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啸虎 | “神探狄仁杰”的爸爸,原来是个荷兰人
本 文 约 43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狄仁杰,大唐名相,曾力劝武则天迎归李显为太子,唐祚因此中兴,狄仁杰也因此成为千古名臣。但现在人们对他的印象,却是个侦探。
从名臣到名侦探
狄仁杰一生履历,跟司法有关的只有两段:早年当地方官,还有后来在中央担任大理寺丞,这些工作,都需要断案决狱。上元二年(675年),四十六岁的狄仁杰调入中央,任大理寺丞,这个职位负责制定量刑,官阶不高,只是从六品上,但狄仁杰在这个职位上表现出色,《旧唐书》卷八十九《狄仁杰传》记载他“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一年之内将历年积压的旧案审理一清,涉案的一万七千人全部服从判决,没有再上诉的,效率确实高,但他具体办过什么大案要案,史书无载。这就给了后世的“律政作家”们丰富的创作空间。
清宫殿藏本狄仁杰画像
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都出现过狄仁杰,但此时他的形象,主要还是“中直贤臣”,到了明清,画风一变,当时小说盛行,特别是公案小说,由于结合了侠义、探案等元素,大受欢迎,历代的贤臣能吏,尤其是符合老百姓对“青天大老爷”想象的,都被拉来做了这种流行文学的主角。明代的《包公案》,是其中典型代表,到了清代,公案小说井喷,流传至今的就有《施公案》、《刘公案》、《海公案》、《于公案》、《彭公案》、《李公案》,除了《海公案》的主角海瑞是明朝人,其他的,施世伦、刘墉(刘罗锅)、于成龙、彭鹏、李持钧(原型李秉衡),都是清朝人。
与之相比,狄仁杰这个唐朝IP,就显得有点过气,《狄公案》(又名《武则天四大奇案》)于晚清的光绪十六年(1890年)刊行面世,很快被其他小说淹没。而且,《狄公案》本身有巨大的问题:这部小说仅有六十四回,内容前后脱节。前三十回,讲述昌平县令狄仁杰连破民间三桩奇案。后三十回,则讲述狄仁杰升任河南巡抚乃至入京之后,智斗淫僧薛怀义、剪除武氏一党直至迎庐陵王李显回宫、匡扶唐室的故事。后三十回缺少探案元素,情节乏味,自然没有读者。更可怕的是,清朝官府认定《狄公案》是以武则天影射慈禧太后,对《狄公案》厉行禁刊,这导致《狄公案》的作者不敢署名,时至今日,人们也不知道《狄公案》的作者是谁,只能勉强记做“不题撰人”、“佚名”或者“无名氏”。
复活狄仁杰的荷兰人
但在今天,狄仁杰已经从公案小说界脱颖而出,并进军影视圈,成了中国“神探”代言人。这个IP开发史上的咸鱼翻身经典案例,要归功于一个荷兰人,高罗佩。
高罗佩原名罗伯特·汉斯·凡·古利克(Robert Hans van Gulik),从小自取中文名高罗佩,字芝台。他真正的职业是荷兰外交官,不过他自言外交工作只有当下的暂时意义,汉学才是自己的终身事业,学术有永久价值——至于写小说,不过是业余爱好和消遣。
高罗佩
高罗佩是荷属东印度殖民地军队一位陆军中将衔军医的儿子,童年在印尼爪哇度过,自称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和家中花瓶上的古文字让他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高罗佩十八岁发表第一篇汉学研究论文,探讨《诗经》的文化意义,颇受好评,从此不可收拾,从唐代律诗一路写到中国古代的算数概念,还参加过荷兰大百科全书有关中国条目的撰写,这时他还不到二十岁。高罗佩是欧洲汉学重镇乌特勒支大学研究院的东方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是《马头明王古今诸说源流考》,文中认为,巴比伦、古印度皆曾崇拜马,至今日本仍有马头明王神社,中国民间常云“马王爷三只眼”亦与之有关,这中间存在有上古东方的文化关联性。
博士毕业后高罗佩投身荷兰外交界,几十年间先后任职于中国、日本、韩国、埃及、叙利亚、黎巴嫩、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乃至东非等地,亲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外交风云,尤其是1943年-1945年担任荷兰流亡政府驻重庆使馆一秘时,这个“洋名士”让云集于此的中外文化人瞠目结舌:他精通中国书法、篆刻、绘画、古琴、旧体诗词、古董品鉴,造诣之高让这些领域的中国名家都赞叹不已。高罗佩在重庆的另一大收获,是迎娶了同在荷兰驻华使馆工作的中国淑女水世芳。水世芳女士评价丈夫一针见血:“他不是外国人。从我们认识到他临终,他没有一天断过练字。他最爱吃元盅腊肠,喜欢四川菜。他实在是个中国人。”
高罗佩、水世芳结婚照
高罗佩晚年,投身中国古代春宫画研究,他的著作《秘戏图考》和《中国古代房内考》,成为开此领域研究风气第一人。生命的最后几年,由于在吉隆坡和东京养长臂猿当宠物,通过研究,高罗佩提出:孙悟空的形象恐怕并非来自印度神话里的神猴哈努曼,而是隐藏在楚国屈原以降的中国文化根脉之中。如此,高罗佩写出了《长臂猿考》,还不忘随书附上自己的宠物长臂猿照片和“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录音唱片。
高罗佩和他养的长臂猿
世间有通才,高罗佩无疑是其中之一。那他又是如何跟狄仁杰产生关联的呢?
高罗佩何时初次接触《狄公案》(即《武则天四大奇案》),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职荷兰驻日使馆的高罗佩乘船离开日本,途中读来解闷;也有人说是高罗佩任职重庆期间;还有人说,是高罗佩1947年第二次被派驻日本时。总之,高罗佩对《狄公案》大感兴趣,认为这书前三十回是中国古代公案小说的特例。高罗佩自言,公案小说通常开头便会交代犯罪过程与罪犯身份,读者的兴趣主要在于罪犯最后是否能得到惩罚。破案过程中,侦探总会借助梦境、鬼魂之类超自然力量来获得重要线索。《狄公案》前三十回却接近西方侦探小说,罪犯身份到结尾才揭晓;而且全篇并没有太多超自然的解释,破案依靠狄仁杰本人的能力。于是,高罗佩将《狄公案》前三十回译成英文,取名《狄公案:三起狄公解决的杀人事件》(Dee Goong An: ThreeMurder Cases Solved by Judge Dee),1949年在日本出版。没想到,此书受到市场疯狂追捧,6个月内销售一空。
《狄公案》英文第一版封面
一炮打响,市场催货,西方读者对新的狄仁杰探案故事翘首以盼。高罗佩更是有情怀之人,他痛感彼时中国和日本居然流行译自西方的三流侦探小说,却全然遗忘东方自有狄仁杰这样精彩的探案传奇。于是,高罗佩以身作则,自己先用英文写一部原创狄仁杰探案满足西方读者,再自译成中文和日文。
于是,1949年高罗佩写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英文原创狄仁杰探案小说《铜钟案》。这部写完,却一时无法出版。因为《铜钟案》取材自公案小说中的淫僧故事,反派和尚的形象下流不堪。战后的日本社会信仰崩解,佛教是能凝聚日本社会共识的仅有力量,断难容许这般“辱佛”。至于当时的中国,更不存在出版条件。于是,高罗佩暂时搁置《铜钟案》,又写出了《迷宫案》。这回在日本顺利出版,随即大卖。荷兰出版商马上在欧洲出版了《铜钟案》和《迷宫案》,狄仁杰探案系列成为西方人了解古老东方的一条门径。而高罗佩始终不忘初心,1952年调任印度时,终于将《迷宫案》译成中文,拿到新加坡出版。曾有学者评价,中译《迷宫案》乃是高罗佩的重归精神家园之旅。
从那以后,高罗佩再难收手,在辗转派驻各国的外交生涯之余,将狄仁杰探案故事一部一部写下去:《黄金案》、《湖滨案》、《铁钉案》、《朝云观》、《御珠案》……每当露出封笔的意思,读者和出版商便会对高罗佩群起而攻之,勒令他必须填坑。他也就只能看似半推半就、实则心中窃喜,继续挖坑不辍。
写小说的过程,也是高罗佩进行汉学研究的过程。比如他一直研读南宋刑典案例汇编《棠阴比事》,从中寻找素材。读得太久,多有心得,高罗佩索性给《棠阴比事》做出英文译注,让这部中国古代重要法医学著作为西方所知。就连前文所言的中国古代春宫画研究,其实也发轫自高罗佩给小说寻找封面。写到酣畅之处,高罗佩索性自己动手给狄仁杰故事画插图,自编定场诗自拟回目,“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也用得得心应手。
高罗佩自己画的插图,还真有点春宫画的意味
不过也要指出,高罗佩钟爱明代,对明清社会也更加熟悉。所以高罗佩笔下设定的背景虽托名中古盛唐,实际上还是一派近世明清的风貌。
就这样,高罗佩一直写到生命的尽头,最终完成了狄仁杰探案系列小说的15个中长篇和8个短篇,合计130多万字,直到他逝世后的1968年才出版完毕。
1969年,英国ITV拍摄了第一部狄仁杰探案系列小说的改编电视剧《狄公案》(Judge Dee),共6集,完全由西方人扮演的唐朝悬疑故事有着说不出的违和感。1974年,美国导演杰里米·卡根拍摄了第一部狄仁杰改编电影《朝云观》(Judge Dee and the Monastery Murders)。各种狄仁杰探案故事改编的连环画更是在西方各国风行多年,经久不衰。可惜彼时的中国大陆对此全然不知。
《狄公案》漫画
重归故里的大IP
一般认为,狄仁杰探案故事由海外传回国内,首先归功于著名学者赵毅衡先生。1981年1月赵毅衡在《人民日报》上撰文,简要介绍高罗佩的生平和狄仁杰探案小说的梗概,狄仁杰回归故土的序幕拉开。
目前国内通行的狄仁杰探案小说中译本《大唐狄公案》,80年代初出自陈来元与胡明二位先生之手。两位采用元明通俗小说的白话口语去翻译高罗佩的英文小说,效果好到出奇,几成定本。有趣之处在于,胡明先生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而陈来元先生是一位外交官。
1986年,济南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狄公案》,太原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狄仁杰断案传奇》,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血溅画屏》(改编自高罗佩的《四漆屏》),国内的狄仁杰影视改编热潮由此而起。时至今日,依据狄仁杰设定而生的原创影视更是层出不穷,各种翻空出奇。有学者指出,狄仁杰探案系列构成了一个由“出口”、“改装”、“进口”最后再到“本土化”的完整过程,这种文化回溯现象更值得后人不断思考。
相较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高罗佩笔下的狄仁杰是颠覆性的形象。包拯的黑脸本身就是减分项;《施公案》里的施世伦集麻脸、缺耳、歪嘴、鸡胸、驼背和瘦弱于一身,康熙皇帝干脆御赐“施不全”;《刘公案》更不用说,“刘罗锅”。传统公案小说主角有智慧而无颜值,更无鲜明的性格特征,这当然不符合现代读者的审美。于是,高罗佩塑造了现代读者眼中的狄仁杰:躯干丰伟,相貌轩昂,颔下美髯,是一个英俊的美男子。颜值高只是基础,这位狄仁杰情商比智商还高。他幽默开朗时有俊语,聪慧机敏长袖善舞,尤其喜欢女人但自有情感底线。这位狄仁杰的破案手法与福尔摩斯一样:善于潜行察访和逻辑推理,熟谙犯罪心理学,跟三教九流各色人物打交道,必要时更须以身犯险、深入虎穴。
如此,狄大人既是神探又是豪侠,连亲自下场、挺剑格斗都是高手。所以,徐克《狄仁杰》系列电影中的刘德华与赵又廷其实不算夸张。而为什么高罗佩一定要塑造这样的狄仁杰?曾有友人回忆,高罗佩在一次畅饮琴酒后的微醺之际,曾喃喃道:“狄公就是我……”
现实与幻想,古代与今朝,真正的大唐名相狄仁杰、高罗佩笔下的大唐神探狄仁杰与天才的高罗佩本人,既有着实实在在的分野,似乎又不需要太明确的界定。毕竟,在人们的心中,他们慢慢融为了同一个狄仁杰,一个独一无二的狄仁杰。
著名学者吴晓铃先生曾借杜甫《寄薛三郎中》之句形容高罗佩:“乃知盖代手,才力老益神。”同样的诗句形容人们心中的狄仁杰。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海蒂
这是第 266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