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你死了以后,还能听到周围的人说话 | 小庄
本 文 约 2400 字
阅 读 需 要
5 min
微博热搜出现这样一个话题【人在死的时候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听起来让人一头雾水,接着正文解说道:“据最新的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死亡时,能够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因为即便心脏停跳,身体无法移动,大脑仍然是清醒的状态,甚至能够听到医生宣告自己已经死亡”,并配以视频,看得让人脊骨发凉。
迅速蹿上热搜,回帖转发纷纷过万
灵魂对肉体:老弟厉害了啊,我带不动你了?
当然,沙雕网友们依然会进行他们的创作,比如:“知道了,以后在太平间还是要放点音乐,免得他们寂寞”,再比如“也就是说,人最后一刻是被吓死的”,来缓解大家惊恐绝望的气氛。
由于该主题过于惊悚,更多的网友还是希望能有更实锤的资料,来证实一下以上说法是真是假。
那么,咱们先确定一下这个“最新研究”到底来自哪个权威人士。
在中文世界里广为流传的这段视频,虽然打着Fox News的水印,但仔细看起来真的很“三无”新闻的样子。除了随便哪里都能扒来的心电图动图,真的看不到任何和所谓“新研究”有关的团队名称、发表期刊甚至确切时间的任何迹象。
脑电波
在英文世界里能搜到的最新消息,是《太阳报》(对,就是那个最喜欢报道某某足球明星又泡上新妞了的花边大户)网站上个星期的一篇文章。看标题和内容,和前面讲的那条微博很像,不过要详实很多。
里面提到,顶级医学专家对人类死后会发生什么一直争论不休,那些“死而复活”之人所报告的场景也充满了争论,但一位研究死后意识,并考察了很多心脏骤停病例的医学博士萨姆·帕尼亚(Sam Parnia)认为,处于死亡第一阶段的人,可能仍然会经历某种形式的意识。
Sam Parnia
《太阳报》网站的文章也配了视频,出乎意料的是,来源并非Fox,而是它的对手之一NBC。更有趣的是,这段视频其实来自于Megyn Kelly的新闻访谈节目,而Kelly女士,正是从Fox跳槽去了NBC的一位当红女主持……
Kelly访谈节目
可以肯定的一点,无论中文视频的来源到底是不是这个节目,请出萨姆·帕尼亚博士来讨论这个问题,已经非常够格,甚至不能有更合适的了——他是石溪大学医学院的英国医学助理教授,同时也是心肺复苏研究的主任,此外还担任南安普顿大学人类意识项目的主任,以濒死体验和心肺复苏术而闻名。
手是不方便按正确位置吗?
迄今为止,濒死体验领域一项最大型的国际合作研究是由他领导的。但这也算不上什么新研究了,那是2014年发表在《复苏》期刊上的一篇文章,名为AWARE的项目从2008年开始启动,对来自英国、奥地利、美国15家医院的2060例心脏骤停病例进行的为期四年的国际调查,主要针对与死亡有关的精神体验。身为第一作者的帕尼亚解释说:
和我们一般的看法恰恰相反,死亡并不是一个特定的时刻,而是一个因严重疾病或事故后引起的心脏、肺和大脑停止运转之后的潜在可逆过程,如果逆转成功,这一过程被称为“心脏骤停”,而如果没有成功,它被称为“死亡”。研究真正的目的是超越定义模糊的濒死体验这一术语,客观地探索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
《我不是药神》黄毛:哥,我知道你来探视我了哟
如果真正理解了博士以上这番话,应该就不会产生“你死亡的时候会知道自己已死”这种误会了,是的,你首先要清楚地定义死亡。
从技术上讲,死亡时间是基于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血液就不再向大脑循环输送,这意味着大脑功能“几乎在瞬间”停止,人会失去所有的脑干反射。但如果严格来说,此时还只是处于死亡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人仍然有可能会经历某种形式的意识,能逆转回来的话也就不是真正的死亡了。不过,AWARE项目中有39%的心脏骤停患者后来活了过来,并接受了有组织的采访,他们描述了一种意识知觉,但没有任何对事件的明确回忆。
萨姆·帕尼亚可说是一位相当资深的死亡研究者,早在2006年就写过一本书,叫做《我们死的时候会发生什么》(What Happens When We Die)。在书中他提到,当自己还是一名医学院学生的时候,就对自己发出了一连串的人类终极问号:濒死体验是一种现代才出现的现象,还是自古以来便如此?这种体验有多普遍,它是否只是和特定的个体特质、文化或年龄相关?怎么给濒死体验分类,以和其他精神状态和经验区分?如何科学地解释濒死体验?
《我们死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将这些问题弄清楚,是需要严谨的实验方法和可重复的验证的,而不能凭借一些模糊的定义去附会。为此他熟读了诸如Raymond Moody《死后的世界》(Life After Life)这样的畅销书,也没有找到解释。帕尼亚本人在后来的一系列研究里都一再申明,类似于“濒死体验”或“灵魂出窍”之类提法,并不足以描述死亡的实际体验。
《死后的世界》
濒死体验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说实话,迄今也没有能作为标准来执行的检验。
1980年,美国心理学家Kenneth Ring基于102个研究对象提出了他的准则,其中有五条被认为是核心体验:
1,感觉到平静、舒服、没有痛苦;2身体上有超然的感觉,灵魂出窍;3,进入黑暗中,在一条隧道中穿越全景记忆,多是积极的那些;4,看到明亮、温暖和有吸引力的光;5,走到光之中,遇见了一些人。
建议购买体验一下,不过,为啥灵魂出窍还能换身衣服
1983年,另一位精神病学家Bruce Greyson提出Ring的这个量表过于武断,而他通过考察74位声称具有濒死体验的病人,提出了自己的16条Greyson量表,包括时间感的转换、人生回顾、顿悟、平静感、宇宙一体性,等等,针对每一条,可以选择0,1,2三种分值,如果总得分超过7,即被视为有过濒死体验。
16条Greyson量表
可是你应该很容易就会发现,这些量表的描述中又继续出现了各种坑,比如针对全景记忆(是个什么鬼)这一项,就有着各种无法描述。
荷兰心理学家Douwe Draaisma在他的《记忆的风景》一书中写道:“所有关于濒死体验的全景记忆的报告中,都会有诸如“不可名状”“前所未有”“令人难以置信”这类措辞,而且所引用的比喻也显示了一定程度的无能为力,总而言之,它们更像是审美性的而非科学性的。”
《魔棺》,濒死感大概就是此刻灵魂被打飞之感
而至于灵魂出窍,就更是一个玄之又玄的说法了,还记得那个灵魂只有21克的说法吗?
这个所谓研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了。1907年4月,名叫Duncan MacDougall的大夫在《美国医学》期刊上发表了他的实验。他一共测量了6个人,4个结核病人,1名糖尿病昏迷的病人,另一个不明原因。其实,只有在第一个病人身上,大夫观察到病人死亡瞬间秤的指针快速下降了4分之3安士,大约是21克多一点,其后5例测量都无法重复这个结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倒是给发出来了,日后也没被抓出来造假什么的。
抓住猴哥称一下
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只有孤例的研究,然而它得出来的可疑结论却成为了一种文化流行——比如,中国不少文艺青年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对你的爱净重21克。
可见,所有关于死亡的附会想像,我们是多么煞有其事地不加辩驳啊。对这个未知,希望人类终有一天能解惑!
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如果还想找到我们
请将“搜历史”设为星标哦
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
- 推荐阅读 -
小庄 | 从坑爹少年到被坑的爹,“现代科幻之父”儒勒·凡尔纳的三代狗血家庭史
小庄 | 陨石?核弹?外星人?反物质?特斯拉?通古斯大爆炸到底谁干的?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