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嫁鸡随鸡,夫妻同姓的欧美日,庆幸我们不是这样 | 大梁如姬

大梁如姬 搜历史 2019-06-03

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1.日本的夫妻同姓

日本有个尖锐的制度——“夫妻同姓制度”。

就是说,在日本,一对男女准备结婚,如果都是日本人,就必须统一成一个姓氏,至于随女方的还是选男方的,不做硬性要求。甚至双方另取一个其他姓氏,都随个人的大小便,因为这项制度的最终目的是户籍上必须统一。

用文青的话说,这就是“以我之名,冠你之姓”,三个字,超浪漫。

举个栗子,大野先生和岛田小姐结婚,办理结婚登记的时候,要么随大野,要么随岛田,要是喜欢隔壁老王的王霸之气,俩人一起改姓王也没毛病。咱们熟知的唐太宗李世民,祖上就被赐姓为大野,因此,民间他还有个外号叫大野次郎……

大野家次子二郎,所以大野次郎……

咱熟悉的日漫如《名侦探柯南》里,这位“死神小学生”他妈以前叫藤峰有希子,嫁给工藤优作以后,就是工藤有希子了。而在《寒蝉鸣泣之时》里,园崎家就是夫随妻姓。

工藤一家

当然,就目前而言,大部分日本人的习俗还是随夫姓。日本史作家萧西之水表示:“我认识的差不多300个日本人里,从妻例只有两对,其中一对还是因为夫是中国人,所以就跟了妻子”,可以管中窥豹想见趋势了。

关于该制度的矛盾,日本民众早就热议过一遍又一遍了,特别是现代女性“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的时代,职场女性大幅度用自己本姓,谁还没个自我、宗族意识?

不仅女性,男性对此也有不满。

日本曾对“夫妻别姓”问题进行民意调查,结果是:

日本经济新闻社日前进行的舆论调查显示,从年龄来看,在70岁以上日本人群中,有68%表示反对,17%表示赞成,两者相差明显。在60至69岁的人群中,也有59%表示反对,30%表示赞成,两者相差近1倍。而在20至39岁的日本人群中,有52%表示赞成,超过表示反对的39%。在40至49岁的人群中,有49%表示赞成,42%表示反对。在50至59岁的人群中,有48%表示赞成,超过表示反对的44%。

从性别来看,日本男性中有33%表示赞成,56%表示反对。女性中有37%表示赞成,48%表示反对。

这不,前段时间微博就有新闻曝料,某日本男子因为随了妻姓,大概内心不太乐意,直接把这个制度告上了法庭。

夫妻别姓被驳回

日本的共产党员为了反抗制度,更是用结婚不去民政局登记的方式默默反抗……

这问题的尖锐程度,就像中国终极矛盾之一的“过年回家回谁的家”一样难办。

其实,放眼地球村,并不是日本一户人家这么搞,大英帝国也大面积实施妻随夫姓的原则,比如英国铁娘子、第49任英国首相,本名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罗伯茨是她爹阿尔弗瑞德·罗伯茨的姓。后来嫁了丹尼斯·撒切尔爵士,她就变成了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被尊为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

美国的第三位女国务卿希拉里,本名希拉里·黛安·罗德姆,嫁给威廉·杰斐逊·克林顿后,把自己本姓折叠成名字的一部分,用克林顿结尾作姓了。还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夫妇也是如此,奥巴马全名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老婆米歇尔也就跟着变成了米歇尔·拉沃恩·奥巴马。再看今日网红川(特)普(朗普),先后一共三任老婆,第一个伊凡娜·泽尼科娃,结婚后改称伊凡娜·特朗普,第三任老婆,结婚后改姓称梅拉尼娅·特朗普。第二任玛拉·梅普尔斯,俩人没过几年就分道扬镳,离婚时川普哭着说:“你根本就不爱我,你只是看上了我的姓”……

行走的表情包川普

中国香港在被殖民时间,为了向英文化靠拢,也这样操作了一段时间。比如林郑月娥,本来叫郑月娥,找了个丈夫林兆波,林也就成了她自己的姓。诸如此类的还有陈冯富珍,以及中国台湾偶像剧《命中注定我爱你》里的陈林西施,都是这种模式。

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即使老公姓鸡,女人们也要跟着变成鸡婆,如果姓狗,狗男女实在是不好听……那就让他一个人当快乐的单身狗吧。


2.中国姓氏演变

那么,中国古代这种讲究“娘家只是暂住,夫家才是归属”的时代,是不是完全把女人的姓藏起来,当成男人附属?

当!然!不!全!是!

要说清这问题,先从姓氏制度说起。

中国的姓氏制度,目前可考的证据显示,大概来源于先秦的西周到春秋时期。然而众所周知,在春秋那会儿,姓是姓,氏是氏,是两个不一样的系统(名和字也是分开但有关联的两样东西,参见前文紫萱、欣怡、子涵不算什么,最可怕的重名在这里),而且和现在习俗是颠倒的,当时是男称氏,女称姓。姓是远古流传下来的,是恒定律,不会更变,氏则可以随着优秀程度不断换马甲。

简而言之,同一个姓的绝对都有同一个祖宗,而不同氏的,可能也有同一个祖宗,氏只是大家族里的小分支。

说个直观比喻:你爷爷是赵地的大官,生了四个儿子,四个儿子又分别要生儿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那么,这四个儿子从自己这辈开始就会分成了几个小分支。你大伯父按规矩继承爷爷的地位,是赵氏的大宗主,二伯父的子孙有本事,也得了块秦地,那么,他就变成了秦氏的大宗主,其他两个儿子及后代如果没啥丰功伟绩的,就继续老老实实当赵氏子弟。而秦氏虽然变成了秦家祖宗,但编张清晰的家属关系网,他也还是赵家人。

秦赵会盟台

只不过,宗族社会里,男人称氏,是为了尊重得到氏的这个人,当一个人得到氏,就相当于开辟天地,成了一个小家族的祖宗,那是件非常值得叉腰膨胀的事。所以日子一久远,很多代过去了,谁还愿意认之前的祖宗?这就是秦赵虽说是同宗,但谁care who you are啊?

从上面可以看出,想得到氏当别人祖宗,只要能拿到块地变成当地一把手就行。除此之外,还有如下几种模式:

1.以封邑(国名)为氏。前面说过,再扯一段——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开始都是封在韩赵魏三个地方,就以这三地为氏,家族成员就都是韩某某、赵某某、魏某某。后来他们三家又“三马分尸”了晋国,自己打出一片天,成了战国七雄之三,还是以封地作国名。封邑、氏、国名可以划等号。

2.以官职为氏。比如晋国的荀林父,在城濮之战的时候,晋文公改革军制设置了三军三行,荀林父当中行将军,后代觉得这是件很牛的事,就以中行为氏,成了晋国六卿之一的中行氏。宋国的子罕也是这样,子罕在宋国当司城,后代就以司城为氏,子罕也成了司城氏的祖宗。请中行氏、司城氏的同志们看到这里点赞致敬。

《东周列国·春秋》荀林父

3.以居住地为氏。比如东门襄仲,襄仲是他的字,单名一个遂,住在东门一带,就变成了东门襄仲。小学课本上的东郭先生,南郭先生,也是这个意思。

4.以祖先的谥号为氏。比如宋国有个领导人叫御说,死了以后被称宋桓公,他嫡长子宋襄公继承了一国领导人的位子,其他儿子咋办?他们变成了桓族。再后代又有一个人以桓为氏,也就有了桓氏。当然,并不是每一个谥号都会变成氏,比如鲁桓公儿子的后代们成了“三桓”,却搞出了自己的氏,把祖宗鲁桓公丢在风里。

5.以祖先的排行为氏。这就说到鲁国的三桓。三桓是鲁国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祖先是鲁桓公的儿子庆父、叔牙、季友,根据伯仲叔季原则,他们三兄弟的后代就以排行为氏了。翻译过来就是,老大家大孙子、老三家大孙子、老幺家大孙子。

叔孙氏、鲁定公、季孙氏

6.以父辈的氏为旁系氏。比如叔仲彭生和子叔声伯。叔仲彭生的爸爸是公孙兹,是前面叔牙的儿子,公孙兹是叔氏第一代传人,他儿子本来是叔孙氏,但其中的老二彭生比较牛逼,也创立了自己的氏,就是叔仲氏。意思是,叔氏里的老二。子叔声伯和这差不多,是鲁文公的儿子叔肸的儿子,叔肸的儿子,子叔,好理解了吧——倒装一下,叔子,子叔。

有人说,这些人分那么多氏干啥,集体在一个大家族里不好么?当然不好,大家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多分几个又不是称呼不过来。

这些氏在战国到秦汉过度的大动荡时期来了次大洗牌,姓氏打了一架,最后氏被吞并融合,集体变成了姓。


3.中国已婚女人怎么称呼?

姓氏差不多说完,再看当时男女结婚后,女人的称呼要不要夫唱妇随?

再次众所周知,在西周时,有条明文规定——同姓不婚。咱们先民早就认识到血缘关系太亲的人结合,容易生出地主家的傻儿子,所以,夫妻同姓,在《周礼》里就明确禁止了。

看客会说,这不是一个概念呀。同姓不婚不代表结婚以后不可以改成一个姓啊。有道理,那么咱们看看当时女人的怎么称呼的。

女人称姓,是春秋女人称呼的组成规则之一,在姓的前面,各位女性同胞还要加上其他称谓模板,当时女人的称谓法则大概分为以下10种:

(1)丈夫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比如武姜(郑武公夫人)、宣姜(卫宣公夫人)、庄姜(卫庄公夫人)、定姜(卫定公夫人)、穆姬(秦穆公夫人)、文嬴(晋文公夫人)。

《东周列国·春秋》宣姜

(2)自己的谥号+自己祖国的姓,比如文姜、戴妫、哀姜、厉妫、声子、敬姜、贞姜、南子,这种模式基本跟老公无关,就不让他们拥有姓名了。

(3)丈夫的氏+自己娘家的姓,比如雍姬(雍纠老婆)、夏姬(夏御叔老婆)。

(4)家中排行+自己的祖国的姓,比如孟子(别怕,这是鲁惠公夫人。宋国人,庶长女称孟,宋国子姓)、仲子、叔姜、伯姬、孟姬、伯嬴,同样是女人自己可以组成的称呼,跟男人无关。

(5)祖国国名+自己祖国的姓,比如齐姜、陈妫、卫姬、骊姬、邓曼、樊姬。这种称呼法绝妙,给后人清晰地提供了实锤资料——这些国家的姓。

新疆美女麦迪娜饰演骊姬

(6)丈夫国名+自己祖国的姓,比如息妫(息侯夫人)、蔡妫(蔡哀侯夫人)。

(7)祖国国名+排行+祖国的姓,比如纪季姜,这更和老公无关。

(8)丈夫谥号+尊称,比如许穆夫人、宋桓夫人、黎庄夫人,这就不用解释了……

(9)祖国国名+娘家氏+祖国姓,比如宋华子。宋国华氏子姓。

(10)特殊称谓,比如卫寡夫人,这种称呼出自爱瞎编的刘向的《列女传》,暂且算存疑系列。

从以上可以看出,春秋那会儿女人的姓是独立存在的,即使称谓法则里有丈夫冠名系列(1、3、6),女人的姓也还是大大方方地落款在末尾。

其他时代的已婚女性怎么称呼?大家最熟知的,莫过于女人称氏,把男人的姓放在前面——如张王氏、戚秦氏……这种模式,很可能只是清朝习惯。

犯妇戚秦氏,张敏饰

《清史稿》里有很长一段记载:“任寨村二十烈女,……二十人中已適人者,何李氏、张王氏、刘王氏、冯刘氏、傅李氏、任赵氏、任周氏、任宋氏、任邱氏、任张氏、任赵氏、赵叶氏、李张氏、张赵氏、崔郝氏;未字者,何氏、冯氏、傅氏、熊氏、崔氏说任寨村有一次遇到强盗纵火烧楼,这20人担心无处安放的魅力让贼子心生邪念,为了不受侮辱,于是手拉手一起葬身火海。《清史稿》为了鼓励贞洁烈妇,就把她们的姓氏记录了下来,其中出嫁了的都是冠以夫姓称呼。

这之前,类似这种冠姓极少,或者说根本没看到资料。

比清朝更远的古代,皇族女子不用说,压根不会冠以夫姓,比如太平公主出嫁了,谁听说她称呼变成了“薛李氏”“武李氏”?

《大明宫词》太平公主

首次给皇后、皇族以外女子列传的《后汉书》,在《列女传》里写了从西汉到东汉各种有节操的老婆们,虽然给每个人取的小标题都是“鲍宣妻、王霸妻、姜诗妻”等,但在列传里,完全表明了女方的家庭出身、姓甚名谁等简历,也没见着用夫姓称呼。

更明显的例子是墓志铭。所谓“从合婚庚帖到墓碑拓字,我们始终是一个整体”的浪漫里,女性有没有资格拥有姓名?

先看西晋的《西晋贾皇后乳母徐美人墓志》《西晋王浚妻华芳墓志铭》两个例子:抛开上古家族混葬等时期,中国古代基本按夫妻合葬习俗,所以,这些墓志标题上确实有夫有妻,而妻子不仅有姓,名字也清楚摆上台面。

北魏被挖出来的有点多,《元颺妻王夫人墓志》《大魏征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南阳邓恭伯夫人崔氏(令姿)墓志铭》《魏故世宗宣武皇帝第一贵嫔夫人司马氏(显姿)墓志铭》《魏故镇东将军兖州刺史尚书右仆射文贞贾公夫人刘氏(静怜)墓志铭》《北魏高树生及妻韩期姬墓志》《北魏郑平城妻李晖仪墓志》轻车将军《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同上,姓名齐全,而且,这些夫人们的名字还都挺好听的。

北周的有《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北齐的也有《齐故济南愍悼王妃李尼墓志铭》等,身为老婆身份,先表明是某人夫人,然后她们再享有自己独立的署姓权。

再又唐朝若干墓志铭如:《大唐刘应道妻故闻喜县主墓志》《鄂国公夫人苏氏墓志铭》《唐司直博陵崔公故夫人赵郡李氏墓志铭》《唐栗文建夫人牛氏墓志铭》《唐路府君夫人张氏墓志铭》《卫国夫人李氏墓志铭》《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司属主簿博陵崔讷妻刘氏墓志铭》《乙速孤行俨夫人贺若氏墓志》《秦王李茂贞夫人刘氏墓志铭》等等,和前面没啥差别。

值得一提的是,光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一家,就给大家贡献了无数墓志铭的称呼法则,从老婆到弟媳,从女儿到儿媳,再到孙女、孙媳,覆盖祖孙几代女人。标题太长,且不表了。

郭子仪画像

再后面南唐的《唐东海徐夫人墓志铭》,宋朝的《宋故魏国太夫人向氏墓志铭》《宋故樊氏夫人墓志铭》《宋故茅氏夫人墓志铭》,明朝的《明故欧阳夫人王氏墓志铭》《明故南宁伯追封南宁侯谥庄毅毛公夫人白氏合葬墓志铭》,也和以上法则别无二致。

比较醒目的是,地处广西那位南宁侯,墓志铭长得比尔康还过分——伯爵,追封为侯爵,也要在墓志上体现一下;谥号庄毅,如此荣耀怎么能不表说一下?总之,公家赏的头衔,我们全部要体现出来!最后,再把妻子姓白说一下,像极了尔康自我介绍,别人一笔带过,自己一笔恨不得写到天地尽头。

心机boy尔康

看了这么多,有没有流下不学无术的泪水?

综上所述,中国不存在“夫妇同姓”,顶多某些时候有“妇冠夫姓”称呼法,而这种法则很可能只从清朝流传下来,并不见于之前的正史或笔记小说中。不信,明代人写的那么脍炙人口的《水浒传》《金瓶梅》,怎不见把潘金莲叫“武潘氏”呢?

王思懿饰

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如果还想找到我们

请将“搜历史”设为星标哦

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

-  推荐阅读  -

大梁如姬 | 刘秀:别人的谶语都是编的,朕的这些是真的

老爹和老公掉下水,救谁?请皇后们回答!| 大梁如姬

文景之治,汉景帝为什么不如汉文帝? | 大梁如姬

值班编辑 | 景如

这是第 447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