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子勇︱推陈出新开胜境 培根铸魂育百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七十年的成就与经验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区)外景
本文原刊于《文艺研究》2022年第1期,责任编辑易文,如需转载,须经本刊编辑部授权。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文艺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自己的创作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作为我国唯一一所集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艺术智库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历代学人、艺术家,在七十年的光辉岁月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院训,孜孜矻矻,勉力躬行,为我国艺术科学建设奠定基础、建立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推动了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文化复兴。
一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组建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民族美术研究所(简称“一院两所”)的基础上,逐步合并扩充建立起来的。1973年国务院文化组艺术研究机构筹备组成立,1975年该机构定名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1978年改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1980年10月更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并固定下来,沿用至今。中国艺术研究院七十年的发展史,是中国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等与时俱进、逐步建立体系、繁荣发展的生动缩影。
恭王府
中国艺术研究院旧址外景
作为一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筹建于新中国成立后,但作为一个传统、一种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却有一条深厚的红色血脉,是新民主主义时期革命文艺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院训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其中“推陈出新”是1942年毛泽东为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的题词,由此可见,中国艺术研究院的精神传统根源于延安。不仅如此,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辈先贤,有许多人是革命文艺大家,在民族民主革命时代就已成绩斐然、名闻四方。新中国成立前,他们像璀璨的明星,散布在祖国的大地上,散布在革命队伍和一切进步的文化力量中;新中国成立后,天时地利人和,这些文艺名家终于风云际会、汇聚一堂,实现文艺队伍会师,并燃起一场辉煌的文艺之火,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史上意义深远的篇章。这条红色血脉,始终活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传统中;这种红色基因,始终印刻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历代学人、艺术家的心灵魂魄中,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等事业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展的思想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辈先贤,筚路蓝缕,白手起家,投身于社会主义文艺建设工作。一方面筹建组织机构,为共和国文艺发展奠定基础、擘画方案;另一方面以党的文艺方针为指引,赓续红色血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的汇流升华中推陈出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艺需求。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身之一是中国戏曲研究院。1949年7月,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马少波建议中央成立戏曲改革领导机构和研究、实验机构。会议闭幕前,周恩来即传达了党中央建立戏曲改革领导、研究、实验机构的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成立。文化部成立后,该委员会划归文化部,11月3日,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改称“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成为全国戏曲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1951年3月,文化部将戏曲改进局的部分人员调出,组成艺术事业管理局,同时决定成立中国戏曲研究院。1951年4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梅兰芳任院长,程砚秋任副院长,马少波任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罗合如任副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并题写院名,周恩来、彭真、陆定一、郭沫若和茅盾等也分别题词。1953年2月,为加强领导和充实力量,文化部调张庚等45人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并增补张庚为副院长。1954年12月,文化部将中国戏曲研究院及所属单位划分为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中国戏曲学校四个独立单位。梅兰芳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周信芳、程砚秋、张庚、罗合如、马少波为副院长。1958年10月,中国戏曲学院成立,张庚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晏甬任副院长。1961年1月,中国戏曲研究院并入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任院长,张庚、晏甬、罗合如任副院长。1964年1月1日,中国戏曲学院停办,中国戏曲研究院恢复建制。
1951年4月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毛泽东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写院名
在成立中国戏曲研究院的同时,有关部门还相继组建了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民族美术研究所。1949年11月,根据中宣部决定,吕骥、李元庆、李焕之、李凌、缪天瑞、张洪岛等赴天津筹建中央音乐学院,设立研究室。1950年5月,研究室扩充为研究部,李元庆任主任。1954年3月27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李元庆、杨荫浏任副所长。1958年5月,文化部决定将中央音乐学院附属的民族音乐研究所改为独立研究机构。1959年5月,民族音乐研究所更名为“中国音乐研究所”。1961年1月,该所重新划归中央音乐学院,3月任命杨荫浏为所长。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中国音乐研究所划归该院。
为团结老艺术家、研究和发展传统绘画,1953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筹建中国绘画研究机构;6月,文化部美术处蔡若虹起草了《中国绘画研究所实施方案》。为了强调对民族艺术遗产的继承和发扬,1954年,中国绘画研究所更名为“民族美术研究所”,黄宾虹任所长,王朝闻任副所长。1958年,该所划归文化部领导,更名为“中国美术研究所”。1961年,该所重新划归中央美术学院,11月,朱丹任所长。
至此,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立院基础的“一院两所”结构初具,体系初成。在筹建过程中,“一院两所”的前辈学人就按照院训“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要求,剔除封建糟粕,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承担创作演出、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的任务,在研究中兼顾民族艺术普及,重视资料建设,确立史论研究的工作重点,在学科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58年《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修正草案)》出台,将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规定了1956—1967年应当关注的问题和计划完成的著作。根据规划,艺术学领域多项工作循序进行,多部具有学科奠基作用的学术专著相继开始撰写或完成,如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初稿撰写于1958—1961年,李纯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1958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李元庆主持编写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一至五编及参考资料15种于1959年底完成了340万字的初稿,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著的《戏曲艺术概论》初稿于1960年完成,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1963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杨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1964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1966年中册(宋代部分)出版,中国音乐研究所编的《民族音乐概论》196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大多由“一院两所”牵头,汇聚了艺术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是20世纪70年代文化部筹建艺术研究机构时期学术队伍的主要来源;同时,他们的工作对于80年代以后艺术学科快速复苏并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设走向正规化的时期。“文革”期间北京的文艺机构全部下放,1972年前后,下放人员陆续返京。为妥善安置艺术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系统规划今后的工作,1973年4月16日,国务院文化组成立艺术研究机构筹备组,同期,中国音乐研究所并入艺术研究机构;1974年5月,中国美术研究所脱离中央美术学院,同艺术研究机构中的美术研究室合并;1975年,原中国戏曲研究院人员归入戏剧曲艺研究室,归属筹建中的艺术研究机构。1975年2月27日,艺术研究机构正式定名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至此,文化部系统处于分散状态的戏曲、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领域的科研机构和人才资源实现了初步整合。
1978年7月,文学艺术研究所与文化部政策研究室合并,成立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定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根据国家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需要,各门类艺术研究所在原有基础上陆续组建,如红楼梦研究所、电影研究所、外国文艺研究所、舞蹈研究所、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室、话剧研究所、曲艺研究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中国文化研究所、建筑艺术研究所、摄影艺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相继成立(随着研究范围的调整,部分机构有合并,机构名称也有变化)。同期,《文艺研究》《红楼梦学刊》《美术史论》(1981年,1995年改刊为《美术观察》)、《传记文学》《中国音乐学》《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音乐年鉴》《中国文化》《中国摄影家》《中华文化画报》(1993年,2019年改刊为《艺术学研究》)、《都市影视》(1996年,2003年改刊为《艺术评论》)、《世界汉学》(1998年,2009年改刊为《中国艺术时空》,2020年改刊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学术期刊也相继创办。全院结构更加合理,资源更加丰富,影响力不断扩大。
中国艺术研究院部分刊物创刊号
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研究院各项工作得到有序推进。早在1979年,受文化部委托,文学艺术研究院已开始制订全国艺术研究五年规划(1980—1985)并筹备全国艺术研究规划会议。为此,从戏曲、音乐、美术、舞蹈和外国文艺等部门抽调人员进行了大规模调研。1982年,副院长张庚、白鹰出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课题规划会议,为艺术学科争取到“单列学科”的地位。1983年在“全国艺术研究规划会议”(长沙)期间提出了《中国戏曲通论》《中国美术史》《中国话剧史》《电影美学》等研究课题,并纳入国家“六五”规划项目。
这一时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挖掘、抢救、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和优秀文化遗产。在“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中,《中国戏曲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志》的总编辑部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编纂工作启动于198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进行了长期投入,前后有大批学者及行政、资料人员参加。志书的编纂出版,对我国艺术研究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重大学术成果,大多具有学科奠基作用。包括《中国戏曲通史》(1980)、《红楼梦》新校注本(1982)、《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1983)、《电影美学问题》(1983)、《中国音乐书谱志》(1984)、《中国音乐词典》(1984年,1992年续编)、《电影学论稿》(1986)、《说唱艺术简史》(1988)、《中国书画鉴赏辞典》(1988)、《中国音乐史图鉴》(1988)、《中国戏曲通论》(1989)、《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1989)、《中国舞蹈发展史》(1989)、《中国话剧通史》(1990)、《红楼梦大辞典》(1990)、《中国当代舞蹈精粹》(1991至1997年间完成的电视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民间美术全集》(1993)、《当代中国戏曲》(1994)、《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大辞典》(1994)、《琴曲集成》(1994)、《中国美术通史·建筑艺术史》(1996)、《二十世纪外国美术丛书》(1997)、《中国曲艺史》(1998)、《中国汉画图典》(1997)、《新时期文艺新潮评析》(1997)、《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1997)、《中国话剧史》(1998)、《中国建筑艺术史》(1999)、《中国美术史》(2000)、《中国曲艺艺术论》(2000)等。
中国艺术研究院重要科研成果
这一时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展史上的鼎盛期。研究生教育在这期间获得了重要突破和快速发展,培养、输送了大批艺术科学研究人才,极大加强了国内相关专业领域理论研究、教学师资及创作队伍的建设,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在全国艺术教育中发挥着引领作用。
二
进入21世纪,中国艺术研究院抓住机遇,深化改革,逐步确立了以艺术研究为中心,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更在研究生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创作和文化艺术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3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为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0月,人事部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8月,研究生部更名为“研究生院”。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要求,在原有的戏剧戏曲学、美术学、音乐学、舞蹈学、电影学等五个博士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艺术学、设计艺术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点,完成了艺术学一级学科八个博士点建制的学科建设。2018年5月,中国艺术研究院获批设计学、中国语言文学等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艺术学五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的全覆盖,也形成了“艺术”与“文学”携手并行的格局。
中国艺术研究院将一部分中国传统艺术史论研究的资源转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2006年9月,经中编办批复同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挂牌成立。2010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揭牌。受文化部委托,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专家学者对昆曲(2001)、古琴艺术(2003)、新疆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2005)、蒙古族长调民歌(2005)等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和濒危程度进行了权威论证,为昆曲等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提供了科学依据。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文化生活日益丰富,艺术品市场也呈现繁荣的局面。中国艺术研究院先后调入一批艺术家,美术创作院、书法院、艺术创作中心、篆刻艺术院、雕塑院、油画院、当代紫砂艺术创作院、当代艺术院、文学院、设计艺术院、版画院、工笔画研究院等创作机构先后成立(其后相继有所调整),并举办了多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创作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区)外景
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同时为响应国家关于智库建设的要求,新世纪初,中国艺术研究院加大了对文化发展战略的关注。2005年11月,经文化部批准,设立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或联合举办、承办了“世界儒学大会”(2008—2017,举办八届)、“两岸汉字艺术节”(2010—2020,举办十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2017)、“东方与西方——梅兰芳、斯坦尼与布莱希特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中欧文化对话”(2008—2014,举办六届)、“亚洲文化论坛”(2010—2015,举办三届)、“中美文化论坛”(2008—2010,举办三届)、“中俄文化艺术论坛”(2017)、“中法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2008)、“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2019,举办三届)、“泰山国际文化论坛”(2019)、“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2016—2021,举办六届)等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数十个国家建立了学术往来,扩大了中华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研究院推出了大量文化艺术领域的权威性史著、辞书、图录、曲谱、教材、资料汇编等,多部优秀成果获得“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国家级、省部级荣誉。2012年,文学艺术院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包括《中国先进文化论》(2004)、《中华艺术通史》(2006)、《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2006)、《中国当代电影发展史》(2006)、《中国少数民族戏曲剧种发展史》(2007)、《中国评剧发展史》(2008)、《中国音乐文物大系》(1996年起陆续出版)、《延安文艺史》(2009)、《共和国书法大系》(2009)、《中国曲艺志》(2011年完成出版)、《琴曲集成》(2010年完成出版)、《中国戏曲通论》(2010)、《西部人文资源研究丛书》(2010年完成出版)、《中国舞蹈史》(2012)、《曲艺综论》(2015)、《昆曲艺术大典》(2016)、《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全集》(2009年起陆续出版)等在内的重大奠基性学术成果相继问世,更夯实了艺术学科的理论基础。
中国艺术研究院重要科研成果
三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将其提高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他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其落实到工作中,健全制度,加强管理,推动各项工作在新的更高水平上全面发展。
2019年7月,经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中国艺术研究院确定了新的“三定”方案。新“三定”后的中国艺术研究院拥有12个管理部门、14个研究所、1个文化艺术智库机构、2个艺术教育机构、1个非遗保护机构、1个资料服务机构,还有16个期刊及图书出版部门、7个创作部门。此外,中国艺术研究院还负责管理中国工艺美术馆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国际培训中心这两个文化和旅游部下属的事业单位。
在完善组织机构、健全管理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高度重视把党和国家的方针与意志贯彻体现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要求,中国艺术研究院从这一重大命题出发,归纳、概括自身七十年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特色,把几代学人所从事的中国戏曲、音乐、美术等传统艺术史论研究提升到更加自觉的理论高度,以中国特色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阐释、分析中国经验,从而构建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也正是张庚、郭汉城、王朝闻、杨荫浏等前辈学者孜孜矻矻、矢志以求的目标。围绕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2018年7月以来,中国艺术研究院制订实施方案,组织重点文章,设置课题项目,将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作为科研的长期核心工作,并以此梳理、总结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史。经历了七十年的发展,中国的艺术研究到了提质升级的新阶段,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今后长期坚持的基本任务。
在传统史论研究获得新的理论自觉的同时,面对现实中的文化建设问题,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文化艺术智库发挥着更大作用。2019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把黄河列为国家文化公园。经上级批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负责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的组织、联络和协调。文化和旅游部将面向全国的黄河文化研究课题和长江文化研究课题也交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持规划、申报、立项和管理。中国艺术研究院组织专家撰写并出版了《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论纲》(2021)。以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的组织和研究工作为标志,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文化艺术智库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也将以此为契机,实现长远发展。
四
对于一个单位来说,七十年是一个不短的时间,但对于一项事业来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因而,认真总结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七十年的经验,把握规律、增强定力,才能开创新局,永葆活力。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七十年历程中得到了具体生动的体现。中国艺术研究院本身就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建立起来的。195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前身中国戏曲研究院创办之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文化各领域亟须改造,而受众广泛、历史悠久的戏曲艺术成为重点关注对象。毛泽东主席为应运而生的中国戏曲研究院亲笔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并题写院名。周恩来总理也题词:“重视与改造,团结与教育,二者均不可缺一。”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当时中国戏曲发展的总体要求,不仅成为中国戏曲研究院初创阶段的指导方针,也成为全国戏曲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更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院训,为工作指明了方向、指出了方法。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中国艺术研究院视察调研,做出指示批示,使中国艺术研究院能够科学发展、规范发展、有序发展、可持续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做出了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更好地发挥党在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总揽全局的领导作用,推动中国艺术研究院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更是中国特色艺术学研究的根本标志。中国艺术研究院七十年历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艺术研究等工作,确保其持续推进、成绩卓著。在“一院两所”时期,就坚持“推陈出新”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具体分析,对其中民主性的精华推崇、推动、推进,对封建性的糟粕推开、推掉、推翻。20世纪70年代初筹建艺术研究机构的一个初衷,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已有的《中国戏曲通史》《民族音乐概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戏曲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舞蹈史》《中国话剧史讲义》《中国美术史》等文稿进行检查、修改、重写。进入新时期后,中国艺术研究院除了继续将马克思主义贯穿于艺术研究之中,还特别于1986年筹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1990年正式成立。除积极探索建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该所还为全院艺术研究提供基本理论与方法参照。党的十八大后,中国艺术研究院更是遵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艺术学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同时成立新时代文艺思想研究中心,编辑出版《新时代文化艺术思想研究文库》(2021),专题研究新时代文艺思想。新时代,必须更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到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全过程,将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艺术学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文艺繁荣。
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院训,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此,必须对中国文化的来源有正确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多次对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做出重要阐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成立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初衷,就是继承革命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立足五千年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七十年来,历代学者、艺术家一以贯之地秉承院训,开展艺术研究、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并取得重要成就。进入新世纪,中国艺术研究院与时俱进,组织力量成立课题组,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2004年出版了《中国先进文化论》。可以说,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国内重要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兼收并蓄、融会整合、进行研究的艺术科研单位,并将之融化到艺术创作、艺术教育等工作中,充分发挥培根铸魂的作用。新时代,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
建设艺术学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中国艺术研究院创院之后的中心工作,就是探索中国特色艺术学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一代代学人广泛调研、精心编纂、苦学深思、著书立说、创办刊物、教书育人,无不围绕着这一中心任务展开。经过七十年兢兢业业的努力,初步构建起中国特色艺术学研究的“三大体系”。今天,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工作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我们要遵循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艺术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并以之全面带动整体工作。
[本文撰写参考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七十年(1951—2021)》及同名画册(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年版)的相关内容]
韩子勇(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
|新媒体编辑:逾白
猜你喜欢
韩子勇 祝东力 等︱关于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中外
文学艺术史论、批评。
欢迎相关学科研究者,
特别是青年学者投稿。
文艺研究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购买往期杂志。