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峰韬 | 好吃好喝好装备的御林军,为什么总是不顶用?

陈峰韬 搜历史 2018-09-19


本       文       约       4400       字


阅       读       需       要


min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历朝历代的宿卫禁兵(以下简称禁兵)待遇和出路都十分不错。禁兵将领例来是贵族子弟或者受皇帝青睐的武将的专利,在皇帝身边干几年,然后外放出去当领军大将,前程大大地有,卫青、霍去病等,都是如此。

照理说,这样一支要待遇有待遇、要荣誉有荣誉、要前途有前途的部队,应当是皇帝最可靠的安保力量。然而遍观历代宫廷政变,血腥的刀光剑影之中,禁兵发挥的作用经常十分尴尬。

· 汉代禁兵:制度比皇帝好使

汉初,吕后的娘家人闹事,即诸吕之乱,当时掌握中枢重权的吕后侄子吕产、吕禄兄弟,因为制度过于严密,被自己掌握的宫城禁兵给坑了。汉朝长安城禁兵有三重,第一重是皇帝贴身的郎卫兵,大概数百至一千人,只负责皇帝个人的安全,相当于今天的白宫特勤;第二重是宫城卫士兵,大约数千人,负责宫城门户警卫;第三重是南北两军,各数万人(南军略少),负责长安城区的安全。吕后死后,诸老臣策划诛杀吕氏兄弟,吕氏兄弟也图谋作乱。周勃、陈平等老臣设计夺走北军,但因为吕产手中还管着南军,不敢贸然动手攻击吕产。

双方兵力相当,形势又紧迫,全看谁先拿到皇帝符命,才有胜算。吕产跟着吕太后混了几十年,也不是白给的。他第一时间作出正确选择,要入未央宫控制皇帝。未央宫中的汉少帝是吕太后立的傀儡,吕氏兄弟出入皇宫便如自家一样容易,宫禁的卫兵也被吕产视如私兵。但是这次吕产入宫时,万万没想到,往日见了他连喘气都不敢大声儿的未央宫卫尉,竟然率兵守住宫门,呵令:“奉陈丞相命令,不得放吕产入未央宫。”

吕产当场懵圈,无论怎么摆谱耍大牌、威胁要杀人,卫尉就是不理不睬,惹急眼了还呲牙咧嘴地要当场砍人。绝望的吕产恍惚地记起来,如果严格地抠制度,好像确实有这么一茬事:未央卫尉应该接受丞相的领导。

卫尉职责虽是保卫皇宫,但属于外朝官,照例属于丞相指挥之下,故而这个命令是有效的。吕产干着急没办法,这时再想调南军入宫为时已晚,周勃派朱虚侯刘章率北军精锐击杀吕产,又悉数捕杀吕氏宗族子弟,诸吕之乱遂告平定。

这场变乱的关键,正是丞相陈平合理利用制度漏洞,用吕产的刀,把吕产自己给逼到了墙角里。有人或许觉得吕产本非皇室,被禁兵坑死正是死有余辜。但是往深里想一想,会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从制度运作的角度看,皇帝的私人安全掌握在外臣手里!

汉代禁兵,《汉武大帝》剧照

前两年因为墓葬被发掘而进入大众视野的海昏侯刘贺,被霍光废去帝位的过程,几乎与吕产覆灭如出一辙。霍光位居辅臣之重,他仗着先帝遗命剥夺了丞相部分权力,又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握有军权,受丞相辖制的卫士兵和军队系统的南北军都成了他的掌中之物。施行废帝之事时,他先命宫门卫士封锁皇宫,禁止昌邑王的心腹臣子入宫,接着又令羽林兵(卫士兵的一营)将他们全部逮捕,把昌邑王变成了“光标司令”。

但此时皇宫中还有最后一股禁兵——郎卫,人数只有数百,战斗力非常强悍,而且只听皇帝的命令。如果霍光贸然入宫与皇帝发生冲突,极有可能被郎卫兵们剁成饺子馅。霍光可不是吃眼前亏的人,他一方面调期门军(北军的一营兵,约千余人)入宫戒严,同时又把皇太后抬出来,以太后之命压住昌邑王,从而完全控制了郎卫兵。至此,京师三股禁兵全部反水,可怜的昌邑王对这帮二五仔干瞪眼没办法,只好乖乖地任由霍光处置。

· 魏晋南北朝禁兵:笼套一松立马儿反噬皇帝

两汉的教训很深刻,魏晋南北朝的皇帝们本该好好琢磨一下怎么改进禁兵制度。然而由于朝代更换频繁,大家伙儿忙着杀来杀去,没时间研究这事儿。但又不能照抄汉朝的老制度,怎么办?皇帝们一着急,一脚踢开汉朝制度:不是怕外臣插手吗,朕亲自管禁兵。

曹操是头一个这么干的。

曹操改进了禁军制度

曹操的禁兵名义上是两重,外围是保卫京师的中军主力,内部是贴身保镖虎卫亲军。这两支力量都是曹军作战部队,中军主力由曹操的嫡系将领分统,虎卫亲军则由曹操最信任的猛将许禇统辖。在长期的战争中,曹操对手下将领构成了绝对威慑,所以禁兵制度虽然松散,因为有曹操的权威给将军们上着笼套,所以并没出过乱子。同时,因为指挥层级少,反应速度快,用起来反而比汉朝时更加得心应手。

东汉遗老们策划过许多次针对曹操的政变,但都因为撬不动禁兵将领,统统然并卵。后世诸朝一看这办法挺管用,便一直沿用下来。至于其中的致命缺陷,谁也没发觉。

其实稍微用心想一想不难发现,用皇帝权威给禁兵上笼套,强力皇帝在位时固然不成问题,但是一旦出现弱势皇帝,缺乏制度保护的禁兵,很容易被大臣窃取。这种弊端在曹魏末年的高平陵政变中便已暴露出来。

曹魏第四代皇帝曹芳在位时大权旁落,掌权的大将军曹爽也是无能之辈,虽然还控制着禁兵,但掌控度与国初时不可同日而语。嘉平元年(249年)魏帝曹芳出城拜谒高平陵(明帝曹睿的陵墓),太傅司马懿矫称太后之命,发兵闭京师城门,与曹爽所率的禁兵对峙。由于曹爽本人全无威信,又甘愿让出禁兵军权以求富家翁生活,司马懿居然靠着为数不多的兵力,连蒙带诈地篡夺禁兵军权,完全控制了京师局势,从此走上司马代魏的发迹之路。

南朝刘宋开国之初,宋武帝刘裕把禁兵领导权交给心腹将领谢晦,此外不再设置别的军队加以制衡。谢晦之所以没敢捣乱,全靠宋武帝的权威镇慑。然而这种脆弱的个人关系,在刘裕刚死后便土崩瓦解。诸老臣看不上继立的少帝刘义符,说动领军将军谢晦,轻而易举地废掉少帝。宋文帝刘义隆鉴于禁兵缺乏牵制,把太子宫的兵力增加到万人,让太子承担一部分保卫皇帝的职责。这么办看似安全系数增加了,其实制度建设层面并无改进。太子宫的军队依然靠皇帝权威来维系,这种单薄的控制完全经不住政治利益考验。后来太子刘劭与父亲闹翻,正是依靠太子宫兵作乱,酿成一出弑父的悲剧。

南朝后来诸朝基本上发生一次政变,便给禁兵制度打一个补丁,而完全没从根子上找原因。一个又一个补丁打下来,搞的禁兵制度混乱不堪,但见朝中蹦出来一个个稀奇古怪的禁军官名,禁兵关键时刻拉稀的毛病却始终改不掉,一旦出现年轻皇帝与老臣搭档的经典CP,改朝换代几乎不可避免,像萧道成篡宋、齐明帝篡位、陈宣帝篡位等一系列宫变,或多或少都与禁兵关键时刻拉稀有关系。

北朝也没好到哪去,从原始部落里走出来的胡人皇帝们,几乎全部本能地采用了“主威独运”式的禁兵管理办法。北齐文宣帝高洋临死前意识到,他的长弟常山王高演可能会控制禁兵进而夺取帝位,于是特意提高时任武卫将军娥永乐的地位,希望他能够帮助嗣君抵抗常山王。能够给危机重重的禁兵制度踩一下急刹车,高洋可谓见识深远之人。然而积重难返的制度传统,又岂是一朝一夕能改的?常山王进宫时带上了将军高归彦,这位老哥当年做过禁兵首脑武卫将军,在禁兵中威望素著,而且又是个能征惯战的将军。禁兵首领娥永乐本来要拦常山王,一见老领导高归彦来了,顿时两腿发软倒戈投降。

制度改革从来不是靠某个人拍脑袋就能解决,而必须靠长期实践探索才能实现进步。到底怎么才能管好禁兵,到唐朝才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 唐朝禁兵:各种做实验蹚路子

唐朝刚开国就上演了宫廷大戏玄武门之变。这场手足相残的惨剧,主要原因固然是政治问题,但稀烂的禁兵制度,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政变的发生。

唐初禁兵建设很是粗糙,高祖李渊没有发明出什么高明的制度,而是纯以高官厚禄笼络之:凡是禁兵官兵,都能在渭河边分到一大片肥田;禁兵将领一律加爵,日后拔擢优先叙用。

李渊认为这么厚待禁兵,他们应该不会有问题。然而禁兵全都来自中央军主力,与太子、秦王诸府的官兵各有交情,其中尤甚者——如玄武门守将敬君弘,与秦王世民已经到了私情大于公义的地步。李世民杀死太子与齐王,太子东宫的军队赶来与秦王府兵交战。敬君弘居然率禁兵帮助秦王杀退东宫兵,顺手把玄武门卖给了秦王。可怜李渊堂堂一个开国皇帝,就这么被禁兵给坑了。

唐太宗上位后立即对禁兵制度进行了改革。玄武门之变一个最大的教训是,光靠高官厚禄解决不了忠诚问题,必须建立一支与皇帝关系非常密切的贴身卫队,才能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太宗从军中挑出善射者百人,建立“百骑”,常年镇守宫城北门重地玄武门。旧有禁兵被连根刨掉,另选可靠官兵重新建制,称之为“屯营”,由开国诸将轮番担任营长。内外相制,君臣互托,从而最大程度地确保皇帝安全。

这个思路的核心仍是在沿袭魏晋时代的做法,太宗是一代圣君,他发现这种制度其实也是管短不管长,日子久了,过几代皇帝后禁兵的控制权肯定会再次出问题。他想来想去,终于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禁兵将领。

禁兵将领之所以屡屡受别人控制,在于他们涉及的领域比较多,既可以在宫中警备,又可以参加对外战争,交际面太广,容易与朝臣结党。那位帮过自己的敬君弘虽然功劳大,但此风绝不可长。

怎么办?太宗想对禁兵将领人选作出一定限制,不能随便是个将军就能来带禁兵。可惜的是,这种想法还没来得及落实,太宗就去世了。后来高宗、武后完成了这项改革,逐渐限制禁兵将领的选拔范围,凡是选上来的将官,必须是特别可靠特别忠诚的。几经掂量,这个范围划定为宗室、重臣子弟或是特别忠诚的大将。高宗、武后两朝皇帝权威极大,所选禁兵将领也都十分可靠,故而禁兵将领易反水的问题似乎得到解决。

但其实隐患仍在。

武后晚年,朝政被张易之、张昌宗把持,大臣张柬之等人图谋发动兵变逼武后退位。搞兵变只能靠禁兵,禁兵将领中有武则天的堂侄兼女婿武攸暨坐镇,张柬之是绝对搞不定他的。怎么办?世上之事,怕就怕往深里琢磨。

还得从制度上找漏洞。禁兵主要将领虽然都是皇帝选用,但不可能大小将士全是皇帝亲自选,中下级将官还是要靠相关部门选拔。张柬之正是抓住了这个漏洞,利用他宰相的身份,慢慢在中下级将官层面掺沙子。他相继把同党杨元琰、桓彦范、敬晖、李湛等安插到禁兵中,逐渐掌控了一部分禁兵。这种行为合理合法,安排职级卑下的官员不显山不露水,连武攸暨都没怎么察觉。最终张柬之兵变成功,正是得益于此。

唐玄宗即位后,对开国以来连绵不断的宫廷政变进行了系统思考,终于作出了釜底抽薪式的改革。主要办法有两条:一是禁兵将领严禁外出征战,只负责保卫皇帝。二是禁兵将领单设一套职官体系,不论大小都由内朝负责选拔,丞相和兵部都不得插手。

这个办法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禁兵将领权限大幅缩水,不能参加战争,与军队的将领再无联系;行政体系上与外朝的联系也全部切断,丞相、尚书、侍郎们没法儿左右禁兵将领的前途,两者也就无法发生利益输送。经过一段时期运行,禁兵将领的提拔、选用、归宿,逐渐成为封闭的死循环,可靠性遂空前地提升。

后来马嵬坡之乱时,在皇权沦丧、天子威仪不复存在的情况下,禁兵虽然发生暴动杀死了宰相杨国忠和杨贵妃,却仍然不敢做出杀死天子另立皇帝的事情。因为正是皇权本身赋予了禁兵存在的意义,杀皇帝就意味着杀自己,禁兵不敢也不能这么做。

唐中后期禁兵制度虽然数次反复,例如神策军的设立走了魏晋老路,但科学制度的精髓流传了下来。宋明清诸朝在此基础上,又附加以分兵制衡等制度设计,终于彻底根治了禁兵屡屡拉稀摆带的老毛病。


-  推荐阅读  -

陈峰韬 | 史上最坑爹的熊孩子们

陈峰韬 | 兄弟儿子情敌大臣全斗倒——宫斗界的独孤求败大隋独孤皇后

陈峰韬 | 朕不给,你不能抢——那些被老爹熬废的太子们


值班主编 | 曲飞   值班编辑 | 小窗  主播 | 海蒂

这是第 282 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