15日
其他

#飞哥谈影#聊聊摄影界的一桩“公案”

和读者老爷们瓷瓷实实的拥抱一下“疯狂八月”为摄代会拼了老命真心是没给大家服好务多谢多谢大家不离不弃的陪伴华飞后面一定多拿好东西出来
2017年9月10日
其他

#飞哥谈影#互联网来了,摄影人去哪儿?

这其实也是一年前的旧做#飞哥谈影#截止到目前最长的一篇一万多字,写了一个通宵可能体量确实有点大所以应者寥寥但毕竟是最认真、最辛苦的一篇作者忍不住偏爱所以过了一年,也算比当初“红”了一点还是没羞没臊的拿出来再给大家炫一炫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摄影传播和摄影创作正受其影响发生深刻的变革。本文旨在分析互联网风潮对摄影人造成的冲击,以及摄影人自我完善的应对之策。
2017年8月13日
其他

#飞哥谈影#一年前,他们说这是摄影界最需要的十个字

当然飞哥也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宽容、逻辑、耐心、独立思考一年前的飞哥秃是秃了点,还算神采奕奕
2017年8月5日
其他

#飞哥谈影#为什么是纪实摄影?

虽然“砖家”一直多有诟病,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纪实——艺术——商业”的摄影分类,一直都是科学有效的。这其中,商业摄影有更多“完成任务”的属性,不大好归入“个人创作”的范畴。对于摄影人来说,一旦完成基本技能训练,而希望在个人成就上有所进境的时候,往往需要在“艺术摄影”或“纪实摄影”二者之间择一侧重,将其作为自己的主要创作方向。
2017年7月22日
其他

#飞哥谈影#飞哥带你学“有用”的摄影史

前面的话:本文的第一版写在2016年8月当然,传播的不好实际上,飞哥每次动摄影史的脑筋传播的都不会太好但我还是不屈不挠的一直在尝试因为摄影史呢不仅是有用的他也是美的呀!摄影人要不要读摄影史?这一直是摄影圈“两面化”最严重的问题。大家表面上都会说学摄影史很重要啊,毕竟老祖宗也说过“以史为鉴可知兴亡”。但另一方面,私底下真正研读摄影史的人就很少,一般影友总觉得这门学问不能直接“教我怎么把照片拍好”,纯属是“空对空”。我国崇尚“学以致用”,不喜欢学问,只喜欢学问的“用处”。实践里用不上,那就没人去下功夫去学了。
2017年7月16日
其他

#飞哥谈影#80分变成30分,照片里就少了一件东西!

Images”。按照老崔的话讲,按照百分制计算,中国摄影师的一组片子只能打30分,老外那一组可以打到80分。此言一出,群内哗然。毕竟大家都是“中国摄影师”,这么让人看不起可不成!
2017年6月30日
其他

#飞哥谈影#编好图片不求人(3)要紧图片“漏拍”怎么办?

首先给大家道歉昨天的推送发出去十几个小时却被通知推送出了问题只好今天重发据说,纯粹是据说某知名机构收费上万的“图片编辑班”上课悄悄用了飞哥这一课讲的案例哈哈,好爽,原来飞哥的课这么贵!放心吧,还是不收你们钱,免费讲因为中国摄影界只有一个飞哥!欢迎各位影友回到“编好图片不求人”这个系列。在之前的两篇文章里,我们用#飞哥谈影#编好图片不求人(1)给自己做编辑的基本素质介绍了编辑自己图片需要的基本素质,用#飞哥谈影#编好图片不求人(2)怎么选出“对的”照片?介绍了选择照片的标准。今天,我们就要进入一个让摄影师在选片时最头疼的问题:
2017年6月24日
其他

三角猫|人文摄影 那一场休戚与共

好了,我们也该认识一下作者本人。雍和先生有不少光彩照人的瞬间,但我展示给大家的是这一件2012年5月11日,雍和(坐地下那位)在拆迁现场被殴打。我突然觉得,“人文”还应该加上第六个主题词——勇气。
2017年6月16日
其他

#飞哥谈影#编好图片不求人(2)怎么选出“对的”照片?

“编好图片不求人”推出这一周,反响正经不错。能够给影友帮到一点忙,飞哥心里也是美滋滋的。在第一讲#飞哥谈影#编好图片不求人(1)给自己做编辑的基本素质当中,我们讨论了图片编辑的价值和基本素质要求,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逐步进入图片编辑的实际操作环节。
2017年6月3日
其他

#飞哥谈影#假作真时……还是假的!说说“摆拍”那点事

摆拍,摄影界一直没法回避的问题,围绕其是是非非,口水已经延续了几十年。大家脸上都是鄙视摆拍的样子,可是很多人心里呢,又有“偷一个”的想法,所以今天飞哥就要来说一说啦。
2017年5月19日
其他

#飞哥谈影#母亲节,就把母亲拍成这样?

大家知道,飞哥虽然极有“战斗精神”,但是对自己家粉丝一直都温柔如水。不过,上个周末在“壹课”听众群的点评课上,飞哥真是结结实实发了一顿脾气。因为转天是母亲节,那次的主题是“母亲”。一看收上来的片子,飞哥心里堵得连课都取消不上了。为了让大家看明白为什么发了火,飞哥还是把片子拿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好歹留个面子,作者名字我就隐去了)
2017年5月15日
其他

#飞哥谈影#光荣与权利——摄影著作权集体保护的法理分析

本文首发于《中国摄影》杂志2017年第五期。登上《中国摄影》一直是飞哥的小情结,不免拿出来和大家分享。随着摄影设备和技术的普及,摄影家和摄影作品数量都呈现出井喷之势,图片市场空前红火,图片的商业价值日益展现。但与此同时,摄影作品的侵权愈加猖獗,正在严重吞噬着摄影人的合法权益,维权已经成为摄影人必须面对和破解的一个问题。
2017年5月10日
其他

#飞哥谈影#连征稿启事都不会看?好吧我帮你……

征稿启事写明的主题,无非是两种,一是具体,二是抽象。具体的题目是明明白白的,必须按照要求来。比如“大美高老庄”,那就要围绕高老庄的物象来拍,花果山流沙河的片子就明显不合适,多好都要出局。
2017年5月5日
其他

#飞哥谈影#这样的比赛,咱就不参加了……

说明在前:本文主要针对于确实有志在摄影界有所作为,希望打出好名气的影友。我们知道一些影友,拍片花了不少钱、搭了不少时间,实在需要拿个随便什么纸头子回家跟老婆孩子交账,这样的朋友就不要阅读本文了,省的看了堵心。
2017年5月1日
其他

#飞哥谈影#图片被枪毙,都怨你自己—说说"烂图"七宗罪

首先向读者老爷们道一声谢!因为公务在身,上个周末并不曾更新,居然都没有掉粉。贴心呐!老铁!前一段时间,和一位做图片库图片编辑的朋友聊天。那老兄深有感触的告诉我,他日常工作中遇到的照片,大多数都是作者感觉良好,读者死不买账,根本没法子发出来的“烂图”。
2017年4月20日
其他

#飞哥谈影#风光摄影真的“低级”吗?

大家知道,飞哥的兴趣原本不在风光这一块,之所以后来关注到风光的问题,是因为每次讲课或者座谈之后,影友提出十个问题,总有七八个和风光有关。特别是每次都有人问同一个问题:“许老师,他们都说风光摄影‘低人一头’,真是这样吗?”
2017年4月7日
其他

#飞哥谈影#看展是个技术活

看展览最“赚”的一点在于,读者其实是看到了两方面的智力成果——展品和策展。这里面是一分一合的关系:分开来,看每一件展品;合起来,看策展的整体思路和组合方式。具体来说,看四个问题:
2017年4月1日
其他

三角猫 | 20万的银子20岁的娃,着急上火你为了啥?

“三角猫”是飞哥和另外两位70后老男(女)孩新开辟的栏目。特别激进、特别执拗和特别“仙”的三个家伙,陪着您看这个摄影圈的风生水起、光怪陆离,一听是不是就感觉好激动?我们仨的观点通常不会特别一样,但是都在努力做好一件事情——找到真相和真相背后的道理。水平高低不敢说,这片心无疑是热热乎乎的。那就轮到读者说句痛快话了:你是看呢?是看呢?还是看呢?本文首发于中国网图片中心,蒙许转载,特表感谢!
2017年3月28日
其他

#飞哥谈影#创意这件事有多重要——怎么不拍无聊的好照片

“飞哥谈影”做了一年多,积累不少,水平有限。有时候回头看看以前的文稿,彼时学浅,而且传播度也不够,留下了不少遗憾。于是不免将旧文修订改错之后,再拿出来请读者老爷们点评一番。欢迎大家狠狠的挑毛病哦!不知道影友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请专家看片子,专家眯缝着眼睛端详了老半天才发言:这个构图怎么样怎么样,用光怎么样怎么样,趣味中心怎么设计,主题怎么表现……这时候您可千万要明白一件事:专家看的这么“认真”、“全面”,极有可能是因为——
2017年3月3日
其他

#飞哥谈影#名师不靠谱,学习白辛苦

本文是“大飞哥自绝于摄影界”系列第二篇,飞哥下决心要把摄影圈子生态里的脓疮切开晾一晾,这么热闹的事儿,您要是不转出去给多一点朋友看到,那就不老合适的了。
2017年2月24日
其他

#飞哥谈影#一心出“牛片”?这可能是个“坑”!

先跟大家道歉,昨天发的时候忘了“署名+标原创”,删掉又发现一天只能发一次,结果耽误了一天。唉,果然人生病的时候不能工作啊!本文是“大飞哥自绝于摄影界”系列第二篇,飞哥下决心要把摄影圈子生态里的脓疮切开晾一晾,这么热闹的事儿,您要是不转出去给多一点朋友看到,那就不老合适的了。
2017年2月9日
其他

#飞哥谈影#给作品起个好名字,真的那么难?

虽说是“照片自己会说话”,可照片多了,还是得有个名字,才能分得清“这个”和“那个”。作品的题目就像人的名字,大家都有这个常识,一个好名字可以提升一个人形象,一个没有品位、没有特色的“俗名”就有点糟糕。文学界最会起名字的可能就是金庸老师,“令狐冲”一听就是英俊少年,“任盈盈”一看就是绝世美女。要是把这俩名字换成“李大壮”和“王翠花”再试试…华山派少侠李大壮…大家感受一下这个效果不过呢,很多影友起的名字——那还真就是“大壮”和“翠花”这个级别的,那是相当的不怎么样!
2017年1月10日
其他

#飞哥谈影#怎么把“大主题”做到实处?

第二,知道了“大主题”的定义,就可以寻找表现的具体切入点了。回到“中国梦”这个大主题,表现形式很好确定,因为上文都告诉你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现在知道为什么纯风光片不对了吧?)。
2016年12月14日
其他

#飞哥谈影#先大赞,再大骂!说说“阮义忠人文奖”

文末要向老先生道个歉,题目还是有点“标题党”的路子,作为晚生后辈实在没有“大骂”的资格,无非是为了写的热闹些。好在阮老先生也没什么机会真的看到。如果说本文一定要有什么总结的话,应该是两句:
2016年12月7日
其他

#飞哥谈影#“视觉冲击力”究竟是个什么鬼?

摄影界一直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但是谁也说不太清楚的概念,“视觉冲击力”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在各种“佳作点评”、“经验总结”当中,“视觉冲击力”一直是“名师”们讲解的“常规武器”;另一方面,这个概念的内涵、外延和使用语境一直是模糊不清、甚至有些自相混乱的,一些有思想的批评家对其“深恶痛绝”,个别喜欢直言不讳的老先生甚至明确表示视觉冲击力“都是废话”。
2016年12月5日
其他

#飞哥谈影#懒惰的中国摄影人

有一次和影友座谈,被问及“你觉得中国摄影人最大的缺点是什么?”,飞哥脱口而出:”懒惰啊!“当时一座皆惊,有的影友当场翻脸:“为了拍片,我们上山下海、起早贪黑、爬冰卧雪、千里远行,你居然说我们懒!”
2016年10月16日
其他

#飞哥谈影#老犯这几个错误,这辈子就别想获奖了!

十一长假,飞哥帮兄弟单位做了一个摄影活动的初评。因为是电子评,片子不能摆出来,也就不能像实体评选那样“扫描式”观看,要一张一张完整看下来,整整看了三天,着实辛苦。忙的臭死的飞哥,人家本来就想躺七天的…遗憾的是,这不算是一次很愉快的审片过程,选出的作品不多,发现的问题不少。也有很多人明明下了工夫,交出来的却是不合格的作品。这就促使飞哥来谈一谈,那些大家在投稿中犯过的错。
2016年10月5日
其他

#飞哥谈影#聊聊摄影人修炼的“法门”

一次拍摄,且不说很容易遗失细节。就算是记录的细节再多,时空环境、社会背景都是单一的,作者的思考和情绪也是单一的,这样怎么可能让作品的内涵丰富多层次呢?
2016年9月10日
其他

#飞哥谈影#什么样的摄影批评是不好的——以王曙君《模仿与创新》作为反面教材

关于浙江省展的争议进入第二轮,王曙先生提出了新文章《模仿与创新》。飞哥不隐瞒,作为批评文章,本作在业务上有可取之处,但是在批评的态度上令人失望。如果摄影人以为好的批评文章就是这样,那就起到了比较不好的示范效果。所以飞哥作为一名理论工作者,要来对王先生的批评进行批评。
2016年9月2日
其他

#飞哥谈影#宽容胜于正确——从最近浙江省展的争议说起

这几天,摄影界最热闹的事情,大概就是浙江省展引发的争议。其中一篇题为《路在何方》的文章,截至我写作时的阅读量超过了五万,对于纯摄影文章而言,覆盖面已经很惊人了。这件事情,简单来说就是在浙江省展评选中,一些艺术类获奖作品带有较为明显的“当代艺术”特征,这一结果引发了一些摄影人的异议。
2016年8月30日
其他

#飞哥谈影#到底什么是好照片?

那么,作为影友,要做到“新奇深情”,有什么修炼的法门呢?飞哥还真总结出了五点,简单来说就是四多一少。具体呢···具体我下一篇专门来写,记得要看哦!
2016年8月27日
其他

什么样的照片叫有温度的照片?怎么拍出来?

不知从何时开始,“有温度”这个词成为了评价艺术作品十分流行和高端的表述。虽然经常见诸于对作品的评论或者描述,但是对于一般摄影人来说,这句话多少有点“玄”。很多人心里还是搞不明白,什么是照片的“温度”?这“温度”又从何而来呢?▼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有温度”究竟是怎么回事?要说清这一点,只需要做个简单分析:首先,照片唯一发生作用的方式在于被观看,所以这个“温度”一定是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的;其次,观看照片的主体是读者,所以感受“温度”的主体也只能是读者;再次,观看作品是一种精神属性的活动,所以作品的“温度”只能一种心理上的体验,鉴于“温度”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认为其是一种心理上“感受到温暖”的体验。由以上可知,一件摄影作品的“有温度”,就是“让读者观看后感觉到温暖的心理体验”。说得再清楚一点,所谓“有温度”的作品,就是“让读者感动的作品”。▼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来问第二个问题——一件作品是如何“有温度”,也就是能让读者感动呢?要找到打动读者的方法,我们只能去求助于那些做到了“有温度”的作品。今天,飞哥要举出的是四个例子:图例一:1932年,摩天楼顶端的午餐,作者
2016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