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吃丹药、杀功臣,晚年唐太宗昏庸无度?那是因为你不知道他的苦心 | 大梁如姬

大梁如姬 搜历史 2019-07-02

本       文       约      50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唐太宗晚年趋向昏庸,这几乎是网络上的盖棺定论,还有更博人眼球的说法——“幸亏唐太宗死得早(终年50岁),要是再让他再活下去,肯定晚节不保,比隋炀帝、唐玄宗还不如”。

这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可,即使有些认可他“天可汗”威风的,也都非常“中肯”地出来承认:“是啊,唐太宗晚年昏招迭出,差点晚节不保。”

那么,网上圈出来的唐太宗晚年昏庸的点有哪些?一是吃丹药,二是乱杀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吃丹药发疯,动辄打、骂、杀手下的的皇帝/贵族不在少数,既吃丹药,又乱杀人,这两条一出,唐太宗昏庸的名号是板上钉钉了。

咱们溯本追源,看看这两项指责都是怎么回事。

1.唐太宗为什么吃丹药?

首先,唐太宗吃丹药,最早的资料并非在他本人的本纪,也没有出现在太宗朝的任何一个文臣武将的传记中,而是出自一百多年后的《唐宪宗本纪》中。唐宪宗问臣子,神仙的事真的可靠吗?

有个叫李籓的臣子表示,神仙的事说不定,但是,我知道秦皇汉武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去求取长生不老之术,都没有效果,他们还是死了。然后重点来了,李籓表示:“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第一次在官方立场上言明,唐太宗是因为吃药吃死的。

是不是吃药导致死亡,历史没有定论,但唐太宗造药确有其事,《太宗本纪》里说,王玄策破了印度的帝那伏帝国后,唐太宗让一个印度方士造“延年之药”。这里只造没吃,当然,正常逻辑来说,造药肯定是为了吃,总不能是留着死后当防腐剂用。

那么唐太宗为什么找这个印度方士?这个方士自己能吹。

《旧唐书·西戎》列传记载:“是时就其国得方士那迩娑婆寐,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太宗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延历岁月,药成,服竟不效,后放还本国。

方士说自己200岁,有长生不老的法术,唐太宗挺信的,于是开始下令采药造药,药也确实造出来了,吃了以后,无效。没疗效后,唐太宗还将他放还本国。证明至少当时没事。

又两百多年后,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给了一个唐太宗吃药的辅料,说当时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死了,唐太宗要亲自去拜祭舅舅,长孙无忌看了心疼,大呼道:“陛下饵金石,于方不得临丧,奈何不为宗庙苍生自重!”长孙无忌说,陛下吃了金石不能到追悼会现场。证明皇帝当时就在吃药。

但是,虽然王玄策打败印度是贞观二十一年,方士被抓回来造药却是贞观二十二年,而高士廉是贞观二十一年去世的……不知道是司马光搞错了顺序,还是唐太宗在印度方士造药之前就已经吃丹药了。

不管怎么说,唐太宗晚年吃丹药是无争议的,至于是不是死于丹药,就很难实锤了。

《贞观之治》卧病在床的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问题是,一直以来不太信神神道道东西的唐太宗,为啥看见有人吹牛就相信,并且开始大肆选材造药,又拿自己的身体亲自试药呢?

因为,算算日子,这会儿已经是贞观二十二年了。唐太宗深知自己的身体实在是没多少时间了,而太子李治是贞观十七年才册立的,根基不稳,作为爸爸的唐太宗又一直认为李治是个稍显“仁弱”的人,他实在担心自己去了以后,李治掌控不了全局,所以,他要为自己再争取尽可能多一点时间,为李治再铺铺路,让他顺顺利利、安安稳稳当大唐天子。

这么说并非为唐太宗“洗白”,而是确有证据。暂且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说杀功臣的事。这两件事,其实都只体现了唐太宗晚年的着急和无奈的心态。

2.唐太宗乱杀功臣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晚年杀的功臣,一个是被排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张亮,一个是侍中刘洎。来看看这俩人的履历,以及官方给出的该杀的原因。

刘洎不如隋末秦叔宝、尉迟敬德、程咬金等那些英雄著名,也不如房玄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文臣有知名度,但他在唐太宗朝还是很受重用的。史书记载他:“刘洎性最坚贞,言多利益”,“刘洎坚正,其言有益,不轻然诺于人,能自补阙”,是个很忠贞刚直的人。

有个很著名的事例能证明他的刚直,说那些年唐太宗很想看看史书怎么记载自己,就问跟在身边兼任起居郎的褚遂良,皇帝做了错事会不会如实记载?褚遂良回答得比较温和,说我们记载历史的,就是要真实记录之类的。话刚落音,当时还在做黄门侍郎的刘洎就插话了:“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亦记之矣”——假如你命令褚遂良不记,天下人也会记下啊。

可以说很钢铁直男了。

史书上多次表明,刘洎是和魏征、褚遂良、马周等人一样的敢于上谏言的人。“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时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 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引居要职。

唐太宗对刘洎也确实比较看重,准备亲征辽东半岛的时候,唐太宗下令房玄龄在长安监国,舅舅高士廉、马周和刘洎就跟皇太子李治一起在定州监国,临行前还特地交代刘洎:“我今远征,使卿辅翼太子,社稷安危之机,所寄尤重,卿宜深识我意。”可见对他的信任。

这么得皇帝信任的人,怎么会被杀呢?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征辽东半岛回来,因为长期劳累,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很不乐观。刘洎和马周第一时间前去探视。出来的时候,正好遇到褚遂良来记起居事,就顺道问俩人陛下怎么样了。马周比较闷,没吭声,刘洎想到这么好的主子可能撑不下去了,不禁潸然泪下,哭着回答:“圣体患痈,极可忧惧。”表示情况不太乐观。

征辽东半岛

结果,前面还在和刘洎搭档的褚遂良,抓住机会就诬陷刘洎,说他呼吁皇帝没救了,要拥立少主继位,大臣们谁要是有其他心思,就杀杀杀。

唐太宗病好了以后,诏刘洎问话,刘洎自然据实相告,还说当时马周也在场,问马周啊。于是在场第三人马周被叫来问话,马周也如实回答,和刘洎说的一样。按理说,一个人举报,当事人自陈,又有另外的目击者作证,就该判褚遂良污蔑同事的罪过才对。结果,褚遂良坚持己见,最后的结果竟然是“(唐太宗)乃赐洎自尽”。

褚遂良

这案子办得太冤了,不正说明唐太宗吃药吃糊涂了么?

其实,这期间涉及了唐太宗晚年更立太子的矛盾。

众所周知,唐太宗最开始的太子是李承乾,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两败俱伤后,李治这才黄雀在后,成了笑到最后的人。

李承乾李泰互相博弈期间,东宫和魏王宫彼此都聚集了很大一批势力,形成了“东宫党”和“魏王党”。大臣里,房玄龄就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师,武将里又有侯君集帮忙。而魏王李泰更是凭借手段聚集了一大堆文学之士,也拉拢到了不少还在给皇帝当值办事的官员,刘洎就很不幸卷入了这场储位争斗。

李承乾刚失败的时候,唐太宗对李泰很看好,那会儿,刘洎就是李泰的支持者,还曾亲自奏请皇帝快立李泰:“既而太子败,帝阴许立泰,岑文本、刘洎请遂立泰为太子。

这样一来,刘洎是魏王党的事就浮上水面了。尽管唐太宗把李承乾和李泰双双废除后,尽力让东宫党羽和魏王党握手言和,一起来帮助新太子李治,刘洎自身也完全没在意,继续归队到新太子李治门下。但持“李治党”原始股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怎么能容忍那么多人来分功劳?于是,长孙无忌策划了一场清算行动,刘洎就是魏王党还在朝的头目之一。由褚遂良出面发招,刘洎尽管清白,唐太宗考虑到太子必须依靠舅舅长孙无忌等人协助,只好选择牺牲了对李治相对更偏远的刘洎。

长孙无忌

甚至,作为曾经的李承乾的老师,房玄龄也遭到了长孙无忌等人的暗箭(房玄龄态度模棱两可,既是太子李承乾老师,又默许魏王李泰)。还是唐太宗亲征辽东半岛那会儿,房玄龄被任命留在原地监国,什么大小事,自行处理就行了。结果,唐太宗队伍刚出发没多久,就有个人找到房玄龄告状,说要状告房玄龄图谋不轨。告自己的,房玄龄哪敢自己裁决?连忙把人带上告书一起发快递送到了唐太宗军营。按理说,皇帝出行,大臣监国,又有人举报,唐太宗不该很重视吗?

结果,唐太宗的处理方法只是——二话不说把告状的当场拉出去杀了,并写信怒斥房玄龄:“我让你监国就是信任你,你什么屁事都报告我,我还要不要打仗?”即使房玄龄再老实,唐太宗的做法也让人颇为奇怪。唐史大家孟宪实教授认为,以唐太宗的睿智,第一眼就察觉出来是长孙无忌等人为了党派之争搞鬼了。所以,为了做给当时跟在身边的长孙无忌等人看,唐太宗的处理手段雷厉风行,既表现出了信任房玄龄,又警告背后搞事的他们消停点。

看到这里,就很能明白唐太宗的良苦用心了。

再看张亮之死。

张亮,《贞观之治》

张亮是房玄龄、李勣推荐给唐太宗的,又是凌烟阁功臣,可知他对唐太宗坐上皇帝宝座的贡献很大。

当初,唐太宗还处在和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争储位的时候,就秘密派张亮去洛阳根据地坐镇,结交太行山以东的那些豪杰。可见对张亮的信任。这边张亮还没出发,齐王李元吉得到消息后,马上行动,密告张亮造反,唐高祖李渊很重视,把张亮关进大牢,结果无论怎么拷问,张亮愣是一个字都不肯说。堪称铁杆秦王粉。(审不出来,唐太宗又设法营救,张亮这才逃脱)

后来,唐太宗当了皇帝,继续派张亮去洛阳坐镇,有他守着,放心。张亮和侯君集是好朋友,准备出发之前,侯君集去见张亮。侯君集当时刚打完高昌回来,不但没受到多大赏赐,还被人密告他自己贪污私自拿宝贝,又放纵手下掠夺,给蹲了大牢一段时间。还是岑文本认为功臣大将不能受辱,这才给放出来。侯君集觉得自己功劳老大,但却得到这样的侮辱,心里很愤愤不平。就问张亮:“是谁害你被踹出京城啊?”

张亮对东都洛阳并不失望,开玩笑说:“是你啊,你还想冤枉谁?”

侯君集更郁闷:“我平了一个国家,结果还搞得天子发怒,哪有本事排挤你。”又忽然凑近张亮,神神秘秘地说:“郁闷的日子难过啊,你能造反不?我可以跟你一起干。”

侯君集

张亮听了一身汗,当时找了个理由告辞,也不去洛阳了,马上入宫报告皇帝。不过,唐太宗心宽,也理解侯君集内心的不平,没理这茬,还对侯君集和从前一样。

就是这样一个对唐太宗忠心耿耿,又能举报别人要造反的人,最后却以造反的罪被杀,是不是很让人疑惑?

接着看。张亮如约去了洛阳当都督,在洛阳的时候,张亮喜欢当人爸爸,一连收了500来个养子。除此之外,张亮早年还在相州当过都督长史,在那儿娶了个续弦夫人后,就开始研究点旁门左道和谶纬算命之类的东西,还经常找术士帮自己看相,看有没有天命之类的。看相的人多聪明,这么问的人必定有这种心思,当然跟着附和。

最后,张亮的这些行为被举报,唐太宗让马周去查案,给张亮看相的两个方士都承认了张亮有不臣之心,张亮自己给出的辩解词是:“此二人畏死,见诬耳”,声称他们是诬陷自己。

《贞观长歌》,张亮

按理说,案子审到这里,完全是各执一词,定不了案。唐太宗丢给臣子讨论,臣子们大部分都认为张亮该杀。于是,张亮就这样被处死。

张亮之死是大唐的千古之谜。因为,张亮前后的记载很矛盾。前面才说:“亮所莅之职,潜遣左右伺察善恶,发擿奸隐,动若有神,抑豪强而恤贫弱,故所在见称”,夸他在在任官期间所到之处都很公正,对小老百姓很照顾,大家都很称赞他。结果只因为他换了个老婆,搞了点私通的丑事,就名声自此跌落,实在是太不符合常理。

史学界通常认为张亮是被冤杀,冤杀的理由,也是由于卷入了储位问题。

张亮的身份很复杂,贞观七年的时候,唐太宗曾任命魏王李泰当相州都督,但李泰是最受宠的皇子,不能亲自到任,于是唐太宗派张亮去当了相州都督长史,相当于说,张亮名义上还是朝廷的官员,但实际上是李泰的手下,他在相州处理的所有事务政绩,是要报告给长官的。这样一来,张亮势必要跟李泰联络,李泰也不会放过结交这样一个重臣的机会。

而过了几年,贞观十五年的时候,李承乾和李泰的斗争已经白热化了,唐太宗为了做出支持李承乾的立场,又把张亮改任为太子詹事,派到洛阳去当都督。等于说,张亮又是太子府的人了。他到底属于哪个派系?现在无法考定,但肯定都跟后面的太子李治没关系。而张亮被杀的年份是贞观20年,也就是公元646年,和刘洎同年。这一年,占据朝廷声音的,既不是当了整个贞观朝宰相的房玄龄,也不是其他人,正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

也就是说,当初那些议论张亮该杀的群臣,应当就出自长孙无忌等人。

那么,也就不难联想了。张亮喜欢给人当爸爸、收养义子是事实,当时很多人都养,但张亮一养就是500个,他在东都洛阳又有群众基础,长孙无忌等人难免担心他自成势力。所以,在“众口”一词要张亮死的声音里,唐太宗综合考虑,也必须保李治和李治的支持者,而弃张亮。

虽然刘洎和张亮都可能是天大的冤屈,但为了下一任,为了大唐的稳定,有些人在保不住的情况下,只好牺牲了。

唐太宗晚年为了给李治铺路,是煞费苦心的,甚至搞了一套双线托孤——按孟宪实教授的研究,唐太宗明面上托孤给李治坚定的拥护者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背地里,又默默给李世勣托了一道,这才有后面唐高宗李治被长孙无忌等人压制,李世勣出来一音定锤。尽管,李世勣的帮忙,为后来大唐之乱奠定了基础(武则天篡唐),但当时的人们哪儿想到彼时一个需要仰赖皇帝的女人有那么多惊世骇俗的举动啊。

所以,唐太宗晚年哪里昏庸呢?

微信公众号IOS版已改版,如果还想找到我们

请将“搜历史”设为星标哦

安卓用户可设为置顶


-  推荐阅读  -

嫁鸡随鸡,夫妻同姓的欧美日,庆幸我们不是这样 | 大梁如姬

你们真的不能在一起!中国婚恋禁忌 | 大梁如姬

文景之治,汉景帝为什么不如汉文帝? | 大梁如姬

值班编辑 | 景如

这是第 492篇文章

- END -

 © Copyright

作家原创作品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欢迎分享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