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研报】航拍视角看MPA:试行一年后的回顾与测算

2017-04-06 国泰君安银行团队 王剑的角度

国泰君安银行团队

邱冠华 王剑 张宇


主要结论

在MPA考核持续完善的背景下,银行冲规模时代终结,尤其是变相加杠杆冲规模的时代终结,比拼真正的创新能力的时代来临。


航拍的角度,才能看清全貌。对于一个美景是这样,对于MPA也是这样。过去一年,我们常常纠结于具体的MPA条款,现在是时候看看它的全貌了。


(克鲁伦河蛇曲景观 杨孝 摄影)


在刚刚过去的季末时节,货币市场流动性再次紧张,利率上行。虽然很多人说一切都在预期中,但利率还是超预期地飙了。除季节性因素外,今年第一次正式实施的MPA考核,对季末流动性紧张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DR007利率显示季末流动性紧张)


2017年开始正式实施MPA。经过2016年一年的试行,市场主体(具体地讲,是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部门)、监管部门(央行自己也通过一年试行来观察效果)、分析人士(比如正在写评论的我)等各方人士都对MPA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也更加认识到了MPA对整个银行业的行业格局、监管格局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希望更进一步,在全面总结这一年试行期的基础上,尝试总结出MPA是如何彻底变革了银行业的行业与监管格局的。


一、时隔一年再看MPA

1.1.MPA出台的大背景




2015年12月29日,央行第一次在官网上发出一篇关于MPA的新闻通稿时,里面使用了一些抽象的形容词,令很多人一头雾水。


首先,还是先简要回顾下MPA的内容。MPA是一个打分体系,有七大方面的“考题”,包括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跨境融资风险、信贷政策执行等,各方面里面又分很多小题,每题目都有自己的分值,最后加总得出MPA考核总分。每个银行都参与打分,不同类型的银行组成不同“班级”在一起评分,共分为三个“班级”,即全国性系统重要性机构(N-SIFIs,主要是些全国性的大中型银行)、区域性系统重要性机构(R-SIFIs,主要是每区域最重要的一家地方银行)、普通机构(CIFIs)。最后得出每家银行最后的总分,分为A、B、C三等。



其实里面很多题目是送分题,最为关键的题目是广义信贷增速和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

 

(1)广义信贷增速,央行直接给出了一个上限,即当年的M2目标增速外加一个加项。对于很多大中型银行而言,这个上限其实很难碰到,所以这个考题也不是那么要紧。

 

(2)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是从银监会资本管理办法的最低监管要求上,加上一定的加项(假设为A),得出来的一个考核标准。A又与该行的广义信贷增速相关(广义信贷增速越高,A越大)。换言之,广义信贷增速越高,银行所要求达到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标准就越高(若达不到标准,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这个题目就不得分或少得分)。

 

所以,MPA的意思很明确:要想成绩好,就要控制住广义信贷增速。广义信贷增速是银行应对MPA考核时能操作上的核心指标。那么可以得出,央行之所以推出MPA考核,原因是认为目前银行业广义信贷增速过高,影响了宏观审慎。

 

我们可回顾下2015年底之前银行业发生了什么,才导致央行使出这招。2010年开始宏观调控,2011年调控效果开始显现,GDP增速开始逐步下行。而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却依然保持高位增长,缓慢下行,而且2015年还出现增速重新上升的“奇迹”。银行业总资产(剔除银行同业资产)可视为对实体提供的融资总量,经济下行期,实体融资需求必然是下行的,那么这些银行融资的去向都去哪了?

 

很显然,资金去了有问题的地方。我们在前期报告《银行解毒》中已详细回顾了这一过程。即银行面临资产荒,又为了完成盈利目标,于是绞尽脑汁寻找各种资产,这些资产大多不是传统的企业信贷等资产,而以各种眼花缭乱的非信贷资产为主(可称之为“影子银行”或“毒资产”),本质是通过监管套利变相加杠杆,暗中抬高风险,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监管部门也意识到了风险,加以围堵,结果是堵住一个又会出来一个新的,监管部门疲于奔命。这一现状其实已经反映了现行微观业务监管体系的力不从心,所谓的“牛栏关猫”。

 

(南都网)


于是,央行最后盯上了“广义信贷”,干脆把银行几乎所有的对外资产运用(剔除银行同业资产)都囊括了进来,并加以管控。我们早在2013年便提出了“广义信贷”概念,光管住信贷已不足以控制整个银行体系。

 

央行管控广义信贷的方法,除限定一个增速的上限外,也不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将其与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挂钩。如果想继续扩张广义信贷,则要求资本跟上。广义信贷越高,对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考核标准就越高,只要银行能达得到,那就可以放手去扩张。这相当于是限制住了整个银行体系的杠杆水平。当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被控制住,有限的增量,肯定是会优先用于传统信贷的投放(毕竟这是综合收益最高的资产业务),压缩非信贷资产,于是“影子银行”也就被遏制住了。


1.2.曾经抽象的词语都已变成切身感受 



在央行2015年的新闻通稿以及后来的公开信息中,央行曾经用过很多词语来形容这个宏大的体系。但我们当时缺乏感性认识。经过一年试行,我们领教了这些词语背后的真正含义。


全面性:是指广义信贷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内涵,以确保将银行主要的扩张行为都涵盖在内,具有对资产扩张的全面覆盖。事实上,央行确实多次调整广义信贷内涵,有些微调未引起市场注意,但纳入表外理财这次受到市场高度关注,体现了广义信贷内涵的全面性。2016年开始试行MPA后,我们观察到银行理财业务突飞猛进,2016年上半年,全行业理财规模增加了2.78万亿元,增速很高,而且城商行、农商行增速更高,我们怀疑部分银行因表内资产规模扩张受MPA约束后,改用理财这种表外业务来扩张。于是,2016年10月,央行就要求从2017年开始,将表外理财(剔除现金、存款部分)纳入广义信贷。在未来,不排除央行继续调整广义信贷内涵,反正不管啥新花样都跑不了。


灵活性:2016年试行期间,MPA没有公布正式文件,都是央行直接向银行传达监管要求(目前我们的研究素材均来自银行等相关单位发布的研究内容,因此其结果仅供参考)。这可能是由于在试行期,央行自己也需要持续观察某些内容的效果,随时调整细节,于是暂未有正式发文。而且,金融市场与业务层面的创新层出不穷,对监管的对抗行为持续存在,因此也需要MPA考核保持一定灵活性,相机抉择,及时补漏。而且各地央行可视本地情况做一些调整。比如,近期有媒体报道,央行调整了某些银行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考核要求,原先是达到标准的得满分,低于标准但差距在容忍度(4个百分点)范围内的就部分得分,而超过容忍度则不得分,现在则取消了容忍度,低于标准就直接不得分。我们预计,后续MPA的某些细则还会有所修改,不断完善。


严肃性:严肃性是指央行提高了对考核结果的奖罚力度。央行最早提出的奖罚方式,是调整存款准备金利率,考核成绩是A的机构准备金利率上浮10%,C的下浮10%,特殊情况下上下浮动比例可能提到20%甚至30%。如果是上下浮动10%的话,影响不大,奖罚力度非常轻微。但央行也指出,将来可能会引进其他奖罚方式,包括对业务资格的调整。随后,央行公布2017年一级交易商资格时,市场发现了少了四家银行,都是几家资产规模增速较高的银行(也就是预计它们2016年MPA考核结果不会太好)。于是,市场猜测这可能是央行正式将业务资格调整作为MPA考核的奖罚内容之一。虽然目前没有任何权威声音可以验证,MPA考核结果与2017年一级交易商资格之间有因果关系,但是市场上这种揣测的存在,无疑加重了MPA的严肃性,也使MPA考核对银行们的威慑力大幅提高。


所以说,通过这些词语背后,我们对MPA考核的理解更加深刻。往后看,可以预见的是(也是一个重要结论):


央行会根据金融体系的实际变化情况,相机抉择,不断完善广义信贷内涵,不断调整包括奖罚方式在内的各项考核细节,使整个MPA监管体系趋于完善,从而实现其维护宏观审慎的监管目标。


1.3.从更高的视野审视MPA


所以,MPA制约了银行的广义信贷规模扩张,而且具有威慑力(取消业务资格,这对银行来说是很大的惩罚力度),也很难用监管套利手段轻易绕开,因此,我们对其实施效果是抱有期待的。


基于此,我们就可从更高的视野,再去审视MPA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首先,整个银行业的发展格局生变,随着央行不断完善MPA考核内容,银行冲规模与绕监管的时代终结。银行业做的是债权生意,赚的是以息差为主,在息差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资产规模是驱动盈利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我国银行业普遍对规模扩张有着极强的冲动,这就是所谓的“冲规模”。很多小银行,也通过很高的资产规模增速,使自己迅速做大,跻身更高层次的俱乐部。原本,银行的规模增长会受到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约束,这时银行会采取一些规避监管的行为,比如将信贷业务包装成同业业务等,这就是所谓的“绕监管”,或称变相加杠杆。当然,绕监管的目的也是为了实质上冲规模。说到底,我们的银行业一直在冲规模,真正意义的创新业务有限。


但在MPA体系下,直接对冲规模行为进行了遏制,这条路走不通了。当然,这也使很多小银行失去了弯道超车的机会。凭心而论,这种一刀切式的政策,并不能说完全公平(比如有些小微业务优异的小银行,应当支持他们做大,把优质服务覆盖到更多领域去)。我们认为,这反倒有可能使很多银行真正治好“规模依赖症”,开始注重经营效益,向精细管理、创新业务要效益,做大息差、做大中收,改善ROA及RORWA。一些新兴的中间业务可能会被更加重视,包括直销银行、资产管理等。当然,对于那些除了冲规模之外别无所长的银行,则可能面临比较大的经营压力。


其次,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来说,原先很多“寄生”于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也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比如,有些业务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协助银行绕监管,行使通道功能,将信贷资产包装成非标、表外理财等其他资产。前文已述,在广义信贷总额受限的情况下,银行优先保障综合收益最高的传统信贷的投放,其他非信贷资产因此被压缩。


二、两项有意义的测算

为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银行在应对MPA考核时的行为,我们有必要做两项有意义的测算。


一是,从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出发,计算MPA考核所能接受的最高的广义信贷增速;

二是,若银行将广义信贷增速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银行是否有需要做缩表行为。


但值得一提的是,央行从未公开发布MPA有关具体计算公式,我们基于其他单位发布的研究成果进行计算,因此结果仅供参考。



2.1.可接受的最高广义信贷增速


根据MPA监管要求,银行需要将广义信贷增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便保证广义信贷增速和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这两个核心考题的得分,从而使整个考核成绩达到B。


银行的做法,是首先估计自己期末的实际资本充足率有多少,然后再计算,要使自己的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标准低于此,那么广义信贷增速不能超过多少。这里所用到的公式,是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标准(C*)计算公式:

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 C* = αi × ( 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 + 储备资本 + 系统重要性附加 + 逆周期缓冲资本 )

其中:

αi:基准为1,遇到内控、支付、转贴现过多等问题时,央行会酌情上调(我们测算中先设为1);

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来自银监会的要求,为8%;

储备资本:最终目标是2.5%,但现在给了缓冲期,逐季提高,最终达到2.5%;

系统重要性附加资本:央行确定全国系统性重要和区域系统性重要银行的该参数,其他机构则按一定公式计算;

逆周期缓冲资本:这是其中最复杂的部分,其公式为:


Max{βi ×[银行i的广义信贷增速 – (目标GDP增速 + 目标CPI )], 0}

βi = 宏观经济热度参数(βi1)× 系统重要性参数(βi2)


βi1、βi2另有公式,也不再赘述,最后算出来βi在0.8以内。

逆周期缓冲资本计算公式的含义就是:银行的广义信贷增速每超过“目标GDP增速 + 目标CPI”一个百分点,其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要求就会增加αi×βi个百分点(αi约为1,βi在0.8以内)。


在αi=1的情况下,我们将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标准公式简化为:

C*=8%+储备资本+系统重要性附加+max{βi×[银行i的广义信贷增速– (6.5%+3%)], 0}

然后,我们基于上述公式,测算上市银行的2017年考核中,宏观审慎资本充足率考题想要取得满分的话,广义信贷增速得控制在什么水平(假设4个百分点的容忍度保留,并且各银行将其用足,即资本充足率只达到C*-4%)。我们先假设,各银行2017年末的实际资本充足率与最新值一致。然后再通过上述公式倒算。得到大致的可实现的广义信贷增速,如下图(图中蓝柱)所示:



我们还将各银行2016年上半年末的广义信贷实际同比增速一同列入上图(图中红柱),用于对比。可见,2017年部分银行广义信贷增速较2016年出现了大幅下滑,主要是小型银行和大型股份行为主(当然,资产规模增速较2016年回落本来就是预期中的)。而大型银行和小型股份行,则下滑不明显,甚至有几家增速还有提高空间。


而如果将4个百分点的容忍度取消,则能看到,新的可实现最高广义信贷增速有进一步回落:



当然,上述测算还没有考虑到,部分银行将在2017年内进行再融资,补充资本,资本充足率将提高,可支撑更高的广义信贷增速。因此,它们的最终广义信贷增速将会高于上述测算结果。


2.2.银行需要通过缩表来达标吗?


下一次MPA考核是2017年6月末,到时银行是否需要缩表(也就是压降广义信贷余额)来实现达标呢?我们接下来的测算方式为:


以2016年6月末的广义信贷余额为基数,按上一节算出来的可接受最高广义信贷增速(分为保留、不保留容忍度两个版本),算出2017年6月末的广义信贷余额。然后,将这个余额与我们所能获取的最新余额来对比(部分银行已披露年报)。


从结果来看,如果保留并用足容忍度,那么上市银行2017年6月末的广义信贷余额较高,不用缩表。但如果取消容忍度,则不排除个别银行2017年6月末的广义信贷余额已低于最新广义信贷余额,可能需要缩表。


除上述16家A股老上市银行外,还需要考虑到其余广大中小银行的情况,它们中有些2016年下半年资产增长过快的,也可能面临缩表压力。


如果缩表,则银行首先压缩的是对非银行金融机构拆放或表外理财(最终投向是债券、非标等),然后是债券等。综合收益较高的信贷则仍要保证。但不管压缩什么,对最终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均会有不利影响,比如导致债券价格下跌,或导致某些非标的融资主体无法续贷而导致资金链断裂(信用风险),因此也提请有关投资者注意风险。


而对于没有缩表压力,甚至广义信贷增长还有空间的大型银行而言,则刚好相反,可能会获得一个获取优质资产的机会。


声明

1.报告原标题:时隔一年再看MPA:从更高格局去理解

2.为改善手机阅读体验,文字略有修改

3.文中涉及产品用于举例说明,不代表对他们产品或股票的推荐

4.请参阅我们的免责声明和分析师声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